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武
(北安市技工學校,黑龍江 北安 164000)
?
談技工學校應用文教學方法
王德武
(北安市技工學校,黑龍江 北安 164000)
應用文教學是技工學校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應用文教學,培養(yǎng)學生學習應用文的興趣,是技校語文老師教學工作的一大重點。
應用文;教學;重點
對于中職學生來說,無論是未來工作的需要,還是個人素質(zhì)的培養(yǎng),學會并寫好應用文具有重要意義,因為應用文寫作是一種比較重要且實用的技能,也是現(xiàn)代中職生適應社會需求的一種基本能力。
絕大多數(shù)的技工學生認為,學習應用文寫作與專業(yè)技能無關,對他們將來的發(fā)展起不到任何作用,因此在思想認識上重視程度不夠。鑒于此,作為教師必須要對學生闡明學好應用文寫作對他們自身發(fā)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轉(zhuǎn)變他們的思想認識。
1.1課程安排的需要
學校要嚴格按照教學大綱進行教學,規(guī)定學生必須學習語文、數(shù)學、英語、政治等文化課。有的同學認為只需將專業(yè)知識掌握好就可以了,老師一定要改正學生的這種錯誤想法。退一步說,學生學什么也不是自己所能決定的,同時,必修課的內(nèi)容也是學生未來所必需的。
1.2工作的需要
技工畢業(yè)生,甚至專本科畢業(yè)生在求職時寫不了、寫不好個人簡歷,錯失工作機會的例子屢見報端。技工畢業(yè)生花費大量的精力得到一個工作崗位,工作也做得不錯,然而不能夠?qū)ψ约簭氖碌墓ぷ鬟M行計劃與總結,對技工學生而言,也是一種悲劇。具備寫應用文的方法與技巧,對他們未來的生活和工作等方面都會有幫助的。
1.3學歷進修的需要
技工畢業(yè)生將依據(jù)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在職場立足,目前在學校學習的每一門功課都會在未來產(chǎn)生極其重要的作用,若沒有這種知識累積,以后學歷提升將不會輕松。
教師必須熟悉自己所講授的內(nèi)容,對要講解的知識有很深的理解,同時要注意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備課也是在“備學生”,要做到有的放矢。
2.1備教材
應用文種類繁多,有一般性應用文、公文性應用文、事務性應用文三類,每一類又有若干個小文種。面對如此多的應用文文體,教師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以本專業(yè)學生應擁有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素質(zhì)為出發(fā)點,堅持夠用、適用、實用的原則,優(yōu)化整合課程結構,精簡教學內(nèi)容。在一般性應用文中重點挑選一些適用于社交場合、事務交流、有明確使用目的的一類文種,如書信、啟事、會議記錄、說明書等。公文性應用文應重點講清一些有關請示和答復問題,商議工作以及報告情況、交流經(jīng)驗的一類文種,如通告、通知、通報、報告、請示、函、會議紀要等。事務性應用文,應重點講解處理日常事務時個人及單位使用頻率較高的一類文種,如請柬、調(diào)查報告、計劃、總結等。這樣才能讓學生學得會,學得好,用得上。
2.2備教法
教師不僅要認真撰寫教案,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還要根據(jù)授課內(nèi)容選擇恰當?shù)娜菀妆粚W生接受的教學方法,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授課過程中,要做到重點突出、難點分散,同時根據(jù)學生聽課情況,靈活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2.3備學生
毋庸諱言,技工學生的文化素質(zhì)普遍不高,他們沒有主動學習的心態(tài)和學習方向,沒有正確的學習方法。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文化水平、智力因素、專業(yè)需要進行備課,對那些準備參加對口升學的同學,既重視基礎知識的教授,也要提升每種文體寫作的教學難度;對那些即將工作的同學,則要求他們扎實地掌握求職信、工作規(guī)劃、總結,通告等基本文體形式的寫作。
3.1故事導入法
應用文有較強的對應性,文體、排版規(guī)定苛刻,相對比較乏味,因此教學過程顯得單一,內(nèi)容缺少趣味性,同學們難以從其中寫作或精讀中產(chǎn)生廣泛的積極性。
教師要改變已有的授課習慣,不能憑簡單的開場白就進入授課內(nèi)容的講解,要精心設計一些故事,用故事導入的方式來引發(fā)興趣,活躍氣氛,點燃激情。如講解辭職信的過程中,能夠?qū)?015年廣泛流傳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這一獨領風騷、別具一格的新聞滲透到課中;在講解請假條的過程中,將“快忘了老公的模樣,我想去瞧瞧” 這廣為流傳的動人故事滲透到課堂;講解書信的過程中,能夠?qū)h代卓文君傳遞給司馬相如的順逆詩滲透到新課中。
老師如果能采取一段小故事來滲透課堂,肯定會使應用文作文教學的氛圍非?;钴S,輕松地帶動同學們的參與興趣。
3.2比較發(fā)現(xiàn)法
