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典籍外譯:“超額翻譯”與“欠額翻譯”——基于《花箋記》英譯的比較研究

      2016-02-19 04:09:55李燕霞
      關鍵詞:譯介典籍英譯

      李燕霞

      (廣州番禺職業(yè)技術學院 外語外貿學院,廣東 廣州 511483)

      ?

      中國典籍外譯:“超額翻譯”與“欠額翻譯”
      ——基于《花箋記》英譯的比較研究

      李燕霞

      (廣州番禺職業(yè)技術學院 外語外貿學院,廣東 廣州 511483)

      《花箋記》是明清歌唱本詩體小說,以中國式“史詩”率先走出國門,是享譽世界文壇的經典著作。以英漢翻譯中的超額與欠額現象為切入點,以《花箋記》湯譯和萬譯為主要研究對象,全面系統(tǒng)地對比兩種譯本的翻譯特點,從實踐層面客觀審視譯本中超額和欠額現象的存在,探討中國典籍外譯過程中譯者翻譯策略選擇、文化語場界定和語言能力運用等問題。

      花箋記; 超額翻譯; 欠額翻譯; 典籍外譯

      0 引 言

      浩如煙海的中國典籍,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乃至世界精神文化綿長悠久的優(yōu)秀沉淀,經典之謂經典,在于它們凝聚著人類精神和民族智慧,存在著歷久而彌新的永恒價值。自傳教士以來,文學經典的譯介就開啟了“中學西傳”與“西學東漸”的傳經送道之旅,中國文學典籍的譯介不僅是經典作品文字間的轉換,而且還受跨語言、跨文化和跨民族的傳播途徑、意識形態(tài)與心理接受等一系列翻譯活動外部因素綜合作用的影響。因此,翻譯方法和策略的選擇應用能否在歷史時代和文化語境的制約中、在譯入語文化和經典意義建構中游刃穿梭顯得尤為重要。廣東彈詞木魚書《花箋記》自明末清初問世以來,就因情景緊湊、引人入勝的情調以及委婉纏綿、傷春怨夢的語調,頗受老少婦孺的喜愛,被冠以“第八才子書”的美稱。1824年英國人湯姆斯以“詩歌”英譯的《Chinese Courtship》,邁出了《花箋記》文學譯介西行歐洲的第一步,而后語言天才包令以“小說”英譯的《The Flowery Scroll》,讓這部叨陪末座、屈居下品的民間唱本在海外聲名鵲起,尤其是在德國詩人歌德贊其是“一部偉大的詩篇”之后,更是延續(xù)了《花箋記》經典的生命。

      1 經典的譯介與流變:超額與欠額之因

      文化典籍是民族語言和文化的智慧載體,是思想價值和藝術成就的高度凝練。文化典籍跨越時空和地域,富有恒久魅力,因而在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中得以永生。如何以辯證的眼光,開拓的精神再現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對外延續(xù)文化典籍的生命,傳承與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每個譯者義不容辭的責任。自19世紀以來,外國漢學家就開始了中國典籍的英譯,從1812年西方傳教士馬禮遜翻譯出版中國的《三字經》(The Three-Character-classic)、《太上老君》(Account of the Sect TAO-SZU)開始到英國漢學家戴維·霍克思《石頭記》(The Story of the Stone)(即《紅樓夢》)全譯本的出現,見證了西方譯者對中國典籍選譯、摘譯、編譯和全譯的整個過程。

