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苓白術湯巧治牛馬脾虛瀉泄癥
參苓白術湯出自《和劑局方》,主治脾胃虛弱、消化不良,體弱消瘦,四肢無力,大便瀉泄等癥。在多年的獸醫(yī)臨床實踐中,加減該方用于治療牛馬脾虛瀉泄(包括消化不良、胃腸卡他)及便秘、腸炎、前胃馳緩等癥,療效顯著?,F(xiàn)介紹如下。
導致牛馬脾虛瀉泄的原因,主要是脾胃功能障礙。胃為水谷之海,脾主運化精微;如脾胃受病,影響對水谷草料的消化吸收,致使清濁不分,混雜而下,并走大腸,則成瀉泄。據(jù)228例病因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
1.1 寒濕損傷 受寒濕之邪侵襲,以濕邪最能引起瀉泄。脾喜燥而惡濕,濕盛則瀉。由于氣候寒冷,牛馬過飲冷水或過食冷凍草料,寒濕損傷脾胃,致成冷瀉。
1.2 飼管不當 牛馬長期過度勞役,草料不足,營養(yǎng)不良,脾氣失調,陽氣不足,導致胃寒,不能腐熟水谷草料,引起瀉泄。
1.3 腎陽不足 畜體瘦弱、消化功能衰退,水谷草料不得腐熟,引起瀉泄。
古人還有“腎為胃關”的說法。腎陽不足,關門不密,于是大便下泄。有人認為“腎為胃之關,開竅于二陰,所以二便之開閉皆腎臟之所主。今腎中陽氣不足,則命門火衰;而陽寒極盛之時,則令調泄不止也”。另外,由于胃腸宿糞停滯,反復用苦寒攻堅下積之法,傷及脾陽,引起瀉泄。
牛馬脾虛瀉泄患畜精神沉郁,體弱消瘦,被毛逆立,鼻鏡、耳根、角根、四肢末梢發(fā)涼,食欲減退或廢絕,腸音亢進,排糞次數(shù)增多,大便稀薄,甚則瀉下,如水樣帶泡沫,糞渣粗長,有時混有未消化飼料,小便清短。
臨床檢查,口津較多,口溫偏低,口色青白,脈象沉遲,眼窩下隱,腹下四肢水腫或弓背挾尾。
3.1 治則 健脾燥濕,利水止瀉。
3.2 方劑 參苓白術湯:黨參45 g、茯苓60 g、白術45 g、扁豆120 g、山藥90 g、薏苡仁60 g、沙仁20 g、灸甘草30 g、石榴皮60 g、灶心土250 g、煎湯2次,候溫1次灌服,每日1劑。
1.3 方解 方中四君子湯補氣健脾,山藥、薏苡仁、扁豆健脾燥濕,灶心土溫脾止瀉,石榴皮酸濕止瀉,砂仁調氣化滯,補中有消,共收補氣健脾,燥濕止瀉,補而不雍之效。
1.4 加減 中陽衰微、寒氣內盛,則瀉下清水,腹內雷鳴,糞渣粗長,脈象沉遲,酌加附子、干姜、肉桂;命門火衰,則末梢發(fā)涼,脈微欲絕,肚腹作脹,酌加補骨脂、吳茱萸、五味子;小便不利,腹下、四肢虛腫,酌加豬苓、車前子。
4.1 筆者在多年的獸醫(yī)臨床實踐中認為,家畜只要出現(xiàn)食欲減退,大便瀉泄,糞渣粗長,體弱消瘦,腸音亢進,口色青白等癥,經用參苓白術湯治療牛馬脾虛瀉泄228例,其中黃牛148例,水牛34例,馬46例,治愈率達90%以上。
4.2 病因分析,脾虛瀉泄,可因脾胃素虛所致,也可因腎陽陰虛,真火不足,不能助脾虛或寒濕邪氣侵襲而引發(fā)。
4.3 方用加減,從癥狀看,只要出現(xiàn)四肢逆冷,脈象沉遲或脈微欲絕,口色青白,均可加附子、干姜、肉桂,以溫中回陽;瀉泄較嚴重,可適當加灶心土、石榴皮、烏梅、訶子以濕酸收澀,使水濕得以濕散分利,瀉泄自可得止。因此,抓住主癥主因,聯(lián)系臟腑之間的關系和藥物的相須配伍,就能靈活應用。
孫永泰
(遼寧省遼中縣北一路75號 11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