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剛
(復(fù)旦大學(xué) 歷史學(xué)系,上海 200433)*
?
新見唐李譽墓志綜考
董剛
(復(fù)旦大學(xué) 歷史學(xué)系,上海 200433)*
摘要:新近發(fā)現(xiàn)的李譽墓志可以與傳世兩《唐書》之《李安遠傳》及1964年出土之李譽祖父《李和墓志》所述史事多方參校。通過墓志信息,可以進一步證知與補充夏州李氏在稱述世系、家境嬗變與為官仕履方面的多項史實細節(jié),并可藉由對六至七世紀這一關(guān)隴地區(qū)胡族將家心理與行事的窺探,充實學(xué)界在其時北方政治與社會研究上的既往認識。
關(guān)鍵詞:李譽;李和;夏州胡族;家世
新獲未刊唐李譽墓志,①志文首題作《唐故左光祿大夫上柱國德廣郡公李公墓志》。據(jù)志文李譽字安遠、其父為李徹(字廣達)等信息,可知李譽即兩《唐書》皆有傳之李安遠。唐人多有以字行的習(xí)慣,②他的本名在傳世文獻中隱晦不顯,今賴有這方墓志始得以重現(xiàn)。另外,李譽之祖李和的墓志已在1964年出土于陜西省三原縣陵前鄉(xiāng)雙盛村李和墓,[1]將這兩篇志文與史傳互相參校,可以勾勒出六至七世紀時期夏州朔方(今陜西榆林市靖邊縣東北白城子)地區(qū)胡族酋豪家族李和、李徹、李譽三代的大致人生經(jīng)歷。我們遂得以藉此發(fā)現(xiàn)一些前所未知,或?qū)W界前賢已言及,但還可深入補充的史事。為便于討論,現(xiàn)將《李譽墓志》志文校錄如下(下頁圖1),墓志正文計35行,滿行36字:
公諱譽,字安遠,隴西狄道人也。水行膺運,大啓鴻名。雲(yún)氣降祥,世官命氏。飛將立功,克昌之彌(彌)盛;武昭分派,霸業(yè)之助有云。曾祖僧養(yǎng),隨(隋)贈使持節(jié)、大將軍、荊淮浙三州諸軍事、荊州刺。毓德埋照之幾,卷懷前代;追遠飾終之榮,見旌身後。祖〔和〕,周司徒、肅文公。和邦國而五教以寬,理陰陽而四時不忒。父廣達,隨(隋)柱國、成(城)陽公。武藝絕倫,英姿秀出。效彰沙瀚,績著蕃(藩)維。公長發(fā)慶靈,近資遺訓(xùn)。才望既華,民譽俄遠。儀表煥以傍照,靈府豁以洞開。捎雲(yún)蔽日之姿,雖因地勢;衝波截流之志,將運天池。隨(隋)大業(yè)中,以功臣之子,授正平縣令。雖庭中宇下,非駿驥所遊;文陽縵陰,異割雞之用。猶心存治術(shù),勤恤民隱。喪亂方始,闔境蒙賴。尋而帝將遷德,情切樂推。舉全邑而會兵幾,寧唯仗劍;命前驅(qū)而清馳道,是用分麾。拜銀青光祿大夫、絳郡太守。仍從麾旆,問罪商郊。授右一統(tǒng)軍。即行軍總管也。尋封正平縣開國公。利涉河廣,非復(fù)滹沱之疑;先據(jù)永豐,還符敖庫之說。屈突通未悟興王,尚乖同德。公率領(lǐng)驍銳,頻破支軍,尋與大軍相會。仍納降款,以功授金紫光祿大夫。又進平弘農(nóng),即鎮(zhèn)陝部?;噬嫌H御戎軒,載清湹(瀍)洛,授公行軍總管,頻破賊徒,授光祿大夫。武德元年,除上柱國、右武衛(wèi)大將軍。華陽衝要,控馭遐遠。連率之重,允歸才望。除使持節(jié)、總管梁興通洋巴安集七州諸軍事、梁州刺史。武德二年,定封德廣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以內(nèi)營總管從皇上平劉武周於晉陽。軍還,授右翊衛(wèi)大將軍。又從平王世充,擒竇建德,滅劉黑闥,梟徐圓朗。攻戰(zhàn)之術(shù),氣冠萬夫;賞命之行,並驅(qū)三傑。六年,出為使持節(jié)、金宜南豐遷洵房六州諸軍事、金州刺史。公數(shù)年之中,總督二部,王化伊始,風(fēng)俗未和。糾之以威刑,訓(xùn)之以禮教,聲績之美,獨擅當(dāng)時。八年,入為右衛(wèi)將軍。以本官授行軍總管、權(quán)檢校晉州都督。貞觀元年,大義功臣用弘賞典,別食益州,封戶三百。仍除使持節(jié)、都督潞韓遼澤四州諸軍事、潞州刺史。公以茲善政,牧此精民。雖雨資雲(yún)行,仰資上聖;而崇山增海,允屬共治。二年,授右光祿大夫、行懷州諸軍事、懷州刺史。三河隩壤,萬里承風(fēng);歲序未移,頌聲載路。尋以疾歸於京師,拜左光祿大夫。惟公感淳粹之淑靈,稟清明之雅量。博文約禮,妙盡師資。觀德曲成,自然神悟。竦貞幹於百尋,振長飆於千里。韞嚴凝之氣,則廩(凜)若秋霜;懷溫潤之姿,則暖如冬日。通知四夷之事,暗合九變之圖。其言必信,其行必果。確乎難奪,卓爾(尒)不群(羣)。不為寒暑易心,不以未藍改質(zhì)。載佇興運,永慨橫流。葉井(經(jīng))緯之謀,識真人之讖。負青霄而遠逝,背丹穴以來儀。與絳、灌而比肩,爲(wèi)微瀘之稱首。功成身退,寵命愈隆。運促道銷,行哥奄及。以貞觀七年八月十六日薨於雍州通義里,春秋五十九?;是檩F悼,賵贈加等。太??夹校炘幻芄??;浺园四辏瑲q次甲午,正月甲戌朔廿四日丁酉,葬於高陽之原。前夫人劉氏,彭城人。祖昶,上柱國、秦州總管、彭國公。風(fēng)度宏遠,有大功於周室。父豐,開府儀同三司、廣武郡公。識懷明悟,標令望於隋氏。夫人言容表德,柔順為姿。來自公門,降嬪君子。未及偕老,遽先朝露。武德元年九月十六日薨於京宅,春秋卌二。爰及茲辰,終此同穴。世子哀纏巨痛,思切寒泉。用刊貞石,式旌重壤。乃為銘曰:
昌緒洪源,崇基華胤。帶地成紀,極天增峻。積德蘭薰,重光玉潤??松抛樱囡L(fēng)遠振。偉哉風(fēng)力,煥矣儀形。含姿赳赳,擢秀亭亭。雄圖壯志,武緯文經(jīng)。將探呂穴,且應(yīng)樊星。炎政不綱,神州亂象。聖皇膺運,賢臣效響。道照經(jīng)綸,義深歸往。繾綣心腹,綢繆慶賞。萬方靖亂,九伐乘幾。常參秘策,畢從戎衣。出總形勝,入衛(wèi)宮闈。鉤陳比象,冕服增暉。望空窮紀,浮生觀化。照乘銷華,連城埋價。灼灼徽範,冥冥長夜。泉路有窮,芳塵無謝。
圖1 唐李譽墓志拓片圖
一、李氏世系之疑
據(jù)李譽祖父《李和墓志》:“公諱和,字慶穆,隴西狄道人也……開皇二年(582)四月十五日薨于家,春秋七十七?!盵2]可知其生于北魏宣武帝正始三年(506)。按李和其人《周書》卷二九有傳:“李和本名慶和,其先隴西狄道人也。后徙居朔方。父僧養(yǎng),以累世雄豪,善于統(tǒng)御,為夏州酋長?!盵3]卷29,497在父祖的名諱與經(jīng)歷上,《李和墓志》較其本傳為詳:“祖儼,大將軍、秦河涼三州牧、河南王。父辯,鎮(zhèn)西大將軍、河州刺史、隴西公?!薄独钭u墓志》則謂“曾祖僧養(yǎng),隨(隋)贈使持節(jié)、大將軍、荊淮浙三州諸軍事、荊州刺”,李譽曾祖李僧養(yǎng)已見前引《周書》,即李和之父。如此則李僧養(yǎng)、李辯當(dāng)是一人,稱呼之異蓋由名與字的不同。惟是李和與李譽兩篇墓志所記李辯(僧養(yǎng))之官銜無一處相同,這是較為奇怪的事。由于《李和墓志》相對時代更早,已指稱其父祖之名分別為李辯、李儼,并列敘其官爵,故而有先予察考的必要。筆者檢核北魏時期史料,未見有活動于西州,且名為辯、儼之人。但與前引父子姓名相同的史錄卻可以在更早的《十六國春秋》③中數(shù)度見到,其中《前涼錄五·張玄靚》言及:
張玄靚,字玄安,(張)重華之少子,母郭夫人所生也。(張)祚既被殺,宋混、張琚等上玄靚為持節(jié)、大將軍、涼州牧、護羌校尉、西平公。時始年七歲,廢和平之號,復(fù)稱建興四十三年,大赦境內(nèi)。及張瓘至姑臧,推玄靚為使持節(jié)、大都督、大將軍、涼王,自為衛(wèi)將軍,領(lǐng)兵萬人,使持節(jié)、都督中外諸軍事、尚書令、涼州牧、張掖郡公、行大將軍事,以宋混為尚書仆射,改易僚屬。隴西(治今甘肅天水市隴西縣東南)李儼據(jù)郡不受瓘命,誅大姓彭姚,自立于隴右,奉中興年號。[4]卷74,903
據(jù)《資治通鑒》系年,此事發(fā)生在東晉永和十一年(355)。時前涼張氏政權(quán)發(fā)生內(nèi)亂,年幼的張玄靚被立為新君,朝政不久由權(quán)臣張瓘主持,隴西郡人李儼對時局不滿,遂發(fā)動叛亂。李儼叛后曾一度在前涼與前秦政權(quán)之間搖擺不定,后來終于歸附前秦。繼之《前秦錄四·苻堅上》復(fù)載:
建元七年(371)……八月,以光祿勛李儼為河州刺史,鎮(zhèn)武始。九月,堅還長安。歸安元侯李儼卒于上邽,復(fù)以其子辯為河州刺史……十二月,以河州刺史李辯領(lǐng)晉興太守,還鎮(zhèn)枹罕。[4]卷36,579-582
此時前秦已有并吞前涼張氏的準備,遂以前涼降人李儼為河州刺史,李儼死后又以其子李辯續(xù)為河州刺史(《李和墓志》亦謂李辯為“鎮(zhèn)西大將軍、河州刺史”)。有關(guān)李辯的記錄復(fù)見于《前秦錄》時則已到苻堅淝水戰(zhàn)敗之后。時苻堅為慕容沖所攻,困守長安,危在旦夕,李辯的官職為“前禁將軍”。同書卷三八《前秦錄七·苻堅下》載:
建元二十一年(385)春正月……壬午,(慕容)沖遣尚書令高蓋夜襲長安,攻陷南門,入于南城。左軍將軍竇沖、前禁將軍李辨等擊破之,斬首千八百級,分其尸而食之。三月……前禁將軍李辨、都水使者隴西彭和正恐長安不守,召集西州人屯韭園,堅召之不至。六月……(長安)謠曰:‘堅入五將久長得?!瘓源笮胖旄?苻)宏以后事,帥騎數(shù)百與張夫人及中山公詵、幼女寶錦出奔五將山……堅過襲韭園,④前禁將軍李辨奔燕,都水使者彭和正慚自殺。”[4]卷38,614-617
此處作“李辨”,古書辯、辨易混,且從其與隴西籍的彭和正一起“召集西州人”一事來看,應(yīng)是前揭之李辯無疑。可知李辯在苻氏將敗之際雖然勉勵支撐了一段時間,終于自謀出路,率其本宗舊類屯于韭園呈半獨立狀態(tài)。在苻堅出逃長安過程中挾憤曾順路襲擊李辯,他遂又出亡到燕。⑤李辯之后的經(jīng)歷,又見于《魏書·和跋傳》:
和跋,代人也……參軍國大謀,雅有智算……以功進為尚書,鎮(zhèn)鄴。慕容德使兄子和守滑臺,和長史李辨殺和,求援于跋,跋率輕騎赴之。既至,辨悔,閉門拒守。跋使尚書郎鄧暉說之,辨乃開門。跋入,收其府藏。[5]卷28,681
此事?lián)锻ㄨb》系年,發(fā)生在東晉隆安三年(399),實際是后燕慕容氏政權(quán)在北魏打擊下潰散的一個余波。又據(jù)《魏書》卷二《太祖紀》:“(天興二年,399)三月……氐人李辯叛慕容德,求援于鄴行臺尚書和跋。”[5]卷2,34-35此處記同一事作“李辯”,則可為辯、辨的書寫在當(dāng)時易混之一例。《太祖紀》明言李辯為氐人,則前揭苻秦何以會重用一個自前涼叛逃的隴西人便可以得到一個較大的理由,即他們?yōu)橥?,且李儼、李辯父子既然敢攻殺當(dāng)?shù)卮笮兆粤?,其后李辯又能在長安圍城戰(zhàn)中召集西人自守,則其擁有一支部落式的武裝力量亦不無可能,因此無論名實皆有利用的必要。但李辯從破敗的長安城中逃出以后東向投奔慕容氏諸燕,實質(zhì)上應(yīng)已不再有多少部眾的基礎(chǔ)。因此他在滑臺發(fā)動兵變獻城不久,慕容德部將就再次發(fā)動兵變——“德右衛(wèi)將軍慕容云斬李辯,率將士家累二萬余人而出,(慕容德)三軍慶悅。”[6]慕容云在滑臺為北魏獲取的事實已無可改變的情況下,率燕軍二萬出奔故主,過程中斬殺李辯。自此,有關(guān)李儼、李辯的記錄在史文中便戛然中止。從上引史料及分析可知,這兩位隴西氐人活躍的年代起自公元355年,終于399年。而北周李和的生年則在506年,無論如何,十六國時代活躍于隴西的李儼、李辯二人都不可能是一百余年后李和的父祖,則李和之世系為偽托應(yīng)屬無疑。歷來研究魏晉南北朝隋唐墓志者,論及志主偽托先世的情況不少,但自其父之一系即有偽托之痕跡則屬罕見,這一點或可引起學(xué)界研究的注意。⑥
在這種認識下,我們回看《周書·李和傳》的記敘:“父僧養(yǎng),以累世雄豪,善于統(tǒng)御,為夏州酋長。”以及《李譽墓志》“曾祖僧養(yǎng),隨(隋)贈使持節(jié)、大將軍、荊淮浙三州諸軍事、荊州刺史”,則應(yīng)屬可信的歷史。李和應(yīng)與許多北魏末年其他的北鎮(zhèn)武人相似,不為鎮(zhèn)戍的胡族或胡化鎮(zhèn)兵,即為當(dāng)?shù)氐暮迩鹾?。其父李僧養(yǎng)已被指明為“夏州⑦酋長”,該地在六鎮(zhèn)、秦隴之亂時曾被卷入,本傳言李和最初充任作鎮(zhèn)關(guān)中的賀拔岳集團之帳內(nèi)督,以“破諸賊功”逐漸登上政治舞臺,⑧則其發(fā)跡實際也就始于此時。至于其父李僧養(yǎng)或確以字行而名辯,因此李和顯名后,便有將同處關(guān)隴、惟位置更偏西隅的李辯攀附為其先世的可能。李儼、李辯二人雖然名見史籍,但無專傳、事跡支離破碎,又仕于不甚顯眼的十六國“僭偽”政權(quán),李辯死后該支李氏即告湮沒無聞,大概是李和家族敢于徑直接續(xù)其世系的原因。至于以其家出自李廣(《李譽墓志》所謂“飛將立功,克昌之道厥遠”),則前揭儼、辯二人已屬氐族,此處更不需贅言。類似魏末胡族改姓李氏且宗隴西李廣者,還有《周書》所記十二大將軍之一的李遠,⑨其家族久居高平鎮(zhèn)(今寧夏固原),與李和所居之夏州(統(tǒng)萬鎮(zhèn))亦相去不遠,可互為參證。至李譽時,雖然仍自稱出自隴西狄道的名望,但可能因世系久遠,且前代已積累了較為深厚的社會聲望,故而敘及其曾祖時,便改用實際的隋贈官號,而棄用了與之根本無血緣關(guān)系、曾擔(dān)任前秦河州刺史之隴西李辯的記錄。
二、李氏之家風(fēng)與李譽襲爵
夏州李氏的性格特質(zhì)與家風(fēng)可以自《周書·李和傳》與《隋書》卷五四《李徹傳》約略窺見?!独詈蛡鳌分^“和少敢勇,有識度,狀貌魁偉……立身剛簡,老而逾勵,諸子趨事,若奉嚴君”,周太祖宇文泰稱述他“智略明贍,立身恭謹”。[3]卷29,498《李徹傳》謂“徹性剛毅,有器干,偉容儀,多武藝”,北周權(quán)臣宇文護認為“徹謹厚有才具,甚禮之”。此外,李徹在隋世與王韶(字子相)齊名,隋文帝曾在侍臣前稱美二人:“安得文同王子相,武如李廣達者乎?”(同見《隋書》李徹本傳[7]卷54,1367)又,《隋書》記文帝子楊廣以十三歲初封晉王時,文帝即命王、李二人作為輔弼。《王韶傳》稱王韶“幼而方雅,頗好奇節(jié),有識者異之”,又載韶“性剛直,(晉)王甚憚之,每事咨詢,不致違于法度。”[7]卷62,1473則李徹之性格好尚亦應(yīng)與王韶相似。
夏州李氏這種敢勇尚武、剛毅謹厚的風(fēng)氣在李和、李徹二人身上的傳續(xù)大致沒有什么變化,李徹后來因與隋重臣高颎相善,在文帝末期高颎卷入晉王楊廣與太子楊勇的奪位之爭并遭陷害后,他也受到牽連?!独顝貍鳌罚骸白笃蜕涓唢G之得罪也,以徹素與颎相善,因被疏忌,不復(fù)任使。后出怨言,上聞而召之,入臥內(nèi)賜宴,言及平生,因遇鴆而卒?!薄端鍟肪矶陡咦婕o》亦載:“開皇十九年(599)……秋八月……甲寅,上柱國、城陽郡公李徹卒?!盵7]卷2,44兩《唐書》李安遠傳皆謂李徹之后李安遠承襲城陽公的爵位,《李譽墓志》亦言“隨(隋)大業(yè)中,以功臣之子,授正平縣令”,當(dāng)是與襲爵之后相應(yīng)的實職任授。然而檢《隋書·李徹傳》傳末:
大業(yè)中,其妻宇文氏為孽子安遠誣以呪詛,伏誅。[7]卷54,1368
則可知:
1.李譽為李徹之孽子(庶子),非正妻宇文氏所生。按隋唐相因,唐代律法多承隋制,今檢《唐律疏議》卷四《名例》“諸會赦應(yīng)改正征收”條[8]有唐人襲爵法令之疏議:“依令,王、公、侯、伯、子、男皆子孫承嫡者傳襲。無嫡子,立嫡孫。無嫡孫,以次立嫡子同母弟。無母弟,立庶子。無庶子,立嫡孫同母弟。無母弟,立庶孫。曾、玄以下準此?!蹦敲醇幢憷钭u的身份為庶長子,其襲爵的可能性也遠處在第四順位,其何以能夠襲爵,遂為可疑之處。
2.李譽得以庶子的身份襲父爵,可能便與他對宇文氏的“誣以咒詛”有關(guān)?!杜f唐書·李安遠傳》并未明言其人襲爵時間,唯敘其襲爵事后的文句有大業(yè)初營護王珪一事,似表李譽襲爵在大業(yè)之前。但其本傳此后未如《隋書·李徹傳》一般記誣陷宇文氏一事,恐有含混曲筆之嫌。而《李譽墓志》亦只字不提志主承襲父爵的情況,頗耐人尋味。按唐初尚承南北朝之遺風(fēng),子嗣襲爵大體在三年守喪服闋以后的一段時間。其例如彭城縣公劉德威死后其子劉審禮“服闋,當(dāng)襲爵”,許國公蘇瓌死后其子蘇颋“服闋就職,襲父爵許國公”,汾陽縣男薛收死后其子薛元超襲爵則在五年之后。[9]李徹死于開皇十九年(599)八月,其后數(shù)年的仁壽、大業(yè)之交,無疑是其子嗣襲爵的關(guān)鍵年份?!独顝貍鳌芳让餮詮刂抻诖髽I(yè)中為李安遠(譽)所誣以至“伏誅”,設(shè)若李譽確因宇文氏無子、孫而理所當(dāng)然地承繼爵位,則襲爵后還要譖誣一無勢之寡母以取惡德,恐怕于情理皆難以索解。這里雖由于史料的缺乏而難以進一步下論斷,然誣陷與襲爵二者之間,恐怕存在著難以忽視的關(guān)聯(lián)。
據(jù)此,則李譽之人格特質(zhì)與品性顯然有著重大污點。檢兩《唐書》之李安遠傳,《舊唐書》(卷五七)謂其:“家富于財,少從博徒不逞,晚始折節(jié)讀書,敬慕士友?!薄缎绿茣?卷八八)謂:“安遠少無檢,與博徒游,至破產(chǎn)。晚乃折節(jié)向書,從士大夫。”復(fù)次,《冊府元龜》卷八一一《總錄部》之“晚學(xué)”條亦引李安遠一事:“唐李安遠少時好飛鷹走狗,游蕩無度。家代為將,甚富于財,然數(shù)從博徒游,至于破業(yè)。晚始折節(jié)讀書,敬慕名士。”[10]卷811,9649-9650同書卷八九七《總錄部》“改過”條[10]卷897,10622重言此段故事,文句一致??芍钭u在青年時予外人之觀感大體是無檢失德之浪蕩子形象,與李和、李徹的果毅謹厚之風(fēng)大異其趣。唯從兩《唐書》本傳及《李譽墓志》所載其歷年之武勛,可知在尚武敢勇一項上尚與其父祖之特質(zhì)相續(xù)。另一方面,我們亦可推測如李徹不在開皇末年忽遭鴆毒,則不論在家族地位還是性情上皆與其父不相得的李譽承襲爵位之可能性當(dāng)微乎其微。因此,李譽之襲爵是一個超出李徹及李氏家族本來預(yù)期的事件,這一事件實際上或也影響到李譽日后之行為與身后之評價。
三、李譽的歷官、政治取向與身后評價
李譽以誣陷其父正妻的方式襲取城陽郡公的爵位,且此事后來既然能被記入官方正史《隋書》,則當(dāng)時之社會反響當(dāng)已不微,這顯然是一個難以抹除的政治與道德污點。李譽或也因此“晚乃折節(jié)向書,從士大夫,茍勝己,必傾心交之”。除去勛官與戎秩,根據(jù)《李譽墓志》的記載,李譽在隋唐之際擔(dān)任的實職相繼有:
正平縣令(大業(yè)中)—絳郡太守—右一統(tǒng)軍—行軍總管(以上皆大業(yè)十三年)—右武衛(wèi)大將軍—總管梁興通洋巴安集七州諸軍事、梁州刺史(以上皆武德元年)—右翊衛(wèi)大將軍(武德二年)—使持節(jié)、金宜南豐遷洵房六州諸軍事、金州刺史(武德六年)—右衛(wèi)將軍—行軍總管、權(quán)檢校晉州都督(以上皆武德八年)—使持節(jié)、都督潞韓遼澤四州諸軍事、潞州刺史(貞觀元年)—行懷州諸軍事、懷州刺史(貞觀二年)。
而據(jù)兩《唐書》整理之李譽履歷則有:
正平令(大業(yè)年間)—右翊衛(wèi)統(tǒng)軍(大業(yè)十三年)—右武衛(wèi)大將軍(武德元年)—統(tǒng)邏騎都下,督盜賊—潞州都督、懷州刺史(以上皆貞觀初)。
