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衡
桑老師在《治學的門徑與取法》一書中探討了很多方面的問題,最核心的問題在于:中國歷史研究的學術傳統(tǒng)在近代中國追求現代化和富強趨勢的余波下被西方的分科治學強行打散,并在西方的學科框架下對中國傳統(tǒng)的歷史研究進行解構和重組,帶來了很多深刻的問題和矛盾。
問題之一在于分科治學使得歷史學人的眼光囿于一時一地,以自己所研究的領域為歷史研究的全部。分科治學的本意原來是為了研究學問的方便,使得所研究的領域能夠精進深入,從而與其他領域合成一個一貫的系統(tǒng)。然而現今歷史研究的問題在于個人各管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對其他領域不管不顧甚至于文人相輕,這樣造成的問題就是限制了學人的研究范圍從而限制了眼界和境界,最后的成就也難以望前人項背。中國歷史的研究傳統(tǒng)一向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注]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名家精譯古文觀止》,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223頁。,講求通達的境界,而要達到通的地步則必然要廣博,博則需心胸寬闊、無所窒礙,方能以眾家之長鑄一家之說。而在當今這個時代,各種史料的獲取成本大大降低,只要掌握正確的方法和途徑,大家獲取史料的機會和成本相差不大,那么這個時候能判斷學人水平高下的就是學人的層次了——能“看人人所能看得到的書,說人人所未說過的話”[注]嚴耕望:《治史三書》,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3頁。者,方有史才。
應該說在現今史料爆炸的年代想要達到通達不易,尤其是治近代史者可供參考的史料汗牛充棟且在不斷擴充,史料的邊界模糊不清,一個問題窮盡所要看的史料尚且不能,而要以通達為目標,那史料要看多少才是個頭?每思及此,常有“以有涯隨無涯”的無力感。那么是否現今學人對通達只能是抱有“吾雖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感情呢?實際上中國史學發(fā)源甚早,早已有自己的系統(tǒng)與流派,若學人能追尋發(fā)源、辨析源流,則通達可待。否則不問其他只是一味看文獻,恐怕多少都達不到通達之結果,甚至連登堂入室都算不上。
因此拙見以為,歷史研究內部可以劃分研究范圍,但是學人不能給自己限定研究范圍,否則作繭自縛,受害的總是自己。清代政治家陳澹然云:“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盵注]陳澹然:《寤言二·遷都建藩議》,見沈云龍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197),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第577頁。歷史本就是事關時間與空間的學問,以萬世、全局的角度去看待問題,方才是大手筆。歷史研究內的領域劃分本是在西學框架下對中國史學研究傳統(tǒng)的強行拆分和機械架構,時至今日已弊端叢生。吾等也許無力改變,卻也不能以此自縛手腳以致動彈不得,當勉力作為以求徐圖改進。
在史學求通達的路上,學人的求學歷程或者可以先從廣覽資料和群書開始,這樣一方面能使自己的眼光不囿于一隅、不斷了解史學各個領域的研究方向,另一方面也可從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方面,從而成為自己的志業(yè)。而在找到自己的方向后,在自己的領域做到專,專到“唯我獨尊”當然是最理想的狀態(tài),然而也不能放棄打通全部歷史的努力,或可從一些自己做的小題目當中見到大歷史,或者可考慮做通史,也或者可以考慮做一些時間跨度長的大題目。對通達的歷史境界的念念不忘或許不能成就一個大歷史學家,但“雖不能至,心向往之”的見賢思齊總是可以做到的。
問題之二在于不讀書而專注于找新材料。傳統(tǒng)的史學方法在于讀書,書讀得越多,對于歷史學本身的了解、對于歷史的感性認識也就越多,也就能慢慢進入所研究的時代,慢慢了解一個時代的真實面貌,從而在某種層面上覺察歷史的真相。這種通過廣泛的讀書來做歷史研究的方法正是中國古代歷史學者所推崇的,只因為這種方式能夠培養(yǎng)學人正確的歷史觀,建構起學人敏銳的歷史感覺。這樣的觀念與感覺一旦建立起來,那么學人可以說是在歷史研究的殿堂中真正登堂入室,無論研究什么樣的問題都不會跑偏、無論研究怎么樣的問題都能開辟自己的一方天地。
然而這種歷史研究的模式在現在看來好像不大行得通。以往治史者往往有家傳,饒是如此,能在史學上有一番成就也要積累多年功力方能嶄露頭角——歷史研究不講究智力超群,而更青睞功力深厚者。然而現如今中國歷史學科的設置以及學術環(huán)境貌似對于培養(yǎng)學生深厚的功底不大有利:歷史的本科、碩士、博士畢業(yè)都要有畢業(yè)論文這個枷鎖,而且往往是有限的學習時間內重重加碼的畢業(yè)要求,很多時候給人以“以有涯隨無涯”的無力感,于是等而下者選擇抄襲、剽竊等不入流的行徑,中者則是擠干肚中筆墨勉而為文,有追求者無力也無暇讀書積累,但卻知道在史料上面做文章。
