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楊
(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江南文化寓于小學語文教學探析
崔楊
(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摘要]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而江南特有的文化作為中華文化中的一部分,其詩性和審美特性決定了江南文化在引領學生回歸真實,走向至善,追尋智慧上發(fā)揮著重要的教育作用。小學語文教材作為傳承文化的重要載體,將江南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中意義深遠,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汲取江南文化之精華,豐富小學語文教學內容;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領略江南文化之意蘊;借助教師的文學素養(yǎng),樹立學生學習之榜樣。
[關鍵詞]江南文化;小學語文教學;文化傳承
鄭金洲在《教育文化學》一書中寫道:“文化給教育以社會價值和存在意義,教育給文化以生存依據(jù)和生機活力。”[1]一語道出了教育與文化關系之密切。教育是傳承文化的一種方式,文化是教育內容的一部分,語文教育是以語文課程為教育的載體,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決定了其在繼承傳播文化方面發(fā)揮著重大的作用?!度罩屏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前言部分明確指出“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和革命傳統(tǒng),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盵2]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白居易的這首《憶江南》是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內容,這首詞描寫了江南春天的絢麗景色,表達了詩人對江南的思念和眷戀之情。江南,自古就享有人間天堂之美譽,也曾是無數(shù)中國文人的精神故鄉(xiāng),“江南如詩如畫”這是江南在人們心目中的第一印象,其獨具特色的風景為古今中外人所贊譽,以柔克剛,“越名教而任自然”,與北方文化尤其是齊魯文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江南文化內涵豐富,主要分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包括古建筑、古董、古文、書法字畫等;精神文化是指古人的思想以及各種民風民俗。陳望衡在《江南文化的美學品格》中認為,“江南概念主要是審美的。江南文化從主調來看,是一種審美文化”。[3]江南文化的詩性之美主要體現(xiàn)在人的感性審美,沉穩(wěn)豁達的現(xiàn)實訴求與清新秀麗的自然環(huán)境達到一種和諧統(tǒng)一的境界,江南文化的詩性和審美特性兩大特點決定了其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意義重大。
一、江南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之教育意義
1.回歸自然,尋找真實生活
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所有學生都能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規(guī)定了語文課程的性質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課程內容注重吸收古今中外優(yōu)秀文化,通過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文化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促進自身和諧發(fā)展和精神成長,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如此美好的教育理念必須通過教育實踐才能轉化為現(xiàn)實,否則一切都是空洞的口號。傳承江南文化需要以語文課程為載體,將江南文化之精華融入小學語文教材中,借助語文教師的講解讓學生領悟江南之美,形成對江南自然美景的感性認識。江南文化的美學品格與江南自然優(yōu)美的風光密不可分,江南文化形成于唐代,通過文人墨客的詩集和山水畫體現(xiàn)出來,如詩人李白、蘇軾、辛棄疾等文人的詩詞已選入小學語文教材,主要描寫江南獨特的秀麗山水之美,這些創(chuàng)作的出現(xiàn)標志著江南文化的形成。寓江南文化于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通過開展一些實踐活動,諸如參觀古鎮(zhèn)、博物館、園林建筑、風景區(qū)等,讓學生身臨其境,真實地體驗到江南一帶的特色文化,江南的水鄉(xiāng)文化可以讓學生領略到江南的秀麗山水,江南的物質文化可以讓學生想象到江南的悠久歷史,江南的精神文化可以讓學生形成獨特的民族品格。學生在感受、領悟江南之美的過程中受到悠久歷史文化的熏陶,清曠靈秀的江南山水可以拂去一切浮躁,凈化心靈,因此語文教育可以通過實踐活動方式引導學生回歸到江南自然環(huán)境之中,追尋真實的生活,獲得完整的生命體驗。
2.摒棄丑惡,走向至善至美