對比研究相似的應用文,找出它們的異同,能夠使學生加深文體印象,更好地掌握應用文的寫作方法。如“社交書信”一節(jié),將求職信與招聘信、恭喜信與感激信進行客觀的對比,讓同學們查找出它們在風格及語言上的差異;再如將通常的家信、交流信、專業(yè)書信三方面綜合起來對比,發(fā)掘每個寫法的與眾不同之處。這樣,在具體的對比分析中了解、掌握文體特點,進而掌握寫作方法,便可促進學生較全面地理解某一類應用文的總體布局,以達到自如發(fā)揮的程度。
應用文種類多,老師應該系統(tǒng)地、詳細地掌握各種應用文的特征和寫作,才可以帶領學生學會對比,在對比的過程中了解和掌握各種文體的特點和寫作方法,打好語文基礎。
3.3搜集評議法
我們經(jīng)常用到的應用文,在生活中方方面面都有涉及。因此,可以發(fā)動學生在課余時間盡可能地搜集應用文在生活中的應用實例,然后帶進課堂來,師生一起討論研究。
比如廣告,在教材上能見到的例子屈指可數(shù),且都是舊作,不能反映新的發(fā)展趨勢特征,理論教學跟實際所見有斷層,很難引起學生們的興趣。針對這些問題,老師可以課前布置任務,發(fā)動學生在課余時間廣泛搜集廣告實例,電視廣告、報紙雜志等紙質(zhì)廣告、霓虹燈商家廣告等都是活生生的實例,在講課的時候都用得上。例如生活中可見的廣告“百年潤發(fā)”就不錯。剖開來講,其一很好地利用了周潤發(fā)的名人效應,其二周潤發(fā)的名字 “潤發(fā)”跟廣告詞相同,利用諧音效果,可以更好地表現(xiàn)洗發(fā)水的效果的與眾不同,拍攝畫面也很唯美,因此能夠讓大眾消費者深深地記住這個廣告。
讓學生積極地搜集廣告實例,能充分調(diào)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通過課堂討論更加透徹地了解知識,又能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真正體會到廣告創(chuàng)作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含義。
3.4練習評改法
由于平時寫得少、用得少,技工學生對應用文的了解是較膚淺的。因此,可選擇學生寫作中存在的問題較普遍的文種,進行練習評改。先讓學生動手寫,再由教師收上來講評,然后當堂針對問題去修改,使學生弄清楚正確的寫法。這種方法比起老師講完學生練的做法,更能加深學生的印象。
就普通書信的寫作來說,無論是信封還是信箋等內(nèi)容,不少同學都不大明白書寫規(guī)范。如果直接告訴學生正確格式讓其書寫,所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寫作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如果在正式上課前,讓學生自己書寫一封普通書信,老師進行審閱,在課堂上指出發(fā)現(xiàn)的問題。學生面對問題就會產(chǎn)生疑問:為什么會出現(xiàn)錯誤?然后老師就發(fā)現(xiàn)的問題進行講解,釋疑解惑。這樣,學生不僅知道了正確的寫作方法,還強化了學習的積極性。
3.5多媒體教學法
多媒體教學法的興起,為應用文教學提供了現(xiàn)代化的教學方式。在多媒體方法教學時,要了解同學們的學習要求及狀態(tài),找出每個學生的特長及興趣愛好,作出有針對性的調(diào)整和安排,只有這樣才能很好地發(fā)揮多媒體教學法的作用,不斷提高應用文的教學質(zhì)量。
改革先前的評價體系,更加關注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荚嚦煽冎徽伎偝煽兞傻谋戎?,學習過程占四成,其中涵蓋了學習過程中是否遵守紀律、學習態(tài)度是否端正等方面,這會促使學生更加自覺地學習,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以及教學質(zhì)量。
應用文教學涵蓋面廣,文種多,實用性強。打好應用文寫作基礎,對學生將來的工作益處多多。老師要講解好應用文的寫作方法、格式要求等內(nèi)容,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1]帥學華.用科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應用文教學探析.中等職業(yè)教育,2007年 第02期.
[2]李慧涵.例文教學:通告應用文寫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職業(yè)教育研究,2009年 第3期.
(編輯馬海超)
Talking about the Teaching Method of Practical Writing in Technical Schools
WANG Dewu
(Bei’an City Vocational School, Bei’an 164000, China)
Practical writing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eaching in technical schools. It becomes a key point of Chinese teachers’ teaching work to finish practical writing teaching well and cultivate students’ interest of studying practical writing.
practical writing; teaching; key point
2016-06-27
王德武(1971—),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課程教學及研究。
G712
B
1672-0601(2016)08-009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