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蓓蕾
(南京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江蘇南京 210094)
?
關于同一突發(fā)性事件的網站新聞對比分析
——介入系統(tǒng)視角
唐蓓蕾
(南京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江蘇南京210094)
[摘要]2014年3月8日馬航MH370失聯(lián)事件引起了全球的關注,對于同一事件,不同的新聞網站也有不同的構建方式。本研究借助UAM Corpus Tool分析馬航失聯(lián)第一天,中國日報網和華盛頓郵報網的相關報道,對比其介入資源的使用。經研究發(fā)現,這兩種語料在自言和借言、認可資源以及否認資源這三方面存在差異。最后我們探討了這些差異背后的原因,主要是這兩種不同的網站所持有的立場不同,以及側重點也有所不同。
[關鍵詞]網站新聞;馬航MH370;介入資源;客觀性;權威性
一、 引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fā)事件應對法》,突發(fā)事件指:“突然發(fā)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wèi)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1](P41)
近年來突發(fā)性事件頻頻發(fā)生,由于突發(fā)性事件發(fā)生的突然性和社會關注性,近年來對于突發(fā)性事件的研究越來越多,但研究主要集中在新聞傳播學等方面,語言學界對于突發(fā)性事件新聞卻鮮有研究。
新聞的構建,為實現其公信力,新聞報道者經常引用他人的話語,但有時為實現自身新聞報刊的權威性,也構建自己的話語,這兩種新聞的構建方式,分別成為借言(heteroglossic)和自言(monoglossic)。[1](P41)有關借言和自言在突發(fā)性事件新聞語篇中的應用,馬偉林(2015)對比了《光明日報》和《華盛頓郵報》有關韓亞空難的相關語料,在自言與借言的互動、借言動詞和借言的消息來源三個方面進行對比,發(fā)現這兩種報紙在拉開距離借言動詞以及是否使用模糊消息源的聲音方面有所差別,其他方面基本一致。相關研究還有Yew-Jin Fang關于同一事件的從批評話語分析角度的分析,從詞匯、語法成分、標題等方面對比了大陸與臺灣新聞,[2](P585~613)Bednarek(2012)討論了英語災難性報道中的評價意義構建。[3](P103~113)
2014年3月8日發(fā)生的馬航MH370失聯(lián)事件,屬于突發(fā)性事件,涉及多個國家,傷亡較多,一時成為輿論的焦點,本研究選取中國日報網和華盛頓郵報網在2014年3月8號發(fā)布的新聞為研究語料,研究在事故發(fā)生第一時間里,兩國網站的報道中的介入方式有什么差異。借助UAM Corpus Tool,對比介入資源的差異,以及產生差異的原因。
二、介入系統(tǒng)
評價系統(tǒng)是研究語篇語義層面人際意義的三個系統(tǒng)之一,是由Martin教授在20世紀90年代創(chuàng)立的,是在一項有關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的一所中學和其他場所語文水平研究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此研究是“寫的得體”(write it right)項目的一部分,此后由Martin以及他的學生等人共同將此研究發(fā)展成評價系統(tǒng)。而評價系統(tǒng)真正意義上傳入中國是2001年,王振華教授一篇關于評價系統(tǒng)及其運作的簡介的文章,[4](P32~35)自此,評價系統(tǒng)在中國也迎來了蓬勃的發(fā)展。評價系統(tǒng)分為三個子系統(tǒng),分別是態(tài)度、介入和級差系統(tǒng),這三個子系統(tǒng)也相應擁有各自的子系統(tǒng)。本研究主要采用介入系統(tǒng)來分析網站新聞。
