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明末遼東屯堡嬗變小議*

      2016-01-29 07:43:11付博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15年6期
      關鍵詞:明朝屯堡

      ?

      明末遼東屯堡嬗變小議*

      付博

      (遼寧師范大學 歷史系,遼寧 大連 116024)

      [摘要]明代在邊疆地區(qū)衛(wèi)所軍制的基礎上,往往于駐軍之地實施屯墾,因而形成耕戰(zhàn)結合的“屯堡”,而遼東地區(qū)分布的屯堡是明朝在東北抵御少數民族入侵騷擾的第一道防線。同時,也是遼東軍戶賴以生存的保障。屯堡內部的人員由漢人占絕大多數到多民族雜居。因為內部結構出現了變化,屯堡的管理與功能在明末有著很大的變化。土地所有制自明至清也有很大的不同,從國家所有到逐漸私民化,再到大貴族莊園制。體現了明衰清興鼎革之際,遼東地區(qū)的屯田制度的歷史變遷,其間有因襲承續(xù)之跡亦有著變革損益。

      [關鍵詞]明朝;遼東地區(qū);屯堡

      一、遼東地區(qū)屯堡沿革

      明初,因遼境尚未完全平定,故明軍不得不長期駐守。史載:“元季,兵寇殘破,居民散亡。遼陽州郡,鞠為榛莽,生靈之所,生存者如在焚溺?!盵1]卷八:464如此殘破的生存環(huán)境,完全不可能負擔龐大軍隊的日常消耗。起初,明朝政府供應大軍的糧草,只能依靠海運。令山東負責運送補給,從直隸大倉經海路至遼東牛家莊。[1]卷八:464然而這種由內地轉運物資的辦法開支過大,沿途水文條件復雜,多暗礁。[2]卷六:688故依靠這些遼東軍士就地開墾,以達到省轉輸、固防守的目的。這是遼東駐軍屯墾的起因。遼東都指揮使司始設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前身稱定遼都衛(wèi),洪武八年十月,改稱遼東都指揮使司。下轄二十一衛(wèi)。治所在定遼中衛(wèi)(今遼陽市)。

      永樂時期,由于東北少數民族內附,朱棣于開原設置安樂、自在二州來安置內附的女真各部。[3]卷七十八 永樂六年夏四月乙卯朔乙酉:1053到正統(tǒng)八年(公元1443年),遼東總兵官都督僉事曹義上奏明英宗,廢止自在州,將其歸并至安樂州。[4]卷一零二 正統(tǒng)八年三月丙辰朔甲戌:2063直到萬歷時期,全遼共有二十五衛(wèi)二州。

      正是在萬歷年間,女真部族落分化聚合,東北形勢大變。萬歷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努爾哈赤率軍收服東北大部,與明朝決裂。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后金已經席卷遼寧大部屯堡。女真人在征戰(zhàn)的過程中對于遼東地區(qū)的屯堡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破壞。一方面“徙諸堡屯民出塞(指建州),以其部落分屯開、鐵、遼、沈”[5]彭孫貽《山中聞見錄》卷三 建州己未條:92;另一方面,進行計丁授田給予八旗和一部分漢民。主要有兩種形式:分給八旗兵丁的為“份地”;分給滿洲貴族的被設置成為莊園(拖克索)。使用漢民或是諸申進行勞作。

      這種管理方式使得廣大漢民淪為了女真貴族的奴婢,嚴重影響了遼東地區(qū)的發(fā)展?;侍珮O在繼承汗位之際就已經認識到其父處理內政與民族問題的缺陷。指出了經濟的不景氣與出現大量人口逃亡現象的發(fā)生最主要的原因即為努爾哈赤晚年的暴政。[6]卷一 天命十一年九月丁丑條:26

      皇太極及時進行調整,對于各地的屯堡加以修繕,體恤民力,恢復生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對于女真貴族手中大面積的莊園與旗地,卻沒有進行整治,比重越來越大。[7]第一冊《皇太極時代滿族向封建制的過渡》:242

