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溫病學對《傷寒論》下法的傳承與發(fā)展

      2016-03-09 16:35:51陳鵬謝勇齊維曾征倫葛文華皮立宏吳智兵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16年5期
      關鍵詞:表里少陰溫病

      陳鵬,謝勇,齊維,曾征倫,葛文華,皮立宏,吳智兵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廣東廣州 510405)

      論溫病學對《傷寒論》下法的傳承與發(fā)展

      陳鵬,謝勇,齊維,曾征倫,葛文華,皮立宏,吳智兵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廣東廣州510405)

      通過對《溫病條辨》和《傷寒論》等的條文進行對比分析,闡釋了明清時期溫病學家對《傷寒論》的攻下法的繼承與發(fā)展。溫病學派主要從諸臟腑合治以通腑、攻補兼施、輕頻緩下、重視調暢氣機、表里雙解等角度對下法予以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使攻下法形成了相對完整的體系,擴大了下法在中醫(yī)臨床的使用。具體表現在:對里實內結、腑氣不通的三承氣湯證,根據有形熱結的各種兼證、變證,采用受累臟腑合治法,如對咳喘、痰多兼有便秘者可選用宣白承氣湯,對小便赤痛兼見便秘者可用導赤承氣湯,對上有痰熱蒙蔽心包、下見腸腑熱結者可用牛黃承氣湯;以增液承氣湯和新加黃龍湯等攻補兼施治療虛實夾雜證;以枳實導滯湯輕頻緩下治療濕熱裹結遏伏于中之證;重視調暢氣機以升降散達升清降濁、清熱開郁之效;以增損雙結散表里雙解法治療陽明病兼表邪而禁下者。

      下法;溫病學;《傷寒論》;《溫病條辨》;臟腑合治;攻補兼施;輕頻緩下;調暢氣機;表里雙解

      下法也叫瀉下法或者攻下法,是攻逐里實、導邪下行的一類治法,主要用于有形實邪內結腸腑及下焦的病證[1]。早在《內經》中就有關于下法的記載,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云:“中滿者,瀉之于內”;“其實者,散而瀉之”。而張仲景《傷寒論》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將下法的運用提高到了一個新臺階,如苦寒攻下之三承氣湯、瀉熱逐瘀之桃核承氣湯及抵當湯、潤腸通便之麻子仁丸、益脾通陽之桂枝加大黃湯等,為后世醫(yī)家提供了諸多下法的治療準則及行之有效的方劑。本研究通過對溫病學著作和《傷寒論》的條文進行對比分析,闡釋了明清時期溫病學家對《傷寒論》攻下法的繼承與發(fā)展,現報道如下。

      1 諸臟腑合治以通腑

      在《傷寒論》中,里實內結、腑氣不通多責之于胃腸下焦,代表方劑為三承氣湯證。而吳鞠通的《溫病條辨》在此基礎上,根據有形熱結的各種兼證、變證,結合臟腑間的生理病理關系,采用受累臟腑合治法,對苦寒攻下有較大發(fā)展。受累臟腑合治法的依據是諸多臟腑可令腑氣不通,非獨胃腸,但不離胃腸。

      《溫病條辨·中焦篇》第17條云:“喘促不寧,痰涎壅滯,右寸實大,肺氣不降者,宣白承氣湯主之?!保?]肺與大腸相表里,在生理上肺的肅降與大腸傳導功能之間存在相互為用的關系;病理上二者亦相互影響。若肺熱壅盛,灼津成痰,痰熱互結壅滯在肺,肺失肅降,氣不下行,引起腑氣不通,則在咳喘、痰多等癥出現的同時兼有便秘。方用宣白承氣湯以奏宣肺化痰、泄熱攻下之效。正如其注解,“以杏仁、石膏宣肺氣之痹,以大黃逐胃腸之結,此臟腑合治法也”[2]。又云“左尺牢堅,小便赤痛,時煩渴甚,導赤承氣湯主之”[2]。小腸具有泌別清濁的功能,可將代謝所產生的食物殘渣和水分分別下輸大腸與膀胱。小腸又稱為“火腑”,故小便赤痛乃屬小腸熱盛下移膀胱;同時本病兼有大腸熱邪內結而出現便秘,故為大小腸同病,治療以導赤承氣湯,以達清泄火腑、攻下熱結之功,為二腸同治。“邪閉心包,神昏舌短,內竅不通,飲不解渴者,牛黃承氣湯主之”[2],此為上有痰熱蒙蔽心包,下有腸腑熱結;二者的關系,既可因痰熱蒙蔽心包、閉阻心竅,心神機能失常,影響腸腑功能,同時痰熱內壅耗津傷液共致燥熱結于腸道,也可因腸道燥熱灼液成痰進而痰熱蒙蔽心包。治療以牛黃承氣湯清心開竅,攻下腑實。此法為“牛黃丸開手少陰之閉,以承氣急瀉陽明,救足少陰之消”[2],故為兩少陰合治法。

