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曉姍
(同濟大學 浙江學院,浙江 嘉興 310651)
?
基于功能翻譯理論的漢德新聞翻譯策略分析
倪曉姍
(同濟大學浙江學院,浙江嘉興310651)
摘 要:本文以功能翻譯理論為依據(jù),以同濟大學交流網(wǎng)新聞文本漢德翻譯為研究對象,從篇章結構、語法特點和詞匯特征出發(fā),探討了以網(wǎng)絡為傳播載體的新聞漢德翻譯策略。
關鍵詞:功能翻譯理論;漢德新聞文本差異;漢德新聞翻譯策略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fā)展和中西方交流的日益頻繁,新聞成為中西方相互了解的重要途徑。和早期的報刊、電視等新聞報道形式不同,伴隨著計算機和互聯(lián)網(wǎng)的出現(xiàn),網(wǎng)絡成為越來越重要的新聞傳播載體,無論在時效性還是在多樣性方面都呈現(xiàn)出新特點。而縱觀外語新聞翻譯研究領域,我國學者在近二十年才逐漸加強對翻譯理論、翻譯批評、翻譯原則方法等的關注度。尤其在網(wǎng)站新聞翻譯這個新領域,還存在著很大的研究空間。
筆者自2013~2014年負責同濟大學對德合作交流網(wǎng)(下稱:交流網(wǎng))的新聞漢德翻譯。在功能翻譯理論基礎上,本文從篇章結構、語法特征和詞匯特點三方面出發(fā)對所譯新聞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翻譯策略。
(一)新聞文本一般特點
新聞報道是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最新發(fā)生的事實告訴給最廣泛的大眾,這決定新聞文本與文學、科技和商務等文本在翻譯上存在差異。首先,新聞文本時效性極強,只有得到“接受者”關注才能發(fā)揮其最大作用。所以新聞文本從寫作到產生都有明確的“接受者指向”,在新聞翻譯中也必須注意“受眾者轉移”。其次,網(wǎng)絡的便捷性使新聞文本在創(chuàng)作過程發(fā)生不同文本間的借鑒,即“搬運痕跡”。但是新聞的網(wǎng)絡傳播又具有地域性、時區(qū)性,在文字、詞匯、時間等“搬運”過程中要避免過度同質化。
(二)漢德新聞文本差異
對新聞進行漢德翻譯時,接受者從漢語讀者變?yōu)榱说抡Z讀者。譯者必須明確源語言和譯入語新聞的差異,考慮德語新聞文本特點。漢德新聞文本具有以下差異:首先,導語在德語新聞中出現(xiàn)頻率極高,旨在以生動、簡明的文字突出消息中最新鮮、最重要或者最能吸引人的內容,而交流網(wǎng)的中文新聞無導語。其次,德語新聞更多使用后置定語描述中心詞,而漢語通常將這類定語、狀語前置。后置的修飾語可以在修飾語較長時保持句子結構的平衡,避免“頭重腳輕”。第三,大部分德語新聞使用過去時,也有部分扮演“預告”的角色,使用現(xiàn)在時和將來時預報將來發(fā)生的新聞事實。在時態(tài)的表現(xiàn)上,漢語主要靠添加副詞“了”、“已經”或明確的時間表達表現(xiàn)過去時,而德語則可以靠動詞變化實現(xiàn),時態(tài)更豐富,除了常用過去時和現(xiàn)在完成時外,還時常使用現(xiàn)在時。
(三)功能翻譯理論
20世紀70年代在德國興起的功能派翻譯理論提出“翻譯是一種行為”,引入了“翻譯要求”,強調了交際目的。本文依據(jù)的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家費米爾的“目的論”就對外宣翻譯工作有特別重要的指導意義。“目的論”中的“翻譯要求”概念包括譯文的功能、譯入語接受者、接受譯文的時間、地點、譯文傳播的途徑以及產生或接受譯文的動機。此外,“目的論”中有三個重要法則,即目的法則、語際連貫和語內連貫。語際連貫是譯文與原文之間存在的某種關系,即對原文的“忠實”。語內連貫是譯文在譯入語文化及交際情景中應該要有意義,強調譯入語文化以及交際情景,即譯文的“功能”發(fā)揮。費米爾認為,語際連貫或“忠實”應從屬于語內連貫,同時二者又都從屬于“目的法則”。翻譯中的最高法則應該是“目的法則”,即翻譯的目的不同,翻譯時所采取的策略和方法也不同。