介入系統(tǒng)進入大家的關注范圍開始于1998年White發(fā)表的一篇題為Telling media tales: the news story as rhetoric的論文,他關注的是社會日常交際中介入資源的研究,隨后在2002年以及2003年里,White等人提出介入系統(tǒng)的子系統(tǒng),也就是自言和借言,這種分類借鑒了巴赫金的對話理論。自言具有排除對話性,是對命題的直接陳述,不提及其他的聲音或者承認其他可能的觀點,借言有參照對話性,是以多種方式把多種可能性的觀點引入到語篇中進行陳述和討論。[5](P23~28)Martin和White提到借言又可分為對話擴展(expansion)和對話緊縮(contraction),前者允許多種聲音的存在,而后者則限制其他聲音的出現,而對話擴展和對話緊縮兩個系統(tǒng)還包含了其他子系統(tǒng)。[6](P78)本研究將用Martin評價理論中的介入系統(tǒng)來分析所選的語料。
三、語料及結果
本研究所采用的語料來自2014年3月8日中國日報網和華盛頓郵報網有關馬航MH370失聯(lián)的報道,分別對這兩種類型的語料建立語料庫進行分析,其中中國日報網共有6篇,共計2787詞,華盛頓郵報共有3篇,共計2912詞。采用Mick O’Donnell的UAM Corpus Tool,建立語料庫,并對語料進行手動標注,然后將兩種語料中的介入資源進行比較,得到以下結果:
表一:《中國日報》網站和《華盛頓郵報》網站
關于馬航MH370失聯(lián)報道介入資源對比分析結果:
兩種網站中,自言和借言資源存在顯著的差異,中國日報網中,自言和借言比率分別為48.65%和50.81%,而華盛頓郵報網,自言和借言比率分別為36.22%和63.78%,在借言資源中,對話擴展和對話緊縮也有較大的差別,對話擴展總體來說多余對話緊縮,并且華盛頓郵報中的擴展和緊縮兩種資源都多余中國日報網,分別為52.04%和11.73%。而對話擴展和對話緊縮出現的差異,主要是來自于否認(disclaim)和認可(acknowledge)的差異。否認在中國日報網中出現了12次,占總介入資源的6.45%,在華盛頓郵報網中出現了21次,占總介入資源的10.71%。認可在中國日報出現了77次,占41.62%,在華盛頓郵報中出現了100次,占51.02%,下文中,主要探討在自言和借言,否認以及認可資源中出現較大差距的原因。
除了這幾個方面的差異,這兩種語料的介入資源也有相似之處,如宣稱(proclaim)資源在中國日報網和華盛頓郵報網都只出現了兩次,表明作者注意盡量避免這種過于主觀的言論,盡量的想要聯(lián)合讀者。另外包容資源在這里用的也特別的少,分別出現了3次和2次,這表明,作者在聯(lián)合讀者的時候,也在盡量避免這種模糊不定的詞語,來顯示自身的權威性。
四、介入資源的分析
(一) 自言與借言資源的分析
由上可知,自言主要是作者自身發(fā)表的言論,而借言是作者援引他人的話來表達自身的觀點,整篇文章都是在自言和借言相互互動之中完成的。[1](P41~44)由表一可見,中國日報網中的自言和借言比率分別是48.65%和50.81%,華盛頓郵報中自言和借言的比率分別是36.22%和63.78%,我們發(fā)現華盛頓郵報網中的新聞報道,使用借言資源比中國日報網多的多,其作者盡力避免自己發(fā)言,而通過援引別人的話來撇清自己,有關借言資源在下面兩部分將進行詳細的分析,這里我們重點分析自言資源的使用差異。根據UAM Corpus Tool的搜索功能,我們搜索到中國日報網及華盛頓郵報網中自言功能的使用情況,分別為90次與71次,根據具體語料的分析,我們發(fā)現這些自言的內容主要涉及三個方面:
(1)飛機失事的情況;
Fight MH370 operating a Boeing B777-200 aircraft, departed Kuala Lumpur at 12:21am.
(2)飛機受害人及家屬的情況;
A 36-year-old Malaysian who was waiting for his friend whom he only identified as Cheung.
(3)目前關于飛機搜尋的狀況。
In a search operation involving at least a half-dozen nations.
