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農(nóng)學錄》與牛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醫(yī)治

      2016-03-11 18:26:16胡安徽貴州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貴州貴陽550001
      甘肅畜牧獸醫(yī) 2016年6期
      關鍵詞:醫(yī)方

      胡安徽(貴州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1)

      ?

      《農(nóng)學錄》與牛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醫(yī)治

      胡安徽
      (貴州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1)

      摘 要:《農(nóng)學錄》是一部寶貴的地方性農(nóng)學著作,載有大量預防和治療牛口部疾病和胃腸疾病的醫(yī)方,如舌上有瘡、口生瘡、舌上瘡、木舌、吐水草、吐糞、不反芻、腹瀉、脫肛等。這些醫(yī)方不僅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而且有不可忽視的應用和推廣價值,同時還有地方特色,為畜牧業(yè)向綠色、生態(tài)方向發(fā)展提供幫助。

      關鍵詞:《農(nóng)學錄》;牛;消化系統(tǒng)疾??;醫(yī)方

      《農(nóng)學錄》[1]是清末民國江西東鄉(xiāng)縣人艾建農(nóng)輯錄的一部寶貴的農(nóng)學著作,預防和治療牛消化系統(tǒng)疾病是該書中獸醫(yī)部分的主要內(nèi)容。之所以有此內(nèi)容,正如著作開篇所云:“善衛(wèi)生者不求之湯藥,而折衷于調(diào)護之宜”,具體做法是:“每年秋冬耕后,宜將牛牽出,以掣鼻之繩挽之,其角一人控之,一人以手探握其舌,以清泉洗去瀺涎,水須緩瀉,隨瀉隨滌,滌后以稻草揉濕,和鹽少許,縛其上顎而緊束之,使之反芻。又或于滌舌時用針微刺舌旁小沙筋,使之稍稍出血,以泉洗去,是法能去浮熱,有利無弊,無病之牛亦且愉快?!保?]這不僅明確了作者以預防為主的思想,而且給出了部分預防的方法。這些思想和方法不僅在學術研究而且在社會實踐中均有不菲價值,然學界對此鮮有關注。本文即以該書所載防治牛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醫(yī)方為研究對象,簡析其藥理,目的在于既使讀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從而為預防和治療牛消化系統(tǒng)疾病提供臨床幫助,并豐富動物醫(yī)學史的研究內(nèi)容。

      1 口部疾病

      口是牛進食食物的唯一通道,是消化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口部疾病主要是口炎和咽炎。所謂口炎,中獸醫(yī)稱之為舌瘡、口瘡,是口腔黏膜的炎癥,主要特征是牛采食和咀嚼困難、流涎。咽炎是咽黏膜、軟腭、扁桃體及其深層組織炎癥的總稱,以流涎、吞咽困難和咽部腫痛等為臨床特征。

      《農(nóng)學錄》對口炎和咽炎的防治有5個醫(yī)方:

      1.1牛身有熱、舌上有瘡

      用丁香、木香、安息香、黃柏、黃連、大黃、郁金、梔子為末,入麻油內(nèi),灌之;或以大麻子二升為末,麻黃、杏仁去皮,研,和入油半斤、水三升,和藥同煎,俟冷,分六七次灌之,至晚用米一升、蔥白一握,煮稀粥啖之,效[1]。

