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兵
歷史學
列強與南北議和的政爭
桑兵
辛亥南北議和第二、三次會議之間,袁世凱對于唐紹儀提出的通過召集國民會議公決國體政體的議案,遲遲未作答復。他雖然大權在握,但在親貴、革軍、尤其是列強的壓力之下,必須竭力保持平衡,避免局面失控。列強本來贊成君主立憲的居多,隨著局勢的變化,英國逐漸傾向于接受由中國國民公決的共和制作為解決時局紛爭的選項。與英國具有同盟關系的日本堅決反對中國改行共和制,受制于英國和其他列強,不能單獨采取干涉行動,被迫袖手旁觀。袁世凱主要關注權力的歸屬而非國體政體的形式,他必須造成“非袁莫屬”的時勢,才能水到渠成地登上權力的巔峰,從容施政。在外力干擾解除后,袁世凱轉而逼迫清廷及親貴就范。他利用內外矛盾達成目的,同時也要因應時勢的變化,調整實現政治訴求的具體方略。
列強南北議和袁世凱
辛亥南北議和,在第二、三次會議之間,整整休會了8天??紤]到局勢危殆,軍情緊迫,舉行和談本來就是為了救火,8天的間歇顯得過于漫長。關于此事,相關論著雖然有所提及,并未予以深究。原因之一,或是認定和談不過袁世凱的弄權詐術,所有事情均按照其預先策劃的權謀實施展開,所以不必追究??墒菤v史是各種去向各異的力量合力作用的結果,很難完全依照某一方面的預想發(fā)展,不受其他各力的影響。即使有所預謀,也不能予取予求,甚至未必能夠如愿以償。休會的8天,正是各方博弈、充滿變數的過程。雖然多數材料已經披露,研究者耳熟能詳,應用起來仍然難免主觀任意的偏蔽,況且還有不少新出材料,安放得當,可以起到成活一片的作用。依時序將各類新舊材料排比對勘,不僅各方的各種言行可以顯現本意本相,而且彼此的內在聯系也逐漸浮現。原來關于此事詳情細節(jié)的解讀認定,可以漸次調整,使得整體上貫通無礙,不至于捉襟見肘,則認識更加近真,頭緒也更為清晰。
一
在1911年12月20日舉行的南北和談第二次會議上,雙方代表同意和平解決紛爭戰(zhàn)亂,并以實行共和為預期。只是袁世凱內閣總代表唐紹儀希望通過召集國民會議公決國體政體的程序,達到結束帝制實現共和的目的,以示遵循多數國民的意見,使得國體政體的轉變具有堅實的民意基礎,“清廷易于下臺,袁氏易于轉移,軍隊易于收束?!痹诿駠偞砦橥⒎紱]有明確反對的情況下,唐紹儀表示將召集國民會議公決國體政體以實現和平解決的辦法致電請示袁世凱。①《南北代表會議問答速記錄》,丁俊賢、喻作鳳編:《伍廷芳集》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第391-394頁。關于建言召開國民會議公決國體政體的發(fā)起人問題,詳見另文 《國事共濟會與國民會議》。
關于唐紹儀的提議,無論當時人還是研究者,多納入袁世凱的權謀詐術進行考量判斷,以為唐不過是袁的工具,兩人合演雙簧。隨著研究的深入,后來雖然加以區(qū)別,仍然認定袁世凱狡計弄權,事先安排好了一切戲碼,并且進行幕后操控。從結局看,這樣的判斷并非毫無道理,也符合對袁世凱的蓋棺論定,但是轉換視角,未免有高估袁世凱當時的實力及其掌控局勢的能力之嫌。實際上,袁世凱固然是主角,其他各方也并非是陪襯而已那樣簡單,更不是任人擺布的傀儡木偶。
對于已經大權在握的袁世凱而言,親貴、革軍、名節(jié)等各種有形無形的壓力,使其仿佛走在鋼絲繩上,稍有不慎,便失去平衡。更為關鍵的是,虎視眈眈的列強雖然表面上不干預中國的內政,形同中立,實際上各懷鬼胎,各有盤算。如果說袁世凱面對國內官、革南北各方的壓力還可以從容應對,甚至如時人及來者所認為的,狡計玩弄于股掌之上,那么列強的態(tài)度卻絕對不可忽視,更無法左右。換言之,袁世凱非但不能將己意強加于列強,還不得不看列強的眼色行事,在明確列強的態(tài)度之前,他無法回復唐紹儀的請示。而列強各國對華利益不一,態(tài)度有別,如何協調平衡,并非輕而易舉之事。袁世凱所能做到的,只是設法利用列強的相互制約,盡可能達到自己的目的。
接到唐紹儀的請示電報,袁世凱首先必須展開外交層面的活動,以爭取達成實現內政方面政治目標的條件。而他之所以整整耽擱了8天,主要就是因為遲遲未能得到列強一致的同意,尤其是至為關鍵的英國和日本的態(tài)度沒有最終定論,使得袁世凱無法做出最后決斷。
早在和談開始之前,列強就已經圍繞華政策問題展開了多方磋商交涉。在列強當中,日本可以說是最不愿意看到中國變成共和國的國家。其理由是中國的國情不適合共和制,勉強實行,勢必導致內亂,列強趁機插手,影響日本的在華利益。而不能宣諸于口的原因還有擔心因此引發(fā)日本國內的動蕩,危及天皇制和明治政府的統(tǒng)治。為此,日本除了與具有同盟關系的英國力求保持步調一致外,還極力拉攏同樣不希望中國實行共和制的俄、德等國,以便朝著維持清朝和君主立憲的方向對華施加壓力。
袁世凱出任內閣總理大臣后,11月18日,日本駐華公使伊集院彥吉往見袁世凱,希望盡快恢復秩序,避免列強干涉,尤其關注其解決時局的根本方案。袁世凱趁機詢問道:“本人始終認為中國非行君主立憲不可,而革命黨及其它方面俱主張共和制或聯邦制,極力抗爭,本人之主張頗難貫徹。不知貴公使以及歐、美各國人士認為君主立憲與聯邦共和等政體何者更為適宜?”伊集院答稱:“按貴國近三百年來之歷史以及各地實情觀之,以君主立憲統(tǒng)一全國,實為萬全之策。至若實行共和制或聯邦制等類主張,俱與當前之民智程度不相適應,其后果,難保不招致滅亡之結局?!睘榇?,要盡快改正此前宣布的憲法十九信條,以免出現 “名為君主立憲而實為民主立憲之怪現象”。并且告誡道:與日中夙有共同利害關系不同,歐美人士對于中國政體問題并不關心,“彼輩所孜孜以求者,惟其自國人民生命財產之保全、通商貿易之發(fā)展以及利權范圍之擴大等等而已?!毕M绖P迅速穩(wěn)定秩序,不給外國人以干涉的口實。伊集院注意到,袁世凱對于國體問題無所適從,所稱君主立憲,也只是原則主張的自我表白,而沒有明確見地。[1]其實,就本心而論,袁世凱未必沒有政見,在共和與君憲之間,他顯然更加傾向于后者??墒?,面對舉國反清以及推翻帝制實現共和的呼聲,他也并非完全不能接受共和。尤其是如果要將國家大權由清廷轉到他本人手中,共和制總統(tǒng)是不能完全排除的重要選項,甚至可能是比較現實的選項。
為了加強對華影響力以及確保中國實行君主立憲制,日本政府決定和與自己有同盟關系的英國協調立場。10天后,日本外相指示其駐英臨時代辦山座圓次郎與英國外交大臣會晤,希望以中國實行清朝名義主權的君主立憲制為最良方策,并作為兩國聯手行動的基準,采取具體辦法,與各方會商并提出建議。[2]12月1日,山座拜會了英國外交大臣格雷 (Edward Grey),示以日本政府的兩封來電,認為中國局勢的發(fā)展使得單靠中國政府已經無力恢復秩序,列強不應繼續(xù)保持旁觀態(tài)度,必須采取適當的手段,以維護在華擁有的重大利益。進而希望就采取什么步驟與英國坦率交換意見,并達成協議,再根據協議,聯系其他列強。目前中國人討論的基本問題是君主制與共和制哪種更加適宜。日本政府認為共和制對中國不切實際,而清朝業(yè)已完全喪失權威,所以,挽救局勢的惟一最佳辦法是,一方面放棄空洞而不現實的共和制理想,一方面清朝廢除獨裁制度,尊重漢人的權利,建立一個實際由漢人治理的政府,但名義上仍在清朝的統(tǒng)治之下。為此,列強應該勸清廷承認按照上述原則以求維持王朝,同時讓革命分子了解共和理想不但不實際,還會危害國家的生存和民族未來的繁榮。由此促成兩派停戰(zhàn)議和,希望與英國在認識和行動步驟上協調一致。[3]
據山座轉述英國助理外交次長坎貝爾 (F.A.Cambell)的話,英國在最良方策的意見上與日本完全一致,但不贊成外力干預,主張由南北雙方籌思熟議,唐紹儀說服其他委員贊成君主立憲,亦非全無可能。[4]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 (J.N.Jordan)也告訴格雷,駐北京的外國代表一致認為在清朝名義下組織立憲政府是最佳解決辦法,共和制可能行不通,并會導致中國分裂。但是如果由外國干涉來促進,君主立憲也會受到歧視。目前列強做出任何維持清朝的協定在這個國家都很不受歡迎,并使列強因此而擔負重大責任,被看作是半個多中國公開反對的專制統(tǒng)治的擁護者,不得不在必要時迫使南方接受其方案。這給地理接近的日、俄兩國采取軍事行動以便利。目前惟一的選擇是延長?;鹗垢魇〈碚{節(jié)分歧,達成協議。干涉是一切辦法均告無效時的最后選擇。[5]