據統(tǒng)計:
中國日報網的自言資源中,有關這三個方面的資源分別出現了11次、61次、5次,分別占總自言資源的12.2%、67.8%、5.6%,而華盛頓郵報網自言資源中,這三個方面的資源分別出現了34次、14次、23次,分別占總自言資源的47.9%、19.7%、32.4%。對比發(fā)現,雖然中國日報網中的自言資源較多,但是很大一部分是用來說明失聯(lián)受害人及其家屬的情況,對他們深表同情,這也是站在中國的立場上,使用了大幅度的自言資源對于受害人及其家屬的情況進行描述,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另一方面,在華盛頓郵報網中,主要的自言資源是用來描述失聯(lián)的飛機的情況,包括何時起飛,何時失聯(lián),涉及的人數,以及馬航以前飛機失聯(lián)的情況回顧,其次是關于對于飛機失聯(lián)之后的搜救工作,而對于受害人及家屬的描述比較少,原因也是站在美國的立場來說,在此次失聯(lián)之后,僅有4名美國國籍的人失蹤,所以他們對這方面的關注比較少。
總的來說,雖然中國日報網中自言資源多于華盛頓郵報網,但是這并不能說明其客觀性不如后者,經分析發(fā)現,很大一部分的自言資源是用于描述失聯(lián)人員及其家屬的情況以及對他們的同情,從這一點來看,這也是作者用來聯(lián)合讀者的一種手段。
(二) 認可資源的分析
認可資源屬于歸屬資源(attribute)的一部分,它通過將命題歸因于外部的聲音,從而將該命題與文本內部作者聲音分離開來。在新聞的構建過程中,作者通過承認資源援引他人說的話,來表達自己的觀點,一方面允許其他聲音出現的可能性,表現其客觀性,另一方面作者自己對于所說的內容不需要負責,這是新聞語篇中,多聲資源里運用最多的一種資源,因為他可以有效的實現新聞的客觀性。[7](P124~129)
認可資源主要通過轉述引語來實現,轉述引語(reported discourse)是語篇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報道中的轉述引語是新聞記者表達其“無形意見”,進行“客觀報道”的手法之一,也被稱為“藏舌頭的藝術”。[8](P9~14)轉述語又可分為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Baynham(1996)認為直接引語使報道顯得客觀公正,因為這種形式等同于提供了支持默認事實陳述的證據。從這一點來看,直接引語比間接引語顯得更加的具有客觀性。據統(tǒng)計,中國日報網中,直接引語的數量是40次,占總轉述引語的51.9%,而在華盛頓郵報網中,直接引語的數量是34次,占總轉述語的34%。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中國日報網相對于華盛頓郵報網有關于馬航事件的報道更顯得客觀,使用直接引語,讀者仿佛與說話人直接對話,從而聯(lián)合了讀者。
以上是從轉述的方式來看這些認可資源的,下面從轉述的來源來看,中國日報網和華盛頓郵報網也存在著很大的差別。
根據具體的語料分析,發(fā)現中國日報網的語料里,轉述來源主要是:
(1)飛機失聯(lián)家屬(共出現40次,占總來源的51.9%)
“Nobody contacted us and we knew nothing until we saw the news on the TV”,said a man.
(2)中國方面搜救人員以及專家(共出現16次,占總來源的20.8%)
For a normal flight, the aircraft would be detected and identified by the air traffic control radar beacon system once it enters a nation.
(3)馬來西亞航空公司及政府人員(共出現6次,占總來源的7.8%)
The Malaysia Airlines said there were 154 Chinese nationals aboard, including one infant.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在馬航失聯(lián)的第一天,在一切搜救還未有成效的時候,中國日報網把重點放在了失聯(lián)人員的家屬方面,對于馬航失聯(lián),從馬來西亞方面,只是報道了失聯(lián)的結果,以及馬方現在所做的努力,援引的比較多的還有中國方關于失聯(lián)飛機的分析。援引的來源一半來自于失聯(lián)家屬,可以聯(lián)合讀者,使讀者對于馬航失聯(lián)人員家屬產生同情,從而更加的關注搜救的過程以及后續(xù)的發(fā)展。
在華盛頓郵報網中,援引的來源主要是:
(1)馬來西亞航空公司及政府人員(共出現33次,占總來源的33%)
Malaysia Airlines said it was working with authorities who had activated their search-and-rescue teams to locate the aircraft.
