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連君
(大連市金州區(qū)新華小學 116100)
小學語文教育中的“美”
宋連君
(大連市金州區(qū)新華小學 116100)
小學語文教材中,無論是語言文字的表述,還是從內涵意義的闡明都充滿了美的因素,《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指出: “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 體、 美的和諧發(fā)展。 ”所以,將美育滲透到語文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獲得美的感悟,受到美的熏陶,完善自我,在心理、 思想等方面得到升華,從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語文課堂不可忽視的內容。
小學 語文 美育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語道出人們對美的需求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為美是人們精神生活的一種享受,一種樂趣,一種陶醉。真正的美應當是純潔的,善良的,真實的。他能使人的內心產(chǎn)生無比的喜悅和興奮,在欣喜中受到啟迪,領悟生活的真諦,從而完善自己的道德,陶冶自己的情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小學語文教材中,無論是語言文字的表述,還是從內涵意義的闡明都充滿了美的因素,《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指出: “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 體、 美的和諧發(fā)展。 ”所以,將美育滲透到語文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獲得美的感悟,受到美的熏陶,完善自我,在心理、 思想等方面得到升華,從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語文課堂不可忽視的內容。那么,教師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美”呢?我根據(jù)自己的教學實踐,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去嘗試。
在語文教學中,審美對象總是以具體可感知的形象方式存在的,因此,語文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首先在于對形象的感知。有些課文,學生可以依據(jù)語言文字,經(jīng)過豐富的想象,浮現(xiàn)出作品所描繪的形象,從中得到美的享受。但是,由于小學生的審美想象力尚處于初始階段,審美意識開始覺醒,加之表象儲存貧乏,有時僅憑文字的敘述,很難使學生呈現(xiàn)形象,喚起美感。這時最好的辦法是利用多媒體,把文字內容訴諸于視覺的畫面,加上生動的講解(因為圖畫比文字更容易產(chǎn)生鮮明的形象),使學生直接地產(chǎn)生意象整體,以達到陶冶美感和高尚情操之目的。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凝練生動的優(yōu)美詩句,有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有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jié),也有真摯感人的動人事跡。 大自然中波瀾壯闊的海洋、陡峭挺拔的山峰、 一望無際的原野、 奔騰不息的河流、 秋去冬來、歲月變遷,都能在作家的筆下多姿多彩地呈現(xiàn)于學生面前,使學生體驗到一種身臨其境的美感,但任何關于自然美的描繪,都不是單純的自然美的復現(xiàn),而是作者主觀思想感情和客觀事物天人合一的藝術境界,一幅情景交融、 形神結合的藝術圖畫。如何引導學生鑒賞這整體美? 誦讀課文就是一個有效的方法。 通過美讀感受和欣賞課文中的語言美和意境美,是審美教育的關鍵。 葉圣陶稱有感情的朗讀為 “美讀” 。 他說: “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 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出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相通了,無論興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 ”可見有感情的朗讀,是感知美、 欣賞美的重要途徑。
教學語言是教師傳授知識給學生時最重要工具。教師在領會課文情感的基礎上用緊扣課文主題的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講課,在課堂上要盡量做到語言準確鮮明、生動形象,富有吸引力,聲音抑揚頓挫,使語言文字中蘊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語文教師要充滿感情地去講解每一篇課文,感情真實,語言動人,并適當配合一些體態(tài)語言,引起小朋友有效感知,與教材內容產(chǎn)生共鳴,從而使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進而達到美育教育的效果。
文學作品是用形象來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語言塑造出來的。在作品中,我們看到的是具體的、感性的典型形象。只有我們身臨其境,與作品息息相通,才可能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所以,我們要發(fā)揮自己的情感去激發(fā)、感染學生,為此,教師可以通過設計意境,制造氣氛,表情范讀,看圖描述,配樂朗誦等多種藝術手段,以情動情,使語文教學達到一個更完美的境界。
如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時,可創(chuàng)設情景,學生隨著輕柔的音樂來到春天的小興安嶺。通過畫面的展示,再加上生動的配樂朗誦,把學生帶入到課文所描寫的意境中,解凍的小溪便躍然紙上。學生邊聽邊想,仿佛自己已“飛”到美麗的小興安嶺,來到小溪邊,眼前出現(xiàn)一道歡快的小溪,它清涼而又生機勃勃。進而讓學生身入其境的用手摸一摸小溪,感受它的流淌。隨著語言文字的描繪,運用移情想象,學生把自己也想象成來到小溪邊的森林動物。音樂會讓學生情不自禁地沉浸在美麗的意境之中。
這樣教學喚起了學生的情感活動,做到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相伴相隨,使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以和諧發(fā)展。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神奇”與“美麗”,得到了美的感染與熏陶,獲得理解語言文字和塑造心靈相統(tǒng)一的效果。
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把所學的知識轉化為能力。 美育的歸宿就是提高學生的審美創(chuàng)造力。 創(chuàng)造美是學生自我發(fā)展的需要和寶貴的心理特征。在教學中,教師要最大限度地培養(yǎng)他們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當學生在語文課堂上體會到美時,就會產(chǎn)生躍躍欲試的創(chuàng)作沖動和靈感,這時教師就應趁熱打鐵、 因勢利導,引導學生把整個審美過程進一步提升。 語文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的特點,結合課文的特點,引導他們開展一些行之有效的創(chuàng)造美的活動。比如表演,既是一種欣賞,又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 進行寫作練習,也是一種創(chuàng)造美的活動,可采用續(xù)寫式、 仿寫式等多種表達方式進行表達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訓練。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的方法是靈活多樣的,我們在語文教學實踐中要不斷探索,融會貫通,并努力提高自己鑒賞美、理解美的能力,這樣才能把審美教育切實地貫穿到語文教學中去,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