盡管如此,日本對于袁世凱是否堅持君主立憲始終有所擔憂,以極大的憂慮看待官、革雙方取得共和制的可能性,[6]并且密切注視中國局勢的發(fā)展變化,不斷試圖采取武力介入的方式。只是迫于列強的相互制衡,不敢輕舉妄動。12月5日,日本駐華公使伊集院向朱爾典提交了包括兩份文件的備忘錄,并解釋道,日本政府已經得出結論,以不可缺少的外國干涉來恢復中國秩序的時機已經成熟,征詢朱爾典對局勢的看法。朱爾典雖然同意滿人名義統(tǒng)治下的立憲政府是危機的最圓滿結局,但是長江以南各省都已宣布為共和,清王朝信譽掃地,袁世凱也無望在現政權下得到各黨派的支持。盡管和談前景渺茫,仍應等待結果。伊集院表示日方并未準備立即付諸行動,但要做好準備,如果不能和平解決,必然代之以武裝干涉。朱爾典表示幾乎不敢想象用強權迫使億萬人民接受一種他們反對的政體,這將會引起嚴重后果。應盡全力促進斗爭雙方直接談判,以避免上述不幸事件。[7]
英國駐日大使竇納樂 (C.M.MacDonald)在就上述問題會晤日本外相內田康哉時表示,自己個人也頗認為共和制不適合中國,但是看了有關長江流域及中國南方事態(tài)的報道,再看成千上萬在日中國人所表現出來的革命熱情,其中甚至有數百人宣誓在必要時犧牲生命,以求建立民主共和國,又令人覺得極不可能如日本所說,去說服中國的革命黨承認民主共和無法實行,因為民主共和的目標似乎已經深植在這些人士心中。對此內田外相認為這些革命熱情只是空談,一旦面臨死亡,這些熱心的革命者將會迅速改變心意,以求生存。中國真正的民意是贊成君主立憲。
日本的一系列外交活動清晰地顯示,日本政府十分擔心中國實行共和制,因為太平洋兩岸的兩個大國如果都實行共和制,對于日本將產生巨大影響。日本極力否認中國革命黨人對于民主共和向往的真誠和決心,認為由苦力和社會不良分子組成的革命軍一旦給養(yǎng)不濟,可能重演義和團之亂,而中國的真正民意是實行君主立憲。因此,日本政府對于美國輿論同情中國人提倡共和的意見完全抹殺,非常希望列強贊同自己的看法,并力求為此共同采取一致行動。除了對于戰(zhàn)亂延續(xù)秩序混亂的擔憂,日本政府與其他列強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極不希望中國成為共和國。這樣的擔心固然有害怕戰(zhàn)亂和分裂影響日本在華利益的考慮,同時也唯恐共和制的新中國對日本國內政局造成沖擊。而英國方面,包括竇納樂本人,對于各地中國青年踴躍參與革命的熱情和真誠都留下了深刻印象。[8]
12月11日,聽說清朝陸軍部有人秘密透露,如果和談不成,“或則乾坤一擲,斷然廢黜皇帝,完全同意共和政體;或則效法羅馬教皇之故智,使皇帝保持尊榮而置于虛位,不使其干預一切國政,二者必擇其一,袁世凱對此已有所準備?!币良汗褂诖稳站o急求見袁世凱,要求其就上述信息坦率言明態(tài)度以及各種相應舉措。袁世凱堅持表示,始終主張君主立憲,而且清廷已經棄舊圖新,變更國體沒有必要,南方各地四分五裂,更不能實行共和。如果革命軍方面堅持共和主張,只好發(fā)表聲明,堅決予以反對,讓世界各國評論雙方意見。
對于袁世凱的表態(tài),伊集院認為雖然完全否認共和政體,但是否保留清帝,則含糊其辭,有可能改變國號,或進一步限制君主大權。[9]日本政府表示,完全支持袁世凱關于根本方針的表態(tài),為此將不吝給予相當援助。[10]問題是,盡管日本很想給予援助,但畢竟不能單獨對華采取行動,尤其是與之有同盟關系的英國的態(tài)度至關重要。早在12月初,日本就主動提出希望在此緊急時刻雙方真誠合作的愿望之下,兩國應達成一份備忘錄并付諸實現,主要內容是:“看來所有最有能力形成一個主張的人都同意,在清王朝名義的統(tǒng)治權之下的立憲政府,將為目前危機提供最佳解決辦法,而共和制則是行不通的,可能引起中國的全面分裂。所以,乍一看,列強似應支持現存王朝。但英王陛下政府認為,中國過去的歷史產生了這樣一種看法,外國干涉會損害而不是促進君憲制度。強烈贊成共和的南方黨人會得到許多新的擁護者,這是外國列強公開承認的事業(yè)……很可能從外部強加給中國人民的任何解決辦法都行不通?!保?1]12月11日,山座圓次郎向英國外交部遞交了另一份備忘錄,進一步確認兩國看法相同,都認為解決當前危機的最好辦法是建立以清朝為名義最高主權的立憲政府。日本政府知道帝黨和革命黨均無實力解決問題,沒有列強的幫助就不可能得到令人滿意的結果,在此緊要關頭,應與英國政府就各主要在華利益國采取何種步驟交換看法。盡管日本政府對于漢口即將舉行的和談不抱太大的希望,但贊成英國政府的看法,除非發(fā)生意外,否則應等待會談結果再決定是否采取任何步驟。[12]
南北和談開議前,美、法、德三國駐華公使于12月15日訪晤英國駐華公使,提出兩點,除了借款問題,時局已不容再事袖手旁觀,并提議與清國有重大利益關系的日、英、美、法、德、俄六國緊急磋商。英國公使征得日本駐華公使的同意后,當天下午,上述各國公使或代理公使會晤討論,一致認為,如不由外國施加影響,南北不可能達成妥協,時局之解決毫無希望。決定將各國政府的意見作為備忘錄,由各國駐上??傤I事非正式遞交即將在上海舉行會談的官、革雙方和談代表,以促其達成協議。①《伊集院駐清公使致內田外務大臣》1911年12月1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主編,鄒念之編譯:《日本外交文書選譯——關于辛亥革命》,第276頁。朱爾典稱,美、德、法三國代表竭力強調有必要立即給袁世凱以扶助,使之能夠迫使革命黨人做出合理的讓步。朱爾典擔心招致革命黨的報復措施,不甚愿意參與借款。日本公使對于美、德、法的觀點表示同情,但在接到日本政府的指示前,不能表示任何明確的意見。俄國代辦則覺得接受這一請求有巨大困難,認為在目前情況下給袁世凱以援助,可能會阻礙而非促進上海的談判。因為借款之事無望達成協議,會議轉而討論上海談判和六國聯合行動以協助解決的可能性。參見 《朱爾典爵士致格雷爵士函》1911年12月21日于北京,第508號,章開沅、羅福惠、嚴昌洪主編:《辛亥革命史資料新編》第8卷,第166-167頁。
在六國當中,日、俄兩國其實對于中國能否實行立憲政體也抱有疑慮,只是迫于當前形勢,認為此外別無良策,對于共和制則根本反對。日本尤其擔心中國實行共和制,為此分別征求各國的態(tài)度。英國方面雖然覺得中國更適宜于君主立憲,但是認為官、革雙方已不可能在保存滿洲朝廷的基礎上達成協議,希望考慮新的解決方案,如是否可以立孔子后裔為皇帝等,據說此議出自伍廷芳一邊。日本堅持君主立憲,為了應對排滿,贊成所謂由漢人組成的 “監(jiān)國會議”,并且表示愿意就此征詢袁世凱的意見。袁世凱表示,如果和談不成,將借助于各國調停,日、英兩國可為主導,尤其是日本為主動。對于新立滿人以外的皇帝、太后垂簾聽政、漢人組織攝政會議之說,袁世凱認為前兩項不可行,而極為贊成攝政會議,并就此征詢日本公使的意見。事后日本公使又向英國駐華公使通報了與袁世凱會談的內容,英國公使基本表示同意。[13]
英方記載的朱爾典與伊集院談話的內容,與日方的文件大體吻合,但也有一些微妙的差異。例如如果上海和談不成,袁世凱承認尚未訂出明確的政策予以應對,除了聽取列強的建議,別無辦法。日本公使趁機表示,假如中國需要求助于外國,應首先找英國和日本,因為兩國在遠東的利益關系最重,而且對中國最友善。袁世凱表示同意伊集院的看法,他已看出英國盡力幫忙促成中國兩派的和諧。日本的建議如果得到英、日兩國的同意,他十分愿意照辦。在伊集院的詢問下,袁世凱還表明,只要英、日兩國同意,一旦上海會議失敗,他只找兩國,并遵照其決定和建議行事。對此英國認為,日本外相的言行過分且不明智,令人以為英、日兩國立場一致,在調停中支持失敗的一方,可能對英國在華人民、財產和貿易造成極大損害,而且給觀望期待的其他列強制造了機會。[14]
