朱瑞瓊 方舜貞
急性心肌梗塞是由于冠狀動脈閉塞,使部分心肌嚴重持久的缺血而發(fā)生的局部壞死。健康教育是一門研究傳播保健知識和技術,是影響個體和群體行為,消除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的科學。通過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的住院適應能力和自我保健能力,對患者縮短住院日,減低死亡率有很大的作用。我們2014年1月至2016年4月在我科住院的19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及家屬,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根據(jù)存在的問題,針對性地進行健康教育,取得明顯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2014年1月至2016年4月在我科住院的19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其中,男127例、女71例,年齡42~75歲,平均年齡63.4歲。
1.口頭講解:是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方法,護士根據(jù)患者及家屬的文化程度和接受能力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講解方式,或對患者及家屬提出問題有針對性地作出解釋。注意用豐富的知識,文雅的舉止,和藹的態(tài)度與患者及家屬進行溝通與交流。
2.文字教育:利用健康小冊子、宣傳欄、宣傳畫向患者及家屬介紹該疾病的各種知識。
3.示范教育:教會患者深呼吸、自測脈搏和呼吸、床上肢體功能鍛煉等。
1.休息與活動:發(fā)病第一周患者絕對臥床休息,一切日常生活由護理人員進行全護理,避免體力活動,做適當?shù)闹w被動運動,以防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絕對臥床休息能改善缺血區(qū)的無氧代謝,降低心肌耗氧量,減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發(fā)生。最近研究表明[1],對于無合并癥的心肌梗死患者從梗死后第3天可以床上坐起,部分生活自理,遞增運動量,直至30d后可接近正常步速室外步。早期康復指導,有利于促進患者參與治療,但對有并發(fā)癥的患者,臥床時間應相對延長至4周。一切活動以不引起胸悶、心慌、心前區(qū)疼痛為度。
2.排便指導:患者絕對臥床休息,不習慣床上大小便,經常導致便秘,應鼓勵患者適量飲水,多食富含纖維的食物,每天協(xié)助進行腹部順時針按摩3~4次以促進腸蠕動。一般在患者無腹瀉的情況下常規(guī)口服緩瀉劑,必要時予開塞露納肛,協(xié)助患者排便,同時囑咐患者切勿用力排便,以免誘發(fā)心律失常、心律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死亡。
3.飲食指導:患者一般24小時內禁食,隨癥狀緩解,逐漸給予流質、半流質。此期教育患者進食不宜過飽,宜少量多餐,食物應清淡易消化、低鈉、低脂肪為宜。進食過飽時,由于胃部膨脹易發(fā)生冠狀動脈反射性痙攣收縮而引發(fā)心絞痛,血液中糖、脂肪含量增高,血液粘稠度增加,易誘發(fā)冠狀動脈阻塞等病理變化。
4.心理指導:患者住進監(jiān)護室,由于陌生的環(huán)境,加之病痛折磨,難免會產生恐懼的心理,部分患者擔心經濟及疾病的愈后,極易產生焦慮不安、煩躁易怒等不良情緒??謶旨敖箲]等不良情緒能增加人體神經系統(tǒng)的興奮性,導致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心肌耗氧量加大從而加重心臟負擔,同時伴有人體兒茶酚胺升高,增加血液中血小板的聚集而易凝集成血栓。護理人員應以平和的態(tài)度和患者交流,使患者知曉保持心情和情緒的平和對疾病康復的重要性,從而更好的配合治療。
5.出院指導:患者出院時,應予出院指導。指導其采取低脂、低膽固醇、高維生素飲食,禁煙酒,肥胖者控制體重。適當活動,運動方式包括步行、慢跑、太極拳及其健美操等,每周3~4d。開始時每次10~15min,逐步延長到每天30min以上,避免劇烈活動及活動時間過長。避免過度興奮或刺激,避免過度勞累,要保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注意季節(jié)氣候變化,特別在冬初和早春,氣候的突變易致血管痙攣,造成心肌缺血,此時要減少體力活動,盡量少外出參加社交及旅游[2]。洗澡時水溫應與體溫相當,時間不宜過長[3]。外出要攜帶急救藥品,如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并要帶上急救卡,卡上寫明姓名、性別、年齡、疾病、藥物、家庭住址等。防止感冒,保持情緒穩(wěn)定,堅持按醫(yī)囑用藥,定期門診隨診。發(fā)現(xiàn)胸悶,呼吸困難等應及時到醫(yī)院就診。病情較嚴重時,應立即臥床休息,舌下含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并撥打醫(yī)院急救電話。教會病人自測脈搏,同時教會家屬心肺復蘇的基本技術以備急用。
1.健康教育促進了患者康復:通過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患者的平均住院日縮短,由過去的1個月減少至15d左右,死亡率下降至10%以下。健康教育也增進了護患之間的關系,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達到98%以上。
2.健康教育促進了健康行為的形成:通過回訪,了解到85%以上的患者掌握了急性心肌梗塞的康復、預防保健知識,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加以應用,建立了良好的生活方式,能主動避免誘因,減少危險因素,從而減少了疾病的復發(fā)率。
[1] 梅靜,李淑榮.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早期康復指導的臨床研究[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0,17(4:8)
[2] 壽岳瑛.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不可忽視的健康教育[J].現(xiàn)代康復,1998,2(3):238-239.
[3] 蔣冬梅主編.病人健康教育指導[M].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