      二、屯堡內的勞動者

      理論上,明朝屯堡中的主要勞動力構成是屯軍。遼東屯軍所占當地軍隊的三分、七分甚至全部。這些人中專事屯田的人被稱作“屯種旗軍”或“屯旗軍”。屯軍作為軍戶的一個部分,自然也有軍戶所帶的屬性:世襲、獨立戶籍、不可脫籍等。

      明朝遼東屯軍的來源主要有這樣幾種方式:

      1.謫發(fā)。明朝將罪犯發(fā)配至邊疆戍守,“遼東軍士多以罪謫戍”[8]卷一零七 宣德八年十二月庚戌朔庚午:2401。這些人來自全國各地,犯罪類型也很多樣。包括:“不應事”、“剁指事”、“違法事”、“逆謀事”等。[9]第一部 分遼東都指揮使司軍政一:1-45在《明代遼東檔案匯編》里記載了大量因罪謫戍遼東之事例。這些謫戍的流人大多從事屯田的工作。明代因其法律嚴苛,動輒得咎,故流放到邊鎮(zhèn)的人也特別多?!洞竺髀伞范ㄓ?6條,《諸司職掌》中有22條,且與前者不相重復。至嘉靖時,《明律集解附例》增至213條。[10]第八章 明代的流人:60這些謫戍的人又有終身、永遠之別,前者僅罪及自身,后者要牽連家屬。

      2.清軍。明朝沿用元朝的軍戶制度,將軍戶另造圖冊,若軍戶病故、逃亡等原因失額,要依照舊有戶籍,去軍士原籍追補本身或其親屬。此為“清軍”,又稱“清勾”、“勾軍”。清軍古已有之,在三國時期,曹魏就曾使用過這種制度。[11]卷二十四 高柔傳:510明代設立了自上而下的清軍官。有一整套完整的清軍體系與流程。每次清軍,中央派出專門的清軍御史,負責條理中央兵部、都察院與地方衛(wèi)所、州府縣衙之間的聯系,程序固定,內容一致,最終要達到清虛勾實的目的。

      3.垛集。垛集是抑配民戶充軍的一種辦法?!凹駪羧龖魹橐欢饧瘑挝唬渲幸粦魹檎龖?,應當軍役。其他二戶為貼戶,幫貼正戶?!盵12]下編一 屯軍與軍戶:236這種方式在遼東也曾實行過。[13]卷一九五 弘治十六年正月己巳朔甲午:3598

      4.簡拔。簡拔民戶為軍。這種方式在遼東并不常見,僅在洪武年間有過一次,“初,遼東都指揮使司以遼陽高麗女直來歸官民,每五丁以一丁編為軍。”[14]卷一七八 洪武十九年秋七月乙卯朔癸亥:2699

      5.其他。此外還有其他征軍戶的方式,但非主要方式。例如:從征、歸附等。

      正軍之外還有一種特殊的存在,就是軍余。例,每軍戶出正軍一名赴衛(wèi)所,至少還要出一名余丁隨行,“在營生理,佐助正軍,供給軍裝?!盵12]上編四 軍余頂種:46正常來說,軍余是不承擔出操的任務,即使正軍承擔屯種任務,余丁也沒有義務去進行屯種。不過,對于軍余來說,不事生產,國家也沒有對其補助。休言佐助正軍,自身溫飽亦成問題。于是,“其舍人余丁愿耕者聽”[3]卷二十八 永樂二年二月壬申朔癸巳:0511遼東地區(qū),軍余甚至成為了屯田的主力。[15]卷三百五十八 龐尚鵬《清理遼東屯田疏》

      努爾哈赤為首的女真貴族進入遼沈平原之后,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破壞與屠殺。以至于在順治年間仍流傳著“殺窮鬼”、“殺富戶”之說。[16]卷二 遼陽陷附記遼事條:28如上文提到,后金國將大量的遼東漢民遷往遼北、吉林一帶,為其女真貴族進行圈地提供便利。

