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婧薇
華中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湖北 武漢 430000
?
獸、神、妖、人
——中國鼠婚故事中的鼠形象
朱婧薇*
華中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湖北武漢430000
摘要:以134則中國鼠婚作品為主要研究對象,涉及俗信109則,故事、寓言、歌謠25則,分析鼠多棱的形象特征,及其中獸性、神性、妖性和人性的交織,通過鼠婚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探究在農(nóng)耕文明社會中人與鼠關(guān)系的變遷。同時采用比較的方法解讀中國鼠婚故事中鼠形象的特點,首先,更加遠離宗教色彩和門第觀念;其次,其形象的塑造承擔了更多的民俗功能;最后,具有開放性和可塑性、充滿著民間意趣和無盡的想象。
關(guān)鍵詞:鼠婚故事;鼠形象;比較
鼠婚故事是中國各族地區(qū)廣泛流傳的故事情節(jié)之一,我國前輩學(xué)者和外國學(xué)者有過許多研究,同意鼠婚故事來自于印度,在《五卷書》中記載了這則故事。情節(jié)基干比較簡單:苦行者救鼠,變鼠為女;為女招婚,老鼠最強大;將女孩變回鼠,嫁給老鼠;寓言式結(jié)尾。而在《故事?!分械氖蠡楣适?,說鼠的招婚對象有太陽、云、風、喜馬拉雅山,最后決定嫁給林鼠。在丁乃通先生的《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中,將鼠婚故事歸入“程式故事”中,代號為AT2031。而在中國流傳的過程中已經(jīng)發(fā)生了很大的變遷,超出了其本身單一的類型。在收集到的中國的鼠婚作品中,其中的鼠也不僅僅局限于用以喻人,以達到訓(xùn)誡和警示的目的,而是大體上呈現(xiàn)為獸、神、妖、人四種形態(tài)的多彩形象。
一、作為小獸的鼠形象
鼠作為與人類生活關(guān)系極為密切的小型生物,具有生存能力、繁衍能力極強的特點,也是農(nóng)業(yè)民族的大敵、傳播疾病的禍種,鼠擅長偷盜和咬毀物品的特點讓人們對它們既痛恨至極又無能為力。而隨著捕鼠技術(shù)的發(fā)展,人們也注意到了狗、貓等家畜和蛇、貓頭鷹等野獸對鼠的克制作用,這都反映在了鼠婚作品中:
(一)人們發(fā)現(xiàn)了鼠對生活的不良影響,想避開鼠患卻又沒有能力,只能采取媚鼠、敬鼠的方式來將鼠“嫁”出去。在這類鼠婚故事中,鼠的生物性被突出表現(xiàn),體現(xiàn)了人與鼠微妙的關(guān)系。
例一:在《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湖北卷)中有一則建始縣的故事《老鼠子嫁姑娘》,主要情節(jié)為:鼠招婿,先后找了太陽、云、風、墻,最終還是選定了鼠;成親日子選在臘月二十四,家家戶戶不能推磨舂碓,以免驚動鼠辦喜事,第二年遭孽。
(二)人們一反之前媚鼠、敬鼠的態(tài)度,從而轉(zhuǎn)向咒鼠,直接而堅定地表達遠離鼠患的心愿,并且希望通過這種方式達到驅(qū)鼠的目的。
例一:據(jù)云南地區(qū)的傳說,正月十六日為鼠完婚日期,當夜,各家都要逐鼠。一人左手拿葫蘆右手拿刀子,繞屋隨走隨鋸,或者放在地上拖,一邊唱:“葫蘆拖一拖,老鼠死一窩;葫蘆鋸一鋸,鼠兒不成器?!绷硪蝗耸帜眯?,邊走邊拍地,唱道:“鞋子摜一摜,鼠兒死一萬;鞋子拍一拍,鼠兒死一百?!背?,各人早睡,表示不吵擾鼠完婚,這一年,鼠也不要來吵擾我們。