由于對外宣翻譯工作的特殊性認識不夠,人們往往以中國傳統(tǒng)的“信、達、雅”或西方的“等值論”為指導,強調在譯文中保留原文特征。雖然傳統(tǒng)翻譯理論對譯文的功能、接受者、交際情景、交際媒介等不夠重視,但這些因素對外宣翻譯工作的質量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這方面,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理論依據(jù)。在對外宣傳翻譯中,譯者需要做到更高層次的“忠實”,如不考慮交際目的、譯入語文化等重要因素,就達不到外宣的效果。
本章從功能翻譯理論出發(fā),從篇章結構、語法特征、詞匯特點三個角度對經篩選和整理的范本進行分析,總結相應的翻譯策略。
(一)篇章結構
1.設置導語。漢德新聞之間一個比較顯著的差異在導語設置上??紤]到譯入語讀者的閱讀習慣,建議從無導語的新聞原文提取重要新聞要素,編譯導語。
譯者首先必須掌握導語的基本特征:首先,導語是新聞中“最新鮮、最重要、最能吸引人”的內容。其次,導語的撰寫要求行文簡潔生動。最后,導語一般反映新聞事實發(fā)展的結果。
譯者參考大量德語新聞,對交流網(wǎng)上的漢語新聞《裴鋼校長一行訪問德國》進行編譯——刪減首段,提取新聞要素,從下文摘選提取“獲得榮譽”這一重要結果,編譯后的德語導語參考譯文如下:
同濟大學校長裴剛教授一行于7月5日~7日出訪德國,此行旨在擴展同濟大學與德國各高校的合作。柏林工業(yè)大學校長向裴剛教授授予了柏林工業(yè)大學榮譽證書和勛章。
2.新聞結構。由于德漢新聞文本的一般相似性,大部分新聞采用直譯;但根據(jù)不同新聞文本的差異性,翻譯時需要采用不同的新聞結構,以實現(xiàn)該類新聞的“功能”最大化。德語常用以下三種新聞結構:
第一,“金字塔”結構,采用順敘手法。特點是嚴格按照時間發(fā)展順序來安排新聞事實,逐漸進入新聞報道的高潮,而事件的結果姍姍來遲,造成懸念,引人入勝。該結構適合篇幅較長、發(fā)展過程延續(xù)一整天甚至若干天的新聞。從“功能”角度出發(fā),可以使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受。所以大型新聞和注重情節(jié)推進、強調吸引讀者、將其帶入新聞全程的長篇幅新聞,適合采用該結構。
如漢語新聞《“新時期的中德關系”國際研討會在我校成功舉行》,首段介紹基本新聞要素,隨后各段落按時間順序依次介紹人物致辭和演講,以及多方的交談和討論。這類“大會召開”主題新聞的漢德新聞中多采用“金字塔”式結構,在翻譯時也建議采用直譯。
第二,“倒金字塔”結構,使用倒敘進行描寫。特點是不按照時間發(fā)展順序,而是開門見山地展示新聞結果,然后回頭敘述發(fā)生在先的各項事實,敘述時也可按照事實的重要性順序依次遞減展開。這種結構適用于具有極其嚴格的時間性的短新聞,因為記者的目的是在最短時間內量化信息。
如漢語新聞《周祖翼書記會見中國前駐德大使馬燦榮》,漢語新聞采取陳鋪直敘的描寫。通覽全篇,最“新”的信息是“馬燦榮大使作學術報告會”,并不是介紹一個大型會議或由多個新聞事件組成的系列活動,此類篇幅短小的新聞建議譯者參考“倒金字塔”結構,使用編譯,提取首段新聞要素編寫導語,同時末段陪同人員作為新聞事實的“人物”要素提前,隨后再按照新聞事實重要性遞減的順序,將最重要的“學術報告”內容提前,讓讀者能夠先睹為快。
第三,“倒敘——順敘”混合結構,就是既有順序又有倒敘。開頭歸納事件梗概,再按時間順序編排新聞事實,或者在接下來的新聞事實敘述中穿插使用“倒敘——順敘”,以實現(xiàn)既有先聲奪人的開頭,又有妙不可言的結尾。穿插使用“倒敘”、“順敘”不是毫無章法,而是出于突顯新聞效果的“目的”。最典型的是大型活動的新聞報道。
如漢語新聞《2012德國波鴻魯爾大學日在我校舉行》,采用“順敘”描寫,按照時間順序記錄性地介紹整個活動,后又作為新聞背景補充介紹兩校合作歷史。