      努爾哈赤在遼東地區(qū)實行了大規(guī)模的滿漢雜居的政策。在天命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頒布汗諭,令滿漢雜居,共同進行生產生活,并嚴飭諸申與漢民皆為其子民。[17]天命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260說明了在當時,屯堡內的勞力既有諸申又有漢民。

      此外,當時在遼東屯堡內還有一大批的漢族、朝鮮與蒙古戰(zhàn)俘,女真貴族待之極其苛刻。據遼東巡撫方一藻言:“臣看得兩河淪陷以來,遼之被擄者不知凡幾。然奴性猜忌,皆令夷目押之,使居莊屯,農種為活?!盵18]乙編第二本 兵部抄出遼東巡撫方一藻題本:179薩爾滸之戰(zhàn),朝鮮軍隊主帥姜弘立率軍投降,被俘的朝鮮兵全部被編入農莊,在《光海君日記》中有著大量記載。至崇德年間,朝鮮世子李溰在他的《沈館錄》中記載:“諸王設莊,相距或十里,或二十里。莊有大小。大不過數十家,小不滿八九家,而多是漢人及吾東被擄者也。大率荒野辟土不多。至于十六日、十七日所經,則土地多辟,莊居頗稠,而亦皆漢人、東人或蒙種云耳?!盵19]

      三、屯堡的管理

      明朝初期,遼東地區(qū)屯堡的管理較之內地也有所不同,主要原因還是在于戰(zhàn)亂之后,人丁稀少,且邊防任務嚴峻。加之,遼沈地區(qū)沃野千里,適宜耕種,屯田足以自給。故,明朝在此建立了與內地不同的管理模式——軍政一體化。

      遼東屯堡的管理由戶部負責土地與賦稅、兵部負責軍籍、工部負責發(fā)放牛具種子等,后取消。地方上,具體負責管理屯軍如下表①:

      表 遼東地區(qū)具體負責管理屯軍的情況

      在這之中,總旗、小旗是軍吏而非軍官。頗似民戶中的里甲長,故又稱“旗甲”,他們雖然也要從事耕作,但是要較普通屯軍會優(yōu)待很多,屬于連接屯軍管理者與屯軍較為重要的一環(huán)。中央也會派出官員巡視屯田,監(jiān)督勞作。

      屯軍所耕作的土地是中央配給,遼東軍屯每軍分大致五十畝田。②屯軍承擔耕種任務,應繳納屯田子粒與屯草等實物。洪武三十五年(公元1402年)規(guī)定,每軍田一分,收正糧十二石,余糧十二石。正糧收倉,聽本軍支用;余糧給本衛(wèi)官軍俸糧。[20]卷十八此后不斷變化,到正統(tǒng)二年(公元1437年),廢止正糧上倉,保留六石余糧。[21]卷十八而且規(guī)定了各色谷物之間折色標準:“永樂二年,奏準:屯田所受,每粟轂、糜黍、大麥、蕎、穄各二石,稻谷、蜀秫各二石五斗,、稗各三石,并各準米一石。小麥、芝麻與米同。”[21]卷十八也就是說,遼東屯軍每分六石,每畝則是一石二斗。這也與《春明夢余錄》所記載的具體數目大致吻合。[21]卷三十:460

      屯草的征收,并無明文規(guī)定,卻也找到不少交納屯草的記載。例如:《明代遼東檔案匯編》載嘉靖二十九年沈陽中衛(wèi)廣寧衛(wèi)等拖欠草豆數目清冊。里面詳細記載了遼東諸衛(wèi)于嘉靖二十八年和二十九年屯草征收情況。這則檔案中可以看出,拖欠最少的是廣寧X(原檔不可見)衛(wèi)拖欠草二萬三千四百八十二束。拖欠最多的是寧遠衛(wèi)達到了三十五萬七千六百五十四束。[9]肆屯田一五四:651按照嘉靖年間的額草數目5 946 300束[22]第三編 第五章:196來看,此則檔案記載嘉靖二十九年遼東部分屯衛(wèi)缺額屯草達到了2 503 702束。