      縱觀中西典籍英譯發(fā)展歷程,有幾個重要方面:第一,西方學者典籍英譯的歷史已有400多年,但中國學者自覺的譯介活動不過百年之余,國家目前迫切需要通過文學翻譯項目工程,如“中國文學百部精品對外譯介工程”、“中國文學海外傳播工程”迫使典籍走出國門,讓文化成為軟實力,增強中國話語權;第二,中西方的譯介規(guī)模呈現出從最初零星的選譯到現在有組織、有規(guī)模的典籍全譯的趨勢,在深度和廣度上也不斷發(fā)展,說明翻譯在世界文明的交流與碰撞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有助于構建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第三,盡管中西譯介活動在理論和實踐方面均有探索,但中國文學與英美文學巨大的翻譯“逆差”令人堪憂,中國內地作家的譯介作品出版數量低,銷量也低,即使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圖書銷量在歐美市場也不足三千冊?;谌缟戏治觯覈鴮W者還應對經典的譯介與流變做大量研究,從文化、認知、詮釋、方法論等角度對中國典籍英譯及其在西方世界的接受程度,以及典籍英譯的標準、原則及策略方面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英國學者彼得·紐馬克于1976年在《Approach to Translation》一書中提出“超額翻譯”與“欠額翻譯”,他對翻譯中不可避免的這兩類現象做出描述,但對判定標準卻并未提及。學者們普遍認為是譯語復制源語時,語義信息和文化背景在信息轉換時不對等后出現的“超額”與“欠額”。具體來說,譯語的信息量超過源語信息量時,就會出現超額翻譯,當譯語的信息量低于源語的信息量時,則出現欠額翻譯。翻譯在本質上是一種信息加工的過程,以信息量的增減判定超額翻譯與欠額翻譯的標準具有可行性。事實上,由于中西方語言文化的差異,英漢語之間完全等值的翻譯是不存在的,總會出現譯文承載信息多于或少于原文信息量的情況。典籍的譯介作為一種文化推介、弘揚文明的活動,其本質上也是以語言為載體的文化傳播、信息交流行為。從超額翻譯與欠額翻譯角度研究經典譯介,再審視譯介作品在對外傳播中的接受程度,不僅成為典籍譯介研究的新視角,而且有助于人們對典籍外譯中的現實需求和發(fā)展趨勢能夠更好地理解,也是對超額和欠額翻譯在中國文學經典譯介作品如《花箋記》英譯研究中的驗證。

      中國文學典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瑰寶,也是中華文化得以傳承而源遠流長的重要媒介,為使作品感情真摯、語言生動,作者往往都喜歡引經據典、旁征博引。在譯者理解詮釋后,將其翻譯成外國文字時,如何通達曉暢,固守氣格,用簡湊凝練的文字譯出源語的文化內容,以平等的對話處理譯語與受語傳遞的文化,避免信息的增減、意義的走失,可謂“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筆者認為,由于中英兩國語言文化的差異,文化傳遞過程中出現信息的偏差無可避免,但如果深入剖析典籍譯介與流變過程中超額與欠額現象的起因,并采取對應的翻譯策略,也許可以相對降低譯語與原語間的相關信息損失度。

      人類生活于同一個物質世界,在思維情感、生活習慣和文化習俗方面,有共通性,也有差異性,承載文化的語言文字亦是如此。思維方式上,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孕育了中華民族質樸凝重、謙遜和諧的性格特質,思維傳統(tǒng)注重悟性、直覺和意象,而西方文化的外向開放鑄就了外邦部族開朗好動、個性張揚的性格特質,思維傳統(tǒng)注重理性、思辨和邏輯。這種思維方式的差異是造成語言差異的重要原因,典籍英譯時,可靈活運用各種有效的策略,使翻譯符合目標語的行為習慣。例如,從馬致遠的小令《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翻譯,就可以看出中西譯者的風格迥異。

      Version 1(By Wayne Schlepp)

      Tune to“Sand and Sky”

      —— Autumn Thoughts

      Dry vine,old tree,crow at dusk,

      Low bridge,stream running,cottages,

      Ancient road,west wind,lean nag,

      The sun westerning,

      And one with breaking heart at the sky’s edge.[1]261

      Version 2(By Xu Yuanchong)

      Tune:Sunny Sand

      Autumn Thoughts

      Over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s fly evening crows;

      Under a small bridge near a cottage a stream flows;

      On ancient road in the west wind a lean horse goes.

      Westward declines the setting sun.

      Far,far from home is the heart-broken one.[2]453

      Schlepp的譯文省略了冠詞,以短語的羅列表達疊加的意象,結構緊密,極具節(jié)奏和音律之美;相比之下,許淵沖受中國文化的教育,句到意到,簡潔準確,全文以介詞開首,用完整句子描述情境,同時注重押韻,意境之美的描繪在音韻之美的烘托下更顯靈活生動,由此,中西方的思維差異在經典詩歌英譯中顯露無疑。

      語言結構上,英語文字以抽象字母為基礎表音,具有音美和意美;漢語文字以象形文字為基礎表意,具有意美、音美和形美。英語行文簡潔明快、質樸流暢,漢語行文精雕細琢、語義重疊。漢語在行文造句和語義理解上注重以神統(tǒng)形,而英語的詞語或分句之間以語言形式詞(如連詞、介詞等)連接,以形統(tǒng)意。因此,“在英譯漢時,要先分析句子結構、形式,遵循整體思維方式特征,才能確定句子的功能、意義及結構。漢譯英時需分析句子功能、意義,遵循分析思維方式特征,找出句間關系,才能確定合適的句子結構?!盵3]147典籍英譯時,如何遵循語言規(guī)律,駕馭漢語的“意合”,再轉換成英語的“形合”呢?現以李白《月下獨酌·其一》前四行詩句“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為例展開說明。

      Version3:(By Xu Yuanchong)

      Amid the flowers,from a pot of wine,

      I drink alone beneath the moonshine.