相比較而言,墓志所記顯然更為詳盡,如隋唐易代之際,李譽曾多次轉(zhuǎn)任他官,或入京為武衛(wèi)、翊衛(wèi)將軍,或外調(diào)為地方之總管、刺史,故而可補傳世文獻此段經(jīng)歷之缺。此外,在官職的對應(yīng)方面,《李譽墓志》在李譽投誠唐政權(quán)后出任的早期職位有“右一統(tǒng)軍”。志文在其下還恐后人不了解此官的職權(quán)和地位,特地作了當(dāng)時較為常見的比附說明——“即行軍總管也”,這一點頗類經(jīng)書的注。而兩《唐書》李安遠傳與墓志此段所任官職對應(yīng)的文句則均作“右翊衛(wèi)統(tǒng)軍”。檢《舊唐書》卷一《高祖紀》:
(大業(yè)十三年617)五月甲子,高祖……遂起義兵……六月甲申,命太宗將兵徇西河,下之。癸巳,建大將軍府,并置三軍,分為左右:以世子建成為隴西公、左領(lǐng)大都督,左統(tǒng)軍隸焉;太宗為敦煌公、右領(lǐng)大都督,右統(tǒng)軍隸焉。裴寂為大將軍府長史,劉文靜為司馬,石艾縣長殷開山為掾,劉政會為屬,長孫順德、劉弘基、竇琮等分為左右統(tǒng)軍。”
從中我們可知李淵初起兵時,將其所部軍隊一分為二,李建成、李世民分為左、右領(lǐng)大都督,各轄名為左、右“統(tǒng)軍”的軍事單位。各統(tǒng)軍內(nèi)部的建制,可參以同書卷四二《職官一》:
時秦王、齊王府官之外,又各置左右六護軍府及左右親事帳內(nèi)府。其左一、右一護軍府護軍各一人,正第四品下。掌率統(tǒng)軍已下侍衛(wèi)陪從。副護軍各二人,從四品下……統(tǒng)軍各五人,別將各十人,分掌領(lǐng)親勛衛(wèi)及外軍。左二右二護軍府、左三右三護軍府,各減統(tǒng)軍三人,別將六人。余職員同左一、右一府。[11]卷42,1810
此處所謂之“護軍”字樣在武德七年以前其實皆作“統(tǒng)軍”,同卷前文即有“武德七年定令……秦王、齊王下統(tǒng)軍為護軍,副統(tǒng)軍為副護軍”,可證。如此則李建成與李世民之軍隊,又各轄“六護軍(統(tǒng)軍)”,大抵分為左一、二、三府統(tǒng)軍,右一、二、三府統(tǒng)軍。以左一、右一統(tǒng)軍府為例,其最高長官稱統(tǒng)軍府統(tǒng)軍,副貳為統(tǒng)軍府副統(tǒng)軍,其下則轄有五統(tǒng)軍、十別將的編制。左二、三府與右二、三府則各減統(tǒng)軍與別將的員額,可見規(guī)制不如前二者。從唐初史料來看,確有擔(dān)任諸府統(tǒng)軍者,其例見《舊唐書》卷五七《李思行傳》:“高祖將舉義兵……授左三統(tǒng)軍?!盵11]卷57,2297卷六八《尉遲敬德傳》:“尉遲敬德,朔州善陽人……劉武周起,以為偏將……武德三年……敬德與尋相舉城來降,太宗大悅,賜以曲宴,引為右一府統(tǒng)軍……累有戰(zhàn)功,授秦王府左二副護軍?!蓖怼肚厥鍖殏鳌罚骸笆鍖毐∈莱渲嘣p……于是來降……尋授秦王右三統(tǒng)軍?!盵11]卷68,2502同卷《程知節(jié)傳》:“及世充拒王師……于是躍馬與左右數(shù)十人歸國……授秦王府左三統(tǒng)軍?!盵11]卷68,2503據(jù)此則《李譽墓志》所云之“右一統(tǒng)軍”當(dāng)有所本,兩《唐書》之“右翊衛(wèi)統(tǒng)軍”官稱獨見于《李安遠傳》,殆誤。究其原因,大概一則太原起事時以李淵諸子為核心的軍隊建制出于臨時,太宗貞觀以后諸王府護軍皆當(dāng)廢置無疑,因此后人記錄此官爵容易因生疏致誤;二則李譽在武德二年還曾擔(dān)任過“右翊衛(wèi)大將軍”,記錄史源者大概同時受此影響而誤書。
以古代的士人道德觀之,李譽在隋末的政治舉動大體上有可圈點之處。雖然《李譽墓志》稱“尋而帝(指李淵)將遷德,情切樂推”,將李譽投附唐朝稱為兩廂情愿、水到渠成之事,實則李譽在任隋正平縣令時,與當(dāng)時的絳郡通守陳叔達抵拒南下之唐軍甚力,更引致唐高祖親臨戰(zhàn)場。據(jù)溫大雅《大唐創(chuàng)業(yè)起居注》卷二載:
(大業(yè)十三年八月)庚寅,宿于絳郡西北之鼓山。此山帝為討捕大使時舊停營所,故逗而宿焉。去絳十余里,絳城不下。是日曉鼓,山西北有大浮云,色或紫或赤,似華蓋樓闕之形。須臾,有暴風(fēng)吹來,向營而臨帝所居帳上。帝指絳城而謂傍侍曰:“風(fēng)云如此見從,彼何不達之甚?”仍命廚人:“眀日下城,而后進食?!毙撩?,帝觀兵于絳城。將士等爭欲先登,因而縱上,自卯(上午5點到7點)及巳(上午9點到11點),遂取之,而食于正平縣令李安遠之宅。通守陳叔達已下面縛請罪。并舍而不問,待之如初。[12]
