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國菊
?
李淑良老師用藥點兵論
董國菊
李淑良老師是中國中醫(yī)科學院西苑醫(yī)院耳鼻喉科全國師承導師,臨證非常重視理法方藥,強調“用藥如用兵”。李老師認為要熟知藥的特性,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本文通過介紹李老師常用的車前草清熱利尿之外取其清肺化痰之功,麥冬養(yǎng)陰之外兼以清心,取路路通的通利之性,用防風祛風之外的啟脾火之功,取玉竹養(yǎng)陰之外的疏風作用,并通過醫(yī)案舉例,對李老師用藥點兵的基本功窺見一斑。
李淑良;車前草;麥冬;防風;玉竹
李淑良老師是中國中醫(yī)科學院西苑醫(y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yī)師、博士生導師,中國中醫(yī)科學院著名中醫(yī)專家學術經驗傳承博士后合作導師,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全國師承導師。李師從事臨床工作50余年,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李師曾教導學生說:“不要一談中醫(yī)就談經典,經典固然好,但除了經典,基礎知識也很重要?!本驮诟鷰煂W習的數月內,感受到了李師深厚的中醫(yī)功底,不僅僅是隨口拈來的經典條文,僅就對于中藥的把握和駕馭上,都令人耳目一新。李師認為,理法方藥是中醫(yī)辨證論治體系的體現(xiàn)和精華所在。理法是遣方用藥的依據和前提,方藥是理法的具體體現(xiàn)。同樣的理法認識,不同的臨床效果,在于不同的方藥,更確切的說是藥使然,合理的用藥才能彰顯療效。所以,古人一直強調“用藥如用兵”,只有熟知“兵”的特點,才能發(fā)揮其優(yōu)勢,同樣,只有熟知藥的特性,才能彰顯其療效。有的藥對于全方來說有畫龍點睛之功[1]?,F(xiàn)茲舉數例來闡釋李老師的“用藥點兵論”。
提起車前草,一般人首先想到的是清熱利尿的作用,實際上古代經方中很少用到車前草,大多數用的是車前子來利水通淋。李老師在治療上呼吸道感染時常會用到車前草,是取其清肺化痰之功。首先重新認識一下車前草:甘、寒, 歸肝、腎、肺、小腸經,有清熱利尿,祛痰,涼血,解毒之功?!渡褶r本草經》中提到車前草主氣癃、止痛,利水道小便,除濕痹;《藥性論》中明確指出其能去風毒,肝中風熱,… …去心胸煩熱;《滇南本草》中記載了車前草可以消上焦火熱,止水瀉。現(xiàn)代藥理研究業(yè)已證實,車前草有明顯的祛痰、抗菌效果,能作用于呼吸中樞,有很強的止咳力;還能促進氣管、支氣管黏液的分泌,有很好的祛痰作用。李老師對于上焦有熱的耳鼻喉科疾病,臨證常會用車前草。比如上呼吸道感染,咳嗽有痰、舌苔薄黃的,常和桑白皮配伍,車前草可用至30 g;而對于耳鳴伴聽力下降,辨證屬于外感引起的入里化熱者,或者慢性咽炎合并中耳炎伴肺經郁熱者,或者肺經風熱未退,仍有鼻塞流涕者,李老師會用車前草10~30 g不等,除了常與桑白皮(一般6~15 g)配伍,視情況會選用黃芩清上焦熱,或者金蓮花清利咽喉,清熱解毒[2]。