江南多水,出門見橋,處處有水,江南的水性柔和、靈動,生活在清新秀麗的江南人們性情如水一般柔和、溫潤、細膩,勤勞善良的江南人民創(chuàng)造了博大精深的江南文化,江南水鄉(xiāng)的清秀之美,江南古鎮(zhèn)的恬靜之美,江南雨巷的幽深之美,江南文杰的靈韻之美,四美構成了一幅亮麗的風景畫,水墨江南有小橋、有流水、有人家,美不勝收,沉浸在如詩如畫的江南美景中,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小學生身心發(fā)展不成熟,對于是非善惡美丑分不清,辨不明,需要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走向正道,否則就會偏離正軌而走向罪惡的深淵,尤其是語文教學,更要注重小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養(yǎng)成,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將江南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中,一方面結合語文學習,讓學生觀察大自然,親身體驗江南之美,之后用口頭語言或者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觀察所得,并正確地區(qū)分何謂美,何謂丑;另一方面,通過講述江南歷代文人豪杰的歷史故事,讓學生區(qū)分何謂善,何謂惡。讓語文教育活動引導學生走向美善,這種美善是過程美善和目的美善的統(tǒng)一,就是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以美善的思想、言行、環(huán)境和事物啟發(fā)、喚醒和誘導小學生內心的誠實、正直、友善、進取等美善的心靈。將懶惰、自私、刻薄、陰險、狡詐、卑鄙等罪惡德性徹底地扼殺在搖籃之中,讓這些罪惡的因素不再左右小學生的身體和心理,使小學生在認知上,情感上和價值觀上都能向美好的方向發(fā)展,實現(xiàn)身心全面和諧發(fā)展,真正成為一個身心健康、德才兼?zhèn)洹⑵沸粤己玫娜恕?/p>
3.拒絕平庸,追求智慧人生
江南文化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其蘊含的智慧和精神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需要認真學習的內容,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提高文化品位,這是當代語文教育的目標之一。江南文化起源于馬家浜文化,后經(jīng)過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吳越文化的演變發(fā)展成為現(xiàn)在的江南文化,其中馬家浜素陶是研究江南文化最典型的物據(jù),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素”的詩性智慧便體現(xiàn)在其中,“素”在漢語詞典之意為純樸簡約無彩飾之意,其文化內涵象征著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勤懇樸實、兢兢業(yè)業(yè)、求真務實的精神。先民能根據(jù)自然的物象色彩在陶器上進行挖、切、雕、刻,以素色裝飾和描繪陶器,給人一種不同于彩陶的視覺效果,也許在馬家浜先民們看來,唯有這素色才能與色彩斑斕的自然環(huán)境形成一種鮮明的對比,視覺體驗的效果便會不同,人的創(chuàng)造物才會具有獨特的魅力,才能從自然環(huán)境中脫穎而出;從這一方面來看,先民已經(jīng)具有了樸素的辯證思維意識和先天的智慧。江南的園林藝術也表現(xiàn)出豐富的文化內涵,“江南園林甲天下”,在中國所有的古典園林中,當屬江南園林最為獨特,無論是在造園手法還是在藝術構思形式上都表現(xiàn)出不同于北方古典園林的建筑風格,總體上表現(xiàn)為小巧玲瓏、素潔淡雅,與自然合為一體,蘊含著天人合一的思想,體現(xiàn)出古人的大智慧。同樣江南的文學藝術也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從古人的詩詞到現(xiàn)代的詩歌、散文、小說,都表現(xiàn)出獨特的審美風格,以“清”“柔”為主要美學特征,如今在中小學語文教材中都有江南文人的作品,閱讀這些作品總是能給人一種不同的感受,扣人心弦??傊衔幕谔掌髦谱?、園林建筑、文學作品、繪畫藝術等方面都蘊含著古人的智慧,將這些融入語文教學中,是當代小學生汲取民族智慧的重要途徑。
二、江南文化寓于小學語文教學之路徑
1.汲取江南文化之精華,豐富小學語文教學內容
小學語文教學是對小學生進行文化滲透的重要渠道,選取江南文化之精華自然貼切地引入到小學語文教材之中,通過語文教師課堂教授,激發(fā)小學生學習江南文化的興趣,從博大精深的文化中汲取智慧,是語文教育的目標之一。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如今古詩詞已經(jīng)進入到小學語文教材,古詩詞是我國文學藝術中的瑰寶,也是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將古詩詞納入到小學語文教材中,一方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熱愛古詩詞的興趣,讓學生感悟古詩詞語言的優(yōu)美流暢,獲得情感上的陶冶,提高其欣賞古詩詞的能力和品味;另一方面在學生欣賞古詩詞過程中,堅持“以讀為本”的課程理念,在閱讀中入情入境,感悟和思考江南文化獨特的詩性和審美特性。詩注重感情的融入和想象的展開,沒有感情的詩就如嚼蠟,品味起來無香無味,沒有豐富的想象就無審美,感受不到詩詞的優(yōu)美。
