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榮
(山西大學商務學院 外語系, 山西 太原 030031)
?
【教育學】
二語詞匯習得中石化現(xiàn)象的認知研究
陳榮
(山西大學商務學院外語系,山西太原030031)
[摘要]二語學習者在經(jīng)過一定時間的學習之后,在詞匯量方面會有一定的近乎停滯不前的現(xiàn)象產(chǎn)生,這就是二語詞匯習得中的石化現(xiàn)象。要改變這種現(xiàn)象,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要提高詞匯的輸入質量,降低母語的負遷移;二是創(chuàng)造詞匯輸出的機會,激發(fā)學生的二語學習潛能;三是注重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同時輸入。
[關鍵詞]二語習得;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認知
受到語言環(huán)境、水平、心理、認知方式等因素的影響,在二語學習到一定程度時,在詞匯量的學習上出現(xiàn)停滯不前甚至感覺有所倒退的現(xiàn)象即為二語詞匯習得中的石化現(xiàn)象。對二語詞匯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石化現(xiàn)象要及時解決,以將石化現(xiàn)象對二語學習的影響降低到最低程度,在此,結合教學實際對其進行探討。
在二語習得的過程中,出現(xiàn)對詞匯習得上的石化現(xiàn)象,會影響到二語學習者的學習進度和心理等,進而影響到二語習得的整體情況。[1]由詞到句,由句到文,詞匯在其中起著很重要的銜接作用,所以詞匯是外語學習中很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詞匯可以分為語音、語法、語義、語用四個方面,一旦詞匯方面出現(xiàn)石化現(xiàn)象,會直接影響到說、寫、譯等方面的學習。
很多二語學習者在語音的學習過程中很容易受到母語的影響,就中國學生學英語的例子來說,很容易將英語中的[θ]發(fā)成[s]的音,比如:think讀成singk,因為中文的拼音里沒有[θ]的發(fā)音,于是會將與之相近的[s]混為一談。在語法的運用上,在遇到詞義相近的單詞時,很容易將兩者套用同一個詞組來進行造句,這在中文的句子里看不出太大區(qū)別,但在英語中就是很明顯的語法錯誤。在語義方面,通常會將某一英文單詞對應一個中文詞語,并且在漢譯英的時候一看到某一詞語,就直接想到那個固定的單詞,毫無聯(lián)想引申的能力。語用與語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在不同的語境下選擇哪個單詞才是最合適的、最正確的,針對不同的場合應使用不同的詞匯,這就要求二語學習者必須具有較大的詞匯量。
根據(jù)語言學者的研究,學習語言一定要有豐富的詞庫,其中要包括音位形式、句法范疇和語義特征。人們在學習母語時,除了對詞語的意思、形式和用法進行學習,同時還掌握了與詞語有關的信息,隨著詞匯量的不斷增加、語用的熟練掌握,習得者對母語的運用程度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在這一基礎上,習得者學習二語時仍會受到母語的影響,專家稱其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形式階段,即二語學習的初期階段。在這一階段二語學習者對詞匯的意義沒有深入的了解,只學習了詞匯的發(fā)音和書寫方式,所以在這一階段二語學習者可以將二語的意義與母語的意義對號入座進行記憶即可。第二階段即二語詞匯習得的中期階段。二語學習者在學習一段時間之后,二語的詞匯量變得更大,與母語的聯(lián)系更緊密,即一看到某一詞匯,能立即聯(lián)想到與之對應的母語意義,但與二語詞匯的諸多概念聯(lián)系不強。在第三階段的學習中,習得者對二語的詞匯意義、語境、用法均能熟練掌握并運用。這三個階段普遍存在于二語習得者的學習中,但并不是人人都適用。因為每個人對知識的認知程度不一致,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沒有絕對的階段界限一說,習得者可根據(jù)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學習。
從二語詞匯習得者的學習過程來看,詞匯出現(xiàn)石化現(xiàn)象基本上是在第二學習階段開始的。這是因為二語習得者對二語有了初步了解,中、高階段學習詞匯相對較有深度,但二語習得者在學習的過程中,仍按照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模式去學習二語,比如在掌握詞匯的時候,片面地以為識得這一單詞、能準確發(fā)音、正確書寫、與母語意義相對應即可完成對詞匯的學習,也正是這樣的認知方式,讓二語習得者在詞匯的掌握學習上出現(xiàn)了石化現(xiàn)象。具體分析其原因主要有:
(一)習得者詞匯信息量小且輸入質量不高
習得者在二語課堂上沒有掌握足夠的詞匯信息量,對二語學習本身就有一定的影響,因為只知道詞匯的讀寫是遠遠達不到熟練使用的要求的。
在詞匯的輸入質量上也有一定的問題,老師或同學在對習得者進行詞匯輸入的時候,有時中介語的輸入是一種較為劣質的輸入方式。就拿我國學生學習英語來說,我國的英語教材都是注重讀音、拼寫,在每一個單詞的后面標注上相對應的漢語意思,這對學生的學習思維有所限制,學生的思維會停滯在教材的信息來源上。此外,考試對學生實際的口語、寫作重視程度并不高,久而久之,這樣的學習方式和考核方式會讓學生產(chǎn)生一種模板印象:對英語掌握程度的好壞完全取決于平時的詞匯發(fā)音和拼寫以及在試卷上取得的成績。由此導致二語習得者在學習時只追求詞匯量上的增多,對單一詞匯相關的使用方法等多維知識并不關注,只注重表面的學習而沒有深入地進行探究,這樣的結果就容易產(chǎn)生石化現(xiàn)象。
(二)對詞匯語用的認知度不高
教育學者認為利用潛意識來進行二語習得是不可能的,只有對知識有了足夠的注意才能逐漸吸收。所以說,學習習慣一定程度上是由學習觀念和學習方法來支配的,對詞匯 不進行深入的學習研究,對詞匯的語境語法和語用等知識沒有足夠的認知,只依靠對詞匯音形的學習,那就很容易產(chǎn)生詞匯的石化現(xiàn)象。
一般來說,詞匯量的增大有利于學習程度的加深,然而在二語的習得中,二語的詞目空間被母語翻譯對應詞的詞目信息所占據(jù),長時間受到母語的影響,二語學習到一定程度就會停滯不前,所以說母語翻譯對等詞的負遷移是二語詞匯習得產(chǎn)生石化現(xiàn)象的又一重要原因。由于二語習得者對母語的熟練使用,所以每當一個詞匯出現(xiàn)時,首先會想到在母語中相對應的詞義及用法,這種詞匯學習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二語習得效果。