病案舉例:患者,女,46歲,慢性咽炎病史,數天前感冒后咽喉部不適,自覺有痰,但不宜咯出,口干,口渴,舌邊尖紅,苔薄黃,脈弦細。李老師予以處方如下:車前草30 g、金蓮花10 g、苦杏仁10 g、橘紅10 g、前胡5 g、蘆根30 g、白茅根30 g、蟬蛻10 g、牡丹皮10 g、生甘草6 g。全方總藥數不過10味,劑量都比較小,而且以草類輕清之品為主。方以車前草、金蓮花清肺熱為君,以杏仁、橘紅、前胡、蟬蛻利咽化痰為臣,以蘆根、茅根滋養(yǎng)肺陰為佐,以生甘草為使,全方共奏養(yǎng)陰清熱化痰之功,患者服用5劑之后咳嗽咯痰癥狀明顯緩解。 再如一中年男性患者,感冒后出現(xiàn)左耳悶伴聽力下降,舌紅苔薄黃,脈滑。李老師予以處方如下:車前草10 g、桑白皮10 g、葶藶子10 g、柴胡10 g、郁金10 g、白芷10 g、辛夷10 g、紫蘇葉10 g、防風10 g、黃芩10 g、野菊花10 g、蟬蛻10 g、牡丹皮10 g、生甘草6 g。該方除秉承李老師用藥量小的輕清宣上特點,針對患者肺內蘊熱、肺氣不宣的病因病機,在車前草、桑白皮、黃芩清肺化痰基礎上,加用葶藶子宣肺降氣化痰,并伍以白芷、防風、蘇葉、辛夷等疏風散寒清熱之品,表里同治,患者服用7劑后諸癥痊愈。
麥冬味甘、微苦,性微寒;歸心、肺、胃經,是代表性的經典養(yǎng)陰藥。事實上麥冬的功效遠不止養(yǎng)陰一點?!侗静萸笳妗分信Ⅺ湺梢郧逍姆位?;《本草備要》也指出麥冬可以補肺清心,瀉熱潤燥。李師說熟知藥物方可調兵遣將,運籌帷幄以決勝千里。知麥冬不僅養(yǎng)陰,還可清心;不僅入肺經、為肺經要藥,還可以入胃經,降胃火,可以入心經,息心火,還可以助生腎水,涵養(yǎng)肝木,不獨于治肺。對于慢性耳鼻喉科疾病,辨證屬于肺腎陰虛或者心脾兩虛者,李師多選用麥冬,取其養(yǎng)陰潤肺、清心瀉火之功。為了增強補氣養(yǎng)陰之效,常與太子參、五味子配伍,取生脈飲之義。
病案舉例:一青年女性患者,慢性反復性耳鳴病史,耳鳴以持續(xù)性咝咝蟬鳴聲為主,伴失眠、心煩,舌紅苔薄白,脈沉細;證屬:心脾兩虛,氣陰不足而兼見心經郁熱;處方:生脈飲加減,麥冬30 g、五味子10 g、太子參15 g、燈芯草2 g,連服7劑后,二診患者癥狀即明顯好轉。
另有一老年女性患者,左側聲帶腫物術后,聲音嘶啞,舌質淡黯,苔薄黃,脈弦滑。李師辨證認為,患者高齡,慢性病程,聲音嘶啞無力,其本證仍屬于虛,故治法在清熱活血散結的基礎上,以生脈飲為主補益肺腎氣陰,驅邪不忘扶正,標本兼顧。
再如一老年女性患者,反復頭暈頭痛,失眠,服用西比靈、尼麥角林等西藥均不能耐受。結合該患者動則汗出,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李師辨證為氣陰不足,髓海失養(yǎng)所致頭暈頭痛,處方以生脈飲為主補益氣陰,合二至丸補腎填髓,輔以疏肝理氣升清陽之品,三診基本痊愈。李師對此解釋說,用麥冬不僅僅是取其養(yǎng)陰之效,這類患者大多伴有心煩失眠,屬于心神不寧、心神受擾,再取麥冬清心除煩之功,可謂一石二鳥之功。
路路通味苦、微辛、性平,歸肝、胃、膀胱經,是祛風通絡的代表藥物,具有疏肝氣、通經絡、祛風濕、利水道之功,臨床上常用于風濕痹痛、脘腹脹滿、小便不利等癥。李師用路路通則是取其通利之性,對于慢性鼻炎、耳鳴患者,凡有鼻塞不通、耳蒙重堵塞之積聚癥狀者,在路路通基礎上配伍荔枝核、橘核等理氣散結之品,每每收效。早在《本草綱目拾遺》中就曾記錄到路路通有辟瘴卻瘟之功,認為其性能通行十二經穴。