治史的首要在于占有和運用史料,傅斯年曰“史學即史料學”雖值得商榷,卻也離事實不遠。我們平日所見的史料大部分都是可以找得到的、用得上的,那么一般而言,占有相同史料的史學學人想要一較高下的話,就要看誰的史料了解更為深刻、誰能更好地運用史料說明、解釋問題,這是一般正統(tǒng)的做法。然而這就要求史學功底的深厚,非一日可成。一些希望能夠做出超過前人成就且不屑于采取雞鳴狗盜方式以獲聲名的學人則將目光投向了一些偏僻、長期未引人注目的史料,并以此做出了一些成就。長期看這樣的方式實際上既不利于學人的成長也不利于學界研究的突破。要知道新材料不是時時有,一個學人如果高度依賴于發(fā)現新史料而不培養(yǎng)對于一般史料的深入解讀能力,那么長此以往沒有了新材料,學人的學術生涯何以為繼?再者,一般而言,新材料的發(fā)現集中在一些不是很受重視的歷史問題上,這些歷史問題的研究意義和對于學人達到通達的境界的幫助都不是很大,會使學人陷入一個狹小的范圍且與其他更為宏大的歷史問題無法產生聯系。
2012年《近代史研究》期刊舉行過一個《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的“碎片化”問題筆談》的專題討論[注]《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的“碎片化”問題筆談》系列文章,《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4期、第5期。,其中很多意見都很有見地,也引發(fā)了筆者個人的思考。筆者認為,“碎片化”實際上是歷史研究中逃不開、避免不了的問題。原因在于史學的目的是從各個不同層面還原歷史真相,所依賴的不外乎各種史料。然而,一個時代能流傳下來的史料至多也不過當時那個時代資料數量的十分之一而已,更別說越往前推史料越少。因此,歷史研究實際上就是在一個時代所遺漏的史料碎片中工作,將看似不相關的史料按照某種聯系拼接起來從而顯示過往歲月的輪廓?!八槠钡难芯坎灰o,很多小問題的解決促成中問題的解決,很多中問題的解決促成大問題的解決。然而現在大家擔心的不是研究的“碎片化”,而是研究方向似乎跑偏。大家都去研究一些很冷很偏的小問題,而這些小問題無法促成中問題、大問題的解決,無法使其貫通起來,史學研究的風向也因此而改變。長此以往,大家都滿足于挖一個池塘自給自足而非疏通河道、建設水網的過程,那么歷史研究無疑就成了作繭自縛、自娛自樂了——病的根子,還是不讀書的問題——不讀書,所以要找新材料;新材料不好找,只有向冷門領域進發(fā);冷門問題的研究,無助于史學的貫通,也引來了對于歷史研究過于“碎片化”的非議。解決問題的辦法也只有多讀書了。
桑兵老師在書中提出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背后實際上是中西兩種文化沖突的問題。中國古代的歷史研究實際上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聯系非常緊密,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系統(tǒng)和邏輯。然而自近代史發(fā)端以來,從器物的西方化到制度的西方化再到文化的西方化,中國傳統(tǒng)史學受到的沖擊雖然晚,但也是實實在在地來了。最大的沖擊在于中國傳統(tǒng)史學的框架完全被打散并且以西方歷史學科的框架進行重構。這種重構的過程與其看成是史學的“進化”,不如說是史學的“重構”,打破一種系統(tǒng)兼容另一種系統(tǒng)。現在歷史研究的很多問題可以看成是中西文化不兼容的一個投射,也說明了中西文化的整合還在進行中。中外文化的融合最成功的莫過于佛教的本土化,來自印度的僧人和中原的知識分子一同努力,使得佛教完全適應了中國文化(或者說被中國文化吸收為自身的一部分),并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宗教流派:禪宗。而現在史學方面的中西融合,實際上是完全拋棄了中國傳統(tǒng)史學的傳統(tǒng)而完全倒向了西方史學體系,然而卻尷尬地發(fā)現了各種水土不服的癥狀。桑兵老師對此頗有微詞,強烈批判史學的全盤西化,并且認為必須在堅持中國傳統(tǒng)史學的基礎上吸收西方史學營養(yǎng),以中國文化格義印度佛教的方式來定義中國史學和西方史學的關系。桑兵老師的見地頗為深刻,但是史學研究的西方框架已經形成,想要扭轉過來絕非易事,而且學人在這個體系中浸淫已久,早已“錯把他鄉(xiāng)認故鄉(xiāng)”,不知傳統(tǒng)史學為何物了。而作為個體的學人來說,以一己之力扭轉現狀或者促成東西方史學的融合都是不現實的想法,面對現在史學研究的狀況,想要在中西史學的矛盾沖突中左右逢源,可能要在幾個方面精進。
一是多讀書,傳統(tǒng)史學、西方史學的都要讀,這個功夫不能不下。但是,既然知道中西史學的融合尚未完成,那么在讀書過程中對于所謂范式、框架、體系等方面的東西要極其謹慎地對待才行。二是在讀書的過程中尋找傳統(tǒng)史學和西方史學一些有共性的東西,尋求二者之間的最大公約數。東西方史學盡管有矛盾、分歧和沖突,但是也一定在“歷史研究”這個框架內存在一些堪稱“共識”的東西,把握了這些東西也就把握了史學的要義,可以在研究中找對方向、避開歧路。三是在自身的寫作過程中不要照搬框架、范式,這些東西好看好用,卻是一個個陷阱,限制了自己的思維空間,同時很容易用結論來裁剪材料和論據,最后反而離歷史真相越來越遠。而筆者個人認為,范式的作用類似于地圖,一個具體的問題的解決就像尋路一樣,需要一個特定的地圖來指引;而如果所有問題都用一張地圖,問題比沒有地圖還嚴重。其實最好的方式是懂得別人繪制地圖的方法,然后自己繪制研究具體歷史問題的“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