(2)飛機失聯(lián)家屬(共出現17次,占總來源的17%)
“He was a wonderful person and very intelligent,” she said.
(3)AP(associated press),路透社等(共出現12次,占總來源12%)
The Vietnamese government said in a statement that two oil slicks spotted off the southern tip of the country were between six and nine m...according to the Associated Press.
華盛頓郵報網中主要的援引來源中,其中第一種和第二種和中國日報網是一樣的,區(qū)別在于其數量不一樣。從馬來西亞方面的援引最多,說明華盛頓郵報網更加注重失聯(lián)飛機的相關問題以及對此采取的搜救措施,而對于家屬的援引相對于中國日報網來說少的多,表明對于失聯(lián)人員的家屬的關注度比較少,因為美國失聯(lián)人數僅有4人,而中國失聯(lián)人數有153人。唯一不一樣的是第三類,對于路透社等通訊社的援引,在中國日報網中,對于這種類型的通訊社的援引基本沒有出現,但是在華盛頓郵報中則出現了12次,并且是以一種特殊的雙重援引的方式出現,如:
“All the four names are with me and have been given to our intelligence agencies”,Hishammuddin said, according to The AP.
認可資源的使用表明作者在承認一種聲音的時候,同時也承認了多種聲音存在的可能性,因此這里雙重援引從表面上來看更近一步擴展了聲音,更深層次的原因有待進一步探索。
(三) 否認資源分析
否認資源包括否定(deny)和反預期(counter)。Pagano把否定分為:顯性否定,即被否定的斷言得到明確的陳述和隱性否定:被否定的斷言隱含在語境中。在本文所選擇的語料中,都是屬于隱性否定。而Pagano又把隱性否定分為四種:(1)否定背景信息;(2)否定語篇進行過程中的信息;(3)未實現的期待;(4)對比。[9](P250~265)
在兩種語料中,均未出現第四種類型——對比。在中國日報中否定的前三種類型分別出現了2次、2次和4次,在華盛頓郵報網中否定的前三種類型分別出現了2次、5次、5次,兩者之間的差距并不是很大,第三種類型的否定出現的次數最多,表明作者和受眾共同的期待未得到實現,在馬航失聯(lián)的第一天里,各方消息都未確定,都沒有一個確定的結果,所體現出來的失望和無助的心情。
反預期資源的使用方法是作者和讀者一起分享價值觀,一起對于出現的意外的事情表示驚訝,從而達到聯(lián)盟讀者的作用。
The families and relatives could do nothing but hope and pray.
