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傳明
(吉林省農安縣萬順中學 吉林農安 130200)
淺談高中物理的生活化教學滲透
馮傳明
(吉林省農安縣萬順中學 吉林農安 130200)
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不斷優(yōu)化對高效課堂的實現以及學生健全的發(fā)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我們要不斷優(yōu)化高中物理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以確保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能最大化地展現給學生,進而,也為高效物理課堂的順利實現打下堅實的基礎。
物理 生活化 教學
物理知識都是生活和實驗的總結,所以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和生活相聯(lián)系,從生活中來,再回到生活中去。通過一些生活現象或小實驗總結物理規(guī)律,這不僅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還可以把所學物理知識應用到生活中,解決一些生活現象,讓學生在生活化教學策略的指引下將書本知識的掌握和實踐能力的提升并行不悖,相輔相成。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很多學生難以理解抽象的物理知識點,課堂上經常出現消極的學習狀態(tài),不利于教師正常的教學。因此,教師想要改變這種現狀,首要任務是結合實際生活中的現象幫助學生實現良好的思維轉換,讓他們以更加積極的狀態(tài)參與到物理知識的學習當中。首先,教師要研究課本中復雜的知識點,想辦法把知識點直觀地呈現在學生眼前,讓物理知識形象化,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比如,學習“重力的時候”,教師把教學中所用的設備換成常見的學習或者是生活用品,和學生一起進行自由落體運動,提問學生為什么事物都會向下落?為什么重量差距很大的物體下落時間相同?把常見的生活物品與學生容易忽略的問題結合起來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讓學生有方向地參與到物理課堂當中,為物理課堂注入更多的活力。其次,教師可以根據知識點的發(fā)展歷史進行誘導教學,通過多媒體教學技術向學生展示其發(fā)展過程及生活中的應用,豐富學生心中知識點的形象,帶動學生想象力,促使其更好地參與到課堂當中,實現物理課堂的高效發(fā)展。
上文已經引入了生活化的物理問題,接下來的任務自然就是解決問題。這樣一來,才能形成完整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在進行問題的解決時,應采取師生互動教學模式。具體而言,師生互動教學模式承認了,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與學”的雙向反饋機制。對反饋機制進行具體的課堂實踐,就體現為“主體性”教育的內涵要求。
如以力學內容為例。教師在導課過程中,應就本堂課的教學內容提煉出幾個小問題:如為什么三腳架是世界上最穩(wěn)定的結構。通過問題的引入,就能促使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進行思考。此時,教師可以進行板書,畫出三腳架的草圖。然后指出,本堂課對合力的學習,將使大家明白其中的道理。緊接著,教師通過演示PPT或是播放視頻的方式,向學生從整體上展現“力”在生活、生產中無處不在的景象。并且,整堂課以“力”在生活中的具體表現為載體,圍繞著合力、分力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展開講解。通過完成這一系列講解后,引導學生就三腳架的結構為什么很穩(wěn)定,展開課堂討論。最終,由教師總結出其中的原理。
高中物理教師在教學時,可以挖掘一些日常生活中熟知的案例,讓學生利用所學到的物理力學知識進行解釋和討論,使學生深刻體會到物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例如,在引導學生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兩個因素時,可以拿司空見慣的自行車作為例子,讓學生探討自行車的哪些部分運用到了摩擦力相關知識。這樣,學生經過一番思考,各抒己見。有的學生認為,自行車的外胎周圍是一些凹凹凸凸的花紋,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增大自行車和地面之間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從而增加摩擦力,防止自行車打滑。有的學生認為,當自行車剎車時,剎車用的橡膠墊和車圈之間的摩擦力會限制車輪轉動,手部施加的壓力越大,橡膠墊對車圈所產生的壓力就會越大,車輪轉得就會越慢。當橡膠墊和車圈之間不再出現相對滑動,車輪和地面之間的滾動摩擦就變成了滑動摩擦,阻礙自行車進一步向前運動,最終停下來。還有的學生想到了鋼珠在自行車軸承、車把轉動處等重要部位發(fā)揮的作用,認為鋼珠把滑動摩擦變成了滾動摩擦,對其添加潤滑油可以讓接觸面產生相對分離的狀態(tài),從而大為減小兩者之間的摩擦力。學生們這樣的探究過程能引導學生利用力學知識探索生活問題,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
物理源于生活,走向社會,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把這些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的事物引入物理課,就會增加學生對物理課的親切感。課外實踐活動是將物理教學生活化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法。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可以親自動手操作,自己是整個活動的主導者,因此其參與性和主動學習意識要強。物理實驗也是學生課外實踐的重點。物理實驗就成為學生將理論運用于實踐的最佳途徑。通過親自動手操作的活動,學生不僅可以牢固掌握物理理論知識,而且動手操作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都有相應程度的提高,為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素質人才奠定了基礎。此外,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用常見的生活器具做家庭物理實驗,或讓學生有意識地把可樂瓶、易拉罐、飲料吸管、膠帶紙等帶進課堂進行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拉近物理學習與生活之間的距離,并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在實際生活中使用物理知識的意識和能力。
總之,高中物理教學的生活化還真正實現了“為生活而教育”這一教學目標,體現了物理知識來源于生活而又服務于生活的特點,使學生在學習知識階段獲得了實踐機會,為適應社會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