12月17日,為了促成和談,日、英兩國駐華公使通告袁世凱,兩國愿就官、革雙方協商進行善意斡旋,并于次日分別轉告唐紹儀和伍廷芳。據稱唐紹儀為此表情十分喜悅,覺得和談前途頗有希望,而伍廷芳則一語未發(fā)。[15]
此后,日本又分別與美、俄等國磋商,著重探討是否實行君主立憲制、滿漢權力地位以及萬一和談破裂如何采取進一步行動等問題。俄國等擔心日、英聯合干預,排斥其他各國,同時對于美國能否接受維持滿洲朝廷表示擔憂。[16]經各國公使分別征得本國政府的同意,12月20日,各國駐上??傤I事 (或代總領事)分別訪晤了唐紹儀和伍廷芳,提出如下備忘錄:“六國政府認為,中國目前戰(zhàn)亂的延續(xù),不僅使國家本身,而且也使外國僑民的物質性利益人身安全面臨著危險。迄今一直保持絕對中立態(tài)度的六國政府認為,自己有義務非正式地提請雙方委員注意,必須盡快達成有益于平息目前戰(zhàn)亂的協議,確信這一觀點與雙方的愿望是一致的。”[17]這一行動,引起各方的不同解讀,民軍方面視為對光復政權的承認以及列強中立的表態(tài),清方內部則意見不一,唐紹儀愿意理解為列強希望和平解決,而清室及親貴也感到了由談判解決時局問題的壓力。恰在此時,袁世凱接到唐紹儀關于是否可以國民會議公決國體政體的請示電。
二
就在各國駐上??傤I事分別向唐紹儀和伍廷芳遞交備忘錄的當天,《泰晤士報》駐華記者莫里遜(G.E.Morrison)拜訪了日本駐上海總領事,提出清廷已無力作為,解決時局,除推袁世凱為大總統(tǒng)外別無他策。現在輿情極力主張共和,最好的解決辦法是促使雙方和談委員達成一致,使?jié)M洲皇室退至熱河,建立共和政體,推袁世凱為大總統(tǒng)。并聲稱已就此意昨日與伍廷芳交談了一個多小時。[18]緊接著袁世凱又通知日方,據上海方面報告,黃興等堅決主張共和。唐紹儀認為各國領事的外交方針似有所變化,未必仍舊支持君主立憲,請盡速籌擬方策。日方表示態(tài)度并無改變。據說同時袁世凱還派人詢問英國公使的態(tài)度,英方同樣答以主張君主立憲的立場沒有變化。[19]
12月21日,情況突變。英國駐華公使突然造訪日本公使,告以英國駐上海總領事與唐紹儀密談經過,認為長此下去,官、革談判不能成功,既然不能保全清廷,可否推袁世凱為大總統(tǒng)。伊集院公使認為廢除清廷,建立共和政體,清國無法維持統(tǒng)一與安寧的秩序。因為袁世凱無法在全國范圍內得到一致擁護與信任,南方各省對袁相當反感。英國公使表示,素來也相信維持清廷、實行君主立憲是最佳方案,共和體制無論如何不能鞏固。但現在既已無法強制革命軍接受這一方案,“就只好從談判決裂和成立共和政府這兩害之中任選其一”。伊集院同意從諸害中選取為害最輕者從之的主張,但以君主立憲為最佳方案。如果成立共和而導致四分五裂,就不再單純是清國的內政問題,必然引起國際糾紛。與其實行共和使清國趨于瓦解或大混亂,不如冒著引起南方反感的風險由外國人施加壓力,以消除大亂根源共和制的危險。這同樣是兩害相權取其一,只是取舍的對象不同。
英國公使表示,原則上同意伊集院所說,但英國在華中、華南地區(qū)擁有貿易上的重大利害關系,故英國政府不能無視南方人的思想感情,甘冒遭受攻擊的風險而輕易采取措施,以強行貫徹君主立憲。倘若莫里遜等人已將其擁戴袁世凱為大總統(tǒng)之類的意見電告本國報界,情況將更加如此。對此,伊集院向日本政府抱怨英方顧慮頗多,行事軟弱,不可能下決心施加壓力促使官、革雙方在君主立憲基礎上達成協議。其基本態(tài)度是與其無術可施,不如推出袁世凱為大總統(tǒng)以求穩(wěn)定時局于一時。[20]
對于英國政府態(tài)度的轉變,日本政府大不以為然,繼續(xù)堅持以君主立憲制度為解決中國問題的最佳良方。英國則照舊表示原則上贊同日本的主張,但無法強迫中國人接受。日方進一步聲稱,日本與各國不同,與清國具有特殊利害關系。如清國實施共和制度,并由此引起更大的混亂,日本國不但在實質上將遭受甚大禍害,而且在思想界亦必蒙受極大影響,希望英國公使理解日本的特殊境地。此外,日本公使還描繪了實行共和制對于外國的可怕前景:清國人的特點在于不知事物的發(fā)展各有極限,一旦得勢,如不在適當時機加以扼制,即將肆無忌憚,不知自制,甚至難保不招致自我毀滅之災。例如收回利權的觀念不被抑制,甚至坐視其實現共和制度,將一發(fā)不知自制,甚或想入非非,以為萬事均可按照彼等的意愿推進。其結果必然是排外思潮更加泛濫,以致掀起收回利權之狂潮,動輒與外國人作對,必使外國之處境較前更加困難數倍。如此下去,愈演愈烈,其結果不問自明。[21]
鑒于英國的態(tài)度明顯朝著認可袁世凱出任大總統(tǒng)的方向轉變,日本一面通過各種渠道嘗試施加影響,繼續(xù)堅持努力實現君主立憲的方策,一面開始考慮進一步干預或退一步默許的變項。12月22日,日本駐上海參事官松井訪晤唐紹儀,告以日本政府的旨意以及日本駐華公使與袁世凱會談的梗概,并言明:“帝國政府為維護君主立憲,已準備提供充分援助。至于何時提供何種援助,將與袁世凱隨時磋商定奪?!贝藭r唐紹儀也接到袁世凱來電,告以 “日、英兩國政府不論在任何情況下都將扶持滿洲朝廷”。據說唐紹儀離京之前,駐日公使汪大燮曾電示日本準備向武昌方面派兵兩個師團,所以袁世凱相信日本會提供兵力援助。但是唐紹儀認為這無異于借用外國兵力屠殺本國人民,以扶持滿洲朝廷,甚為不當,已致電袁世凱,力阻其借用外國武力。同時正告松井,插手操縱別國的國家體制,實屬無理?!艾F時國民輿論既已要求共和,置此現實于不顧而仍欲扶持滿洲朝廷,是何居心,本人甚感難于理解?!边M而毅然決然地表示:“本人必敦促朝廷速頒上諭,國體問題一任民意決定,由國民組成共和政府,各國承認與否,任其自便。倘共和政府不能維持秩序,屆時各國必然進行干涉。在此之前,各外國切不可橫加壓迫?!泵鎸μ平B儀無庸置疑的表態(tài),松井重申該國政府認為共和政體萬萬不適于清國國情,明知其不適宜而硬要勉強試行,非常危險,不如幫助清國從開頭即建成一種合宜之政體;多少施加一點無形壓力,或能產生促使革命黨反省的作用,為此才表明對袁世凱提供某種援助,但是否認會出兵。唐紹儀希望日方促使袁世凱放棄能夠借助外國武力的念想,若清廷按照上述意旨頒發(fā)上諭,就可以實現停戰(zhàn)撤兵。至于是否成立共和政府,另行計議。[22]
關于唐紹儀的態(tài)度,朱爾典從英國駐上??傤I事的來電獲悉,共和傾向十分明顯的官方代表唐紹儀實際上已宣布背棄他受命代表的事業(yè),并電告袁世凱,為避免談判破裂,有必要發(fā)表正式聲明,未來國家取何種政體,應留待三個月內在上海召開的國民會議決定。這是打破僵局和避免更多無謂犧牲的途徑。可由22行省的議會各舉三名代表。此建議明顯得到革命黨中穩(wěn)健派的贊許。這是使袁氏擺脫目前拋棄清廷和對抗民意的尷尬處境的唯一出路。[23]
此時日本從英國政府獲得的信息顯示,英國反對干涉中國的事變,革命黨不會同意保存清廷,如果袁世凱不改變主張,即將驅逐滿人。雖然共和政體不適宜中國,其他選項如另立皇位之類,可否作為今后的應對辦法予以考慮。[24]12月22日會見朱爾典時,袁世凱非常強調他與共和毫不相干,況且即使本人愿意接受革命黨的建議,也無法使他的將領和軍隊聽從。袁還以看上去極為真誠的口吻說,他確信共和政體將導致中國分裂和滅亡,寧可退隱,也不愿參與如此冒險的嘗試。他主張保持國家的完整,并相信帝制觀念牢固地扎根于民眾的習慣和心理之中,不能容忍因共和立憲的引進而造成對過去的劇烈破壞。像伍廷芳、溫宗堯這種既無執(zhí)政經驗又無國家知識的人,無權代表中國民眾。朱爾典表示個人同意袁的觀點,但提出可以接受唐紹儀的建議,將此問題提交專門召開的代表會議決定。袁世凱認為在目前混亂的狀態(tài)下,要召集真正具有代表性的會議極其困難。沒有皇上的諭準,他不能接受該建議。然而他個人十分愿意同胞們對此做出清醒的抉擇。[25]
