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琴(池州日報社,安徽 池州 247100)
?
新聞記者永遠在路上
□劉玉琴
(池州日報社,安徽池州247100)
從安徽大學新聞系編輯出版專業(yè)畢業(yè)進入池州日報社后,筆者被安排在教育周刊部工作,這是一個采編合一的部室,除了做編輯,還要外出采訪。采訪對一名新手來說是個挑戰(zhàn),但既然走上新聞記者這條路,就要認真走下去。筆者一邊學習采訪技巧,一邊深入基層調查走訪,經過半年多的工作鍛煉,漸漸能獨立完成一些重大題材的新聞采訪任務了,這讓我信心大增,更加努力地學習采訪和寫作。
憑借著十年如一日的持續(xù)學習和實踐,筆者先后有十余篇稿件獲得安徽省新聞獎、安徽經濟好新聞以及安徽省報紙副刊好作品獎等,還先后榮獲過安徽省優(yōu)秀青年工作者和安徽省宣傳文化領域青年英才等榮譽稱號。
2003年7月,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到辦公室報到,望著新接手的工作不知從哪下手。還記得上班第一天辦公室的魏振強老師帶我去池州二中采訪時,他們談論“新課改”,而我對這個詞匯一無所知,采訪結束后,我連一篇短小的消息稿都寫不出來。幾天后,辦公室的姜宏豹老師帶我去青陽縣木鎮(zhèn)中學采訪一名學生,這名學生家庭異常貧困,可他自強不息,考入了北京大學。當時采訪到很多感人的故事,我也被這些故事深深感動了。我原以為這篇稿件很好寫,可回到辦公室動筆寫通訊稿時,卻只憋出六七百字,故事寫得干巴巴的,完全不像采訪的那樣。
這些挫折,讓我意識到大學生并不是所謂的“天子驕子”,工作中有很多事還要從頭學起。于是,我讓自己重新回歸到一個“小學生”,先向辦公室里兩位老師虛心學習。每個星期三“教育周刊”出刊后,我就拿著報紙與自己寫的原稿比對,仔細檢查自己的稿子哪些被兩位老師改動了,為什么要這樣改動。經過一段時間的揣摩,漸漸悟出一些寫稿子的門道。此后幾年里,我干脆就把星期三定為“學習日”,在這一天反思自己上周寫的稿件,并從報紙上找一些新聞稿件,看別的記者寫稿時如何布局謀篇,如何進行段落間的起承轉合。
新聞記者也要做一名雜家,除了要學習新聞采寫外,還要對自己將要采訪的對象和內容有所了解,這樣才能與被采訪者“談得來”。因此,每遇重大一點的新聞采訪,我都要查閱大量資料,先弄清一些行業(yè)術語,再去采訪。即使采訪前沒時間查閱相關資料,采訪后我也要盡可能多地搜集資料,有不懂的再向被采訪對象請教。
隨著電話和網絡的普及,現在記者采訪越來越方便、快捷,有時打個電話就能寫出一篇消息,通過QQ傳些文件就能寫出一篇通訊?!半娫捰浾摺焙汀笆髽擞浾摺?,在一些突發(fā)新聞事件或應景報道中確實有優(yōu)勢,能確保新聞的時效性??蓪Τ砷L中的青年記者來說,長期這樣做,對提升自己的新聞業(yè)務技能不利。
在新聞實踐中,我感覺“腳底板下出新聞”這句老話一點也沒有過時?;鶎邮巧鐣摹吧窠浤┥摇保歉鞣N社會群體和利益關系的聚集點,社會的發(fā)展和變化在那里有最真實的折射。因此,記者只有深入基層,才能發(fā)現好的新聞線索。2013年,我去貴池區(qū)棠溪鎮(zhèn)采訪時,聽說那里去年有一名女大學生被分配到教學點工作,報到第二天這名女孩就丟下行李辭職了。這本是無意間的一次聊天,可我感覺到這是一個好的新聞線索,教學點接班人的問題值得社會關注和深思。于是,我就此新聞題材深入到貴池區(qū)青陽縣和石臺縣的一些教學點進行采訪,了解到教學點普遍存在在崗教師年齡偏大、難留住年輕人等問題,我采寫的新聞稿件《幾年后,教學點誰來接班?》,后來獲得安徽省新聞獎二等獎。