      簡析:舌上有瘡多為皰疹性口炎。本醫(yī)方中,丁香味辛香且濃厚,其煎劑對葡萄球菌、鏈球菌及白喉、變形、綠膿、大腸、痢疾、傷寒等桿菌均有抑制作用[2]。木香在藥理上有抗菌作用,為行氣止痛之要藥。黃柏含有多種生物堿,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具有抗菌抗病毒和增強機體防御等功能。黃連含小檗堿、黃連堿、甲基黃連堿、掌葉防己堿等生物堿,在藥理上有抗菌和抗病毒的作用。大黃瀉下攻積、清熱瀉火、解毒,主治咽喉口瘡、濕熱黃疽、熱毒瘡瘍等。梔子含梔子苷、梔子素、熊果酸等,有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抗菌消炎之功效,主治目赤腫痛、火毒瘡瘍等癥[3]。諸藥配合有清熱解毒功效,尤其是黃連、黃柏、大黃、梔子,可以清三焦熱毒,郁金涼血清心,既能活血散瘀,又能行氣解郁止痛,有抗菌消炎作用。此外,麻黃能開泄肌腠,宣通肺氣,散風寒;大麻子所含的揮發(fā)油使內(nèi)在血管收縮,外表血管擴張,助麻黃解表,增強鼓蕩發(fā)汗原動力,加杏仁以利其氣,里氣化則外氣化,且杏仁冷利,可杜其寒閉熱返,化熱化水,緩沖麻黃在生理上所引起劇烈之作用;再加甘草,調(diào)諸藥以和中氣,雖發(fā)表而寓安中。麻油能夠小部分在腸內(nèi)分解,大部分以原形通過腸管,潤滑腸道,軟化糞便,促進排糞,臨床適用于瘤胃積食、小腸阻塞、大腸便秘等[4]。這有利于胃火通過糞便排出體外,達到去火化熱、抗菌消炎的功效。

      中獸醫(yī)認為:“舌乃心之苗竅所通,心有災,則舌有厄”“凡牛舌病,當從心病治之,故用清火敗毒藥,自能奏效。”此病宜用瀉心湯:黃連、大黃、石膏、黃芩、芍藥、竹茹、燈心、車前,以黃連、大黃為君共搗同煎,加芭蕉油啖一二劑[5]。瀉心湯與前列醫(yī)方有異曲同工之妙:黃連、黃芩瀉火解毒,芍藥涼血散瘀,石膏、竹茹清熱除煩,大黃涼血散瘀、泄熱通便、驅邪外出,燈心、車前清熱利尿,引上部郁熱從小便出。諸藥配合,清心瀉火、解毒消腫。

      1.2口生瘡

      南星、樸硝、柑皮、郁金、雄黃、滑石、寒水石、半夏,右為末,蜜水調(diào),刷口內(nèi),自愈[1]。

      簡析:南星即天南星,開心、脾、胃烷之痰火,外用對創(chuàng)傷出血具有止血止痛功效;樸硝加工精制為芒硝,屬清熱藥,可治療喉痹、癰腫等,如治療喉中潰瘍,用玄明粉(芒硝精制品)15克、硼砂15克、朱砂1.8克、梅片1.5克,共研細末,每次用少許吹入患處[6];柑皮又稱廣陳皮,具有抗炎、理氣化痰作用,可用于治療咽喉痛、水腫等病癥;郁金具有活血散瘀、抗菌消炎的功效;雄黃有抗菌作用,可治瘡瘍,有斂瘡作用;滑石療諸瘡腫毒;半夏內(nèi)服可治療傷寒、寒熱、胸脹咳逆、咽喉腫痛等,生半夏搗敷外用,有消腫、止瘡傷出血的作用;蜂蜜主治口瘡、慢性潰瘍、風疹瘙癢等癥。諸藥配合,清熱解毒、化痰斂瘡。

      1.3舌上瘡

      用狗糞燒灰,填滿瘡內(nèi),愈[1]。

      簡析:狗糞即狗屎,《本草綱目》卷50記載:“(狗屎)燒灰服,發(fā)痘瘡倒黡,治霍亂癥積,止心腹痛,解一切毒?!崩顣r珍解釋說:“狗屎所治諸病,皆取其解毒之功耳。”[7]顯然,該醫(yī)方是利用了狗糞具有解毒功效來治療口炎或咽炎。無獨有偶,《醫(yī)牛寶書》亦有用狗糞燒灰治療牛舌生瘡的醫(yī)方:“治牛舌上生瘡癥方 明礬 五倍子 狗糞燒灰 牙皂 明雄 黃丹 輕粉 共為末,點舌上,一日二三次?!保?]這說明民間確實有用狗糞燒灰治療牛舌瘡的驗方。