12月22日下午,日本駐華公使伊集院拜訪袁世凱,就和談問題與袁交換意見。他首先對公開聲明自己原系共和論者的唐紹儀能否代表號稱堅持君主立憲的袁世凱完成談判使命表示懷疑。袁世凱則辯解說,唐紹儀的確是依據自己親授指令的君主立憲方針與革命軍折沖至今,只是或許受南方革命氣氛感染,頭腦混亂而傾向共和,袁自己絕無贊成之意。伊集院不欲糾纏于袁、唐各自主張的真實性,進而追問在此情況下和談能否取得成效,袁認為唐紹儀所提將國家體制交由國會的建議是否可行。袁世凱聲言革命軍方面絕對反對君主立憲,堅決主張共和,不能指望我方目的仍能實現。實施共和政體,國民所受荼毒必較專制政體更甚,且政府內部也將爭權奪勢,以至四分五裂。至于國會議決政體,未免缺乏常識過甚,因為國會作為國民議政機關必須以完整選舉為依據,即將在上海召開的國會,其議員全系自命之各省代表,組成漫不負責之團體,不能決定一國之安危大計。今后仍將堅持以得到英、日兩國支持的君主立憲為目的??墒?,今日英國公使態(tài)度突然轉變,表示支持君主立憲只是個人意見,并無政府任何明確訓令,已轉為袖手旁觀。如果日本政府與英國持相同態(tài)度,自己只好引咎辭職。不知日方是否繼續(xù)支持君主立憲。伊集院表示,無論英國政府態(tài)度如何,日本絕不致中途改變方針,必始終支持君主立憲原則,以求迅速平定時局。最后聲明:日本與中國的關系,不同于單純著眼于物質利害的歐美各國,萬一中國變成共和國體,日本國民在思想上必受到不少影響。僅此日本也要支持中國實行君主立憲,并盡可能促其實現。
不過,接下來袁世凱轉述了與英國公使面談的情形,后者認為,事態(tài)既已如此,必須迅速研究補救辦法。其意見是,唐紹儀既已來電提出建議,不如將計就計,以召開國會決定國體為基礎,考慮解決方案。革命黨擬議召開的國會,只能代表局部地區(qū),不能真正代表全國人民。“我方何妨乘此時機提議將此局部性機構改變?yōu)榇_能普遍反映全民意志之全國代表機關,然后討論國體問題。這就需要馬上制訂選舉法。為此,雙方繼續(xù)停戰(zhàn)兩三個月,在此期間內多方籌備,以便召開不偏不倚之國會,議決國體”。①今人翻譯的國會,當時除清廷用臨時國會外,一般為國民會議或國民大會。而共和君憲,當時人混用國體政體加以概稱。有關情形,另文詳述。本文盡可能按照所引材料原來的說法,難免歧異,并不表示對所用概念的當否已作判斷。袁世凱認為,英國公使所言,固不失為一種方案,并且坦言,即使停戰(zhàn),也無法實現君主立憲的目的。此后,他又一再追問日本公使,日本政府能否始終支持君主立憲,是否將來也不會改變態(tài)度。在得到肯定的答復后,袁世凱進而詢問日本能否在不采用危險手段的范圍內公開表明立場,例如由松井參事官在上海向唐紹儀和伍廷芳同時言明日本政府援助君主立憲。如此,對于清方將是唯一之奧援,或能收到意外成效。伊集院認為此舉并非難事,同意立即電報日本政府考慮,希望上海和談維持現狀,切莫輕率做出決議。
袁世凱與伊集院的此番會談,與其說是繼續(xù)朝著君主立憲的方向努力,毋寧說更多意味著袁世凱再次試探日本的底線并逼其表態(tài),如果后者不能采取切實行動,自己便不得不改弦更張。所以伊集院的感覺是袁的處境已十分困窘,危機迫在眉睫。日本政府 “若不急速采取措施,以明確之態(tài)度提出具體方案,引導袁世凱充分信賴我國,則本職今后與袁世凱殊難維持以往之關系。而且鑒于袁氏性情與素行,在窮極之余不無可能一改常態(tài),轉而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舉動”。[26]
日本外務大臣內田接到伊集院的來電,認為 “帝國政府已面臨必須下定最后決心之時刻”,日本將于12月24日舉行元老會議討論局勢??墒蔷驮?3日,袁世凱特派蔡廷干通告伊集院,慶親王訂于次日在袁邸會見日、英兩國公使,當是奉皇太后之命就目前時局問題與兩國公使磋商。同日,山座駐英臨時代辦又報告前一天莫里遜來電的要點,據說袁世凱雖然仍然主張君主制,但到最后如果無術可施,就很可能同意就任第一任大總統(tǒng)。雖然各方面對其本人反感頗大,卻認為容易獲得國際承認。其步驟將首先頒布上諭,邀集各省代表在上海召開國民會議,討論政體,朝廷則按會議決議行事。有理由相信黃興將同意此種步驟。國民會議將做出何種決議,已毫無懷疑余地。不過,袁世凱公開揚言,日、英兩國決心采取共同行動,維護君主政體,必要時不惜使用武力。[27]
日本政府并非不愿武力干預中國內政,在六國聯合向和談雙方遞交備忘錄后,日本仍想采取進一步行動,為此向列強各國發(fā)出備忘錄,征求意見。俄國等雖然覺得剛剛采取過聯合行動,此舉不知意欲何為,仍然表示同意和日本一致行動。只是由于英國的反對,日本只能遺憾地予以放棄。[28]迫于其他列強的牽制以及無力單獨掌控廣大地域的局面,日本元老會議只是繼續(xù)堅持確立君主立憲為解救清國時局之最良方策,至于具體行動,還是原定以日英同盟為基礎解決清國時局的方針,不敢單獨行動。為此,只能以非官方形式,派人秘密前往上海勸說革命軍方面的有力人士,使之軟化,從而繼續(xù)以君主立憲為基礎進行協商。
12月23日,朱爾典收到英國駐上海領事的來電,告以袁世凱答復唐紹儀,進一步強調六強不會承認共和,而愿堅持維護君主制。共和派的領袖們懷疑列強宣布調停的通牒所含的意圖。唐紹儀則激烈反對列強調停,認為將使中國各階層各黨派團結起來反對外國人,對中外利益產生極大的損害,希望英國駐上海領事催請袁世凱接受唐紹儀在12月20日的會議上提出的建議。英國政府否認所謂六強不會承認共和而愿維護君主制的說法,并指示朱爾典強烈駁斥袁世凱有害和不真實的有關言論。[29]英國外交部于12月25日發(fā)表聲明,否定英、日兩國協同支持清國實施君主立憲政體,必要時甚至不惜使用武力的報道。英國政府努力的目標,是援助中國在人民擁護的基礎上建成有效的政府。朱爾典警告袁世凱,不要把英國同日本連起來作為君主制的支持者。
此消息在日本國內也產生不良反響,有報紙發(fā)表社論,批評政府的明顯偏向和干預政策,引起革命黨對日本的強烈敵意,呼吁尋找新的處理中國問題的基本原則。據說日本外相的確收到革命黨的一份措辭強硬的電報。[30]1月8日橫濱的 《日本每日郵報》刊登了一篇文章,引用某個與外交部門有長期聯系的官員的話,否定日本為了強迫中國實行君主立憲制將不惜訴諸武力,并指相關的謠傳源于袁世凱。同時全面和正面闡述了日本政府的公開對華政策,甚至否認日本政府主張中國應當實行君主立憲制。[31]此舉顯然是出自日本政府授意的某種非正式澄清和表態(tài)。
英國政府的聲明,不僅是對莫里遜來電的回應,前一日慶親王先后分別會見英、日兩國公使,當面告以慶親王和袁世凱已決心采納唐紹儀的建議,召開國民會議討論政體問題,并已據此擬就致唐紹儀的電訓稿,授權他同意在雙方商定的條件下,于兩三個月內召開國民會議做出決定。奕劻保證此建議得到整個皇族的同意,請朱爾典作為老朋友坦率表示看法。朱爾典表示,這似乎是理由充足的提議,使政府在道義上居于有利地位,若革命黨人反對,則會對他們產生不利的影響。[32]只要真正體現全國人民的意愿,自己沒有任何異議。奕劻詢問道:倘若革命黨不接受國民會議決定國體問題的建議,使得談判破裂,朱爾典是否考慮到外國列強會出面進行干涉。朱爾典表示,沒有英國政府的指示,他不能做出回答。他個人認為,倘若共和派拒絕調解,干涉只能意味著試圖用武力對南方諸省實行強制,他幾乎不能設想會有列強采取如此步驟。盡管奕劻和袁世凱反復說明共和制在中國不能產生一個鞏固的政府,袁世凱還表示假如國民會議決定實行共和,就會辭職,而朱爾典也表示同意兩人的看法,卻堅持外國人不能越俎代庖決定共和制在中國是否可行。而且在華外國人的觀點也有分歧,有人認為不適合,也有人認為地方政府的許多方面本質上是民主制。在上海的外國人似乎全部偏向共和制。[33]
稍后日本公使伊集院表示,日本政府一向認為實施君主立憲為解救清國時局的最良方案,至于是否為此使用武力,自己尚不確知,所以關于電訓,需要請示本國政府。日本外相內田認為,如果日、英兩國承認電訓,等于兩國政府贊成召開國民會議決定政體,似有排除美、俄、法、德面對中國重大問題獨斷專行之嫌;如將政體交由國民會議討論,最后必至采用共和制,而不愿屈居漢人共和制之下的滿、蒙、回、藏各族勢必分裂出去,甚或依附其他強國,致使保全清國領土之原則遭到破壞,而清國本土也難免陷于支離破碎的狀態(tài)。日、英兩國對此應當慎重其事。在此之前,還應采取某些可能措施,向革命軍曉以利害,仔細說明采取君主立憲制度為收拾時局之最良方案,勸誘彼等在此基礎上繼續(xù)商談。并希望由六強國共同行動,施加無形壓力,為解決時局開辟通道。[34]