例二:據(jù)《荊州地區(qū)歌謠集》,民間傳說古歷正月十五為鼠嫁女日,正是鼠開始生育的時候。這天晚上,小孩手拿簸箕、破瓢罐子,邊敲邊喊,以祈驅(qū)鼠免災(zāi)。驅(qū)鼠謠為:正月十五敲破瓢,老鼠落兒不成苗;正月十五敲破罐,老鼠落兒不上算;正月十五敲簸箕,老鼠落兒不成器。
(三)隨著捕鼠技術(shù)的發(fā)展,人們已經(jīng)可以很好地利用鼠的天敵——貓來減輕家中的鼠患,貓也大量出現(xiàn)在了鼠婚故事中,而鼠的獸性也在與貓的對立中更加彰顯出來。
例一:在《民間故事集成》(山西卷)中,有來自朔縣的《老鼠告貍貓》及其異文,在鼠婚的基礎(chǔ)上,加入了貓捕鼠、鼠告貍貓、貓鼠相斗、貓鼠結(jié)仇等母題相聯(lián)的復(fù)合形態(tài)。而在其異文中,情節(jié)變得更加生動和復(fù)雜,加入了老和尚勸告、貓捕食鼠和玉帝審判等情節(jié),主干沒有改變,只是將攪親變?yōu)榱素埑缘羰蟆?/p>
例二:正月初十,山西運城的主婦們常把一個細腰小葫蘆撥拉得團團轉(zhuǎn),凡是鼠常走的地方都要滾幾圈。傳說這葫蘆是從中條山神仙爺爺處討來的,這天詛咒鼠一番以保一年不受騷擾,還流傳幾句順口溜:葫蘆葫蘆滾八匝,老鼠生下一窩瞎娃娃,只有一個有眼的——貓逮啦。
鼠的生物性既決定了人對鼠的雙重態(tài)度,也決定了鼠形象的特征,不論鼠形象在之后的鼠婚故事中發(fā)生了多大的轉(zhuǎn)變,其中“偷”和“咬”的特點是不可更改的。鼠的獸性貫穿于鼠形象的始終,成為分析鼠婚作品中塑造鼠形象的基礎(chǔ),而多姿多彩的鼠婚故事也是在此之上生發(fā)出來的,這可謂是人們對鼠產(chǎn)生想象的源泉。
二、被賦予神性的鼠形象
中國的鼠婚故事帶有鮮明的農(nóng)耕文明的特色,而在與鼠為鄰漫長歷史中,人們曾經(jīng)歷對鼠頂禮膜拜的階段,這在鼠婚故事中也有深刻的反映:
(一)鼠作為為人類尋找稻種的文化英雄出現(xiàn)在鼠婚故事中,并與鼠婚俗信聯(lián)系在一起,受到人們的尊敬和報答。
例一:浙江蘭溪流傳的《老鼠取稻種》故事,談到古時候,鼠為人類從天上尋回稻種,人為了報答鼠,約好除夕夜鼠嫁囡時,以佳肴敬鼠。
例二:浙江縉云流傳的《老鼠結(jié)婚的日子》故事中,講到兄妹結(jié)婚時,太白金星把谷種撒在巖頭里,是鼠把谷種取出來給人的,兄妹為了報答鼠,正月初一幫著鼠辦婚事。
(二)鼠作為神靈,對人的生活能夠產(chǎn)生很大影響,并與鼠婚俗信結(jié)合在一起,人對鼠進行供奉以求遠離鼠患。
例一:河北蔚縣流傳正月初十卯時鼠嫁女,這天公鼠爬出窩,吹吹打打地把新娘接到家里。捕鼠動物也要回避,直到鼠成親之后才出來。這一天,忌做針線,忌做米飯和吃米飯。如果犯了忌,沖了鼠的吉日,鼠便不保佑這家人,傳染鼠疫。
例二:據(jù)王永信等編《趙都民俗趣談》,河北漳河兩岸,正月初十鼠娶媳婦,叫做老鼠節(jié),要供老鼠神,家家要把貓扣起來,不準吃鼠。晚上把一只小孩鞋放在坑洞口或角落,叫鼠娶媳婦時當轎用。還要叫小孩早睡,不要影響鼠娶親過節(jié)。
鼠是一種繁殖力與破壞力極強的動物,給農(nóng)業(yè)和人類生活帶來無窮的災(zāi)害,而在人們沒有掌握滅鼠的方式時,只能通過這類的巫術(shù)心理和民間俗信來表達遠離鼠患的心理需求,從而將鼠神化,希望借神靈之手來掌握自身的命運,鼠便成為了溝通神界和人界的橋梁。而值得注意的是,即使鼠作為文化英雄的形象出現(xiàn)在鼠婚作品中,也是以偷盜和擅長啃咬作為特點,神性中有獸性,兩者互不分離。
三、作為妖與精怪的鼠形象