分析借鑒同一事件的德文新聞《RUB-TAGE IN SHANGHAI》的結構,翻譯時采用“順敘——倒敘”結構,又由于新聞篇幅較大,引入了小標題,使新聞結構更加清晰。譯文開篇介紹幾大新聞要素。第一部分,魯爾大學日系列活動簡介。第二部分,描寫開幕式致辭和“波鴻魯爾大學和同濟大學合作展”剪彩儀式,然后采用“倒敘”手法,回顧兩校在多領域的合作史。第三部分,回到“現(xiàn)在”,介紹活動期間兩校在各學科展開的學術交流。整篇新聞“順敘”、“倒敘”穿插,旨在既突出重點,又有豐富的活動內容,還能帶讀者回顧歷史,使其更具可讀性、趣味性。
(二)語法特征
新聞必須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階層對新聞信息的要求,盡可能大范圍地擴張新聞傳播力度,加之新聞要求的及時性,所以譯者在翻譯時必須考慮到譯文的遣詞造句,必須簡潔精練、淺顯易懂,盡量使用普通化的表達方式,摒棄浮夸雕琢的文筆。這就要求譯者要注重德語新聞在語法上的獨特性。
1.被動態(tài)的使用。被動態(tài)在科技文獻中的使用頻率最高,在德語新聞中也可以使句子簡單明了,又由于被動形態(tài)的主語是涉及的對象,所以當受事者比施事者更為重要時,被動態(tài)可以突出動作對受事者產生的影響。
分別比較在漢德新聞翻譯時用主動、被動態(tài)的不同效果:
如“授予Bode博士同濟大學榮譽教授也將使同濟大學與DAAD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摘自漢語新聞《同濟大學授予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秘書長Bode博士榮譽教授》),在翻譯成德語時使用被動態(tài),既強調動作對受事者的影響,又強調動作發(fā)生的方式。
又如“校黨委書記周祖翼、副校長董琦在逸夫樓會見了……馬燦榮一行”(摘自漢語新聞《周祖翼書記會見中國前駐德大使馬燦榮》),改為被動態(tài)表達后,將受事者提前,考慮到讀者在閱讀此類“人員來訪”新聞報道時,首先想要得到的信息是“何人來訪”,所以將訪客信息先傳達給讀者。
2.巧用現(xiàn)在時。漢德新聞主要用過去時進行陳述,因為新聞一般都是描述已發(fā)生的事件。但是有些德語新聞既有明確表示過去的時間詞,也的確是報道過去發(fā)生的新聞,但通篇卻采用現(xiàn)在時表述。
德語新聞中現(xiàn)在時的使用賦予德語讀者身臨其境的感覺,使其成為活動的“參與者”,而不是信息的“接收者”。所以在對《“新時期的中德關系”國際研討會在我校成功奉行》一類的漢語新聞進行翻譯時,可考慮使用現(xiàn)在時,實現(xiàn)將活動發(fā)展呈現(xiàn)到讀者面前的目的。
(三)詞匯特點
新聞德語詞匯是指新聞領域里的所有詞和固定詞組,它們是構成新聞德語的建筑材料。新聞語言處于不斷的發(fā)展過程中,直觀地反映社會發(fā)展和人們生活變化,新詞不斷產生,舊詞不斷消失,新聞詞匯也處于不斷豐富充實的過程中。
1.解釋具有特定文化歷史背景的詞匯。本文研究對象主要涉及同濟大學與德國和其他國際高校的合作,不可避免會涉及到一些具有本國特色、與本國文化歷史相關的詞匯。作為譯入語接受者的讀者可能因為缺乏對源語言國家文化、歷史的了解,不能很好地理解這些詞匯,這需要譯者在翻譯時進行適當“增譯”。
如漢語新聞“裴鋼代表……表示,作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師培養(yǎng)計劃’高校之一,同濟大學將開展創(chuàng)新教育,把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經驗的工程師視為‘卓越工程師培養(yǎng)計劃’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摘自漢語新聞《中德學院第十四次咨詢委員會會議召開》)。
“卓越工程師培養(yǎng)計劃”這個概念具有一定的背景知識:“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ǎng)計劃’(簡稱‘卓越計劃’),是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項目,也是促進我國由工程教育大國邁向工程教育強國的重大舉措”,此時譯者可使用關系從句對中心詞做出限定。