      后金時期屯堡管理者最高領導者是汗,往下則主要是“八分”也就是作為旗主的和碩貝勒。八旗各有管轄的區(qū)域。在王鐘翰先生《滿文老檔中計丁授田商榷》一文中記錄了八旗所占之旗地。[7]第一冊:598-600八旗下有多個旗又稱固山,固山下是甲喇,甲喇下就是牛錄。與明朝遼東屯堡性質類似,俱是亦兵亦農。

      努爾哈赤在天命六年七月頒布的計丁授田諭,是當時遼東屯堡恢復生產的一個政策。在此之前,努爾哈赤對遼民的征斂襲用了明朝的舊例?!懊磁f例從速催納正賦糧草,以飼牲畜?!盵17]天命六年八月十七日條: 228該諭規(guī)定:“每三丁,合種官田一晌。每二十丁,以一人充兵,一人應役?!盵17]天命六年七月十四日條:220并未有明確記載說明當時的賦稅情況。不過,在朝鮮人的記載中可見:“自奴酋及諸子下至卒胡,皆有奴婢(互相賣買)、農莊(將胡則多至五十余所),奴婢耕作以輸其主。軍卒則但礪刀劍,無事于農畝者,無結卜之役,租稅之收?!盵23]李民寏《建州聞見錄》:472李民寏作為當時的朝鮮戰(zhàn)俘,親眼所見遼東地區(qū)的情況,應說這一記載相當珍貴可信。也就是說,當時遼東屯民們的絕大部分的生產所獲為其主人所占。這也能夠解釋上文皇太極所言之“多致逃亡”之事。

      由于遼東地區(qū)漢民暴動此起彼伏,努爾哈赤在遼東曾大肆屠殺鎮(zhèn)壓,并將剩余之人編為莊丁農奴。天命十年十月,努爾哈赤上諭:“故皆建為汗與貝勒之莊屯,一莊給男丁十三人、牛七頭、田百晌。二十晌為官田,八十晌供爾等食用。”[17]天命十年十月:646漢民淪為了女真貴族的農奴,遼東漢民的境地更加惡化。

      皇太極即位后,對其父的暴政進行了糾正,進行了多項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即是認識到漢人的重要性。他深知女真人口稀薄,掌控偌大的遼東地區(qū)單憑女真人口并不能夠形成很好的控制,從其上位伊始就對遼東地區(qū)進行了整理,提高漢族地主的待遇,收攬明朝叛將為其所用。以至于到了皇太極末期的時候,滿人有此抱怨:“昔太祖誅戮漢人,撫養(yǎng)滿洲。今漢人有為王者矣、有為昂邦章京者矣。至于宗室,今有為官者,有為民者,時勢顛倒一至于此。”[6]卷六四 崇德八年癸未正月丙申朔辛酉:881此外,皇太極一改其父對于漢民的對待方式。對于投降的漢民直接編為民戶。[6]卷十一 天聰六年壬申五月戊戌朔甲子:162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漢民的生存壓力,從而促進了遼東地區(qū)生產生活的恢復。

