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丹龍
(象山縣廣播電視臺,浙江 寧波 315700)
論記者在新聞采訪中的溝通技巧
蔡丹龍
(象山縣廣播電視臺,浙江 寧波 315700)
新聞工作是傳遞新聞信息給大眾,收集、整理并發(fā)布新聞信息。其中,采訪是信息收集的一種方式,也是新聞工作不可缺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良好的新聞采訪過程應當是暢通地獲得最新的、有價值的新聞信息,然而在采訪工作中存在許多問題,這就要求新聞記者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與應變能力,這也是新聞記者必備的素質(zhì)。分析新聞采訪中面臨的問題,提出新聞采訪中的溝通技巧,希望新聞記者具備一定的溝通技巧,收集有價值的新聞素材,進而為受眾帶來更多出色的新聞采訪節(jié)目。
記者;新聞采訪;溝通技巧
新聞事業(yè)發(fā)展較快,新聞報道方式多樣,新聞節(jié)目在受眾中的影響較大。采訪工作能否順利進行以及采訪對象所持的態(tài)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稿件的深度和質(zhì)量。人們的思想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不斷變化,受訪對象也一樣。好的采訪對象會讓記者盡情施展自己的采訪才能;反之,表達能力差或不愿配合的采訪對象,則會影響采訪的進行。新聞記者應當主動,不能過于依賴采訪對象的態(tài)度,需要具備良好的采訪技巧與溝通技能,掌握主動權(quán),變不利為有利。這是新聞記者應當具備的素養(yǎng)。[1]
(一)采訪對象有所顧忌
新聞采訪要求記者和采訪對象要及時互動,如果采訪對象不愿回答一些問題或有所顧忌,這便會使新聞采訪處于十分尷尬的局面。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一些采訪對象考慮到自己身份,不愿把自己曝光給觀眾;一些采訪對象對記者不信任,不想談論過多的問題;一些采訪對象考慮到個人隱私問題??紤]到以上情況,要求記者先結(jié)合采訪對象的性格和興趣愛好等做準備,拉近和采訪對象間的關(guān)系。記者要做好采訪主題方面的工作,便于在采訪進程中掌握主動性。做好以上工作后,方能更好地對采訪對象進行采訪。
(二)記者業(yè)務素質(zhì)不過關(guān)
新聞采訪工作的完成,要求記者具備一定的新聞采訪素養(yǎng),能夠應對自如,充分凸顯采訪對象的閃光點。一位出色的新聞記者要開啟采訪對象內(nèi)心的大門,需充分獲取最新的新聞信息。新聞記者的溝通交流、待人接物及隨機應變等能力,都是新聞記者的基本素養(yǎng),要保持一顆良好的心態(tài),大膽向采訪中的對象詢問問題,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記者還要對采訪對象保持尊重,采訪要有條理,不驕傲,也不卑微,營造良好的采訪氛圍。
(三)采訪對象的表達能力不強
在采訪中,往往出現(xiàn)采訪對象不善言談的狀況。許多采訪對象因為表達能力有限,無法準確表達自己的見解,無法讓記者把握重點??紤]到這種情況,要求記者多采用提問的形式合理引導采訪對象,針對不善表達的采訪對象,提問的問題最好簡單明確,對善于表達的采訪對象,則需要采用封閉式提問的形式。
(一)采訪前做好準備工作
采訪前的準備工作和新聞的質(zhì)量、深度、廣度有很大的關(guān)系,同時也是衡量新聞記者采訪工作質(zhì)量的指標。在新聞采訪進行前,需要充分了解和采訪對象有關(guān)的背景、職業(yè)和經(jīng)歷等,如此,才能在采訪中突出重點,獲得信息價值較高的新聞材料,保障新聞采訪的順利進行,體現(xiàn)新聞采訪的深度,提升新聞采訪的質(zhì)量。[2]例如,一名記者去采訪一位知名人士,采訪前沒有進行任何準備,見面就問別人住哪里、有沒有發(fā)表過作品。提這種問題是非常愚蠢的,浪費了雙方的時間,讓對方感覺其沒有做好準備,影響后續(xù)的交流,使自己陷入被動尷尬的局面。[3]此外,在面對一些有特殊背景的采訪對象時,要抓住采訪的機遇,籌備好事前工作,確保整個采訪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找尋令采訪對象感興趣的點
一些采訪對象可能因為自身的性格,抑或是自身特殊的背景原因,不想將自己曝光給觀眾,不想過多透露個人信息。多數(shù)采訪對象因為表達能力較差,抑或在采訪過程中產(chǎn)生排斥心理,不愿接記者的采訪,導致采訪工作無法正常進行。這就要求記者正確引導采訪對象,采用多種方式,讓采訪對象將內(nèi)心的感受表達出來。
(三)拉近與采訪對象間的距離
在采訪中,新聞記者要語言親切,加強和采訪對象的關(guān)系,給采訪對象朋友般的感覺,取得采訪對象的信任。記者要多使用“咱們”“我也是”等一些詞語,給采訪對象留下良好的印象,形成統(tǒng)一的情感。記者要在對話時尊重采訪對象,和采訪對象交流時要保持平等的姿態(tài)。當采訪對象為弱勢群體時,記者更要重視情感上的溝通,采用合適的語言,在采訪過程中,找尋和采訪對象相同的經(jīng)歷,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讓采訪對象感覺記者是親近的人。[4]營造融洽的采訪氛圍,盡量打開采訪對象的心扉,讓采訪對象傾訴自己的心聲,獲得最優(yōu)的采訪效果。
能力出眾的新聞記者大多善于打開采訪對象的內(nèi)心,從而獲取有意義的新聞采訪資料。作為一名新聞記者,不但要專業(yè)素質(zhì)過硬,同時還要具備良好的溝通技能和應對技巧,能夠在溝通采訪中游刃有余。新聞記者必須能夠運用各種溝通技巧,把握采訪的主導權(quán),處理采訪中遇到的難題,發(fā)掘采訪對象身上有價值的信息,形成更多的新聞素材,更好地服務新聞報道工作,吸引更多的視聽受眾,給受眾留下良好的印象。
[1] 徐慧君.記者在新聞采訪中的溝通技巧[J] .大慶社會科學,2013(01):131-133.
[2] 徐振宙.新聞采訪中的溝通技巧探析[J].新聞傳播,2014(18):86-87.
[3] 關(guān)躍進. 記者在采訪中的溝通技巧[J]. 新聞研究導刊,2015(11):131-132.
[4] 李婷.記者在新聞采訪中的溝通技巧[J].科技傳播,2015(02):30+32.
G214.2
A
1674-8883(2016)20-0234-01
蔡丹龍(1987—),男,浙江寧波人,文學學士,助理記者,研究方向:廣播電視新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