對于日本的建議,英國方面似乎有些敷衍。英國駐華公使在會見袁世凱時回答后者詢問 “是否可以指望外國干涉”,即明確表示絕對不可加以干涉,否則就是壓迫大半個中國。不論政體如何,但求在國民自行選擇下,出現一個統(tǒng)一、鞏固的中國。而英國外交次長助理兼代亞洲司長藍格雷回答日本駐英代理大使山座的詢問,已經表示英國從未特別希望中國采用立憲政體,更不同意使用武力;只要中國人決定采用共和制,袁世凱或其他人出任總統(tǒng)均可;至于廢黜皇帝和袁世凱掌權是否會引起動亂紛擾,則不能顧慮太多太遠。況且動亂未必會加害于外國使館。日方對于英國態(tài)度的轉變相當不滿,坦言駐外公使未經請示本國政府即對如此重大事件逕自發(fā)表意見,實為產生誤會之根源;真正代表民意之國會,在地廣人眾的中國很難組織,而且期間很難維持局勢。所以,即使召開國會,也不可能真正測知民意所在。根本問題不在總統(tǒng)人選,而在如何確定政體。并且認為,北京發(fā)生動亂時外國人生命財產可保無虞的估計未免過于天真。山座幾乎是在毫不掩飾地逐一駁斥英方的意見。尤其是反復指出英國政府曾經多方認定君主立憲政體為解決中國時局的最良方案,希望依然照此共同致力。英國外交次長表示,個人雖然贊成君主立憲政體,但不會作為政府的原則立場向革命黨公開宣告。若與各國協商共同進行,可能較為適宜。藍格雷還指袁世凱未經商談即貿然電示唐紹儀英、日兩國偏袒君主立憲政體的舉動殊為不當。[35]
據伊集院公使的報告,慶親王表示并不堅決認定共和制度絕不可行,只是覺得按現時國民程度,很難完全實現。希望日本明言將用何種具體辦法援助君主立憲。伊集院對于慶親王所謂共和并非絕不可行一語,表示頗難理解。袁世凱急忙從旁開解,稱其反對共和,但不便在外國官員面前吐露反對之意,接著提出,當前有一難題,上海和議已休會4天,唐紹儀每日數電催索回示,不能再等日本政府訓令。加上英國公使態(tài)度模棱,難以捉摸,故擬按英公使提示的變通辦法,全面組織國民議會,議決政體。現已擬就復電稿,請問日方意見。電稿要點為,首先制訂選舉法,待地方平定后,由各省選出議員,齊集北京,召開國會,其決議案由皇上批準,然后公布?;I備工作至少需要數月時間。對此難題,伊集院顯然不以為然,反問袁世凱:如果革命軍接受這一方案,是否有決心斷然實行。袁世凱答稱:革命軍絕對不能接受,如此便可以將難題推給對方。如果拒絕,談判即行決裂,然后再下最后決心。伊集院認為此舉太過危險,萬一革命軍方面接受,即不可挽回,所以應暫時放棄這種意念。無論是對方提出的國會議決之說,還是英國公使示意的組織完全國會之說,均不可行。如果袁世凱在日本政府回訓之前貿然采取上述手段,日本將懷疑袁世凱的真意,從而引起對中國不利的后果。[36]在外交場合把話說得如此直白,幾乎等于赤裸裸地進行威脅。
伊集院回到使館后,當天袁世凱又緊急召見日本公使館的高尾翻譯官,轉告新收到唐紹儀急電,由于伍廷芳不斷催促開議,并懷疑延宕會期是備戰(zhàn)的緩兵之計,必須痛下決心,或急速決定召開國會,或斷然辭去總理職務。[37]
日本與英國的協商進行得也很不順利。12月24日,日本駐英臨時代辦山座圓次郎向英國外交部遞交了根據21日伊集院與朱爾典會晤形成的備忘錄,對朱爾典似乎轉向支持袁世凱出任共和國總統(tǒng)為解救時局的良策不以為然,認為包括滿人和革命黨在內的各方面對袁都會產生惡感,中國難免再度陷入危機。日本政府堅持認為,君主立憲是解救中國時局的最佳方策,并熱切希望英國政府同意這一觀點,一如既往地繼續(xù)盡心竭力地謀求在中國建立立憲政體。期望確認朱爾典與伊集院私下會晤所透露的觀點,是否得到英國政府的支持。[38]
內田外相復電伊集院公使,認為關于召開國民會議決定政體問題,目前不但英國駐華公使已表態(tài)同意,而且有跡象顯示,英國政府亦必逐漸趨向同意。如果英國政府決心同意,則日本不顧兩國間的協調關系而單獨出面梗阻,亦屬無趣。同時袁世凱本人堅持君主立憲的決心業(yè)已動搖,甚至皇室懿親如慶親王等,亦有轉而贊成召開國民會議議決政體之跡象。事態(tài)至此,雖然日本仍然堅持原有看法,為清政府決定由國會議決政體而感到其前途堪憂,但是單獨繼續(xù)擁護君主立憲的理由業(yè)已喪失,其處境已無進一步為清政府盡力之余地。指示伊集院在接到英國政府的正式答復后,即刻向袁世凱透露上述旨意,鑒于各國意向以及清政府的轉變,日本只能聽任事態(tài)自然發(fā)展。[39]
此時日本政府當中仍然有人企圖武力干涉中國的政治走向,內田康哉便是其中代表。民元1月8日(辛亥年十一月二十日)孫中山與黃興會見來華的犬養(yǎng)毅、頭山滿等人,據說犬養(yǎng)毅離日赴華前,為聽取日本政府對中國之方針,特往訪日本內閣總理大臣西園寺公望,詢以 “政府是否絕對不許中國行共和政治?”西園寺答道:“沒有這回事,鄰國采取何種政體與日本無關?!钡鈩沾蟪純忍锟翟諈s對犬養(yǎng)說:“中國行共和政治對日本不利,所以我們反對,必要時,日本將以武力維持中國的君主政體。請您將這種方針轉達南方革命黨的領袖?!比B(yǎng)毅對此很反對,所以特地請東京帝大教授寺尾亨和早稻田大學教授副島義一、松本康國同往中國。[40]是日會見時,犬養(yǎng)毅轉達了內田外相的意圖,并提出 “大同聯合論”,認為中國欲達革命目的,須聯合岑春煊、康有為,進而與北方之段祺瑞結合以對抗袁世凱。不過,對于岑、康二人,孫中山明確表示:“我們不能跟這兩個人合作?!保?1]
12月25日,英國駐日公使竇納樂與日本外相內田、外務次官石井菊次郎會面,日方再次表達前一天致電日本駐倫敦代辦轉達英國外交部的觀點,其要點為:六國應當真誠地呼吁革命黨盡力接受有限的君主制,指出在這種政體下革命黨幾乎可以得到所要求的一切。一旦各國默許袁世凱關于代表會議的建議,就要服從會議的決定。竇納樂答稱,革命黨會把這一行動看作是干涉,是強制漢族中更富有學識的一半人采用他們強烈反對的方針。因此所提步驟是極不明智的。[42]盡管日本原則上反對召開國民會議決定國體政體,認為會議將被伍廷芳、孫逸仙之類的人支配,投票贊成共和制,而這一政體肯定會使中國亡國,應由對革命黨施加強大壓力的六國列強再作一番努力,使其看到君主政體的優(yōu)越性,并確信這樣的壓力會產生非??捎^的效果,可是如果英國政府贊成召開國民會議,日本將立即采取一致步驟,只是應當得到所有六國的支持。竇納樂表示進一步施壓是不明智的,而且革命力量及其共和觀念,顯然要比日本認為的大且深。[43]
12月26日上午,袁世凱致函朱爾典,告以由于事情緊迫,而且日本要求的兩天答復期限已到,打算當天下午復電唐紹儀。朱爾典回復說,沒有日本公使的同意不應復電,并致函伊集院報信。隨后伊集院來訪,與朱爾典長談,強調如果中國建立共和制,日本將被置于極其困窘的境地。并試圖使朱爾典相信,若列強明確表示他們希望保持君主政體,將會對革命黨人產生預期的影響。朱爾典指出,革命黨人控制了外國人在華所有生命財產的四分之三作為抵押,英國駐滬總領事和其他權威觀察家認為,革命黨肯定會不滿于強迫他們接受特殊政體的企圖,而對他們控制范圍內的外國人采取報復措施??紤]到在華外國僑民以及僑居香港、新加坡的華南人大都對革命公開表示同情,英國的地位變得特別微妙。據英國駐滬總領事法磊斯 (E.D.H.Fraser)的報告,伍廷芳等人宣布,日本人的反對將使全體中國人在生死斗爭中團結起來,民軍奉命12月31日再次進入戰(zhàn)爭狀態(tài),并致電警告日本公使和日本政府,戰(zhàn)端再啟的后果完全由日本承擔。[44]
