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智敏(徐州市銅山中學)
?
高中語文散文閱讀教學的困境與對策
孟智敏
(徐州市銅山中學)
摘要:散文是一種能直接表達作者的情感,能真實體現(xiàn)出作者的人格,還能徹底展現(xiàn)作者心靈的文體。學生通過閱讀散文,能夠?qū)W到很多特色語言,既能提升自己的語言審美能力和鑒賞力,也能使自己陶醉于大自然語言的美妙中。
關鍵詞:高中語文;散文閱讀;困境;對策
高中語文教學中,散文是一個不可缺的整體,它的地位也極其重要。學生通過學習散文,既能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還能對文學鑒賞得到獨特的見解,在不斷的學習中能積累到很多知識。在情感方面,能激發(fā)學生的審美觀,還能實現(xiàn)美學教育。所以說高中教師一定要重視散文閱讀。
1.散文教學模式的盲目性
目前,各所高中都在進行散文教學改革,但很多都是盲目的,將文本割裂開來,設置一個個問題,讓學生去分析,這對于學生學習散文不利。例如,教材中那些通俗易懂的內(nèi)容,能夠?qū)崿F(xiàn)文本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學生也能夠被散文的美感所吸引,就不需要為了改革而改革,過度分析,破壞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性。
2.對文本解讀的忽略
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對本身的教材不予解讀,讓學生對文本知識置之不理,讓學生閱讀大量的課外書,認為這樣就是在靈活地運用教材,是在讓學生接受新的學習理念。這些都是不可取的。“文學作品的意義理解必須從文學作品的存在方式出發(fā),不能漠視文本自身的存在價值?!蹦切┪膶W作品都有自身的意境和意義,它既科學又人文。不是任由學生憑自己的想象力想怎么說怎么理解都認為是對的。創(chuàng)新要抓,但不能誤導,不能曲解文本自身的意思,不能把那些虛浮、輕率的缺點帶到學習中來。
教師應該以文本知識為重點,以課外書為輔導,引導學生領會文本精髓,讓學生對所學知識舉一反三,這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準確、嚴密的思維能力,帶動學生全面發(fā)展,更有利于學生掌握好書本知識。
1.注重對高中生散文閱讀主動性的培養(yǎng)
在高中散文閱讀教學實踐中,我們要從多個角度采用新穎的形式,來表現(xiàn)散文的基本特征和它獨特的優(yōu)美之處。同時,也可以使學生體會到散文在文體風格、題材內(nèi)涵上的與眾不同,以此來實現(xiàn)對散文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高中生散文閱讀中體會到的情感和意境,轉(zhuǎn)化為對散文閱讀的原動力。還可以通過視頻、圖片、音樂等輔助教學方式,適時地營造出與閱讀的散文相關聯(lián)的教學場景,借此也可以很好地提高高中生散文閱讀的積極性。
2.引導高中生抓住散文要領,把握中心內(nèi)容,高效進行閱讀
散文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題材形式,自然也具有其獨到之處。這就要求我們在散文閱讀實踐中,引導高中生在進行散文閱讀時,明確散文閱讀的要點是什么,所要表達的中心內(nèi)容和它的表現(xiàn)形式。這些都屬于散文的閱讀基礎點,而散文中所蘊含的情感也是以此為基調(diào)來展開的。只有在進行散文閱讀的同時,注意和注重了這些重要的散文閱讀方向,才能有效地對各類散文展開閱讀和學習,也才能提升高中生對散文閱讀的興趣。
3.注重培養(yǎng)和形成高中生對散文閱讀的個性
在高中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要特別注意學生在閱讀上的個性化培養(yǎng),并以此來激勵學生有效、持續(xù)地進行閱讀學習。為了實現(xiàn)這一學習目標,我們首先要利用散文本身固有的優(yōu)美意境,來培養(yǎng)學生自身的豐富情感的展示。只有在閱讀中融入自我的情感,才能對散文內(nèi)容本身形成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其次,要有針對性地去對閱讀的散文進行梳理,把握其主要內(nèi)容,秉持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原則,積極加以理解和運用,并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提出與閱讀內(nèi)容相適應的思考類型的題目。通過師生互動、討論交流,不但可以加深高中生對散文閱讀的理解,還有助于形成高中生對散文閱讀的個性化見解。這既是現(xiàn)行高中語文教學實踐中,對提高學生散文閱讀興趣的有效途徑,也是一種在高中語文教學實踐中,使學生掌握散文學習與理解的積極性的方式。
高中生的語文散文閱讀能力的提高是新課改的必然要求,它有利于學生的自身發(fā)展。語文老師在課堂上,要充分發(fā)揮其主導作用,要把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起來,抓住散文閱讀的要領,鼓勵學生自主地多讀一些課外書,在教學中形成一套個性化的閱讀模式,以此來提升學生自主閱讀語文散文的能力。
參考文獻:
[1]任艷紅.芻議高中語文學科走出閱讀教學困境的方法[J].才智,2013(17):67.
[2]眭朝帝.高中語文自主性閱讀教學現(xiàn)狀與對策分析[J].成功:教育,2009(07):41.
[3]李金云,馬歡.當前高中語文教學研究的探索與反思:以人大復印報刊資料《高中語文教與學》為中心的分析[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05):123-130.
·編輯喬建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