病案舉例:患者,男,3歲半,中耳炎、鼻炎病史,母親代訴其夜間打呼嚕,張口呼吸,磨牙,納可,二便調,舌質偏紅,苔薄白,脈浮數。李師予以處方為:桑白皮10 g、車前草10 g、辛夷6 g、白芷6 g、野菊花6 g、金蓮花6 g、橘核10 g、荔枝核10 g、土貝母10 g、炒僵蠶6 g、珍珠母10 g、苦杏仁6 g、化橘紅10 g、路路通10 g。14劑之后復診,母親訴患兒夜間呼嚕聲消失,偶有喘息較粗重,偶爾夜間會張嘴呼吸。復診調方:路路通10 g、橘核6 g、荔枝核6 g、土貝母6 g、炒僵蠶6 g、珍珠母6 g、胖大海6 g、海浮石6 g、訶子6 g、炒扁豆6 g、蓮子肉10 g、黃精6 g、百合6 g、生甘草6 g。與前方相比,軟堅散結通絡之品藥量下調,增加了黃精、百合、扁豆等顧護脾肺之品,使自身正氣得以培補,助驅余邪外出。
再如一中年男性患者,鼻竅堵滿了鼻息肉,2005年曾手術,2014年復查又建議手術,考慮術后容易復發(fā),遂求助中醫(yī)。患者主癥為鼻塞,夜間鼻塞尤甚,伴記憶力下降。舌紅苔白潤,脈沉弦。處方如下:橘核10 g、荔枝核10 g、路路通10 g、土貝母10 g、炒僵蠶10 g、生牡蠣30 g、白花蛇舌草10 g、百枝蓮10 g、赤芍10 g、當歸10 g、白芷10 g、辛夷10 g、生甘草6,服用14劑后復診,自訴鼻塞感明顯減輕,但西醫(yī)仍建議積極手術,擬術后再繼續(xù)中藥調治。
無論是防風本身名字的內涵,還是傳統(tǒng)的教課書中的記載,都一直把防風作為祛風解表的代表藥物,其實防風辛甘而溫,能入脾經,有升陽祛濕醒脾之功,李師稱之為“啟脾火”。金元四大家李東垣在《內外傷辨》中記載的升陽益胃湯即是防風“啟脾火”的代表方劑。方中在重用黃芪,并配伍人參、白術、甘草補氣健脾養(yǎng)胃基礎上,加減使用若干風藥如柴胡、防風、羌活、獨活升舉清陽,解救濕邪圍困之脾,取其升脾陽,啟脾火之功,適用于脾胃氣虛,清陽不升,濕郁生熱之證?!墩渲槟摇分姓摷胺里L為“太陽經本藥”,《湯液本草》也提到防風乃“足陽明胃、足太陰脾二經之行經藥”。后世也有醫(yī)家談到防風可以瀉肺實,想來與“肺為貯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有關,只有脾運化水濕,才能達到健脾燥濕、助肺化痰之功。由此看來,防風瀉肺實是其“啟脾火”的作用結果。
李師臨證時對于慢性鼻炎辨證屬于脾肺不足,癥見流清涕,納少,舌體瘦小、舌質淡白、脈沉細者,往往用防風10 g“啟脾火”,配伍白術、百合、黃精等補益脾肺之品,共奏補脾肺氣虛、升舉清陽之功。李師認為脾氣受困,失之健運,水谷之精不能上榮于肺,肺氣虛損,清涕不收[3-4],故解救受困之脾,恢復脾主健運至關重要,而防風就是“啟脾火”之關鍵。
病案舉例:患者,女,83歲,宮頸癌、乳腺癌術后,下咽癌放療10年。主癥:失眠、口干舌燥、頭暈頭麻頭痛、頭腦不清楚感,尿頻尿急,喉鏡結果提示下咽部梨狀窩光滑。舌紅少苔,脈細弱。證屬:氣陰不足;處方:太子參15 g、麥冬10 g、五味子10 g、茯苓30 g、澤瀉10 g、澤蘭10 g、炒扁豆12 g、蓮子肉12 g、百合30 g、橘紅10 g、防風10 g、炒槐花10 g、肉桂3 g、燈芯草2 g、蘇梗10 g、生甘草3 g。李師特別強調,防風在本方中的功用,不僅僅是取其祛風之功,而是取其“啟脾火”之效。在醒脾基礎上健脾運脾,并脾肺同補、氣陰兼顧,并佐以清熱利水之品,清虛熱、引熱下行。連服14劑后,夜眠好轉,頭腦比較清利,口干減輕。再繼服14劑后,諸癥均減。再如一例患者,28歲,以鼻塞為主癥,兼見流涕,涕時黃時白,無頭痛,舌體瘦小,舌質淡,脈沉細。證屬:脾肺不足;處方:黃精30 g、百合30 g、白術10 g、防風10 g、白芷10 g、辛夷10 g、炒扁豆10 g、蓮子肉12 g、車前草30 g、牡丹皮10 g、蟬蛻10 g、野菊花10 g、生甘草5 g,方中防風亦起“啟脾火”之功,當然防風亦有瀉肺實之效。