是日,格雷答復山座,應謹慎行事,不可企圖強迫革命黨人或袁世凱接受各自都未準備接受的方案;迄今為止的調停行為應明確表明,期望看到在中國人民愿意采取的無論什么政體下,有一個統(tǒng)一和強大的中國。如果越出這一范圍,向革命黨表示偏好君主制,必須先與列強磋商并取得一致意見。在此之前,應當考慮有所偏好或施加壓力的巨大危險。當天形成的山座遞交的備忘錄顯示,日、英兩國促進由國民會議決定政體,排除與中國有重大利害關系的列強的影響,由中國人民自行決定中國的頭等大事。照此行事,國民會議無疑會選擇共和政體,結果滿洲、蒙古和西藏等將不愿隸屬中華共和國而自行分裂出去,或奉其他國家為宗主國,最終導致保持中華帝國完整的原則消亡,中國將四分五裂。山座個人認為,明智之舉是向雙方解釋中國的真正利益在于采取君主立憲制以解救時局,并在此基礎上達成協議方為上策。若英國同意以上觀點,日本可以征得其他四國的同意,利用六國在道義上的影響,為目前局勢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打開通道。[45]
同日下午5時,在袁世凱的一再催促之下,伊集院往訪袁世凱,極力勸其緩發(fā)回復唐紹儀的電報。袁表示萬難再事遷延,而且復電已經發(fā)出。伊集院聲明,日本政府斷不能同意此舉。既然無法扭轉其決心,只好急報本國政府,而袁要承擔由此產生的一切后果。[46]后來袁世凱告訴伊集院,唐紹儀組織完全國會的方案,果然未被革命軍接受。據唐紹儀電奏,對方堅持共和政體,不肯退讓。[47]
次日,日本外務省接到山座代辦關于26日與藍格雷會談的報告,英國外長正式指令,英、日兩國政府應避免以強制手段提出革命黨和袁世凱雙方均不能接受的解決方案,兩國政府的行動應一如既往,限制在調停的范圍之內。同時要明確宣示,兩國政府的希望,僅在于促使中國建成一個真能代表人民意愿、并團結鞏固的政府。非經有關列強協商一致,切不可超出這一范圍貿然行事,并特別提出不應向革命黨進言應該采用君主立憲制度等,以免造成中外糾紛。進而聲明,對政體問題可否提出建議,或采取哪怕是微小的類似壓迫之行徑,即使由列強共同提出,也是重大冒險行動,必須事前慎重加以考慮。這無異于徹底堵死了日本強行干預的一切企圖。不僅如此,英國駐華公使還表示,共和制度將是一種危險的嘗試,但只要與中國人民的愿望相符,不論采用何種政體,自己均無異議。若按唐紹儀所提辦法向革命黨提出建議,革命黨當不會認為這是對該黨不公平之行動。若由外國提出勸告,促使彼等采用君主立憲政體,則必激起革命黨之反感,招致南方忌怨,從而不認為可以如此行事。[48]
徹底明瞭英國政府的立場和態(tài)度后,日本政府通知各國,鑒于英國的意見和中國政府的意圖是將政體問題留待國民會議決定,日本政府對華時局轉為暫持靜觀態(tài)度。[49]俄、德等國也均認為不宜干涉。但是德國提出,若有某些國家動議,由各國協商,共同勸告中國采用君主政體,將欣然表示同意。[50]當然,日本政府如此行事實在是迫不得已,而且仍然不肯善罷甘休。28日,山座再度拜訪格雷,留下一份日本政府關于中國局勢的電報譯文。該電報內容與26日山座遞交的備忘錄相同,但是作為日本政府的正式意見。格雷則一如既往地表達了列強通過施加壓力來決定問題的嘗試是極其冒險的看法。[51]
三
隨著列強對華態(tài)度的變化,實行共和制的外力干擾基本解除,袁世凱遂將主攻方向對準清廷和親貴。12月27日,唐紹儀電請袁世凱代奏召集國會解決國體問題:
查民軍宗旨,以改建共和為目的,若我不承認,即不允再行會議。默察東南各省民情,主張共和,已成一往莫遏之勢。近因新制飛艇二艘,又值孫文來滬,挈帶巨資,并偕同泰西水陸軍官數十員,聲勢愈大。正議組織臨時政府,為鞏固根本之計。且聞中國商借外款,皆為孫文說止各國,以致阻抑不成。此次和議一敗,戰(zhàn)端再啟,度支竭蹶可虞,生民之涂炭愈甚,列強之分割必成,宗社之存亡莫卜,倘知而不言,上何以對皇太后,下何以對國民。紹儀出都時,總理大臣以和平解決為囑,故會議時,曾議召集國會,舉君主民主問題,付之公決,以為轉圜之法。伍廷芳謂各省代表在滬,本不乏人,贊成共和,已居多數,何必再行召集。當時以東三省、直、魯、豫及蒙、回、藏等處,尚未派員,似非大公,折之。伍廷芳仍未允認。現在停戰(zhàn)期間已促,再四思維,惟有吁請即日明降諭旨,命總理大臣頒布閣令,召集臨時國會,以君主民主,付之公議,征集意見,以定指歸。①張國淦編:《辛亥革命史料》,沈云龍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xù)輯之252,臺北:文海出版社,第293頁。駱寶善、劉璐生編 《袁世凱全集》第19卷 (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225頁)所錄電文字句有所出入。
據徐世昌說:“唐電到后,袁約余 (徐自謂)計議,認為國體共和,已是大勢所趨,但對于宮廷及頑強親貴,不能開口。若照唐電召開國民大會,可由大會提出,便可公開討論,亦緩脈急受之一法。乃由余先密陳慶邸,得其許可,袁即往慶處計議,當約集諸親貴在慶處討論 (載澤未到),決定趕由內閣奏皇太后召集王公大臣會議。次早,皇太后據內閣奏召集近支王公會議,慶邸首先發(fā)言,毓朗、載澤表示不贊成,然亦說不出理由,其余俱付慶議。于是允唐所請,當即下召集臨時國會之諭?!保?2]
同日,趙秉鈞鑒于上海會議情況日趨險惡,君主立憲主張已萬難貫徹,若停戰(zhàn)期滿而會議無結果,后果不堪設想,甚或致使清朝覆亡。各部大臣只有處理國務之責,而無改變國體之權,袁世凱又不便提出,為此,必須做出最后決斷,建議讓皇太后及皇族了解實情,以便下定決心,明降諭旨,最終結果只能是共和體制。具體做法,首先如實稟奏上海會議經過情形,將唐紹儀與清政府間往還電報全部呈閱,并將官、革兩軍實態(tài)、各省動向及缺乏餉械、財政窘迫等情況列表,由各部大臣聯銜啟奏。全體閣僚一致贊成,定于28日入奏,又因內閣將于28日開會,入奏改為直接面商。[53]
綜合考察和評判上海和談第二、三次會議休會期間列強和袁世凱之間的博弈,實際情形應是,日本出于自身利害的考慮,堅決反對中國改行共和制,為此不惜采取包括武力干預在內的強硬措施。歐洲列強當中,本來贊成君主立憲的居多,可是隨著局勢的發(fā)展,主要勢力范圍集中在長江流域和南方的英國態(tài)度發(fā)生變化,反對外力干預,逐漸傾向于接受共和制作為解決時局紛爭的選項。與英國具有同盟關系的日本跟不上英國的變化,又受制于英國和其他歐美國家的牽制,無法單獨采取干涉行動,最終被迫袖手旁觀。
相對于日本始終堅持君主立憲,袁世凱的態(tài)度與英國大體同步,面對日本和清廷,其真正要選擇的并非國體政體的形式,而是權力的歸屬。袁世凱與清廷宿怨甚深,早就不想繼續(xù)受制于皇族親貴,更不愿頂著排滿的聲浪與天下人為敵。不過,袁世凱也自知生存于錯綜復雜的矛盾漩渦中心,未必服眾,必須贏得各方的同情,造成 “非袁莫屬”的時勢,才能水到渠成地登上權力的巔峰,并且繼續(xù)維系與各方的關系,以利于將來的施政。他巧妙地利用內外矛盾達成目的,或是矛盾的變化發(fā)展剛好適合了他的政治訴求。總之,如果不是袁世凱太有心計,就是運氣太好,局勢的確一步步走向袁世凱最希望的方向和目標,使其心中所想逐漸付諸現實。當然,在此過程中也要因應時勢的變化,調整實現訴求的具體方略。
28日,袁世凱與全體國務大臣會奏 “革軍力主共和,代表請開國會,擬懇召集宗支王公會議,請旨以決大計”。按照這份會奏的描述,和談為英國公使朱爾典倡議,日、美、法、俄、德諸國先后贊成。而伍廷芳 “極言共和不可不成,君位不可不去”。雖然袁世凱迭飭唐紹儀與之辯駁,彼黨毫不通融,“必我先允認共和,彼方肯開議條件。唐紹怡又電稱,各國政府投書勸和,雙方并題,彼黨認為已以政府見待,其氣愈增。即就勸和書觀之,亦只期和平了結,并無不認共和之意。唐紹怡計無所出,苦心焦思,以為只有速開國民大會,征集各省代表,將君主共和問題付之公決之一法?!茏h決仍用君主國體,豈非至幸之事。就令議決共和,而皇室之待遇必極優(yōu)隆,中國前途之幸福尚可希望?!奔热恍蝿轃o可轉圜,言和則說詞已窮,言戰(zhàn)則餉械兩絀,“即俯如唐紹怡國會公決之請,而用正當選舉之法,選合格代表之人,其手續(xù)與時期,均非旦夕所能蕆事。革黨迫不及待,尚不知能否聽從。即能聽從,而決定如何政體,亦難預料?!保?4]
