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中共廣州市委黨校政治學與法學教研部,廣東廣州 510070)
從小康社會到共同富裕的歷史邏輯與現實追求
□李萍(中共廣州市委黨校政治學與法學教研部,廣東廣州 510070)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是13億多中國人民的共同期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終極追求就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最本質的規(guī)定、是人民熱切的期盼,共同富裕要反對兩極分化和平均主義,是堅持先富和共富辯證發(fā)展的動態(tài)過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必須大力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調節(jié)收入分配制度、多解民生之憂,讓全體人民共享幸福美好生活。
小康社會;不忘初心;共同富裕;終極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是13億多中國人民的共同期盼。他號召要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更加充滿信心朝著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勝利前進。為實現這一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形成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zhàn)略布局,同時積極推進這一布局的進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帶領人民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這充分說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既是黨的奮斗目標也反映了人民的心聲,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終極追求就是人民的共同富裕。
(一)“小康社會”的提出。鄧小平同志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對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時第一次提出“小康社會”的戰(zhàn)略構想。1979年12月6日他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首次用“小康”來描述中國式的現代化。他說:我們要實現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他說:到20世紀末,中國的四個現代化即使達到了某種目標,我們的國民生產總值人均水平也還是很低的。要達到第三世界中比較富裕一點的國家的水平,比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一千美元,也還得付出很大的努力。中國到那時也還是一個小康的狀態(tài)。1984年,他又進一步補充說:所謂小康,就是到本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人均800美元。
(二)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黨的十六大、十七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十八大報告第一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出的依據是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實際情況和社會特征。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提出了一些政策導向更明確、發(fā)展難題更有針對性、更好順應人民意愿的新要求,具體包括: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xiāng)居民人均收入到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產業(yè)達到中高端水平,明顯加大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zhèn)化率。農業(yè)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普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實現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全部摘掉貧困縣的帽子,解決區(qū)域性整體貧困。明顯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傮w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質量。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以確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會,使發(fā)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進一步指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就要統(tǒng)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xié)調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全力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不斷把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推向前進。
(三)不斷豐富的“小康社會”內涵。小康社會的內涵和意義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深入不斷地得到豐富和發(fā)展。2000 年10月,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我國從新世紀開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社會主義現代化加快推進的新的發(fā)展階段;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標準。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經濟建設方面的要求是增強發(fā)展協(xié)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fā)展;政治建設方面的要求是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權益,更好保障社會公平正義;文化建設方面的要求是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社會建設方面要加快發(fā)展社會事業(yè),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生態(tài)文明建設方面要建設生態(tài)文明,基本形成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節(jié)約能源資源的產業(yè)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
“共同富裕”是鄧小平同志1985年在提出先富的基礎上正式提出的概念。他指出:“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并且指出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一個是公有制占主體,一個是共同富裕。這是鄧小平第一次正式論述共同富裕思想。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終極追求就是實現人民的共同富裕。
(一)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最本質的規(guī)定。共同富裕既是社會主義本質的體現,也是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的重要體現,是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優(yōu)越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社會主義要求并且能夠實現共同富裕,這是由社會主義的公有制所決定的。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目的,實現這一目的的手段是發(fā)展生產力,不斷增加財富,沒有生產力的發(fā)展,只能是普遍的貧窮和落后。這是由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所決定的。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我們要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要具備共同富裕這一重要條件和基本要求。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八項基本要求,其中重要的一項就是“必須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币拱l(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共同富裕方向穩(wěn)步前進。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進一步強調指出:要使改革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穩(wěn)步邁進。黨的十八大報告和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一再強調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以往中央決議文件里不多見的,這充分說明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和本質屬性。