在中國鼠婚故事中,有一類鼠形象便是作為老鼠精、老鼠妖出現(xiàn),而這類鼠婚故事也表現(xiàn)為人鼠共處,人鼠通婚,是鼠婚故事與變形、田螺女型、牛郎織女型、羽衣型故事的復(fù)合形態(tài)。將鼠的形象妖化,也代表了人們對鼠驚人的繁殖能力的無盡想象,鼠婚故事不僅表達了人們嫁鼠禳災(zāi)的愿望,也體現(xiàn)著我國歲時文化中對子鼠母神的信仰、對家族后代興亡發(fā)達的訴求。而其中的鼠妖形象可大致分為兩類:
(一)鼠幻化成精來魅惑人類,后來被人識破,從而被除掉。鼠在其中擔任的依然是讓人避之不及的妖獸,但最后都是以滅亡而告終。
例一:在《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山東卷)的故事《老鼠精》中,老鼠化為了一位女性,其主要情節(jié)為:(1)放牛娃八月十五包餃子,一個年輕的媳婦騎驢在此時求宿;(2)年輕媳婦要求包餃子,放牛娃看見她吃生餃子而心生疑惑;(3)放牛娃發(fā)現(xiàn)年輕媳婦的真身是鼠精,將她打死。
例二:王度《古鏡記》記載,豐城縣倉督李敬慎家有三女,皆遭魅病而人莫能識,夜夜不知與何人談笑并且日漸消瘦。而在一面神鏡的映照下,一只大鼠狼終于現(xiàn)形,最終命喪黃泉。
(二)另一類鼠妖不僅沒有危及主人公的性命,反而與主人公結(jié)成伴侶,抑或是對主人公情深意重,讓人心中對鼠精充滿同情。
例一: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講述了與人成親的鼠女阿纖的故事,山東高密的奚山在途中遇雨,將投宿住家的女孩阿纖介紹給三弟成婚,阿纖的勤勞持家贏得了大家的喜愛。而奚山后來得知了真相,家中人對阿纖起疑,并用貓來試探,阿纖借口母親生病而出走。三郎堂弟與嫂子偶遇,訴說了三郎的思念。阿纖不愿生活在猜疑的目光中,三郎與奚山分家,而阿纖不計前嫌,供養(yǎng)公婆、接濟兄長。
例二:《太平廣記》卷386“李強名妻”引《記聞》曰:隴西李強名的妻子清河崔氏甚美,而后卻因暴疾卒。強名痛其妻夭年,哭聲之甚慟,而數(shù)日之后,崔氏托夢說,帝命天鼠為其生肌膚,七七四十九天后果真復(fù)活。而再生之后不過百日便再度離去。雖然這個故事主體上是屬于佛教還魂型的故事,而可注意的是該故事中李強名之妻托生的對象是天鼠變化而來的白鼠,鼠精對主人公的重情重義躍然紙上。
鼠作為妖和精怪出現(xiàn)代表了人們對鼠超強繁殖力的另一種想象,并且具有兩面性,一方面鼠精害人不淺,讓人受魅惑;而另一方面,雖然結(jié)局都是被人控制,但鼠精也富含著人性,顯得非常動人而深情。同時,鼠精依然具有鼠的生物性——夜間活動、偷糧竊食、避人穴居,妖性與獸性并存,并且部分鼠婚作品已經(jīng)將人性灌注其中。
四、極具人性的鼠形象
在鼠作為妖和精怪的形象出現(xiàn)時,在后一種類型的故事中已經(jīng)富有了人性,但到底人妖有別。而在以極具人性的鼠為主角的鼠婚故事中,還有一類便是鼠通過一些方式成為了人類,這依舊是鼠婚故事與變形、田螺女型、牛郎織女型、羽衣型故事的復(fù)合形態(tài),但身份已經(jīng)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而同時,還有一類鼠婚故事的特點在于以鼠喻人,表面上寫的是鼠,但真正的目的在于寫人。
(一)鼠通過特殊方式脫離了原本的身份,化身為人,并與主人公結(jié)成夫妻。
例一:在《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天津卷)的故事《老鼠精新娘》中,鼠精與男主人公便是如此,其主要情節(jié)為:(1)過年時鐵柱一人留在村中,一個自稱春蓮的姑娘投宿;(2)包餃子的過程中被鐵柱發(fā)現(xiàn)了鼠精的身份;(3)鐵柱砍下鼠尾巴,鼠精無法回原形,與鐵柱成親。這與天鵝處女型故事中的一個情節(jié)單元非常類似,雖然不是自愿變形成人,但是此時鼠已經(jīng)有情有義,化成人后幸福地生活。
