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茜
(內蒙古科技大學,內蒙古 包頭 014010)
淺談蒙古族聲樂演唱的藝術特征
張 茜
(內蒙古科技大學,內蒙古 包頭 014010)
我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各個民族民歌異彩紛呈,在聲樂演唱和聲樂教學中,掌握民歌的演唱風格、聲樂特征,能更好的發(fā)揮出作品的藝術表現(xiàn)力度,使得演唱達到最佳效果。蒙古族有著歷史悠久的音樂文化和音樂文化品種上。蒙古族的音樂既有全國各民族的工同風格,又有各個地區(qū)的獨特風格,可稱之為絢麗多姿,異彩紛程。蒙古歌曲的演唱方法是以蒙古族語言為基礎,嗓音甜、宏、亮為基本特征,行腔韻味為特色,并伴以形體表演的一種演唱方式。
蒙古歌曲;聲樂特征;長調;短調
蒙古民歌從音樂特點來講,大致分為“長調”和“短調”兩大類。
蒙古長調民歌是一種具有鮮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點的演唱方式,它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是長期的在實踐中形成的一種腔掉,托腔悠揚的舒緩歌曲。長調歌曲在旋律上,氣息比較悠長,而且氣勢連貫,旋律起伏很大,音域也很廣闊。從節(jié)奏上來看:節(jié)奏舒緩自由且舒緩,字少腔長,可以隨意發(fā)控,強弱感不明顯。長調歌曲雖然有小節(jié)劃分,但是實際唱起來不受限制,長調歌曲多以馬頭琴伴奏,更具有草原文化的韻味。長調民歌一般分為上,下各兩句歌詞,演唱者根據(jù)生活的積累和對大自然的感悟隨性發(fā)揮,演唱者的節(jié)律各不相同。
蒙古族長調民歌被作為草原音樂的主流和基礎文化,不只在節(jié)奏和旋律上有著獨特之處在表演者的服裝,樂器的使用上都有特殊的講究。從表現(xiàn)形式上來看,蒙古族長調民哥的演唱可有伴奏也可無伴奏。在伴奏和樂器上,多以馬頭琴為主。以馬頭琴伴奏對長調民歌的內涵展示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幫助渲染和烘托出氣氛,可以深刻的表現(xiàn)出蒙古族人的自由和遼闊的生活,粗獷豪放的性格以及博大恢弘的審美觀和價值觀。馬頭琴伴奏更深刻地描繪出天地人相融的美景;更體現(xiàn)出蒙古人們對大自人的崇尚之情,聽著讓人有余音繞梁,身臨其境,更有融入到藍天、白云,無邊的草原的意境中。蒙古長調在長期的傳唱中,因為地域的差異,以及有其它樂器伴奏的,逐步形成了多元化伴奏的特性。
蒙古族長調多用比較簡短的蒙古語來歌唱,并且歌詞簡短、通俗易懂。長調民歌的歌詞一般分為兩句歌詞和四句歌詞,這種民歌歌詞的構成方式和蒙古族人傳統(tǒng)的詩歌十分相近,壓韻和行數(shù)幾乎一樣,長調民哥的旋律結構和歌詞的結構緊密相連,一句歌詞組成一條樂句,也就形成了長調民歌旋律與歌詞的超級統(tǒng)一。
短調民歌,蒙古語稱之為“寶古尼道”短調民歌通泛指那些曲調短、有明確節(jié)拍節(jié)奏感的歌曲,這一類歌曲統(tǒng)稱為短調民歌。音樂特征為曲調簡潔,裝飾音少,旋律起伏不大,具有鮮明的宣敘性特征。節(jié)奏規(guī)范多數(shù)采用單一節(jié)拍,曲式多為對稱的方形結構。
