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治平
盜竊他人網銀U盾轉賬取財行為如何定性
文◎呂治平
[案情]嫌疑人葉某與被害人王某系朋友。2016年3月某日,葉某在王某的租賃房內,趁王某熟睡之機,將其放置于桌面的中國建設銀行(以下簡稱“建行”)U盾秘密竊取。隨后,葉某通過電話從王某女朋友處騙得王某身份證號碼,并利用其事先知悉的王某U盾網銀相關密碼,通過U盾從王某建行賬戶轉出4500元人民幣至自己賬戶,并用于網游賬戶充值。同年5月,葉某被公安機關抓獲。經建行證實:建行U盾是中國建設銀行向簽約客戶頒發(fā)的用于建行網上銀行電子簽名和數字認證的工具,是辦理網上銀行業(yè)務的高級別安全工具。辦理建行網上銀行轉賬、付款業(yè)務時,需登錄建行網上銀行賬戶.具體操作方式為:輸入客戶身份證號碼或銀行卡號,然后輸入網上銀行登錄密碼,再將U盾插入USB接口,最后輸入U盾密碼,即可實現網上銀行轉賬、付款。
對于本案中葉某竊取銀行U盾后,轉賬取財行為應如何定性,檢察機關產生了分歧。一種觀點認為,葉某的行為不構成犯罪。根據我國《刑法》第196條第1款第3項規(guī)定“冒用他人信用卡的”系信用卡詐騙。關于“冒用信用卡的”行為,2009年12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兩高解釋”)第5條中明確規(guī)定:“竊取、收買、騙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獲取他人信用卡信息資料,并通過互聯網、通訊終端等使用的,屬于冒用他人信用卡”。本案中的U盾工具、身份證號碼、網銀密碼和U盾密碼均是屬于該解釋中規(guī)定的“信用卡信息資料”,故而盜竊U盾工具,騙取身份證號碼并使用的行為,已構成“冒用他人信用卡”,葉某的行為應定性為信用卡詐騙,鑒于信用卡詐騙罪的立案標準為5000元人民幣,因此,對葉某不以犯罪論處。另一種觀點認為,葉某的行為構成盜竊罪。根據《刑法》第196條第3款,盜竊信用卡并使用的,依照《刑法》第264條的規(guī)定以盜竊罪定罪處罰。本案中嫌疑人葉某所盜人民幣4500元,已達到案發(fā)地盜竊“數額較大”的標準,故而已構成盜竊罪。
[速解]筆者同意第二種觀點。本案定性最核心的一個問題是“如何評判U盾這一新型網絡交易媒介”,即U盾是否屬于“兩高解釋”中的“信用卡信息資料”?若回答是肯定的,葉某的行為是冒用他人信用卡,其行為性質當屬信用卡詐騙無疑。若否定,則應依我國《刑法》第196條第3款之規(guī)定,認定為盜竊罪。筆者認為“盜竊U盾并使用的”,應當認定為盜竊罪。理由如下:
首先,經銀行證實,“U盾”系網上銀行交易工具。與其他信用卡相比較,其在網上使用時與信用卡在銀行柜臺、ATM機交易具有同等的、獨立的賬戶轉賬、支付功能。因此盜竊信用卡與盜竊網銀U盾無本質區(qū)別。只是一個在網絡銀行上使用,一個在銀行柜臺或銀行ATM機上使用。盜竊“在柜臺或ATM機使用的信用卡片”,刑法明確規(guī)定以盜竊罪定罪處罰,盜竊在網絡銀行上使用的“U盾工具”,同理應當按盜竊罪定罪處罰。
其次,U盾的物理外形特征屬于工具,是一個物理媒介。在銀行出具的證實材料中,明確指明U盾形似電腦“U盤”,是辦理網上銀行業(yè)務的高級別安全工具?!皟筛呓忉尅敝幸?guī)定:“竊取、收買、騙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獲取他人信用卡信息資料,并通過互聯網、通訊終端等使用的,屬于冒用他人信用卡”?!癠盾工具”與此解釋中的“信用卡的信息資料”內涵明顯不符,信息資料更主要的表現形式是指具有一定思想內容或特殊意義的文字、符號或者數據等,一般不應解釋為一個物理媒介。
再次,U盾工具不依附于信用卡而存在。據銀行證實,以及U盾的使用說明、使用方法,U盾工具直接依附于銀行簽約客戶的身份信息(身份證號碼),在網絡銀行上獨立使用,可實現網上銀行轉賬、付款功能。打個比方,U盾和傳統(tǒng)的信用卡片就好比通向金庫的兩扇不同的門,不論選擇打開哪一扇門,都可以走進金庫。
綜上,根據《刑法》第196條第3款規(guī)定,葉某的行為構成盜竊罪。
(作者單位:重慶市人民檢察院[40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