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紅
【摘 要】學習的過程起于疑,學生只有具備質疑問難的意識,才能更好地學習語文。文章就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意識、質疑能力提出一些見解。
【關鍵詞】小學;語文;質疑;意識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03-0102-02
學習語文的過程不僅僅是一個記憶積累的過程,還是一個解惑答疑的過程。在探究、理解的基礎上才能真正掌握知識,獲得能力,而探究源于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疑惑。只有會發(fā)現(xiàn)問題,才能進一步獲得更深層次的知識。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獲得豐富的知識,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體驗情感——激發(fā)質疑問難意識
學生主體性的體現(xiàn)是多方面的,質疑就具有強烈的主體意識。質疑的前提是思考,思考的目的是學習,縱觀人類歷史,許多偉大的科學家正是擁有了這種質疑問難的精神,最終才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如居里夫人,她小時候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就與眾不同。當老師告訴學生:一個放滿水的杯子里如果加入一顆小小的石子,水就會溢出來,而如果放一條魚,那就不會有同樣的事發(fā)生。多數(shù)孩子相信了老師的話,而居里夫人親自做了一個實驗,發(fā)現(xiàn)結果與老師講的完全不同。正是因為居里夫人有這種質疑的意識,才能經(jīng)過長期的實踐取得成功,成為著名的科學家。
二、營造氛圍——給質疑問難創(chuàng)造心理條件
學習要寬松、民主的環(huán)境,因此,教師必須更新教育觀念,破除“師道尊嚴”的思想,改變課堂上滿堂灌的教學形式,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鼓勵學生思考,使學生在老師面前能大膽地說出自己的心里話,質疑問難的意識才能在學生的心田成長起來。
例如,《小動物過冬》一課的教學中,學生在討論中提出了一些這樣的問題:“青蛙用什么方法鉆到泥土里過冬的呢?”“蜂巢是什么樣子的?小蜜蜂是怎么藏蜂蜜的呢?”這樣的問題是沒有價值的,還會影響課文的學習效果。教師遇到這種情況不要不理睬,而應引導學生通過課外閱讀加以解決,以保證有效地利用課堂學習時間。
又如,在教學《桂花雨》一課中,一開始就有個學生提出:“難道作者家舊宅院子里的金桂真的比任何地方的桂花都香嗎?”這個問題的提出其實已經(jīng)深入到文章的中心,而如果老師此時討論,肯定不能起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因此,筆者在肯定了他的提問后,告訴他 :“能不能在我們一起深入學習課文的時候再提出呢?”他欣然答應了。在講讀課文時,這個學生再次提出了上面的問題。筆者及時表揚了他,并強調 :“你們都應該向他學習,把自己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提出來,這樣可以做到帶著問題學習,學習的效果才會更好”。在接下來的課堂上,筆者驚喜地發(fā)現(xiàn)又有一些學生在深入思考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不懂的問題,帶動了其他學生的思維,課堂也變得更加活躍了。
兩相比較,問題雖然都出自學生之口,但是在處理上就不同了。前者教師不否定而是引導,不僅沒有傷害學生,激發(fā)了他們的閱讀興趣,這樣處理是適當?shù)?。后者與教學有密切的聯(lián)系,教師的肯定與指導有助于學生的學習,學生的質疑水平也隨之提高,還促進了學生思維活動的持續(xù)發(fā)展。師生的配合使課堂更和諧了,學生的主體性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而教師的主導作用也恰到好處,實現(xiàn)了教學相長,激活了課堂教學。
三、教給方法——提高質疑問難的質量
“授人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益無窮?!边@句話從側面表達了教師向學生傳授方法的重要性。但有時,學生為了表現(xiàn),所提的問題只要讀讀課文就能解答,沒有真正進行思考,這時就需要老師教學生學會怎樣質疑。
1. 抓課文題目質疑,激發(fā)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
一篇課文的題目,往往是這篇課文的核心所在。如《軍神》一課,讓學生讀了課題之后,引導學生進行質疑:“軍神”是什么意思?誰是軍神?人們?yōu)槭裁捶Q他軍神?在抓住了這些問題后,教師因勢利導,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此時,因為這些問題是學生心中真正的疑惑所在,因此學習的積極性就被激發(fā)出來了,學生有了解決問題的欲望,教學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2. 抓重點詞語質疑,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大意
理解詞語的意思是讀懂文章的基礎,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質疑。如《泉城》一課,珍珠泉的泉水是從地下網(wǎng)上“涌”的,五龍?zhí)兜娜俏逄幦皡R注”而成,黑虎泉的泉水是從“老虎”口中“噴吐”出來的,而趵突泉的泉水是從地下往上“冒”的。教學到這里,教師引導學生找一找其中的一些動詞,學生很快便會質疑:“涌”“匯注”“噴吐”“冒”這些詞有什么區(qū)別?能相互交換用嗎?這時,學生通過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平時的觀察所得,以及借助詞典的解釋,領悟到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
3. 抓看似矛盾處質疑,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中心思想
有些文章中作者為了表達自己獨特的感受,往往會出現(xiàn)一些看似矛盾的地方,此時就應該引導學生研讀課文,抓住這些矛盾點,更好地體會文章的中心。如《麻雀》一文中,作者把從樹上飛下的老麻雀比作一塊石頭,麻雀和石頭在重量上給人的感覺是完全不同的,這里作者把“老麻雀”比作“石頭”恰當嗎?筆者趁勢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讓學生明確此時老麻雀面臨的情況,感悟到老麻雀義無反顧,毫無畏懼,面對敵人,寧可犧牲自己,也要保護孩子那無畏的母愛。由此,文章的中心也得到突破。
又如,《草地夜行》中,“我透過無邊的風雨,透過無邊的黑暗,我仿佛看見了一條光明大路,這條大路一直通向遙遠的陜北?!奔热皇恰盁o邊的黑暗”,又怎么能“看見一條光明大路”,這句是否前后矛盾。通過小組討論,聯(lián)系上下方理解,懂得老紅軍沒有白白犧牲,他給了小戰(zhàn)士無窮的力量,使他看到了希望,心中豁然開朗。
4. 抓課題與內容的聯(lián)系質疑,使學生的思維因“疑”而動
如教學《閃光的金子》一文,在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教師可啟發(fā)學生質疑:題目是《閃光的金子》,按道理應用大量的筆墨寫記金子的耀眼奪目,為什么寫的都是“徐虎”?使學生的思維因“疑”而動。
5. 抓教材中的爭議點質疑,提高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
如《落花生》一文,作者對花生的贊美,對蘋果和石榴的貶低,學生覺得這是有偏見的。蘋果和石榴長得好看,這是大自然賦予的,而且也不是缺點,這樣比較貶低他們有些不公平。再說,天生的外表美又不是件錯事,石榴不光外表好看,果肉更是晶瑩透明。而蘋果也是不光外表美,且果肉鮮美,令人流連忘返。所以說,內心美、外表也美比只有內心美、不見外表美更會令人便佩服,更值得學習。作者不能從片面的眼光去看待、去比較。而應想到在今后的社會中,需要的是具有兩者兼?zhèn)涞娜?。由此可見,學生的質疑能力有了深入的提高,他們不拘泥于一種答案,努力激活思維,培養(yǎng)自己的質疑能力。
學生質疑的過程就是解惑的步驟,這樣的教學最終使學生領悟到作者的感情、思路或特色,繼而進行積累、內化。這樣的教學在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同時也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使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 于麗娜.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精神[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2,(6).
[2] 曹銳.讓學生在質疑中學會學習[J].教育界:基礎教育研究,2012,(26).
(編輯:楊 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