接到這樣跡近最后通牒式的會奏,近支王公當天召開緊急會議,經過一番爭鬧,束手無策的清廷只好答應袁世凱的要求,太后懿旨:“據專使唐電,上海連日議和,各省總代表伍堅稱,人民志愿趨向共和為唯一之要求。此次武昌變起,朝廷即許灤州將士十九條之陳請,由皇帝告廟宣誓,頒布信條。原冀早息干戈,與全國人民同享和平之福。今人民以不信朝廷之故,希望改建共和政體,余惟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原以一人養(yǎng)天下,非以天下奉一人。中國從前政體相因二千余年,現際世界大同,本無久而不變之理?;实劾y承大統(tǒng),甫在沖齡。余一婦人,更何忍以天下自私,黷武窮兵,致億兆人民糜爛于兵革戰(zhàn)爭之慘。惟改革事大,不得不迅開臨時國會,征集意見,以定指歸。著袁即以此意電令唐轉告伍,宣示各省,速于日內即就議和之地召集。如果全國人民大多數贊成共和,則天視視民,天聽聽民,余與皇帝必不違天而有所恡惜?!保?5]并且明發(fā)上諭:“我國今日于君主立憲、共和立憲二者以何為宜,此為對內、對外實際利害問題,固非一部分人民所得而私,亦非朝廷一方面所能專決;自應召集臨時國會,付之公決。茲據國務大臣等奏請,召集近支王公會議,面加詢問,皆無異詞。著內閣即以此意電令唐紹儀轉告民軍代表,預為宣示。一面由內閣迅將選舉法妥擬,協定施行,克期召集國會,并妥商伍廷芳,彼此先行罷兵,以奠群生而弭大難。”[56]
當一切木已成舟之后,第二天,袁世凱告訴日本駐華公使伊集院,清皇室對萬事俱已放手,決心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聽任采用共和政體,毫無其他辦法。[57]其實,皇室早已成為袁世凱手中的一枚棋子,其存在和作用只能仰仗于袁世凱的政治需求。
南北和談第二、三次會議之間袁世凱的內外活動顯示,在不同的背景、場合,對不同的對象,袁世凱所說的話不一定都是其內心的直接表達,脫離相關語境,抽出只言片語,很難作為指認袁世凱真心實意的憑據。必須前后左右,相互參看,才能大致體察袁世凱究竟意欲何為。由此可見,即使預設了政治目標,強人要想達成心愿也并不那么輕松自如。8天的縱橫捭闔,對于精于算計的袁世凱雖然說不上驚濤駭浪,卻也經歷重重險阻,絕非一葉輕舟順流而下那樣輕而易舉。
[1]《伊集院駐清公使致內田外務大臣電》1911年11月18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主編:《日本外交文書選譯——關于辛亥革命》,鄒念之編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年,第249-252頁。
[2]《內田外務大臣致山座駐英臨時代理大使電》1911年11月28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主編,鄒念之編譯:《日本外交文書選譯——關于辛亥革命》,第253-256頁。
[3]《格雷爵士致竇納樂爵士函》1911年12月1日于外交部,第244號;附件 《日本政府給日本駐英代辦山座圓次郎的指示》,章開沅、羅?;荨啦橹骶帲骸缎梁ジ锩焚Y料新編》第8卷,武漢:湖北長江出版集團、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19-121頁。
[4]《山座駐英臨時代理大使致內田外務大臣電》1911年12月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主編,鄒念之編譯:《日本外交文書選譯——關于辛亥革命》,第267頁。
[5]《朱爾典爵士致格雷爵士電》1911年12月3日于北京,第318號;《致朱爾典爵士備忘錄》1911年12月5日,章開沅、羅福惠、嚴昌洪主編:《辛亥革命史資料新編》第8卷,第121-122、149-151頁。
[6]《竇納樂爵士致格雷爵士電》1911年12月7日于東京,第55號,章開沅、羅福惠、嚴昌洪主編:《辛亥革命史資料新編》第8卷,第124-125頁。
[7]《朱爾典爵士致格雷爵士函》1911年12月8日于北京,第490號,章開沅、羅?;荨啦橹骶帲骸缎梁ジ锩焚Y料新編》第8卷,第148-149頁。
[8]《竇納樂爵士致格雷爵士函》1911年12月8日于東京,第332號,章開沅、羅?;荨啦橹骶帲骸缎梁ジ锩焚Y料新編》第8卷,第167-170頁。
[9]《伊集院駐清公使致內田外務大臣電》1911年12月12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主編,鄒念之編譯:《日本外交文書選譯——關于辛亥革命》,第268-270頁。
[10]《內田外務大臣復伊集院駐清公使電》1911年12月1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主編,鄒念之編譯:《日本外交文書選譯——關于辛亥革命》,第274頁。
[11]《致日本代辦備忘錄》1911年12月5日,章開沅、羅?;?、嚴昌洪主編:《辛亥革命史資料新編》第8卷,第114頁。
[12]《1911年12月11日山座先生遞交的備忘錄》,章開沅、羅?;?、嚴昌洪主編:《辛亥革命史資料新編》第8卷,第135-136頁。
[13]《伊集院駐清公使致內田外務大臣電》1911年12月16、1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主編,鄒念之編譯:《日本外交文書選譯——關于辛亥革命》,第280-287頁。
[14]《朱爾典爵士致格雷爵士函》1911年12月18日于北京,第504號,章開沅、羅福惠、嚴昌洪主編:《辛亥革命史資料新編》第8卷,第164-165頁。
[15]《伊集院駐清公使致內田外務大臣電》1911年12月17日、《內田外務大臣致有吉駐上海總領事電》1911年12 月18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主編,鄒念之編譯:《日本外交文書選譯——關于辛亥革命》,第287-289頁。
[16]《增原駐美臨時代理大使復內田外務大臣電》1911年12月19日、《本野駐俄大使致內田外務大臣電》1911年12月2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主編,鄒念之編譯:《日本外交文書選譯——關于辛亥革命》,第290-295頁。
[17]《六國代表致上海和談委員的備忘錄》1911年12月21日于北京,第508號附件,章開沅、羅?;荨啦橹骶帲骸缎梁ジ锩焚Y料新編》第8卷,第167頁;《伊集院駐清公使致內田外務大臣電》1911年12月1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主編,鄒念之編譯:《日本外交文書選譯——關于辛亥革命》,第277頁。
[18]《有吉駐上??傤I事致內田外務大臣電》1911年12月2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主編,鄒念之編譯:《日本外交文書選譯——關于辛亥革命》,第297頁。
[19][20]《伊集院駐清公使致內田外務大臣電》1911年12月2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主編,鄒念之編譯:《日本外交文書選譯——關于辛亥革命》,第297-299、299-301頁。
[21]《伊集院駐清公使致內田外務大臣電》1911年12月22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主編,鄒念之編譯:《日本外交文書選譯——關于辛亥革命》,第305-307頁。
[22]《有吉駐上??傤I事轉發(fā)松井參事官致內田外務大臣電》1911年12月22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主編,鄒念之編譯:《日本外交文書選譯——關于辛亥革命》,第307-309頁。
[23]《朱爾典爵士致格雷爵士函》1911年12月28日于北京,第520號,章開沅、羅福惠、嚴昌洪主編:《辛亥革命史資料新編》第8卷,第173-175頁。