      I raise my cup to invite the Moon who blends,

      Her light with my shadow and we’re three friends.[4]108

      Version 4:(By Stephen Owen)

      Here among flowers a single jug of wine,

      No close friends here,

      I pour alone.And lift cup to bright moon,

      ask it to join me.Then face my shadow and we become three.[5]109

      先不談Stephen Owen(中文名:宇文所安)是美國漢學界的翹楚和公認的領軍人物,也不評價誰的譯文更符合原詩情境。單從語言文字來說,中國譯者的譯文頗具詩情畫意,還善用韻腳對應原詩的尾韻,在“一切景語皆情語”中創(chuàng)造意義,以“Moon blends her light with my shadow”這句生動地塑造了光影迷離中月下對影的意境。國外譯者的譯文能夠清楚表達源語含義,也可見“and”、“Then”等連接詞,第一句的倒裝、第三句的祈使,包括動詞“l(fā)ift”、“face”和“become”的使用則以敘述的語氣客觀地講述月下對影的事件。

      在文化內涵上,中西方在文化背景、歷史淵源、風俗習慣、政治制度及宗教信仰等多方面存在差異,突出表現在詞匯內涵、社會習俗、價值觀、東西文化淵源和歷史文化背景等方面。語言和文化緊密相連,作為語言精華的習語典故更是承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和特色。英國語言學家帕默爾曾說:“語言忠實地反映一個民族的全部歷史、文化,忠實地反映了它的各種游戲和娛樂,各種信仰和偏見。”[6]99有時為了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和邏輯思維,讓譯文流暢易懂,譯者不得不“擇優(yōu)而選”,或替換典故意象,或變換句式結構,或注釋特色詞匯,這在飽含詩歌與韻文的《紅樓夢》及善用成語典故的《孫子兵法》英譯中尤為常見。包令譯《花箋記》版本《The Flowery Scroll》中通篇都是對“花箋”、“鳳凰”、“鴛鴦”等這類意象詞的英文注釋,當音譯無法表達語言文字的內涵時,加注譯的補充會彌補這樣的缺憾。

      自古以來,譯者對經典的闡釋多有分歧,更何況英譯語言因文化內涵、民族色彩和結構差異呈現顯著的多元性也不足為怪。據統(tǒng)計,英語和同是拼音文字的意語、德語和法語之間約90%可以找到對等詞,但和象形文字的中文對等的話,難度較大。由此,對于中國典籍英譯這項復雜而系統(tǒng)的工作過程,完全避免超額翻譯和欠額翻譯幾乎不太可能。只是如何在翻譯時最大化體現源語文化特征,譯出原文作者的文本意圖,同時考慮譯語讀者對譯入語的接受呢?其實,采取合適的翻譯策略和方法,如采用歸化、加注、意譯法、反串法、語境增益、藝術創(chuàng)造法、音譯禁忌等翻譯策略,最大化明示語境互明意圖以成功傳遞交際意圖的方法是可取的。典籍英譯可以遵從“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藝術原則,發(fā)揮譯者主觀能動性,以盡量貼近原文自然,不讓譯語讀者對源語信息產生不解或誤解的原則翻譯就可以。只有獲得西方譯入語國家認可的典籍翻譯才算成功的翻譯,只有這樣,中國典籍的跨文化翻譯和國家文化建設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2 《花箋記》英譯:一個比較的視角

