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婷
(江蘇省如皋市第二中學(xué),江蘇 如皋 226500)
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中歌唱呼吸技術(shù)比較
周 婷
(江蘇省如皋市第二中學(xué),江蘇 如皋 226500)
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中歌唱呼吸方面異同之處是很明確的,二者都高度肯定了呼吸在演唱中的重要地位,都明確了腰腹部的支撐,但在具體運用方面存在著諸多差異。前者是以提氣為基本手段,后者是強調(diào)橫膈膜下沉,腰腹部給予力量支撐為主要目的。從發(fā)聲效果來看,民族唱法由于氣息較淺,固而聲音尖細、明亮、甜美賦有穿透力;美聲唱法由于氣息深沉,固而聲音渾厚、圓潤較悠美。
民族唱法;美聲唱法;氣息;呼吸技術(shù)
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是我國在聲樂學(xué)院派教學(xué)上的兩個主要的唱法流派。根據(jù)多年的教學(xué)實踐,兩大唱法相互影響﹑交融,滲透并且相互促進,大大推動了聲樂的發(fā)展和進步。但兩者客觀存在著現(xiàn)實的差異。以下,將從呼吸方面來比較二者在歌唱技術(shù)與歌唱效果上的實際差異。
民族唱法十分注重在歌唱中呼吸的運用技術(shù),但是缺乏對呼吸的理論和運用技術(shù)系統(tǒng)的研究。以前,原生態(tài)民間唱法是由師傅對徒弟“口傳心授”。都是由徒弟模仿師傅的教學(xué)形式。在歷史上,我國的民間藝人社會地位都不太高,這就使他們在傳授技藝上總會有所保留“留一手”,不然徒弟會有“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狀況,師傅就必然遭到被淘汰的現(xiàn)實命運。在一些古老的音樂史記中,可以尋找到歌唱中呼吸技巧的運用和基本原則。
在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史記中,就有“善歌者,必先調(diào)其氣”的記載,“氣為聲之本”這是早在遠古時代,我們祖先就已意識到的真理?!胺驓庹?,音之帥也,氣粗則音游,氣弱則宇薄,氣濁則音滯,氣散則音竭?!保惾旰狻墩f譚》轉(zhuǎn)自余篤剛《聲樂語言藝術(shù)》)呼吸的方法不同對音樂是否能高水平詮釋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氤氳自臍間出,至喉乃噫其詞,即分抗墜之音,即得其術(shù),即可致遏云響谷之妙也?!保ǔ鲎浴稑犯s錄》)意為:氣息,自臍間向上到喉再呼氣成聲,產(chǎn)生抗墜之音,便領(lǐng)悟并掌握了歌唱的呼吸方法,能發(fā)出遏止行云,響徹山谷的悠美之音。昆曲始祖魏良輔先生講過,“曲必擇聲,沙喉響潤,發(fā)于丹田?!保▍⒁娧α肌陡璩姆椒ā罚娬{(diào)要以丹田之氣為基礎(chǔ),上﹑中﹑下丹田上下貫通的原生態(tài)呼吸方法。丹田位于臍下二指的位置,與引文里“臍間出”同指一個位置。氣與丹田是民歌歌唱呼吸的基本技術(shù)。民間戲曲中的唱法要訣為“貫頂﹑中松﹑氣沉”,其中“貫頂”就是指聲音從眉心處“上丹田”的位置穿透,“中松”為胸腔要上下暢通,“氣沉”就是指氣息要沉于丹田。此種氣息運用方法與美聲唱法中橫膈膜下沉,胸腔共鳴﹑頭部共鳴的氣息運用方法有異曲同工之處。
在現(xiàn)實演繹中呼吸的運用上,民族唱法注重的是“以肚臍為中心點,開肋繃胃,瘦小腹”,以下腹部丹田處為支撐點來運用氣息去演唱,開肋繃胃,收小腹都是提氣的做法,必然使得氣息較淺薄,音色從而會尖細具有穿透力且明亮﹑高亢﹑甜美。
美聲唱法講究的是自然呼吸,學(xué)院派授課最初會提倡學(xué)生以平躺的姿勢,自然呼吸去體會美聲唱法呼吸的運用。要飽滿聞花般深層次的吸進去,使橫隔膜下沉,用腰腹部加以控制來緩慢﹑自然﹑均勻地呼出去。美聲唱法的呼吸講究最自然的狀態(tài),認為嬰兒般的呼吸是最完美的技巧。會練習(xí)打哈欠的狀態(tài)來體驗深層次的呼吸。氣管自然打開,喉頭下沉,從上至下如管道般貫通。美聲唱法呼吸的支撐點是橫膈膜,運用腹部肌肉有力的控制氣息,橫膈膜下沉,腰腹部有力的向外擴張,吸氣時整個肺部和腰腹部充盈,從喉頭到下腹部呈管狀連通,氣息深沉有力,不僵硬,所發(fā)出的聲音圓潤飽滿具有渾厚的底蘊。美聲唱法要求氣息吸得深,并且運用口鼻并吸,使氣息暢通﹑連貫,從而產(chǎn)生共鳴腔體的效果。
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中歌唱呼吸方面異同之處是很明確的,二者都高度肯定了呼吸在演唱中的重要地位,都明確了腰腹部的支撐,但在具體運用方面存在著諸多差異。前者是以提氣為基本手段,后者是強調(diào)橫膈膜下沉,腰腹部給予力量支撐為主要目的。從發(fā)聲效果來看,民族唱法由于氣息較淺,固而聲音尖細﹑明亮﹑甜美賦有穿透力;美聲唱法由于氣息深沉,固而聲音渾厚﹑圓潤較悠美。理論上來說,前者更注重感性體驗,缺乏系統(tǒng)的呼吸理論;后者具備完整的理論體系和操作體系,注重呼吸的科學(xué)性。所以美聲唱法科學(xué)﹑完整的理論體系是值得民族唱法借鑒與學(xué)習(xí)的,在此基礎(chǔ)上,要保留民族唱法特有的技術(shù)風(fēng)格,從而更完美地體現(xiàn)民族唱法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