      皇太極時期的諸屯情況有所好轉,管理手段日臻完善。首先有意識的將屯堡分工化。大致分為了糧、鹽、棉、雜等。其次,在恢復生產的過程中,官府統(tǒng)一發(fā)放農具進行耕作,所獲全部歸政府所有,以每具六百金斗為正常標準,余下糧食賞賜下屬。不足者杖之?!鞍似煲怨儆美缫话倬哂谙蜖柵_地方耕田,獲糧七千三百倉石三金斗……以多收一千三百倉石三金斗,賜譚泰旗下胡希等七人,以費揚古旗下發(fā)都所收糧每具不足六十倉石,杖之。”[24]崇德三年五月初八:308-310此外,皇太極依靠著大量的漢人降民與俘虜建立起數量龐大的新屯,給予了財政優(yōu)免,規(guī)定在上繳財稅方面半于舊有屯堡。從實際上繳情況來看,崇德二年,糧屯大多難以達成任務。然而,對比糧屯的狀況,其他各屯在財政任務的完成度上均達到了標準,有一些屯莊超額完成了既定任務,受到了賞賜。[24]崇德三年五月初八:308-310按照該檔案記載,糧屯每屯納糧一百倉石;棉屯每屯納棉一百斤;鹽屯每屯納鹽一萬五千斤,新屯繳納比例減半。[24]崇德三年五月初八:308-310從人丁來看,分成了糧、布兩大部分,其中,納官糧丁共三萬一千八百八十九人,每丁糧三金斗、草二十捆;納布漢民四千七百四十二丁,每丁六庹布二匹。[24]崇德三年五月初八:308-310

      不可否認的是,皇太極在位十余年,讓一片廢墟的遼東重新安定下來,遼東也成為了滿族人征戰(zhàn)的有力后援,結束了努爾哈赤晚年時期遼東的亂象。以莊屯、屯堡為主的遼東地方正穩(wěn)步的發(fā)展。

      四、總結

      究遼東屯堡制度的嬗變之因,很重要的原因是軍屯制度乃至軍戶制度的自身先天不足。軍戶身份低賤,在軍民匠灶四民中,軍戶承擔的差役最苦最重,且對于軍戶來說,耕種屯田本身即是其應服之差役,跟隨正丁之余丁并沒有服差徭的義務。然而,實際上正丁余丁都有被逼迫身服各式差徭的事例。造成的結果即是軍戶大量逃亡,出現大量的拋荒現象。此外,衛(wèi)所軍官對于軍戶的壓榨也是屢見史冊。

      拋荒造成的后果就是屯地嚴重失額,萬歷年間清丈出八千余頃失額屯地,戶部言到“雖未足國初原額,而較節(jié)年已十増其一矣?!盵25]卷一百二十二 萬歷十年三月乙未甲子:2362這些丟失的屯地絕大部分被衛(wèi)所軍官和豪富之商所竊取,軍田漸趨民田化,不論明代官員對于屯地進行怎樣清丈,我們可以看到最終的解決之道卻是承認了民田化的事實,“無論軍種、民種,一照民田起科?!盵26]卷二百五十六 畢自嚴傳:6611

      可是,我們也應看到這樣的事實,屯地的民田化開拓了遼東的千里沃土。在隆慶四年的一份呈報中可見一斑:定遼前衛(wèi)新增科田917頃,定遼左衛(wèi)新增科田4220頃等等。[9]遼海東寧導游參政呈報:641

      女真人對于遼東的治理則帶有濃重的少數民族特色,首先,女真人靠著漁獵慢慢壯大自身,并不是農耕,所以,女真人的農耕技術與經驗都相當的有限。即使努爾哈赤掌權之后普及農耕知識,卻仍然做的不夠,很多女真人依然不了解農耕。[17]天命六年七月初十:217然而女真人卻對有著豐富農耕經驗的漢民卻大加擄掠,造成治下的漢民生產積極性極度下降,漢民起義暴動此起彼伏。遼東地區(qū)生產生活依然得不到很好的恢復與發(fā)展。其次,受八旗制度的影響,女真人對于“戰(zhàn)俘奴隸”的役使,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遼東地區(qū)的經濟恢復與發(fā)展,屯堡內不論是諸申還是漢民,都被嚴重地壓榨與驅使。這在前文已經有過闡述,這里并不贅述。