      2.1《花箋記》英譯評述及特點

      《花箋記》是明末清初時期嶺南地區(qū)久經傳唱的亦詩亦歌的彈詞曲本,也是迄今流傳最古老的一部木魚書經典,是東方國學殿堂中的藝術瑰寶,在文學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痘ü{記》以微知著,含蓄深遠,內容淵博,結構明晰,文辭美妙,情感真摯,措辭言簡意賅,耐人尋味,可謂字字珠璣,妙筆生花?!痘ü{記》韻文式的歌本語言使人們充分感受到藝術的美妙神奇,在靈魂中沒有詩情的人,絕不能成為真正的作曲人,而當我們通讀《花箋記》鮮活的文字時,也能深刻地感受梁亦滄與楊姚仙愛情故事的纏綿悠遠,內心深處自然而然響起木魚歌者的妙曼之音。嶺南才子鐘映雪(字戴蒼)先生在《總論》中這樣點評道:《花箋記》不但文筆之妙,即其聲調亦字字可歌。試于風前月下,令十七八女郎按紅牙緩歌一曲,回視花鳥,嫣然欲笑,亦足以樂而忘死矣”[7]50

      《花箋記》當與美人讀之,與美人讀之者,此書亦宛然一美人也;《花箋記》當與名士讀之,與名士讀之者,此書亦宛如一名士也;《花箋記》當向窗明幾凈讀之,向窗明幾凈讀之者,此書一何明凈也;《花箋記》當以精筆妙墨點之,以精筆妙墨點之者,此書一何精妙也?!痘ü{記》當以錦襄貯之,《花箋記》當以素縑寫之。*花箋記,http://rushui67.blog.163.com/blog/static/856497720104510343423/,2010-05-05此番一語中的的點評足見《花箋記》的文學價值,正因為此,我們可以將它看成是“以詩入樂”的藝術經典,非常適合彈唱表演。《廣東新語》卷十二這樣記載《花箋記》演唱情況:“其歌也,辭不必全雅,平仄不必全協(xié),以俚言土音襯貼之。唱一句或延半刻,曼節(jié)長聲,自回反復,不肯一往而盡。辭必極其艷,情必極其至,使人喜悅悲酸而不能已?!?/p>

      據傳,德國大文豪歌德曾于1827年2月3日閱讀過《花箋記》(湯姆斯譯本),并受此啟發(fā),完成著名組詩《中德四季與黃昏合詠》的創(chuàng)作。說唱文學《花箋記》因“下里巴人”的出生,在國內登不了“大雅之堂”,但卻受到外國漢學家的追捧。英美日俄的漢學家競相收購這塊“藝術化石”,開墾木魚研究的處女地,他們或收集整理木魚唱本,或研究發(fā)表相關論文,其中日本漢學者波多野太郎更是分三次發(fā)表了以木魚書與中國民間音樂文學為主題的相關論文。《花箋記》作為最完整、流傳最久遠的木魚書經典文本,受到國內外研究學者前所未有的關注,也由此掀起了一場“搶救木魚書,拯救人類遺產”的無國界文化運動?!痘ü{記》現有兩個中英全譯本,依出版時間順序分別是英國人湯姆斯(Peter Perring Thoms)的譯本《Chinese Courtship》(1825)和第四任香港總督約翰·包令爵士(Sir John Bowring)于倫敦出版的《The Flowery Scroll》(1868)。英譯本的出現推動了諸如德語、法語和荷蘭語等譯本的興起,因此《花箋記》的研究和翻譯在國際上已成“顯學”,但在國內卻鮮少問及。本文以湯譯和包譯的兩個英譯文為比較對象,評析兩個譯本的特點,并從翻譯策略的選擇與運用方面展開比較,以具體的譯例評析譯文中的“超額翻譯”與“欠額翻譯”現象。

      湯姆斯翻譯《花箋記》時是東印度公司一名普通的印刷工,出于譯介“中國式史詩”、讓歐洲人對漢語詩歌有正確認識的目的,他耗費心力以“詩體”譯完全書,并于1824年在倫敦出版。湯姆斯翻譯的《Chinese Courtship》首次開啟了《花箋記》中詩英譯的西行之旅,詩歌是戴著鐐銬跳舞的語言,中英詩歌在語言內容和美感表達上截然不同,靈活駕馭、巧妙轉換需要譯者長期的積淀和實踐。為彰顯中西方詩歌的形式特點,他采用中文在上,英文在下的排版形式,字詞和行列上也居中顯示,部分韻腳也盡量展現韻律特點,看上去像詩行的模樣。以詩譯詩的譯文形式對粗通漢語的湯姆斯而言是巨大的挑戰(zhàn),翻譯難度可想而知,盡管他的作品出版后遭到反駁,但也不可否認他的譯著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中德文學跨文化研究學者陳銓教授曾對比過《花箋記》德譯本與湯姆斯英譯本,指出非學者或詩人出生的湯姆斯譯作中盡管存在很多缺點,但他還是用韻文體的形式盡量保持了原作風格的一致,比較德譯本散文體,更尊重原文。誠然,湯譯能以較流暢的詩體語言再現原著的情感和語言特色,整體而言,他采用逐行翻譯的形式,使得行文舒緩,張弛有致,情感表達適度,優(yōu)美雅致,只是由于自身水平的局限,對于博大精深的文化典故出現很多誤譯、錯譯。