      2 攻補兼施治療虛實夾雜證

      《傷寒論》第320、321、322條分別論述了少陰三急下證,條文之首均冠以“少陰病”,故其應具有“脈微細,但欲寐”等少陰病典型脈診表現,病理性質屬正虛邪實,因一方面少陰水虧將竭,另一方面燥屎內阻、煎灼津液[3]?!端貑枴吮静髡摗吩疲骸跋炔《笊袧M者治其標……小大不利治其標,小大利治其本?!敝袧M而二便不通,此為氣機升降不能,為危急之證。結合少陰腑實證,既有少陰本虛,又有大便不通、腹部脹滿之象,以標證最急,治療上張仲景采用急下存陰之法,防止真陰過度耗竭。而吳鞠通《溫病條辨》則采用攻補兼施之法,此是溫病學對《傷寒論》下法的另一大發(fā)展?!敖蛞翰蛔悖瑹o水舟停者,間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氣湯主之”[2],此為腸腑熱結、陰液大虧之虛實夾雜證,單用攻下法雖攻下力強,但腸道過于干澀,故“下之不通”。吳鞠通一方面用增液湯滋陰養(yǎng)血,同時兼用承氣湯攻下以通氣機,此為增液行舟之法。與之相類似的有“應下失下,正虛不能運藥者死,新加黃龍湯主之”[2],本病屬陽明腑實兼氣陰兩虛之證。此時患者正氣已衰,法當補益氣陰,但陽明熱結仍盛,補則恐其斂邪,而一味攻下又恐津氣外脫,故采用攻補兼施法。方中人參補氣,生地黃、麥冬、玄參、當歸滋陰養(yǎng)血,并加血肉有情之品海參大補元陰、補而不膩;大黃、芒硝、生甘草為調胃承氣湯以泄熱攻積,諸藥合用奏攻補兼施之效。

      3 輕頻緩下治療濕熱裹結遏伏于中之證

      在《傷寒論》中,三承氣湯證針對的病邪性質為熱邪,乃陽明熱實、燥屎內結之證,治療當峻下熱結。且張仲景在《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第17條云:“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故后世醫(yī)家有濕溫禁用下法之說。隨著明清溫病學的發(fā)展,對濕熱類溫病有較深入的研究和探討。葉天士《臨證指南醫(yī)案·暑》云:“濕乃重濁之邪,熱為熏蒸之氣?!保?]濕熱裹結,熱入濕中,如油裹面,濕遏熱伏,膠著難解[5],其若阻滯腸道,與陽明腑實證不同,非一兩次導下即能使病邪清除,往往需要連續(xù)攻下,濕熱之邪方盡。如一味使用承氣湯類峻下之劑,不僅邪氣難以祛除,反致正氣損傷而生他患,重則徒傷氣陰而洞泄不止,甚則損傷陰絡而致便血[6]。故制劑宜輕,因勢利導,即所謂“輕頻緩下”。正如葉天士在《溫熱論》云:“傷寒邪熱在里,劫爍津液,下之宜猛;此多濕熱內搏,下之宜輕?!保?]代表方劑為俞根初《通俗傷寒論》枳實導滯湯,方中雖包含有小承氣湯,但大黃、芒硝、枳實的劑量遠遠小于《傷寒論》原方劑量,且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作用輕而緩和,可多次連續(xù)使用,使?jié)袢嵬恕?/p>

      4 重視調暢氣機推崇升降散

      《素問·六微旨大論篇》云:“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氣機的升降出入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升降正常,出入有序,則五臟安和;升降失常,出入無序,則五臟乖戾,故又可認為氣機失常是疾病發(fā)生之淵藪[7]。而脾胃居于中焦,通達上下,為升降運動的樞紐,脾主升、胃主降,共同完成水谷精微的化生及濁液糟粕的排出?!秱摗逢柮鞲瓕嵶C,乃因邪從熱化,與腸道糟粕互結,致腑氣壅滯,胃不通降,而出現腹?jié)M腹痛,大便秘結,甚則上擾心神出現神昏譫語,治用承氣湯,通腑泄?jié)嵋越滴笟?。故葉天士《臨證指南醫(yī)案》云:“仲景急下存陰,其治在胃?!保?]后世溫病學家對于調暢氣機的理論有了進一步繼承和發(fā)展,如《溫病條辨》提出的“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2]。治中焦如衡的關鍵在于氣的平衡,即平衡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濁功能,如此機體功能才能條暢順達[8]。升降散是溫病的名方,是此類方劑的代表,最早見于明代龔廷賢的《萬病回春》,清代醫(yī)家楊栗山的《傷寒瘟疫條辨》對此有較深刻的發(fā)揮。方中以僵蠶為君藥、蟬蛻為臣藥,二者祛風除濕、清熱解毒開郁,升陽中之清陽;姜黃辛散味苦,行氣散郁,而大黃則味苦性寒,上下通行,通腑泄?jié)?,二者合用降陰中之濁陰,一升一降,而達升清降濁、清熱開郁之效。名老中醫(yī)蒲輔周在治療時病時尤推崇升降散,其認為:“溫病最怕表氣郁閉,熱不得越;更怕里氣郁結,穢濁阻塞;尤怕熱閉小腸,水道不通,熱遏胸中,大氣不行,以致升降失靈,諸竅閉滯”,強調“疏通里氣而清小腸”的重要性[9]。升降散方一方面可調暢氣機以利于清解郁熱、通腑逐穢,另一方面在泄熱通下的同時能進一步促進氣機的暢達,相輔相成,共立奇功。

