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者,彌子瑕有寵于衛(wèi)君。衛(wèi)國之法,竊駕君車者罪刖①。彌子瑕母病,人聞,往夜告彌子,彌子矯駕君車以出。君聞而賢之,曰:“孝哉!為母之故,忘其犯刖罪。”異日,與君游于果園,食桃而甘。不盡,以其半啖君。君曰:“愛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彌子色衰愛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嘗矯駕吾車,又嘗啖我以馀桃。”故子瑕之行未變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見賢而后獲罪者,愛憎之變也。故有愛于主,則智當(dāng)而加親;有憎于主,則智不當(dāng)見罪而加疏。
(《韓非子·說難》)
注釋:
a 刖(yuè):古代砍掉腳的酷刑。
大意:
從前,彌子瑕很受衛(wèi)國國君的寵愛。衛(wèi)國的法律規(guī)定:私自駕國君車子的,要處以砍腳的酷刑。彌子瑕母親生病,有人聽說了,連夜去告訴彌子瑕,彌子瑕假傳君命,駕著國君的車子出去了。國君聽說了,認為他很賢德,說:“好孝順呀!為了母親的緣故,竟然敢冒受刖刑的風(fēng)險?!庇幸惶?,彌子瑕同國君一起在桃園游玩,他吃到一個很甜的桃子,便把這個吃了一半的桃子遞給國君。國君說:“這是多么愛我呀!忘記了他自己的口腹之欲而獻給我吃?!钡鹊綇涀予δ昙o(jì)老了,寵愛淡薄了,得罪了國君,國君說:“這個人過去假傳命令駕駛我的車子,又曾經(jīng)給我吃剩下的桃子。”本來彌子瑕的行為,與當(dāng)初并無兩樣,然而先前獲得贊美,后來卻被當(dāng)成罪過,其中的原因是衛(wèi)君的愛憎發(fā)生了變化。因此,受國君寵愛的,他的智謀合乎國君的心意,就更受寵愛;被國君憎惡的,他的智謀不合乎國君的心意,就會獲罪并被疏遠。
【解讀】
《說難》是《韓非子》中的名篇,意為游說進言之困難。先秦諸子為實現(xiàn)理想抱負,多周游列國,游說權(quán)要,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把握游說對象——人主的真實心理,無疑是游說成功的基本前提。韓非論及言談帶來的種種危險,繼而指出游說要訣,再以故事作為游說不易的例證,選文即為其中一則。
行為并無兩樣,只因得寵與失寵的區(qū)別,而獲得截然不同的評價,固然折射出古時大權(quán)在握者陰晴難測、喜怒無常的復(fù)雜心理,也同樣警示今人:當(dāng)對他人的行為作出評判,以致影響決策時,要時刻自省,是否抱持先入為主的主觀心態(tài),過于簡單粗暴地加以褒貶;是否只憑刻板印象,以貼標(biāo)簽的方式代替審慎思考;是否戴著有色眼鏡,卻自以為公正明斷。(張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