      包令是翻譯界小有名氣的學者,他精通多國文化,譯詩也寫詩,其語言才華可圈可點,他將花箋記定義為“小說”,以流暢的散文體語言自然地敘述文本。“它以自由、流暢的語言,給《花箋記》增添了一個可讀性較強的譯本,這是該譯本最顯著的特點?!诙啾扔跍匪?,包令對于“木魚書”的體制特點似乎有著更加深刻的領悟,這使他的某些譯文,更為恰切地傳達了原作內在的神韻,這是包譯本的另一顯著特點?!盵8]139-140因而,包譯的這些特點使得文本的可讀性很高,特別是提供了大量語言和文化的注釋,方便了西方讀者充分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利于擴大《花箋記》在英語世界的傳播。但是,由于包令是轉譯荷蘭譯本,沒有充分尊重原文,與當時的翻譯倫理相悖,受到強烈抨擊,被認為比毫無價值還毫無價值。然而,換個角度看,正因為包令顯赫的名聲使得這部鄉(xiāng)野小作備受關注,才延續(xù)了其在西方譯界的生命。

      湯姆斯翻譯《花箋記》時經過了仔細研讀,也充分了解了它的語言文體特點,他遵從一條自己的翻譯策略“作為幻想作品,翻譯者將它呈現給讀者,當包括注釋在內的作品能夠保持原作的精神的時候,發(fā)現它與蕓蕓眾生的東方作品并無兩樣?!?As a work of fancy,the translator submits it to the reader;and hopes,together with the notes,that while it holds forth the spirit of the original,it will be found no small acquisition to that branch of eastern literature to which it particular belongs)[9]33他在翻譯中無時無刻不踐行這一指導思想,基本遵循“直譯+意譯+注釋”的翻譯策略。他對中西語言的把握和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在他的序言中表現無疑,他指出中文詩歌和英語詩歌的結構事實上沒有區(qū)別,都以詩節(jié)區(qū)分,漢字和單詞一樣,因語音和語調排列組合顯示韻律,也基于音量效果搭配音節(jié)。在其譯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同是詩體的文字在語義、句式和韻律上達到某種程度的相通,足見其用心之妙。盡管他以詩譯詩的嘗試得到學界肯定,但由于其不精通語言和文化,過分直譯,使得意義晦澀難懂,在語碼轉換過程中也出現原語與譯語在語用、文化和語言方面諸多不對等,出現超額和欠額的現象。

      包譯在其譯文中吸取湯譯缺點,將《花箋記》看做韻文體小說,以流暢的散文體語言客觀敘述故事情節(jié),對文化典故和專有名詞進行加注解釋,充分詮釋東方的歷史、文俗和特色,對于理解譯文和中國俗語文化有一定參考價值,對于讀者來說也頗具可讀性。然而,19世紀早期最有權威的漢學家小斯當東(Sir George T.Staunton,1781—1859)曾指出,“如果以散文翻譯詩歌,哪怕是在最有利的條件下,也會被認為是極不恰當又不盡人意的?!盵10]114從他的觀點來看,他還是很主張尊重原文,盡量拋開注解,在自然中領略古代文化意蘊的。不可否認的是,“湯譯本、包譯本都是《花箋記》‘后起的生命’。作為新生命的孕育者,無論是默默無聞的湯姆斯,還是名聲顯赫的包令,他們都是中國文學作品海外譯介的探路人與先行者。”[8]144

      2.2具體譯例分析

      以上是對兩位譯者整體翻譯策略的宏觀比較,至于如何評價兩者譯文,以何種標準評價因人而異,湯姆斯注重翻譯的重視性,包譯傾向于翻譯的創(chuàng)造性,兩者都具可讀性,只是程度差異而已。但是,欠額翻譯和超額翻譯作為不可避免的翻譯現象在兩者的譯文中都有體現。篇幅所限,我們僅以意義理解的超額和欠額選擇《花箋記》的部分譯文,進行簡要的分析比較,以客觀審視譯者在此過程中所做的努力及采用的翻譯策略。