(二)共同富裕是最廣大人民的熱切期盼。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民經濟持續(xù)、快速、健康發(fā)展,GDP年均增速保持在9%以上,經濟總量穩(wěn)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到上個世紀末已總體上達到了小康。在此基礎上廣大群眾對過上更好生活提出了新的期待。公眾在改善就業(yè)、住房、醫(yī)療、上學條件等方面有更多的期待。正如2011年11月15日黨的十八屆政治局常委與中外記者見面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wěn)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但是,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卻出現了嚴重的貧富差距問題:城鄉(xiāng)之間、區(qū)域之間、行業(yè)之間在分享發(fā)展成果方面存在較大差距,部分群眾生活水平較低,使中國成為目前世界上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怎樣縮小收入差距、縮小貧富差距,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fā)展成果、實現共同富裕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
(三)共同富裕就是既要反對兩極分化,又要反對平均主義。鄧小平同志提出共同富裕思想是從打破平均主義開始的。平等是人類文明的標志,也是人類孜孜追求的目標。但是,平等并不等于平均主義。在新中國成立以后,由于片面強調生產關系的公有制和分配關系的平等化,導致了平均主義。鄧小平同志在深入反思和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指出了平均主義的危害性,根據我國的基本國情,要允許一部分人通過合法經營,合法致富并先富起來。但是,先富并不意味著允許兩極分化,共同富裕的內在含義就包含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這是社會主義的本質,也是共同富裕的直接目的。如果出現了兩極分化,出現“富的越富、窮的越窮”的現象,就說明改革沒有成功。
(四)共同富裕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必須堅持先富和共富的辯證發(fā)展。共同富裕絕不是同步富裕,而是一個先富帶動后富的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一方面,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比較落后,發(fā)展也不均衡,這就決定了我國不能一下子就使所有人都過上富裕的生活。因此,必須允許一部分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另一方面,先富起來的要幫助還沒有富裕起來的人們,這樣就實現了共同富裕的目的。先富是手段,共富是目的。這樣一個辯證的動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鄧小平同志把它概括為“三步走”戰(zhàn)略:第一步在八十年代解決溫飽問題,第二步在20世紀末實現小康,第三步在21世紀的五十年內達到中等發(fā)達國家水平。這個戰(zhàn)略其實也就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戰(zhàn)略過程和動態(tài)發(fā)展階段,它體現了共同富裕的階段性和動態(tài)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要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發(fā)展各項社會事業(yè),加大收入分配調節(jié)力度,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使改革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穩(wěn)步邁進?!盵1]共同富裕既是最廣大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我們黨帶領人民實行改革開放、加快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初衷,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終極追求。
(一)不忘初心,堅持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共同富裕。“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大家有事做,有飯吃,大家共同富裕?!盵2]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們黨就發(fā)出這樣的錚錚誓言。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黨的態(tài)度是一以貫之的鮮明。鄧小平同志在1990年指出:“共同致富,我們從改革一開始就講,將來總有一天要成為中心課題。社會主義不是少數人富起來、大多數人窮,不是那個樣子?!彼?992年南巡談話中指出:“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逐步實現共同富裕?!薄叭绻坏挠鷣碛?,窮的愈來愈窮,兩極分化就會產生,而社會主義制度就應該而且能夠避免兩極分化。”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必須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與中外記者的見面會上說“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繼續(xù)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不斷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努力解決群眾的生產生活困難,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3]“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盵3]經過30多年的改革發(fā)展,雖然在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促進共同富裕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民眾從改革發(fā)展中得到了實惠,社會貧困人口大幅減少,生活水平有了不同程度提高,但地區(qū)之間、城鄉(xiāng)之間、不同群體之間收入差距仍有擴大的趨勢,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大大降低了民眾對幸福生活追求的期望值。30多年來,我們黨從來沒有放棄共同富裕的原則和目標。黨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調控收入差距的政策措施,盡管收入差距擴大的勢頭仍未得到根本扭轉,但我們應該看到我們黨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決心。黨領導人民實行改革開放,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不斷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人民生活水平是否得到改善和提高,是檢驗黨的一切工作的成效的標準,也是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在發(fā)展經濟的基礎上促進共同富裕,已經成為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認真解決好的重大現實課題。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共同富裕必須大力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雖然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仍排在世界100位左右,只有發(fā)達國家的1/10左右。同時,現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沒有變,因此,要達到共同富裕的目標必須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因為共同富裕的基礎是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共同富裕的前景也是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解決收入分配差距過大問題的根本出路同樣也要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只有具備堅實的物質基礎才有可能達到共同富裕的目的。當然,實現共同富裕需要長期歷史過程,生產力高度發(fā)達是首要前提。發(fā)展是達到共同富裕的關鍵。