可知兩《唐書》所謂之“高祖與安遠有舊,馳至其宅撫慰之,引與同食”[11]卷57,2302的記載,其本來面目其實包含著唐軍在經(jīng)歷一個上午忍饑苦戰(zhàn),終于破城后“滅此而朝食”式的耀武宣泄,文后言陳叔達等“已下面縛請罪”,更證當(dāng)時肅殺之情狀。李譽先為隋室守節(jié),兵敗投入唐軍后,表現(xiàn)兢兢業(yè)業(yè),此后又一直追隨秦王李世民一系,武德末年“隱太子將亂,陰使誘動,安遠介無貳志,秦王益親重”。[13]卷88,3746由于在政治上的站隊正確,玄武門之變后的“武德九年十月,太宗又定功臣封戶……自(裴)寂而下差功大小第之,總四十三人……張長遜、張平高、李安遠、李子和、秦行師、馬三寶戶三百?!盵13]卷88,3739-3740《李譽墓志》所謂“貞觀元年,大義功臣用弘賞典,別食益州,封戶三百”應(yīng)即此事。又據(jù)《唐會要》卷九零“緣封雜記”條:“神龍二年(唐中宗年號,706年)七月十四日制:功臣段志玄、屈突通、蕭瑀……李安遠、鄭仁泰、杜君綽、李孟嘗等二十五家,所食實封,并依舊給?!盵14]《新唐書》卷一九一《忠義傳上》:“武德功臣十六人,貞觀功臣五十三人,至德功臣二百六十五人。德宗即位,錄武德以來宰相及實封功臣子孫,賜一子正員官。史館考勛名特高者九十二人,以三等條奏。第一等,以其歲授官。第二等,以次年。第三等,子孫數(shù)訟于朝,有詔差為二等,增至百八十七人……續(xù)圖凌煙閣云?!盵13]卷191,5512-5513在唐德宗時代凌煙閣的續(xù)圖名單中,仍有“右翊衛(wèi)將軍、遂安郡公李安遠?!笨梢娎钭u“元從功臣”的地位此后在唐世一直不替。然而李譽的身后評價并不總是正面,除了《李譽墓志》所未言及的“歷任頗有聲績,然傷于嚴急,時論少之”[11]卷57,2302的風(fēng)評外,其謚號在兩《唐書》中則別有意味的一謚密,一謚安。從《李譽墓志》“太??夹?,謚曰密公”的記錄來看,李譽去世之初的謚號確實為“密”。筆者檢核諸書,并參考汪受寬《謚法研究》、[15]朱華《唐代官員謚法研究》[16、17]的有關(guān)統(tǒng)計資料,唐人謚“密”而可考知者有李安遠、蕭德言、竇抗、張儉四人。耐人尋味的是,除李安遠的謚號在《新唐書》中易為“安”外,竇抗、蕭德言之謚也分別在《通典》《新唐書》中以“博”之異謚出現(xiàn)。諸人得謚記載之分歧尤為明顯。究其原因,按北宋蘇洵《謚法》卷三錄有“密一”條小注:“追補前過曰密?!庇滞瑫矶鞍捕睏l小注:“好和不爭曰安,兆民寧賴曰安?!盵18]則李譽之謚“密”顯非純粹的美謚,同時表明其身歿之初仍舊不能免于世人之譏刺。《新唐書》所記謚“安”,雖亦非謚之善者,于意義上終究平順不少,則應(yīng)是其后的年代里李譽子嗣“論枉”而發(fā)生的改謚了。
通過解析《李譽墓志》及相關(guān)史料,我們得以察見自六世紀魏末動亂以來直至七世紀初葉,出身西北夏州地區(qū)的胡族酋豪李和——李徹——李譽一家三代融入北朝隋唐時期政治與社會環(huán)境的歷程。從胡族出身、以武見用、偽冒世系、致身通顯這樣一條發(fā)展脈絡(luò)來看,夏州李氏百年來的經(jīng)營積累也正是當(dāng)時與之相似而所在多有之胡族將家奮斗的縮影?!独钭u墓志》謂譽“博文約禮,妙盡師資……通知四夷之事,暗合九變之圖”,前揭諸史亦稱他“晚乃折節(jié)向書”,與王珪等士大夫友善,似乎透露出其人曾經(jīng)嘗試由武而入文的一點痕跡。然而終李譽一生,武干仍是其立身之基,他所任官職絕大多數(shù)也仍為軍職?!独钭u墓志》、兩《唐書》之《李安遠傳》均再未載其后嗣之姓名與行跡,其家族在此后日漸尚文、恢揚科舉的唐世之發(fā)展狀況如何,已不可詳考。就六七世紀兵戈擾攘、風(fēng)云變幻的北方政治局勢而言,夏州李氏的崛起與奕世榮顯,正可以說迎合了時代的潮流。然而當(dāng)環(huán)境漸變之后,如不能及時予以適應(yīng),則此類胡族將門也就難免要再度消散于歷史舞臺的深處,這應(yīng)該不是彼時夏州李氏獨有的命運。
注釋:
①承復(fù)旦大學(xué)中文系漢唐文獻工作室唐雯老師惠示《李譽墓志》拓片圖版,特此申謝。
②歐陽修《集古錄跋尾》之《跋唐顏勤禮神道碑》(收入[宋]歐陽修撰,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第2254頁):“蓋唐世諸賢,名字可疑者多。封德彝云名倫,房玄齡云名喬,高士廉云名儉,顏師古云名籀,而皆云以字行。倫、喬、儉、籀在唐無所諱,不知何避而行字?!?/p>
③所據(jù)版本為[明]屠喬孫、項琳之輯補《十六國春秋》,收入[清]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史部,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影印本,史部第15冊。清代四庫館臣謂其為偽書,此說后來影響較大,據(jù)今人考證,屠本實為輯補本而非偽書。說詳湯勤福:《關(guān)于屠本〈十六國春秋〉真?zhèn)蔚娜舾蓡栴}》,《求是學(xué)刊》2010年第1期,第125-130頁;[日]梶山智史:《屠本〈十六國春秋〉考:編纂狀況及意圖》,2010年《“社會·經(jīng)濟·觀念史視野中的古代中國”國際青年學(xué)術(shù)會議暨第二屆清華青年史學(xué)論壇論文集》,第680-699頁。