      Version 5(By Thoms)

      步月相思

      蘭閨咫尺天涯遠,鳥語花香總斷腸。

      無聊無賴花邊企,夜深寒冷襲衣裳。

      轉過牡丹亭上坐,空聞孤雁幾聲揚。

      音書每欲憑鴻寄,無想鴻雁高飛惱客腸。

      欲把瑤琴彈月下,將情訴出鳳求凰。

      又怕深閨人隔遠,花前亦系枉悲傷。

      Their apartments,though only a few cubits distant,is to me as remote as the heavens;

      While the chattering of the birds,with the flower’s fragrance,add to my distress.

      Here I stand withoutdependence or support,beside of the flowers,

      Late at night,till the cold penetrates my inner garments.”

      On turning himself round,he entered the Mow-tan pavilion and took a seat,

      When he heard,in the air,the repeated cries of the wild geese.

      By them he was desirous of sending a letter to hisbellowed,

      Did he not think,that their lofty flight,was to distract the stranger’s mind.

      He was now intent playing,beneath the moon,on his favorite violin,

      And detail his feelings,as the bird Fung when seeking its mate Hwang.”

      Still he was fearful,that the retired apartment lay too remote,

      So he remained before the flowers bowed down with grief.[9]33

      此為《花箋記》的“步月相思”篇,是梁亦滄在月夜下思念心上人楊姚仙的真實寫照。在語言形式上,“《花箋記》自出新詞,是由文人創(chuàng)制而成的作品。它將蘊含著情禮沖突的才子佳人故事編為韻語,不避俚言和土音,通過創(chuàng)作者的書寫或說唱者的活動去感染和打動接受者,有著十分強烈的口語傳述色彩。整部作品共計5卷60篇,以詩贊體的七言韻語貫穿始終,間雜少量的襯字和雜言句,從而造成整中帶散的說唱效果。”[7]50在藝術情感上,此詩通過描繪“鳥語花香”、“冷襲衣裳”、“孤雁聲揚”等意境表達出梁生欲見佳人又不得見的焦灼之情,更是將“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的欲語還休刻畫得非常細致。選篇巧于構思,精于修辭,各種情境交相輝映,感情真摯,藝術表現上極具造詣。

      湯姆斯的英譯本中,對于“蘭閨咫尺天涯遠,鳥語花香總斷腸”,采用了歸化翻譯策略,以“to me as remote as the heavens”比對咫尺天涯的距離感,以“天堂之遠”去想象“蘭閨之遠”,讓譯語讀者有一種認同感。而“While the chattering of the birds,with the flower’s fragrance,add to my distress.”這句雖是直譯,但將“斷腸”理解為“distress”(悲傷之意)是合理的,有效彌補了后句“Here I stand without dependence or support”在梁生思而不得見的孤獨凄涼之感意義上的缺失。第六詩行中,地面空聞的孤雁哀鳴盡管低沉而清晰,但也稀稀落落,若即若離,對于稍瞬即逝的聲音用“repeated cries”的話,會超出源語的表達意義,是超額翻譯的表現。而對于充滿典型文化色彩的意象詞,如第七詩行“音書”和第九至十一詩行的“瑤琴”、“鳳凰”和“深閨”,譯者或用英語中對應詞替換,或用音譯加注表現意義,分別譯為“violin”、“the bird Fung”、“mate Hwang”和“retired apartment”,盡管由于文化因素和民族內涵的差異,譯者不能以對等的語言充分描述文化的精髓和意義,但也尊重了源語文化,以簡約而精煉的詩體語言再現源語的內涵,湯姆斯對花箋記的譯介嘗試是值得肯定的,“作為中國詩學研究的早期拓荒者,湯姆斯腳踏實地、旁征博引、思路開闊,對于中國詩歌的風格特色、形式特征、發(fā)展歷史的研究均具有開創(chuàng)性和啟發(fā)性。”[11]19

      Version 6(By John Bowring)

      花箋大意

      起憑危欄納晚涼,秋風吹送白蓮香。

      只見一鉤新月光如水,人話天孫今夜會牛郎。

      細想天上佳期還有會,人生何苦捱凄涼。

      得快樂時須快樂,何妨竊玉共偷香?