在語文寫作教學中,尤其要關注小學生的課下練筆,作文周記,日記的寫作。作文的功能在于提高小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將作文的主題與江南文化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在寫景作文中把江南文化中美學品格和詩性精神凸顯出來,讓江南文化獨特的美豐富自己的作文,凸顯文章之意蘊。
2.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領略江南文化之意蘊
語文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主陣地,但也不能忽視課外實踐活動的重要作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小學生學習江南文化的另一條渠道,實踐活動可以有多種形式,如定期舉辦“古詩詞討論會”,這里的古詩詞是未選入語文教材之內的,目的是為了拓展小學生的知識面,進一步地了解古詩詞。另外參觀游覽著名的風景區(qū)和古建筑也是對小學生進行文化熏陶的重要途徑,江南文化也許只有親身體驗才能領略到江南獨特的美,春游秋游是如今學校開展的一項旨在豐富學生知識,擴大學生視野,增長學生見識的實踐活動,教師可以結合語文教學內容帶領學生參觀江南一帶的名勝古跡,領略江南文化的意蘊。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二組第一篇課文《古詩詞三首》中的第一首,“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思鄉(xiāng)古詩,詩中涉及京口、瓜洲、鐘山和江南四個地點,京口就是今日的江蘇鎮(zhèn)江市,靠長江邊,瓜洲在今天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qū),瓜洲古渡風景區(qū)是國家水利風景區(qū),“泗水流,汴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千年瓜洲古渡,勝境猶存;南京城內有鐘山,鐘山風景名勝區(qū)是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之一,以中山陵為中心,包括紫金山、玄武湖兩大區(qū)域,這里有著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古跡文物,不愧有“金陵毓秀”的稱謂;江南,從人文地理上特指長江以南,狹義的江南現(xiàn)指長江中下游平原南岸、瀕臨長江沿線組成的江南地區(qū),廣義的江南涵蓋長江中下游流域以南,南嶺、武夷山脈以北,即湘贛浙滬全境與鄂皖蘇長江以南地區(qū)。教師課堂上講解完古詩之后,要求學生課下搜集關于瓜洲、鐘山等風景區(qū)的圖片,了解這些風景區(qū)的歷史演變過程,并組織一場討論課,讓學生在這種濃厚的文化討論氛圍中受到感染、熏陶,提高文化品位。
3.借助教師的文學素養(yǎng),樹立學生學習之榜樣
語文教材是進行語文教學的重要載體,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含量,就語文教學而言,教師解讀語文教材的目的是引導學生走進作者的文本世界,與作者對話,領悟文本的內涵,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自身具有很高的文學素養(yǎng),才能引導學生品味、感悟教材?!拔覀儫o法設想一個缺乏語文氣質,人文底蘊淺薄貧瘠的教師,能喚起學生熱愛人類文化的激情?!盵4]由此可見,語文教師,作為文化的播撒者,其本身的文學素養(yǎng)就決定了文化傳播的有效性,一個文化底蘊豐富的語文教師必然能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語文教師要以傳播中華優(yōu)秀文化為己任,努力拓寬自身的文化知識,以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感染學生的心靈,將學生一步一步地引入到學習優(yōu)秀文化的語文教學活動中,使江南文化的種子植入小學生的心靈土壤之中。如果一位語文教師不了解江南文化,甚至沒有絲毫的概念,那么這樣的教師就無法擔當起傳承文化的大任,缺乏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就無法對學生進行教育,一個國家、民族的前景就會讓人堪憂。相反,如果有一批熱愛民族文化、功底扎實的語文教師,教育出來的學生就可以接受文化的熏陶,語文課堂也會變成學生徜徉文學藝術的海洋,傳承文化的目標也會順利實現(xiàn)。
[參 考 文 獻]
[1] 鄭金洲.教育文化學[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
[3] 陳望衡.江南文化的美學品格[J].江海學刊,2006(1):47.
[4] 曹明海:語文陶冶性教學論[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92.
[責任編輯:黃曉娜]
[收稿日期]2015-12-22
[基金項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招標項目(SK2015A032)。
[作者簡介]崔楊(1991-),女,安徽亳州人,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1477(2016)05-0047-03
語文視角[DOI]10.16165/j.cnki.22-1096/g4.2016.05.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