[24]《山座駐英臨時代理大使復內田外務大臣電》1911年12月23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主編,鄒念之編譯:《日本外交文書選譯——關于辛亥革命》,第309-310頁。
[25]《朱爾典爵士致格雷爵士函》1911年12月28日于北京,第520號,章開沅、羅?;?、嚴昌洪主編:《辛亥革命史資料新編》第8卷,第173-175頁。
[26]《伊集院駐清公使致內田外務大臣電》1911年12月23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主編,鄒念之編譯:《日本外交文書選譯——關于辛亥革命》,第310-314頁。
[27]《內田外務大臣復伊集院駐清公使電》1911年12月23日、《伊集院駐清公使致內田外務大臣電》1911年12月23日、《山座駐英臨時代理大使致內田外務大臣電》1911年12月23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主編,鄒念之編譯:《日本外交文書選譯——關于辛亥革命》,第314-316頁。
[28]陳春華、郭興仁、王遠大譯:《俄國外交文書選譯 (有關中國部分:1911.5—1912.5)》,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第233-234頁。
[29]《朱爾典爵士致格雷爵士電》1911年12月23日于北京,第364號,章開沅、羅福惠、嚴昌洪主編:《辛亥革命史資料新編》第8卷,第146-147頁。
[30]《竇納樂爵士致格雷爵士函》1912年1月6日于東京,第8號,章開沅、羅?;?、嚴昌洪主編:《辛亥革命史資料新編》第8卷,第193-195頁。
[31]《竇納樂爵士致格雷爵士函》1912年1月9日于東京,第9號,附件 《日本對華政策——外交官的看法》,章開沅、羅?;荨啦橹骶帲骸缎梁ジ锩焚Y料新編》第8卷,第195-197頁。
[32][44]《朱爾典爵士致格雷爵士函》1911年12月28日于北京,第520號,章開沅、羅?;?、嚴昌洪主編:《辛亥革命史資料新編》第8卷,第173-175、173-175頁。
[33]《朱爾典爵士與慶親王和袁世凱會談記錄》1911年12月24日,章開沅、羅?;?、嚴昌洪主編:《辛亥革命史資料新編》第8卷,第175-176頁。
[34]《內田外務大臣致山座駐英臨時代理大使電》1911年12月2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主編,鄒念之編譯:《日本外交文書選譯——關于辛亥革命》,第317-319頁。
[35]《山座駐英臨時代理大使致內田外務大臣電》1911年12月2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主編,鄒念之編譯:《日本外交文書選譯——關于辛亥革命》,第322-325頁。
[36][37]《伊集院駐清公使致內田外務大臣電》1911年12月2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主編,鄒念之編譯:《日本外交文書選譯——關于辛亥革命》,第319-321、321-322頁。
[38]《山座圓次郎先生遞交的備忘錄》1911年12月24日,章開沅、羅福惠、嚴昌洪主編:《辛亥革命史資料新編》第8卷,第155頁。
[39]《內田外務大臣復伊集院駐清公使電》1911年12月2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主編,鄒念之編譯:《日本外交文書選譯——關于辛亥革命》,第326頁。
[40]陳鵬仁譯:《孫中山先生與日本友人》,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yè)有限公司,1990年,第33-35頁。
[41]段云章編著:《孫文與日本史事編年》,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43頁。
[42]《竇納樂爵士致格雷爵士電》1911年12月26日于東京,第65號,章開沅、羅福惠、嚴昌洪主編:《辛亥革命史資料新編》第8卷,第147頁。
[43]《竇納樂爵士致格雷爵士函》1912年1月5日于東京,第6號,章開沅、羅?;荨啦橹骶帲骸缎梁ジ锩焚Y料新編》第8卷,第188-190頁。
[45]《格雷爵士致朱爾典爵士電》1911年12月26日于外交部,第238號;《山座圓次郎先生遞交的備忘錄》1911 年12月26日,章開沅、羅?;?、嚴昌洪主編:《辛亥革命史資料新編》第8卷,第155-156頁。
[46]《伊集院駐清公使致內田外務大臣電》1911年12月2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主編,鄒念之編譯:《日本外交文書選譯——關于辛亥革命》,第327頁。
[47]《伊集院駐清公使致內田外務大臣電》1911年12月29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主編,鄒念之編譯:《日本外交文書選譯——關于辛亥革命》,第334頁。
[48]《山座駐英臨時代理大使復內田外務大臣電》1911年12月2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主編,鄒念之編譯:《日本外交文書選譯——關于辛亥革命》,第327-328頁。
[49]《內田外務大臣致山座駐英臨時代理大使電》1911年12月27日,《內田外務大臣復本野駐俄大使電》1911年12月2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主編,鄒念之編譯:《日本外交文書選譯——關于辛亥革命》,第329-330頁;《格雷爵士致竇納樂爵士電》1911年12月28日于外交部,第67號,章開沅、羅?;荨啦橹骶帲?《辛亥革命史資料新編》第8卷,第156頁。
[50]《杉村駐德大使致內田外務大臣電》1911年12月3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主編,鄒念之編譯:《日本外交文書選譯——關于辛亥革命》,第336頁。
[51]《格雷爵士致竇納樂爵士函》1912年1月4日于外交部,第5號,章開沅、羅?;?、嚴昌洪主編:《辛亥革命史資料新編》第8卷,第156-157頁。
[52]張國淦編:《辛亥革命史料》,沈云龍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xù)輯之252,第294頁。
[53][57]《伊集院駐清公使致內田外務大臣電》1911年12月2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主編,鄒念之編譯:《日本外交文書選譯——關于辛亥革命》,第331、335頁。
[54]《與諸國務大臣會奏擬懇召集宗支王公會議請旨以決大計折》,《袁世凱全集》第19卷,第209-210頁。
[55]《附錄2·清廷致內閣》,《袁世凱全集》第19卷,第207-208頁。
[56]故宮檔案館:《南北議和的清方檔案·宣統(tǒng)三年十一月初九日懿旨》,中國史學會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8),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第155頁。
責任編輯:楊向艷
K257
A
1000-7326(2016)07-0112-15
桑兵,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廣東廣州,510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