2.避免“望文生譯”。由于德語單詞往往有多個中文釋義,譯者需要從多個德語單詞中找到最合適的譯法。
如“9月16日上午,裴鋼校長會見了德國康斯坦茨大學校長Ulrich Ruediger、副校長Katharina Holzinger(分管國際合作)……”(摘自漢語新聞《德國康斯坦茨大學校長一行來訪》)。
在德語新聞中我們發(fā)現(xiàn),每個大學所采用的頭銜表示方法各有不同,如康斯坦茨大學校長為和副校長的頭銜名稱就與柏林自由大學的不同。那么在翻譯的時候如何才能正確選擇合適的頭銜呢?最好的辦法就是登陸各高校官方網(wǎng)站進行查詢,保證譯文的準確性。譯者在翻譯分管不同領域的頭銜時,建議在頭銜后使用后置定語進行限定。
本文基于功能翻譯理論,探討網(wǎng)絡新聞漢德翻譯策略。譯者必須清楚了解新聞翻譯區(qū)別于文學、科技、商務等體裁的翻譯特點,不僅要了解新聞的一般特征,還要區(qū)分漢德語新聞的差異,翻譯時達到對原文“忠誠”,又發(fā)揮“譯文的功能”。
筆者從篇章結構、語法特點和詞匯特征三個角度展開探討。篇章結構方面:一是普遍采用導語,二是根據(jù)不同新聞特點編譯三種不同的新聞結構,靈活使用“小標題”。語法特征方面:一是適當將主動態(tài)編譯成被動態(tài),以靠近德語讀者的閱讀習慣;二是巧用現(xiàn)在時。詞匯特點方面:一是由于外宣新聞的特點,需要解釋具有特定文化歷史背景的詞匯;二是查閱源語言的表達,避免“望文生譯”。
由于筆者分析的語料庫取自同濟大學對德合作交流網(wǎng),通過本篇論文總結出的翻譯策略可能無法直接用于其他體裁或主題的新聞翻譯。但是,筆者相信,而且希望,在此所做的翻譯策略探討能為其他新聞翻譯提供若干思路。
參考文獻:
[1]蔡有恒.功能理論與語篇語體特征分析[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5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1-8.
[2]陳志斌.新聞德語教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87-240.
[3]崔梅,周蕓.新聞語言教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25-35,115-117.
[4]黃勤.我國的新聞翻譯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J].上海翻譯,2007(3):006.
[5]林綱.網(wǎng)絡新聞文本結構的語法特征[J].社會科學家,2010 (7):155-157.
[6]林華.德國功能翻譯理論及其在實用文體翻譯中的應用[J].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6,25(3):110-112.
[7]諾德.譯有所為:功能翻譯理論闡[M].張美芳,王克非,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13-15,34-42.
[8]王琳.在等效翻譯指導下的德語新聞翻譯[J].西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7(4):53-55.
[9]吳波,朱健平.新聞翻譯:理論與實踐[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137.
[10]楊英明.論功能翻譯理論[J].中國翻譯,2001(6):39-42.
[11]俞建村.論新聞報道的翻譯特點[J].上海翻譯,2001(3):25-27.
[12]張美芳.編譯的理論與實踐——用功能翻譯理論分析編譯實例[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4(2):95-113.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06-00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