基層,也是新聞的富礦,越深入基層挖掘,越能寫出鮮活的好新聞。2012年年底,我著手采訪大學生村官,為了解這個群體的生活和思想狀況,我通過開座談會和實地探訪的形式,采訪了貴池區(qū)石臺縣、東至縣和青陽縣的100多名大學生村官,光采訪本就用了兩本,對他們在農村的生活、創(chuàng)業(yè)及就業(yè)問題有了全面了解,寫出了四篇系列報道。其中一篇《一顆雄心適應水土了嗎?》還獲得了當年安徽省新聞獎二等獎。
新聞記者的工作,除了要腿勤之外,更是一份腦力勞動,在采訪前后,都需要思考。在采訪前,記者要動腦筋尋找新聞線索,線索確定后,還要考慮采訪哪些人、從哪些方面進行采訪等。采訪過程中,記者要根據采訪對象和內容的變化,變換報道角度和內容。采訪結束后,還要對采訪內容進行歸納整理,然后再絞盡腦汁地寫稿件。
采訪中的思考至關重要,它直接決定著新聞稿件的立意和水平。2007年,我應邀去主城區(qū)一所小學采訪清明節(jié)活動。采訪前,我以為這是一年一度的清明掃墓活動,屬常規(guī)應景報道,打算發(fā)一張圖片新聞了事??稍趯W校門口采訪學生時,我發(fā)現小學生談起剛過去的愚人節(jié)津津有味,他們說當天還被老師愚弄一把,然后深深記住了愚人節(jié),而對于中國傳統節(jié)日清明節(jié),他們則知之甚少,老師也沒有對他們講過這方面的民俗知識。這些小學生的話,讓我陷入了思考:面對外來文化的侵襲,我們如何留住中國傳統文化的根?于是,我臨時轉變采寫計劃,聯系了池州學院專門從事中國民俗文化研究的紀永貴博士,邀請他談小學生不懂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的原因,并找出留住中華文化之根的辦法,呼吁學校和家庭多給孩子體驗傳統民俗文化魅力的機會,讓他們了解我們民族的文化,熱愛我們的民族文化,并傳承我們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采訪的角度這樣一轉變,這次報道的意義提升一大截。這樣含有記者思考的稿件一見報,立刻引起較大的社會反響,這篇稿件也有幸摘得該年度安徽省新聞獎一等獎。
采訪的過程,需要記者開動腦筋,找出最佳的采訪人選和報道角度,采訪之后的寫作更需要記者思考。同樣的采訪素材,有的記者經過歸納整理,把新聞寫得生動有趣,讀者愛看,成為一篇好作品;有的記者就把采訪材料簡單羅列,把本該引人入勝的故事寫得平淡無趣,沒人愿意多讀一遍。因此,記者要想出寫好作品,需要不斷地思考,在思考中提升寫作水平。2012年,我曾采訪過一個孝順女兒夏瑩,為了照顧癱瘓在床的母親,她16年如一日守在病床前,沒有睡過囫圇覺,也沒有給自己買過新衣服。這是一個感人的故事,我原來打算從采訪材料中截取幾個場景,用生活片段來反映夏瑩的辛苦和孝順??尚侣劯寮懞煤螅铱偢杏X這樣的寫法不能完整反映夏瑩和母親的生活狀態(tài),夏瑩的人物形象也不夠生動完整,于是我推倒重來,改用“白描”的手法,根據時間順序記錄夏瑩和母親一天的生活。這樣現場呈現的寫作方法,給讀者身臨其境的感覺,收到很好的宣傳效果,此作品也獲得安徽省報紙副刊好作品獎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