首先,要提高詞匯的輸入質量,降低母語的負遷移。對二語習得者來說,優(yōu)質的詞匯輸入能有效地減少石化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因為只有在二語學習的過程中的詞匯輸入高于現(xiàn)有的語言水平的時候,才能實現(xiàn)習得。所以詞匯的教學一定要相對優(yōu)質,并且要具有趣味性、可理解性,要考慮母語的負遷移影響。為此,我們在二語教學中采用了詞塊教學模式,即培養(yǎng)學生以詞匯詞塊為單位進行記憶,在對某一詞匯學習的同時能直接聯(lián)系到周邊的知識,如近義詞、反義詞、用法、語境等等,從而逐漸減少二語中母語的負遷移影響。[2]
其次,創(chuàng)造詞匯輸出的機會,激發(fā)學生的二語學習潛能。詞匯學習是一個長久的輸入過程,學習者需要不斷地通過讀、背、聽、寫來實現(xiàn)對詞匯的記憶和掌握。然而長時間的只學習不使用,會使學習的效率大打折扣,很容易導致邊學邊忘的現(xiàn)象,所以要盡可能地創(chuàng)造詞匯輸出的機會,即為學習者提供使用二語的機會。通過對語言的使用,加強對詞匯的練習和記憶,在實際的語境練習中提高學習效果。在實踐中練習使用新詞匯時,學習者可能會出現(xiàn)不自信、不敢說等現(xiàn)象,教師要從旁鼓勵并適當給予肯定,使習得者的語言技能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第三,注重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同時輸入。沒有任何一門語言的學習是與該語言文化相脫離的,只有將兩者進行融合,二語的學習才會事半功倍。語言與民族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詞匯是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在詞匯的學習中盡可能地將兩者同時輸入。了解二語的文化背景、民族風情、風俗傳統(tǒng)等,學習的方式可以是閱讀書籍、觀看電影視頻或者與當?shù)厝诉M行交流學習,盡可能地像一個當?shù)厝艘粯尤谌朐撜Z言的文化環(huán)境內(nèi),同時培養(yǎng)該文化環(huán)境下的價值觀、人際關系交往方式、生活態(tài)度等。很多時候當學習者了解了一定的文化,對語言的學習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此外,在課堂教學上,二語教師要注意對課堂語言進行相應的優(yōu)化,教師要在學生原有的基礎上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詞匯的輸入教學,讓學生身處一個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下,培養(yǎng)其語感,加快其語言的學習進度。結合實例進行詞匯教學,即在詞匯教學的同時,注意句型、語法的舉例說明,并讓學習者嘗試造句使用,達到現(xiàn)學現(xiàn)用的效果,從而加深學習者對詞匯的理解和印象;教學方法對學習者的學習效果有很重要的影響,所以,教學方法要靈活多變,以提高教學效率并實現(xiàn)教育目的。
對于學生來說,一要廣泛閱讀相應的二語書籍資料,尤其是一些時事性較強的報紙、刊物等,拓寬自身的知識范圍,主動學習、累積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使自己能更好更快地融入當下的語言環(huán)境中,從而提升二語學習效率。二要在學習陌生詞匯時,先進行搜索查閱理解,在個人無法解決的時候,再請教同學或老師幫助解決,這樣學習才能夠對詞匯有更深的印象,才能對正確使用詞匯有較大的幫助。[3]
總之,在二語學習過程中存在的詞匯石化現(xiàn)象是一個普遍現(xiàn)象,二語習得者要根據(jù)實際情況,找出具體的原因所在,并做出有針對性的計劃來改變這一現(xiàn)象,使二語學習更有效率。
[參考文獻]
[1]李愛琴.二語詞匯習得中石化現(xiàn)象的認知分析[J].海外英語,2013(5).
[2]鮑娟.論二語詞匯習得中的石化現(xiàn)象[J].現(xiàn)代交際,2011(3).
[3]王谷全.二語詞匯習得中的石化現(xiàn)象研究[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
【責任編輯馮自變】
[收稿日期]2016-03-07
[作者簡介]陳榮(1981-),女,山西翼城人,山西大學商務學院外語系講師,碩士。
[文章編號]1672-2035(2016)04-0126-03[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Cognitive Study on Fossilization of Lexical Leaning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HEN Rong
(ForeignLanguagesDepartment,BusinessCollegeofShanxiUniversity,Taiyuan030031,China)
Abstract: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will remain stagnant in their vocabulary increase after a period of learning, this is fossilization. To change the state, the following measures will be effective: 1. improve the output quality of vocabulary, reduce negative transfer of mother tongue; 2. Creat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output of vocabulary and stimulate their potential; 3. Simultaneous input of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knowledge.
Key word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strategy; cogn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