④清人洪亮吉《十六國疆域志》卷4“長安”條之“韭園”注:“(宋敏求)《長安志》長安縣西北三十八里有野韭澤,疑韭園即是此也?!?收入二十五史刊行委員會:《二十五史補編》第三冊,上海:開明書店,1936年,第4131頁)五將山,據(jù)《資治通鑒》卷106晉紀太元十年(385)五月條之胡注:“《新唐書·地理志》京兆醴泉縣有武將山,《水經(jīng)注》扶風(fēng)杜陽縣有五將山。又按唐杜佑鳳翔府岐山縣有五將山?!?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3346頁)則大體位于長安之西無疑,故而苻堅出奔時可“過襲”之。
⑤按當(dāng)時前秦處于分裂狀態(tài),李辯東逃之燕,究竟是西燕抑或繞道而至后燕,已不可詳考。唯其后來叛于滑臺之事,則顯然在后燕擔(dān)任官職,具體事跡不詳。
⑥如陳寅恪先生判斷北齊高歡世系時謂:“遠祖可冒認,三代以內(nèi)要冒認是不可能的。毫無疑問,高歡為高湖之后,籍貫為渤海蓚縣,民族為漢人?!?萬繩楠著:《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第十八篇《北齊的鮮卑化及西胡化》,合肥:黃山書社,2000年,第293頁)此外,何德章《偽托望族與冒襲先祖:以北族人墓志為中心——讀北朝碑志札記》(《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17輯,武漢:武漢大學(xué)出版社,2000年,第137-143頁)、仇鹿鳴《“攀附先世”與“偽冒士籍”——以渤海高氏為中心的研究》(《歷史研究》2008年第2期,第60-73頁)亦曾討論過北朝、隋唐士族在姓氏與族望上的偽冒問題,但未見舉有墓志中志主偽托其父的例子。關(guān)于《李和墓志》的考釋成果,有賀華:《〈李和墓志銘〉考補》,《文博》1998年第4期,第81-82頁;王去非、王昕:《隋李和墓志綜考》,《宿白先生八秩華誕紀念文集(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217-229頁;羅新、葉煒:《新出魏晉南北朝墓志疏證》編號119《李和墓志》,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325-330 頁;以及付珺:《隋李和墓研究》,碩士學(xué)位論文,中央民族大學(xué)民族學(xué)與社會學(xué)學(xué)院,2013年。其中除《隋李和墓志綜考》與《新出魏晉南北朝墓志疏證》對志文中的李儼、李辯來歷略表懷疑之外,其余討論均少措意,可見這或多或少受到習(xí)慣思維與墓志敘述先世時代懸隔的干擾。
⑦夏州原為赫連夏的首都統(tǒng)萬,入魏后初為統(tǒng)萬鎮(zhèn),亦屬邊鎮(zhèn)?!段簳肪?06下《地形志下》夏州注:“赫連屈孑所都,始光四年(427)平,為統(tǒng)萬鎮(zhèn)。太和十一年(487)改置。”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628頁。
⑧《周書》卷29《李和傳》,第498頁。又,《李和墓志》:“魏之末年,政去王室……公……與夏州刺史元(源)子雍同心起義,策勛王府,帝有嘉焉?!卑础段簳酚涃R拔岳入關(guān)在永安三年(530年)之后,源子雍平叛一事主要發(fā)生在正光五年至孝昌元年(524-525年)之間,據(jù)此李和參與軍伍的年限可略為提前。然而對于李和之父的行跡,無論史傳抑或墓志皆無載錄。
⑨《周書》卷25《李賢傳》:“李賢字賢和,其先隴西成紀人也……賢弟遠。”第413-418頁。又,《李賢墓志》:“公諱賢,字賢和,原州平高人。本性(姓)李,漢將陵之后也,十世祖俟地歸?!币妼幭幕刈遄灾螀^(qū)博物館、寧夏固原博物館:《寧夏固原北周李賢夫婦墓發(fā)掘簡報》,《文物》1985年第11期,第1-20頁。
⑩《隋書》卷3《煬帝紀上》:“開皇元年,立為晉王,拜柱國、并州總管,時年十三。尋授武衛(wèi)大將軍,進位上柱國、河北道行臺尚書令,大將軍如故。高祖令項城公韶、安道公李徹輔導(dǎo)之。”第59頁。
參考文獻:
[1]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陜西省三原縣雙盛村隋李和墓清理簡報[J].文物,1966(1):27-42.
[2]羅新,葉煒.李和墓志[M]//羅新,葉煒.魏晉南北朝墓志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05:325-327.
[3]令狐德棻.周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4]崔鴻.十六國春秋[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
