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昊
格物以明理 致知而求精
劉 昊
格物致知,既是家喻戶曉的常用成語,又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學說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語出《大學》“三綱領八條目”中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彪m然《大學》文中并未對“格物”“致知”作出進一步闡述,也未見有更多先秦古籍對它們進行詳細解釋,但是《大學》卻明確地提出了“八條目”所規(guī)劃的一整套道德修養(yǎng)功夫要從格物致知入手,才能正心、誠意、修身,進而齊家、治國、平天下。
《大學》所講的格物和致知,既是認識事物本質的方式方法,又是加強自身修為的精神約束;既要推究事物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又要把握道德準則,倡導道德之理,在人生實踐中,讓知識與德行合二為一,相輔相承。
格物致知首先是一個探求知識、明析道理、掌握規(guī)律的過程。讀書是格物致知的重要方法。無論是古人遵從的“讀得幾行書,說得幾句話?!边€是現(xiàn)代人倡導的“讀書與快樂永遠相伴?!睙o不說明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讀書可以明理益智,可以借鑒古人業(yè)已探知的基本常識,可以毫不費力地把古人歸納錘煉的道德價值和情感意志拿來為我所用,達到兼收并蓄,為格物致知儲備豐富知識,從而提升思想境界。
宋史上記載,宋太宗勤于讀書,令文史館官員采集古今事跡,編纂成上千卷鴻篇巨著《太平御覽》,讓他們每天送三卷來閱讀審定,每日從上午九點開始讀書,一直讀到下午四五點鐘。當時,一位叫做宋琪的大臣,擔心讀書時間長了對宋太宗身體有損害,便勸阻宋太宗不要如此刻苦讀書。宋太宗卻說:“天下古今義理,盡載書卷中,但開卷觀看,就使人啟發(fā)聰明,增長識見,極有進益?!睙o怪乎明朝首輔張居正曾說:“夫自古圣人雖聰明出于天賦,莫不資學問以成德。蓋古今治亂興衰,天下民情物理,必博觀經史,乃可周知;必勤于訪問,乃能通曉。”后來,張居正將宋太宗酷愛讀書的故事編入《帝鑒圖說》中《竟日觀書》一章,希望能對當時無所作為的萬歷皇帝有所啟發(fā),借以拯救明王朝的衰頹之勢。
宋太宗貴為帝王,張居正位列輔臣,都站在博古通今,洞察世事,預測未來的角度勤于讀書,竟日不已,以期更好地承擔所肩負的歷史責任。當然,對于普通人來說,格物致知的內容或許夾雜著一些家長里短,沒有機會承擔起治國理政那么大的歷史責任,讀書更重要的是為了增長知識,完善自我,提升品德,能夠學有所為,實現(xiàn)人生價值。但無論如何,或此或彼,古人也好,今人也罷,王侯將相也好,小民百姓也罷,各自選擇,都需讀書,都需會讀書。
格物致知還是一個篩選精華,剔除糟粕的過程。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一個人的經歷和能力都是有限的,他所掌握的知識不一定是全面的,他所推崇的道德體系也不一定是完美的,卻往往不能正視這些缺點和不足,一旦聽不進勸諫,就會變得狂妄自大,不可一世,招致不可估量的后果。對此,我們應該如何警醒自己呢?
據(jù)傳說記載,唐堯大帝做為當時的圣君,具有洞悉世事和預知未來的超凡能力,把天下治理得很好。但他仍然擔心政事有差謬,百姓不敢當面直言,于是就在門前放置了一個鼓,誰想進言擊鼓即可。他又擔心沒有人指出自己的過失,特設一木片在門外,讓天下的臣子和百姓都能寫出自己的過錯,欲天下之人,皆得以盡其言、攻其過,最終使天下的大治局面日益興盛,成就了一代圣君的美名。
這一年代久遠的傳說故事,真實與否已不重要了,但唐堯大帝諫鼓謗木所蘊含的寓意卻值得我們深思。古往今來,但凡成事者,無不虛己受言,戰(zhàn)勝自己的弱點,克服自己的偏見,保留自身知識與思想的精華,達到內心的空明。
既然格物致知是一個實踐過程,明辨是非就是這一過程的重要一環(huán)。就像是走在一條寬闊平坦的大路上采擷鮮花,我們需要認清哪些鮮花是有益的,哪些鮮花是帶有毒刺的,盡量具備這樣明辨是非的能力。
從前,永嘉縣有一位新上任的丁知縣,他性情剛直,為官清正。某日,丁知縣端坐在大堂批閱訴狀,突然門口傳來一陣吵鬧聲,抬頭一看,見一個后生和一個鄉(xiāng)下人拼命爭奪一只大白鵝,各自主張大白鵝為自己所有。丁知縣詢問二人平日里用什么食物喂鵝。后生回說用米糠喂鵝,鄉(xiāng)下人答道拔青草喂鵝。丁知縣命人將鵝用籮筐蓋住,吩咐兩人在旁邊等候斷案。一會兒,鵝在籮筐下“撲撲”拍了幾下翅膀,拉了一堆青綠色的鵝屎。丁知縣大怒,一拍驚堂木,對著后生喝斥道:“大膽刁民,竟敢在本官面前?;ㄕ?,誰不曉得鵝是邊吃邊拉的。鄉(xiāng)下人拔青草喂鵝,拉的屎是綠色的;你用米糠喂鵝,那么鵝拉出的屎應該是黃色的?!甭劼牰≈h這么一說,那后生羞得無地自容,不得不承認企圖霸占鄉(xiāng)下人大鵝的想法。
丁知縣能公斷大鵝一案,在于明察秋毫,堅持公與明。古語常講,不明則昏,混則不能辨是非;是非不辨,親戚則走,朋友遠遁,腦袋糊涂,行事錯亂。一個人的才智、睿智宛如工具,需要由明辨是非、明察秋毫的德行指導它的使用,才能確保在倫理實踐中不偏離正軌,否則掌握的知識越多,奉行的綱常越牢固,在邪路上走得就會越來越遠。
儒家傳統(tǒng)學說在講明格物致知基本原則以外,還十分注重知行合一,認準目標,下力做、實在做、真正做,必有所獲。朱熹《朱子語類》云:“欲知知之真不真,意之誠不誠,只看做不做。”王陽明《答顧東橋書》說:“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庇纱丝梢?,成事在做,真知在行。
其實,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并非易事。格物致知包含的知行合一有關內容非常廣泛,歷代文人學者都進行了深入闡述,他們普遍將知識與道德合二為一、將思想與行動合二為一。簡單來說,這給當今人們的啟示就是務必秉持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行為理念,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始終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服務社會、服務國家的過程中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