玉竹味甘,微寒,歸肺、胃經,有養(yǎng)陰潤燥,生津止渴之功。李師臨證對于肺腎陰虛的耳鼻喉科疾病,常用玉竹配黃精、百合等滋肺腎之陰。李老師指出,玉竹除了滋陰之外,還有不為一般人所知的祛風熱作用,如《外臺秘要》方中有葳蕤湯治療風溫表證[5]。故除了滋補肺腎陰,玉竹也常與蟬蛻、辛夷、防風等相配伍,以加強清虛熱、疏風止癢的作用[6]?!侗静荼阕x》中指出,葳蕤(即玉竹)質潤之品,培育脾肺之陰是其所長,而兼可搜風散熱諸治,則實為難得。試想能祛風溫風熱之證者,必有傷陰之虞,而單純養(yǎng)陰之藥,又易礙邪。唯玉竹甘平滋潤,滋陰兼祛風熱,補而不礙邪。《神農本草經》提及玉竹“主中風暴熱,不能動搖,跌筋結肉,諸不足”,即是取其養(yǎng)陰疏風之功。
病案舉例:患者,女,25歲,過敏性鼻炎因感冒加重就診,癥見鼻塞、流涕,涕色黃,舌紅苔薄黃,脈沉細。屬外感之后邪氣未清,風邪留戀,郁而化熱,耗氣傷陰。辨證為肺腎陰虛,兼有肺經郁熱。處方:蘇葉 10 g、防風 10 g、杏仁10 g、橘紅 10 g、車前草 30 g、金蓮花 10 g、百合 10 g、玉竹 10 g、白茅根 30 g、蘆根 30 g、前胡10 g、白芷10 g、辛夷 10 g、生甘草 6 g。方中百合、玉竹、茅根、蘆根滋陰潤肺,同時玉竹有祛風熱之功;蘇葉、防風、前胡、白芷驅散風邪,杏仁、橘紅、車前草、金蓮花清熱化痰,甘草調和諸藥。服藥7劑,諸癥緩解,再服7劑,諸癥消失。
[1]劉靜,李蕾. 李淑良老師臨床用藥特點探討[C]// 2012年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耳鼻喉科分會第18屆學術交流會暨世界中聯(lián)耳鼻喉口腔專業(yè)委員會第4屆學術年會論文集, 2012, 158-161.
[2]張予,李淑良. 李淑良教授治療耳鳴驗案3則[J]. 中國中醫(yī)急癥,2013,22(7):1164-1165.
[3]李淑良,趙文明,白樺,等. 中醫(yī)辨證論治變應性鼻炎300例[J]. 中醫(yī)研究,2010,23(11):33-35.
[4]劉靜,白樺,李蕾. 李淑良治療中老年耳鼻喉科疾病辨證思路[J]. 世界中醫(yī)藥,2008,3(S1):54-55.
[5]李淑良. 從腎虛論治變應性鼻炎[J]. 江蘇中醫(yī)藥,2007,39(2):4.
[6]劉靜,李蕾,趙文明,等. 散風法治療慢喉痹[J]. 北京中醫(yī)藥,2011,30(4):274.
(本文編輯: 韓虹娟)
100091北京,中國中醫(yī)科學院西苑醫(yī)院心內科
董國菊(1975- ),女,博士,副主任醫(yī)師。研究方向: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臨床。E-mail:dongguoju@aliyun.com
R249
A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6.10.030
2015-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