蒙古族短調民歌多以家族、師徒和社會民谷活動傳承。在大草原生活的蒙古族人民,他們能歌善舞,有很強的音樂表演能力,有著較高的音樂天賦,有的家庭甚至能組成家庭式小樂隊,吹拉彈唱樣樣精能,他們具備了家庭傳承的素質要求,所以家族傳承是蒙古族短調民歌傳承最基本的形式。師徒式傳承也是一條重要的途徑,要想學習短調民歌的人拜師學藝是為了學習更好的演唱技巧,不過師徒傳隨主要是在家族傳承的基礎上的。蒙古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音樂在日常生活中是一部分,在當?shù)赜泻芏嗯c短調民歌密切相關的之社會活動,在這些活動中蒙古族人要進行大規(guī)模的民歌演唱比賽來表達勤勞,勇敢,智慧的人民對生活美好的追求,這也就為短調民歌傳承提供了有效的載體。
蒙古族短調民歌曲周緊湊,歌曲篇幅短,節(jié)奏感整齊,音域相對長調民歌窄一些,短調民歌一般是兩行,分為有韻兩句或是有韻四句式。節(jié)拍方式也比較固定,與長調民歌有著明顯的不同之處。短調民歌歌曲大部分都是由四個樂句組成一段,較多的帶有抒性性,有著端莊、典雅、活潑清新的特性。從思想方面來看,不只是單純的追求物質享樂,同時也對團結,幸福的追求,自由的向往,豪放的生活與自然界之間相互依存和和諧發(fā)展的深刻想法。
蒙古族的聲樂享譽世界,有著很獨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蘊。蒙古族的民歌有著民族聲樂的獨有風格,不管高亢嘹亮,還是低吟回蕩,充分體現(xiàn)出蒙古族人民爽朗、熱情、豪放等多種性格。蒙古族的民歌主要有牧歌 思鄉(xiāng)歌敘事歌、贊歌和禮俗歌等。
牧歌:主要以歌唱草原、駿馬、生活,充滿對自由幸福的向往與追求,牧在的歌詞多以抒情寫景,情景交融,表現(xiàn)出人、動物和大自然的關系為主。牧歌歌曲的曲調高亢,寬廣,節(jié)奏悠長,較多的彩用了密—疏—加密—疏的節(jié)奏。
思鄉(xiāng)歌:在蒙古族的民歌之中相當普遍的一種形式,在蒙古人的生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思鄉(xiāng)曲的內容有兩大類,一是武士思鄉(xiāng)曲,指在外打仗的武士們對思念故鄉(xiāng)的吟唱,二是婦女的思鄉(xiāng)曲,遠嫁他鄉(xiāng)的女子對家鄉(xiāng)新人的思念所吟唱的歌曲。思鄉(xiāng)曲的藝術性特性較高,曲調非常優(yōu)美、流暢,節(jié)奏舒展,運用了大膽且豐富的調式。
贊歌:以歌頌蒙古族人著名的英雄人物,贊美家鄉(xiāng)的美景等。贊歌的歌曲曲調簡潔明了,有力,節(jié)奏感鮮明,較少有華彩性裝飾音,以獨唱、重唱、齊唱與合唱的形式演唱。這樣的合唱形式在蒙古族民間稱之為“潮爾”。
敘事歌:歌曲的曲調較為簡短,結構方整,有著很濃的說唱性,多以自拉自唱的形式演唱,一般用馬頭琴和四胡做為伴奏樂器,彈唱者多根據(jù)故事情節(jié),人物刻化的需要,隨時加入評述性的對白。敘事歌曲產(chǎn)生和發(fā)展在內蒙古東部區(qū)域。
蒙古族是個有著深厚的音樂文化的民族,遼闊無邊的草原孕育了蒙古族的音樂,蒙古族也因而被稱為“歌的海洋,舞的故鄉(xiāng)”。蒙古族做為草原的子女,應該深入的了解民族的音樂,為民族發(fā)展聲樂。蒙古族歌曲推廣是要充分利用民族音樂文化的學習優(yōu)勢,為蒙古族的聲樂教學發(fā)展提供一定的理論根據(jù),進一步形成具有民族音樂文化發(fā)展的特色教育,從一個全新的角度看待民族聲樂的教育和民族意識的結合及未來的發(fā)展前景,從而引導民族音樂文化。
[1]張琨琨.明清蒙古族音樂初步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6.
張茜(1984—),女,漢族,內蒙古包頭市,碩士研究生,內蒙古科技大學,講師,研究方向:聲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