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發(fā)展是黨執(zhí)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謀劃發(fā)展的基本依據是基本國情沒有變、社會的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面對中國經濟發(fā)展進入新常態(tài)、世界經濟發(fā)展進入轉型期、世界科技發(fā)展醞釀新突破的發(fā)展格局,我們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以新發(fā)展理念引領經濟發(fā)展新常態(tài),加快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調整經濟發(fā)展結構、提高發(fā)展質量和效益,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有質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續(xù)地發(fā)展,加快形成崇尚創(chuàng)新、注重協(xié)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進共享的機制和環(huán)境,不斷壯大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當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所要的發(fā)展,不是那種不惜一切代價投入資源能源、片面追求GDP的發(fā)展,而是科學的發(fā)展。所以,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通過不斷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筑牢全國各族人民幸福安康、共同富裕的強大物質基礎是不二選擇。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共同富裕需要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分配不公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最大難題。黨中央反復強調這一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加大收入分配調節(jié)力度,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使改革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秉h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要“縮小收入差距,堅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健全科學的工資水平決定機制、正常增長機制、支付保障機制,完善最低工資增長機制,完善市場評價要素貢獻并按貢獻分配的機制。”[4]黨的十八大報告已經指出要“使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這說明我國更加注重收入分配公平。防止出現兩極分化,堅持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則。要防止兩極分化的出現,實現共同富裕,就要盡快出臺適應新要求的《工資條例》,在國民收入分配中提高居民收入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同時要更加注重再分配。再分配調節(jié)機制的手段主要通過健全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使社會保障覆蓋面擴大,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完善。拓寬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的渠道。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調節(jié)力度,保護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調節(jié)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努力分好社會財富這個“蛋糕”,解決收入分配差距較大問題,切實增加城鄉(xiāng)居民收入。要增加公共服務供給,使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不斷提高,對革命老區(qū)、民族地區(qū)、邊疆地區(qū)、貧困地區(qū)加大轉移支付。做好扶貧工作、對貧困家庭分類扶持,積極探索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婦女和老人的服務體系。使廣大群眾特別是困難群眾得到更多實實在在的實惠,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wěn)步前進。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共同富裕要多解民生之憂。黨的十八大五中全會提出,要“注重機會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實現全體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4]。讓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是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必然要求。“更多更公平”意味著今后將更多增加民生投入。加強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城鄉(xiāng)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全面實施,建立覆蓋城鄉(xiāng)的基本醫(yī)療衛(wèi)生制度,加強食品安全監(jiān)管制度。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推進高中教育普及,中等職業(yè)教育免除學雜費逐步分類推進,對建檔立卡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實施普通高中免除學雜費,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進行全覆蓋資助?!盵4]提高教育質量。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yè)政策,堅持就業(yè)優(yōu)先戰(zhàn)略,完善創(chuàng)業(yè)扶持政策,加強對靈活就業(yè)、新就業(yè)形態(tài)的支持,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習近平總書記在《求是》雜志刊文指出:“在前進道路上要多解民生之憂”,“一定要堅持從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上持續(xù)取得新進展”,要“時刻把群眾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時準確了解群眾所思、所盼、所憂、所急,把群眾工作做實、做深、做細、做透。要正確處理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現階段群眾共同利益、不同群體特殊利益的關系,切實把人民利益維護好、實現好、發(fā)展好。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各項惠民政策,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讓群眾時刻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5]要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首先要使低收入者的收入增加,解決弱勢群體在民生方面的后顧之憂。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農村新型合作醫(yī)療的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新型農村養(yǎng)老保險的人口覆蓋面進一步擴大;農民工保險工作進一步加強,多解民生之憂以提高保障水平。
當然,實現共同富裕并非易事,需要認真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指出的:堅持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統(tǒng)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xié)調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全力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不斷把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推向前進。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讓人民過上好日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我們黨和全體人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只要我們不忘初心,不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追求,那么人民共同富裕的終極目標就一定能夠實現。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7—2.
[2]孫業(yè)禮.幾代領導人對共同富裕的探索與追尋[N].人民日報,2009—11—4.
[3]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外記者見面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2—11—15.
[4]王曉勇.習近平在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上作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5—11—16.
[5]習近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個方面工作[J].求是,2013,(1).
□責任編輯:李三虎
F061.3
A
1003—8744(2016)06—0071—06
2016—9—12
李萍(1960—),女,中共廣州市委黨校政治學與法學教研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公民政治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