      綜上來看,即使是女真人管理時的貴族莊園式屯堡,它的性質也依然是私人所有,八旗自有各自的封地與子民。這代表了民田化的趨勢,從這個角度來說,女真人對于遼東屯堡的管理沒有選擇復辟國家所有制,而是選擇了順應歷史潮流繼續(xù)將屯地私人化、大地主化。這種從官田到民田的嬗變,也是體現了生產力發(fā)展的規(guī)律,是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一種表現。

      [注釋]

      ①引自王毓銓《明代的軍屯》上編十五:軍屯的管理和監(jiān)督。

      ②明代各時期略有不同。各朝實錄涉及遼東屯軍所分理論上每軍五十畝左右,具體則有一些差異。

      [參考文獻]

      [1]金毓黼.遼海叢書·遼東志[M].沈陽:遼沈書社,1984.

      [2]金毓黼.遼海叢書·全遼志[M].沈陽:遼沈書社,1984.

      [3]明太宗實錄[M].北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1963.

      [4]明英宗實錄[M].北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1963.

      [5]清入關前史料選輯:第二輯[C].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4.

      [6]太宗文皇帝實錄[M].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86,

      [7]王鐘翰清史論集[C].北京:中華書局,2004.

      [8]明宣宗實錄[M].北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1963.

      [9]明代遼東檔案匯編[G].沈陽:遼沈書社,1985.

      [10]李興盛.東北流人史[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0.

      [11](晉)陳壽.三國志·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5.

      [12]王毓銓.明代的軍屯[M].北京:中華書局,2009.

      [13]明孝宗實錄[M].北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1963.

      [14]明太祖實錄[M].北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1963.

      [15](明)陳子龍,等.明經世文編[C].北京:中華書局,1962.

      [16](清)計六奇.明季北略[M].北京:中華書局,1984.

      [17]滿文老檔[M].北京:中華書局,1990.

      [18]明清史料[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

      [19]沈館錄[M].沈陽:遼沈書社,1985.

      [20]申時行,等編.大明會典[Z].揚州:廣陵書社,2007.

      [21](清)孫承澤.春明夢余錄:上冊[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

      [22]周遠廉.清朝開國史研究[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1.

      [23]清入關前史料選輯:第三輯[C].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

      [24]清初內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上[B].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6.

      [25]明神宗實錄[M].北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1963.

      [26]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1.

      [責任編輯:田麗華]

      [中圖分類號]K24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882(2015)06-0150-03

      [作者簡介]付博(1991-),男,黑龍江哈爾濱人,遼寧師范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中國古代史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史。

      *[收稿日期]2015-09-11

      猜你喜歡
      明朝屯堡
      屯堡印象
      屯堡花傘
      安順屯堡地戲
      屯堡人的春節(jié)
      論明朝監(jiān)察制度及對當代中國借鑒意義
      商情(2016年49期)2017-03-01 20:52:31
      淺談北魏以來莊浪地區(qū)的石窟營建
      青春歲月(2016年20期)2016-12-21 14:07:44
      試析播州之役對明朝的影響
      文教資料(2016年19期)2016-11-07 07:21:46
      明代尚方寶劍制度究竟是怎么回事
      人民論壇(2016年21期)2016-09-14 11:35:34
      明代海上力量緣何稱雄東方海域
      人民論壇(2016年18期)2016-07-12 11:24:53
      格魯派的建立及其與明朝的關系略述
      安乡县| 铜山县| 卓尼县| 大厂| 博白县| 嵊泗县| 彭阳县| 广水市| 洮南市| 庆阳市| 上杭县| 陇西县| 呼玛县| 科尔| 济源市| 宣恩县| 沙雅县| 寿光市| 青州市| 霸州市| 图们市| 沈丘县| 大丰市| 盐城市| 于都县| 襄城县| 修武县| 保山市| 马尔康县| 龙井市| 习水县| 安岳县| 会宁县| 塔城市| 庄浪县| 江津市| 满洲里市| 江安县| 孟州市| 永昌县| 丰镇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