      5 表里雙解適用陽明病兼表邪而禁下者

      《傷寒論》第189條云:“陽明中風,口苦咽干,腹?jié)M微喘,發(fā)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jié)M小便難也?!蓖瑯釉诘?08條云:“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fā)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贝藘蓷l論述了陽明病兼表邪者禁下,當先解表后攻里。而后世溫病學對于此種表里同病者,治法有進一步發(fā)展和補充,采用表里雙解法,典型方劑為《傷寒瘟疫條辨》中的增損雙結散。該方用荊芥、防風、薄荷葉、蟬蛻、僵蠶疏風解表,配合大黃、芒硝、甘草即調味承氣湯通腑泄熱,適用于表邪偏于寒而里熱亢盛且有腑結者,表里雙解,使表邪得解而腑結得通。

      綜上所述,張仲景《傷寒論》開啟了下法辨證論治的體系,將其廣泛用于臨床。后世溫病學對下法進行了補充和完善,使其更加完善而更有利于下法在臨床的使用。

      [1]楊進.溫病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1:106.

      [2]吳瑭.溫病條辨[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71.

      [3]宋祖憼.試述《傷寒論》少陰三急下證[J].中醫(yī)雜志,1983,24 (1):65.

      [4]黃英志.葉天士全書醫(yī)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2:148.

      [5]陳鵬,吳智兵,曾征倫,等.淺析發(fā)熱與汗出在溫病發(fā)展過程中的關系[J].世界科學技術與中醫(yī)現代化,2014,16(9):2031.

      [6]朱支波.濕溫下法初探[J].遼寧中醫(yī)雜志,1984(8):2.

      [7]鄧華亮,王玉娟.試論氣機升降[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8,10(7):36.

      [8]王光銘,陳昱倩,劉萬里.花類藥在調節(jié)脾胃氣機升降中的應用[J].中醫(yī)雜志,2015,56(2):176.

      [9]韋大文.楊栗山《傷寒溫疫條辨》與升降散[J].河南中醫(yī),1997,17(3):131.

      【責任編輯:賀小英】

      R222.13

      A

      1007-3213(2016)05-0733-03

      10.13359/j.cnki.gzxbtcm.2016.05.026

      2016-03-22

      陳鵬(1989-),男,在讀博士研究生;E-mail:18819374036@163.com

      吳智兵(1966-),男,教授;E-mail:13602765166@163.com

      廣東省科技廳社會發(fā)展類項目(編號:2012B031800423)

      猜你喜歡
      表里少陰溫病
      淺談溫病特色診法之舌診
      山河“表里”——潼關,豈止是一個地理的“關”
      當代陜西(2020年21期)2020-12-14 08:14:24
      解讀少陰病辨證論治體系※
      經二重組織表里經遮蓋性不良的成因與對策
      對北洋政府新聞出版立法表里二重性的分析
      新聞傳播(2015年20期)2015-07-18 11:06:47
      對《傷寒論》少陰急下三證的體質學認識
      參與式教學法在溫病學教學中的應用
      留學生溫病學教學體會
      《傷寒論》少陰病預后探析
      反諷:基于表里內外語境的“佯裝”、“歪曲”:張力詩語探究之四
      惠水县| 大方县| 延安市| 大足县| 湘乡市| 镇宁| 呼图壁县| 潞城市| 新源县| 常山县| 商南县| 临桂县| 米林县| 慈溪市| 泸西县| 丰城市| 怀柔区| 沛县| 冕宁县| 郯城县| 莱阳市| 兴文县| 黄大仙区| 岳普湖县| 静安区| 卓资县| 民和| 大英县| 波密县| 祁门县| 周宁县| 罗定市| 随州市| 石楼县| 正宁县| 古蔺县| 营山县| 大邑县| 徐闻县| 大洼县| 开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