      I stood learning upon a balustrade that I might enjoy the freshness of the evening breeze.The autumnal wind wafted towards me the fragrance of the white lotus flowers,and shining like water I saw the horns of the new moon.It was the very night when,as the tale is told,there is the blending of the constellations.And then I thought silently that if the heavens had a happiness of their own in union and sympathy,there was no reason why man should be delivered over to sadness and solitude.If there be a day of gladness and rejoicing above are there no jewels,—is there no fragrance for us to possess and enjoy below.

      (“To rob precious stones,— to steal fragrance,” i.e.To enjoy forbidden pleasure.)[12]6

      從譯文風格看,包令注重意象,以自由的散文體移譯,平易明快,言簡意賅,雖忽略詩歌語言的節(jié)奏和聲韻而顯平淡,但散文體詩作呈現出來的小清新卻宛如一幅幅情感真摯、色彩斑斕的連環(huán)畫而呈現在讀者面前,在“讀者”、“作者”和“譯者”的神思契合中,在“景語”、“情語”和“話語”的清晰脈絡中實現譯作的神韻之美,德國文學家歌德也曾主張以這樣的方法譯詩。在筆者看來,《花箋記》是一部歌本小說,更是一部可吟唱的中國式史詩,可謂簡潔明快,優(yōu)雅清麗。我們知道,“中國藝術歌曲中能被選入樂的詩詞必定是富有意境的詩中精品,詩詞對意境的追求與描寫是中國詩詞的最大特點,詩樂結合的藝術形式,樂是為了達到詩所呈現的意境,而運用‘樂’的發(fā)展方式促使意境的生成,與詩共同完成其深蘊的‘畫境’。”[13]18中國人民大學王燕教授就此也評論道,“這種字字可歌、自然成韻的‘歌本’,無論是以詩歌翻譯,還是以散文翻譯,都難以淋漓盡致地傳達其文筆聲調的活潑靈動。湯姆斯拘守原文的翻譯風格,使不少譯文佶屈聱牙,自然難以再現原作的精神氣質;相比之下,包令雖用散文譯詩,某些譯文,反倒如行云流水、舒展自如?!盵8]138-145《花箋記》這部歌本式詩作如果用散文體移譯的方式翻譯,更有利于充分表現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盡管包令的譯本相較湯姆斯的譯本有重大突破,別出心裁地采用翻譯策略譯出原文本,但也不乏意義的欠額和超額。如上例所示,對于“細想天上佳期還有會,人生何苦捱凄涼”這句,它借用“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和“佳期如夢”的典故暗喻男女相會的美好時光,譯文以歸化策略,將其譯為“there is the blending of the constellations.”表達星座匯合之意,少了漢語典故的含蓄深邃,雋永深長,但也充分尊重了目的語的文化內涵,有其可取之處?!叭碎g何苦挨凄涼”中的“凄涼”一詞,極顯孤獨凄慘之意,包令用“solitude”(孤單)一詞,意義表達充分,他還以釋意加注的形式將“竊玉”意象處理為“To rob precious stones,— to steal fragrance”,此舉非常合理,可以彌補直譯表達文化內涵時的缺陷,有效彌補了意義的缺失。

      通過分析比較《花箋記》的兩種譯文,我們發(fā)現對于《花箋記》的典籍英譯,兩種譯文在語言、格式和風格上各有風采,所以不能簡單判斷譯文的優(yōu)劣。事實上,由于譯者并非本國語者,無法深入理解源語語言的內涵和文化典故,且各自翻譯策略和語言能力也不盡相同,在翻譯過程中都或多或少出現超欠額翻譯現象,這些發(fā)現也與美國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的語言信息論和語言符號學翻譯觀的研究結果相一致,是文學典籍外譯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

      3 結 語

      中國的典籍外譯不僅僅是經典作品文本本身的翻譯,還是一個具有“經學”外延結構的體系性譯介工程,譯者的翻譯策略、語言能力和文化立場,讀者的預期效果和譯文接受都是衡量翻譯質量的重要標準。在中國的典籍外譯中,超額翻譯和欠額翻譯客觀存在,它們是諸般言內因素,如認知的語域理解和語言的語法層次,諸般言外因素,如接受的讀譯語者反應和文化詩無達詁的詮釋共同造成的無法規(guī)避的翻譯矛盾。對于譯者而言,欠額或超額的翻譯是一個矛盾體的兩個方面,無法避免,但遵循恰當的翻譯原則和翻譯策略,充分表達源語文本的文化內涵即是成功的翻譯。明末清初的木魚書《花箋記》作為早期經典譯介活動的成果之一,以它經典的靈魂在文化西行中暢游,以它充滿活力的生命在經典譯介中綻放,盡管超額欠額翻譯現象無法規(guī)避,但譯者們通過直譯、釋譯、注譯和創(chuàng)譯等一系列方式使得《花箋記》成功踏上西行之路,這對于其他典籍外譯,傳承傳統(tǒng)文化,推動中國傳統(tǒng)典籍與當代國學研究著作外譯具有積極的建構意義。

      [1]劉宓慶.新編漢英對比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6.

