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鎖
[摘 要]小學加減法應用題的教學補救有以下措施:首先,通過創(chuàng)設生動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其次,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讀題能力和題目分析能力,有效提高其加減法應用題的解題效率;最后,通過系統有效的加減法應用題訓練,達到熟能生巧的目的,使學困生解答加減法應用題的能力得到質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數學 學困生 加減法應用題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06-026
應用題是連接抽象的數學思維與現實生活的重要紐帶。學生通過應用題的解答,不僅能夠使抽象的數學思維得到實際的轉化和應用,而且為解決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都會出現的數學問題奠定了基礎。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應用題在數學課程中,尤其是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比重日益增加,所以應用題的解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學生的整體學習水平。下面,我對學困生學習加減法應用題的教學補救措施進行分析與探究。
一、學生學習加減法應用題困難的主要原因
解決問題必須從根本抓起。學困生在面對簡單的加減法應用題時常常出現各種狀況,導致解題失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第一,傳統的理論授課方式難以實現學生思維的迅速轉變。新課標的實施已有些歲月,然而為數不少的教師在課堂上仍然秉承著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授課方式。雖然教材經過不斷的改編,教學程序已經由原來的“提出理論——實踐運用”改變?yōu)椤疤岢鰡栴}——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得出結論”,但是這并不代表課堂的教學過程也隨之改變。相反,一些教師只是照本宣科地將教材通讀一遍,更有甚者憑借自己的教學經驗對教材的改版不管不顧,而是牢牢地將目光盯在學生的成績上。這樣教學,學生在課堂中難以發(fā)現學習的樂趣,既無法理解數學抽象思維與應用題之間存在的關聯,只是一味地進行加減法運算,更無法將應用題中的各種數量關系與抽象的數學概念相聯系,從而導致加減法應用題解題錯誤,也由此出現了學困生。
第二,缺乏相應的解題分析能力。調查發(fā)現,學困生在加減法應用題的解答過程中極少出現計算困難,主要原因是對題目的理解和分析有誤。當然,這種現象的出現與學生生活經驗的缺乏密不可分,然而對題目中給出的各項條件理解不深,對題意分析得不夠透徹,甚至根本讀不懂題是其關鍵所在。甚至有的學生在應用題的解答過程中不讀題目,而是按照一定的框架套題解答,完全按照數字的大小憑空計算,即數字小則加,數字大則減。種種問題,導致學困生解答應用題更加困難。
二、加減法應用題的教學補救措施
1.創(chuàng)設生動的教學情境
改變應用題教學的僵化局面,提高學困生對加減法應用題的學習興趣,轉化學困生的數學思維,提高學困生應用題解題效率的根本措施就是要在課堂中創(chuàng)設生動的教學情境。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教學用具,或通過其他方式進行應用題模擬教學。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中充當引導者和組織者,將課堂學習的權力還給學生,為學生創(chuàng)設出合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尤其是學困生在不斷的實踐操作中,逐步提高應用題的解題能力。
2.提高學生的解題分析能力
提高學困生解答應用題的分析能力,就如同要提高語文特困生的閱讀能力一樣,不同的是應用題分析能力更加側重于信息的提取。一般來講,一步計算的信息提取是最為簡單的,兩步計算則需分清主次,但是還需要分析有用信息和無用信息,這些信息的正確提取有助于學困生厘清其中的數量關系,盡快解題。比如有這樣一題:“一年級同學在植樹節(jié)那天集體到郊外植樹,一(1)班栽了11棵樹,一(2)班栽了15棵樹,一(3)班去了17人,問一(1)班和一(2)班共栽了多少棵樹?”在這道應用題的解答過程中,首先必須明白問題的最終落腳點是“多少棵樹”,這樣在提取信息時就會發(fā)現“一(3)班去了17人”與問題無關,也就是前面所說的無用信息,排除這一無用信息后再來看題,就會發(fā)現這道題其實是很簡單的一步計算。
3.經常進行系統有效的應用題訓練
對于學困生來講,經常進行系統有效的應用題訓練是必不可少的。小學的加減法應用題是整個數學系統中最基礎的知識,要想讓學困生對加減法應用題的學習興趣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都得到相應的提升,就要經常進行系統有效的應用題訓練。我們不提倡題海戰(zhàn)術,但是數學這一學科具有其特殊性,即需要不斷地重復和鞏固。因此,只有通過不斷的實踐訓練,學困生的應用題解題能力才會由量的積累轉變到質的飛躍。當這種訓練達到一定的程度時,學生不僅能夠順利解答加減法應用題,還能夠舉一反三。
總之,造成學困生在加減法應用題方面學習困難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治病要治本”,要想徹底改變這種局面,對加減法應用題的補救教學就勢在必行。
(責編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