[5]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6]房玄齡.晉書:卷127[M].北京:中華書局,1974:3165.
[7]魏征.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8]長孫無忌.唐律疏議:卷4[M].北京:中華書局,1983:96.
[9]葉煒.唐代異姓爵的襲封問題[A].袁行霈.國學(xué)研究:卷27[C].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1:175-189.
[10]王欽若.冊府元龜[M].北京:中華書局,1960.
[11]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2]溫大雅.大唐創(chuàng)業(yè)起居注:卷2[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30.
[13]宋祁,歐陽修.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4]王溥.唐會要:卷90[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949.
[15]汪受寬.謚法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6]朱華.唐代官員謚法研究[D].安徽大學(xué),2012.
[17]陳淑君,陳華文.完整結(jié)構(gòu)與細節(jié)呈現(xiàn):從喪葬史到個案研究——魏晉南北朝喪葬文化研究述論[J].浙江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5(1):42-50.
[18]曾棗莊,舒大剛.三蘇全書:第3冊[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321,303.
(責(zé)任編輯傅新忠)
Latest Findings on the Epitaph of Li Yu in the Tang Dynasty
DONG Gang
(DepartmentofHistory,FudanUniversity,Shanghai200433,China)
Abstract:The newly discovered epitaph of Li Yu(李譽)could be used and referred to check the historical facts of “Biography of Li Anyuan(李安遠)” in the two History of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epitaph of Li He(李和 Li Yu’s grandfather), which was unearthed in 1964. With the epitaph, researchers may further learn details on genealogy statement, change of family circumstances, official experiences of the Li family of Xia Zhou(夏州), and make some related supplements. In addition, by exploring psychology and behaviors about this non-Han family in the sixth to seventh century, the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northern political and social history in that era will be enriched.
Key words:Li Yu; Li He; Non-Han family in Xia Zhou; genealogy
中圖分類號:K877.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5035(2015)06-0104-09
作者簡介:董剛(1987-),男,浙江溫州人,復(fù)旦大學(xué)歷史學(xué)系博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5-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