在中國日報網中,僅僅出現了4次反預期,其中有兩次是和否定一起出現的,而在華盛頓郵報中一共出現了9次反預期,其中有3次是和否定一起出現的。上一個例子是中國日報網中的一句話,假定讀者認為面對馬航失聯(lián),人們可以有所作為,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對此我們什么都做不了只能期待和祈禱。
總的來說中國日報網中的否認資源少于華盛頓郵報網中的否認資源,否認資源的使用可以限制不同的聲音在新聞中的對話,這使得新聞觀點明確,具有權威性,但是否認資源的使用會限制其他聲音的出現,從而遠離一些讀者群。所以從這一點來看,中國日報網更加注重與讀者的互動,而華盛頓郵報網更加注重新聞的權威性。
五、結論
本文借助UAM Corpus Tool對中國日報網以及華盛頓郵報網關于馬航失聯(lián)事件第一天的報道為語料,進行分析。語料庫分析結果顯示這兩種語料在自言和借言,否認以及認可資源三個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
在自言和借言的分析中,我們發(fā)現新聞語篇的構建總是在借言和自言的互動中完成的,并對于兩種語料中的自言資源進行分類,發(fā)現雖然中國日報網新聞中的自言資源多于華盛頓郵報網,但這并不意味著前者比后者更具有主觀性,缺乏客觀性。原因在于,中國日報網中很大一部分自言資源是用來表達對失聯(lián)人員及其家屬的同情與關心,這符合中國日報網作為中國六大重點媒體網站之一所具有的立場——中國立場。在認可資源的分析中,我們從轉述的方式以及轉述的來源兩方面分析了這些認可資源。在轉述的方式來看,中國日報網使用了更多的直接引語,使得新聞語篇顯得更加的客觀;從轉述的來源來看,統(tǒng)計發(fā)現中國日報網中,援引的來源主要是失聯(lián)人員的家屬,華盛頓郵報網中,也有大量的援引來自于失聯(lián)人員的家屬,但是沒有中國日報網多,這顯示,在馬航失聯(lián)的第一天,除了關于馬航失聯(lián)的一些基本的信息之外,并沒有更多的關于馬航搜索的信息,所以新聞報道把重點放在了失聯(lián)人員的安撫與同情關心上。值得注意的是,在華盛頓郵報網中出現了很多次的雙重援引的現象,其目的是使新聞具有權威性,但是另一方面,拒絕了其他聲音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疏遠了一些持有不同意見的讀者。
在最后的否認資源的分析中,我們發(fā)現,中國日報網和華盛頓郵報網在否認資源方面的差異,主要是由于雙方的側重點不同,中國日報網側重于聯(lián)合讀者,所以盡量避免使用過多的否認資源,并且其使用的否認資源很大一部分是用來和讀者共同表達對于馬航相關信息缺失的一種失望的心情;而華盛頓郵報網使用更多的否認資源是為了實現其新聞的權威性,但卻在另一方面疏遠了一些讀者。
參考文獻
[1]馬偉林, 張歡雨. 突發(fā)性事件報道中的自言與借言[J]. 外語教學, 2015,(2).
[2]Yew-Jin Fang. Reporting the Same Events? A Critical Analysis of Chinese Print News Media Texts[J]. Discourse and Society, 2001, (5).
[3]Bednarek, M. & H. Caple. ‘Value added’: Language, image annd news values[J]. Discourse, Context & Media, 2012, (1).
[4]王振華,“硬新聞”的態(tài)度研究——“評價系統(tǒng)”應用研究之二[J].外語教學,2004,(5).
[5]趙民. 關于同一事件的英語社論的結尾對比分析——介入系統(tǒng)視角[J]. 當代外語研究, 2015,(4).
[6]Martin,J.R. & P.White. 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 Appraisal in English[M].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7]馬偉林. 災難性事件報道中的評價研究[J]. 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
[8]辛斌. 新聞語篇轉述引語的批評性分析[J]. 外語教學與研究, 1998,(2).
[9]Pagano, A. 1994. Negatives in Written Text[A]. In M. Coulthard(ed.). Advances in Written Text Analysis[C]. London: Routledge,1994.
[責任編輯:呂艷]
A Comparative Study of Website News on the Same Breaking News Even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gagement System
TANG Bei-lei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 Study,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210094, China)
Abstract:The disappearance of MH370 on March 8th, 2014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And for the same events, different news wetbsites have different ways of construction. This study aims to analyze the news on the first day of the appearance from two different kinds of newspapers, Chinadaily and the Washington post by UAM Corpus Tools. We aims to compare the engagement resources distributed in the two kinds of newspaper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Corpus Tools, we found that these two kinds of newspapers differ in three aspects, monoglossic and heteroglossic resources, acknowledge and deny resources. In the end, we discuss the reasons behind these differences.
Key words:Website news; MH370; Engagement resources; Objectivity; Authority
[中圖分類號]H0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077(2016)01-0057-06
[作者簡介]唐蓓蕾(1992-),女,江蘇鹽城人,南京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2014級研究生,主要從事新聞語篇分析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編號:NJUSTWGY14002)項目。
[收稿日期]2015-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