      [2]許淵沖.中國古詩精品三百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3]丁艷.從中西思維方式差異看漢英翻譯:以林語堂英譯《蘭亭集序》為例[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2(8).

      [4]許淵沖.唐詩三百首新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8.

      [5]曹明倫.關于中國詩歌英譯的一點思考[J].英語世界,2015(3).

      [6]帕默爾.語言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7]葉崗.《花箋記》語體與古代小說的聯(lián)系[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12(5).

      [8]王燕.語言奇才包令與英譯《花箋記》研究[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4(6).

      [9]Thoms Peter Perring.Chinese Courtship in Verse [M].London:Parbury,Allen and kingsbury,1824.

      [10] George Thomas Staunton.Miscellaneous Notices Relating to China,and Our Commercial Intercourse with That Country [M].London:British Library,Historical Print Editions,2011.

      [11] 蔡乾.初譯《花箋記》序言研究[J].蘭臺世界,2013(2).

      [12] Sir John Bowring.Hwa Tsien KI,the Flowery Scroll,A Chinese Novel [M].London:WM.H.Allen & CO.,1868.

      [13] 張雪麗.探究“詩”“樂”“畫”意境對中國藝術歌曲表演的意義[D].蕪湖:安徽師范大學,2005.

      (責任編輯鄔靜)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Over-translation Versus Under-translation—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Translations ofHuaJianJi

      LIYanxia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andTrades,GuangzhouPanyuVocationalTechnicalCollege,Guangzhou,Guangdong,511483,China)

      HuaJianJiwas a fiction in verse which was written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Treated as the first epic in China,the translated version of this masterpiece has been spread over to the western world and enjoyed a good reputation for a long time.Starting with the over-translation and under-translation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this paper tends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wo translation versions ofHuaJianJi,Thoms' Chinese Courtship in Verse and Bowring's the Flowery Scroll by comparison,and examines the existence of under-translation and over-translation in th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e.Finally,the paper explores some problems like the selection of translator's translation strategy,the definition of cultural language field and the application of linguistic competence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for Chinese classics.

      HuaJianJi;over-translation;under-translation;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2016-06-03

      李燕霞,女,江蘇南通人,廣州番禺職業(yè)技術學院外語外貿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翻譯詮釋學。

      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3年度項目(GD13CWW04);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5年度學科共建項目(GD15XWW18);廣東省高等職業(yè)教育“十三五”特色專業(yè)建設項目(粵教高函〔2015〕189號)。

      H315.9

      A

      1008-5645(2016)05-0091-08

      猜你喜歡
      譯介典籍英譯
      《三字經》裨治文的兩次譯介行為考察
      《典籍里的中國》為什么火?
      金橋(2021年4期)2021-05-21 08:19:24
      摘要英譯
      摘要英譯
      要目英譯
      社會科學家(2020年8期)2020-02-21 08:28:30
      要目英譯
      余華作品譯介目錄
      在詩詞典籍中賞春日盛景
      學生天地(2017年8期)2017-05-17 05:49:53
      典籍翻譯模式的構建與啟發(fā)
      先秦典籍中的男嬖形象探微
      西和县| 南充市| 曲周县| 砚山县| 库伦旗| 虎林市| 青海省| 灯塔市| 广安市| 五寨县| 勐海县| 普格县| 瓦房店市| 铜川市| 达孜县| 武宣县| 襄汾县| 清镇市| 嘉义县| 饶河县| 永善县| 简阳市| 通江县| 克什克腾旗| 遂溪县| 揭阳市| 淮南市| 江川县| 延津县| 皮山县| 阿图什市| 商城县| 如东县| 凤山市| 浪卡子县| 新龙县| 新建县| 专栏| 会同县| 乌兰浩特市| 乌鲁木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