(二)以鼠喻人,以鼠事寫人事。其中包含兩類鼠婚作品,其一是受印度鼠婚故事影響深刻的“循環(huán)式”故事,寓言占大多數(shù);另一類則帶有了童話的色彩,以鼠代人,為讀者繪出了當今生活的尋常事項,引人思考。
例一:在《民間故事集成》(黑龍江卷)的《老鼠嫁女》中,講述了一個與《五卷書》中相似的鼠婚故事,其內(nèi)容主干為:鼠招婿,去找太陽、云、風、墻求親,最終還是將女兒嫁給了鼠。類似的文本還有云南卷的《鼠王選婿》、浙江卷的《老鼠嫁囡》和貴州卷的《耗子嫁姑娘》等多篇文本,以鼠招婿的經(jīng)歷來映射生活,起到明理的作用。
例二:同樣來自黑龍江卷的另一則故事《田鼠選婿》,則加入了諸多當代生活的元素,其主要情節(jié)為:(1)田鼠認錢不認親,打算利用女兒發(fā)筆財;(2)田鼠收下了貓頭鷹、花狗等“準女婿”的彩禮;(3)得知貓頭鷹要來娶親,田鼠逃走,而所有送過彩禮的動物一起出現(xiàn),田鼠姑娘為父親的行為感到羞愧;(4)田鼠姑娘吞鹽自殺,卻變成蝙蝠;(5)貓頭鷹、獾子、花狗與田鼠結(jié)仇。田鼠招婿,但目的是尋求經(jīng)濟上的最強者,這是社會中某一類為最大化自身利益而不擇手段之人的寫照。
不論是以鼠喻人,還是鼠變形為人,都體現(xiàn)了中國鼠婚故事特有的張力,即使是與《五卷書》中的鼠婚故事最
為接近的文本,也更具開放性。鼠婚故事中的鼠形象在這里,既具有人的特點,也具有獸性、妖性,十分立體。
五、小結(jié)
中國的鼠婚故事如同一個萬花筒,生發(fā)出了多彩的形態(tài),其中的鼠形象也可大體分為獸、神、妖、人四種形態(tài),。與印度鼠婚故事及其中的鼠形象進行比較,中國鼠婚故事中鼠形象有自身的特點,首先,更加遠離宗教色彩和門第觀念;其次,其形象的塑造承擔了更多的民俗功能;最后,具有開放性和可塑性、充滿著民間意趣和無盡的想象。在多元、立體的鼠形象中,能夠更清晰地看出其鮮明的特色和強大生命力。隨著時代的進步和民俗事項的生發(fā),鼠婚故事或許會發(fā)展出新的情節(jié),而其中的鼠形象也極有可能變化出更加多彩的形態(tài),這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和發(fā)現(xiàn)。
[參考文獻]
[1]馬昌儀.鼠咬天開[J].陜西人民出版社,2008.
[2]馬昌儀.中國鼠婚故事類型研究[J].民俗研究,1997(03).
[3]季羨林譯.五卷書[M].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1.
[4]李小榮.《西游記》白鼠求婚故事考源[J].福建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6(3).
中圖分類號:I207.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049-(2016)01-0072-03
*作者簡介:朱婧薇(1990-),女,漢族,河南信陽人,華中師范大學(xué)中國民間文學(xué)專業(yè)在讀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故事學(xué)、傳說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