      1.4治喉熱眼赤及口生瘡

      川郁金、滑石各一兩,甘草、麥冬各八錢,共為末,調(diào)灌之,效[1]。

      簡析:此方有清熱解毒養(yǎng)陰生津作用,其中甘草、麥冬益氣養(yǎng)陰,郁金、滑石清熱利濕,故可治療喉熱眼赤及口生瘡之疾。

      1.5木舌

      馬牙硝、甘草、黃芩、黃連、郁金、大黃、皮硝,右為末,每服一兩加蜜四兩,豬肺四兩,調(diào)灌之,效[1]。

      簡析:此方乃牙硝散。木舌又稱木舌黃,是牛常見疾病,臨床表現(xiàn)為舌體腫脹堅硬、不能轉動、色赤干燥、觸之疼痛、有熱,采食困難、不敢吞咽、欲吃而不能、欲飲而不進、口流涎,大便干燥、小便赤短?!对喁燅R集》記載:“木舌塞口似鐵條,肚中饑瘦如水漂。”[9]多為心經(jīng)積熱、火熱上沖所致的實熱癥。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木舌癥為放線菌引起,又稱舌腫。治宜瀉火解毒、清心涼血。本醫(yī)方具有清心火、解熱毒、消腫止痛的功效。此方之外,還可以用如下醫(yī)方:先用搗碎的大蔥葉在牛舌面上揉擦,直至舌軟為止,然后再用黃連25 g、郁金50 g、連翹40 g、玄參50 g、大黃50 g、黃芩40 g、牛蒡子50 g、桔梗25 g、赤芍25 g、金銀花50 g、薄荷40 g、甘草25 g,一起研成末,開水沖候溫后加入蜂蜜200 g,雞蛋清5個,一次灌服,每天1次,連用3天[10]。

      2 胃腸疾病

      胃腸疾病是牛最易患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包括前胃弛緩、瘤胃積食、瘤胃臌脹、皺胃炎等?!掇r(nóng)學錄》收錄治療牛胃腸疾病的醫(yī)方為數(shù)甚多,現(xiàn)擇其要者略舉數(shù)例。

      2.1青金丸專治吐泄及諸般熱毒

      川郁金、管仲(貫眾)、白礬、井泉石、雄黃、縮砂仁、干葛、滑石、各五錢;藍根(曬干)小豆根一兩,牽牛子二錢半;甘草、石膏、荊芥、山梔子仁、大黃、木通、黃連各五錢,共為末,糯米糊為丸,如彈子大,青黛為衣,每用五心丸,燈心(草)一把,水二(升)煎,灌之立效[1]。

      簡析:本醫(yī)方名青金丸。中醫(yī)認為,金為肺,青金即清肺熱,肺與大腸相表里,通便以助清肺熱。醫(yī)方中的縮砂仁下氣消泄瀉;黃連抗菌和抗病毒、消膨脹、治痢疾;石膏清熱瀉火,主治肺胃氣分及外感實熱,藥理上有增強細胞免疫功能和抗病毒作用;山梔子仁以清煩熱與濕熱為主,可療嘔吐;滑石甘淡性寒,清熱解暑;甘草瀉火退虛熱、和胃止嘔、清熱解毒,可用于熱病傷津、反胃嘔吐等治療,還可以防止滑石寒滑太過,二味相合清暑利濕;干葛味甘氣清性升,能升發(fā)鼓舞脾胃清陽之氣,使津液得以滋生輸布,從而達到生津止渴、止瀉痢的目的;井泉石性寒,主治諸熱、消腫毒;大黃泄熱導滯;郁金涼血清心、活血散瘀、行氣解郁、抗菌消炎;木通利尿通淋、清熱除濕;荊芥疏風解熱;小豆根清火解毒;牽牛子入肺、腎、大腸經(jīng),以峻瀉逐水消腫為主。諸藥配合,清熱解毒、理氣通便。

      2.2牛乏力吐水草者

      用白礬二兩為末,和醋一升、水二升灌之[1]。

      簡析:所謂吐水草即牛在采食或反芻過程中,水草不由自主從口中吐出。這容易造成牛采食或反芻障礙,無法飽食,草物之精華不能滋養(yǎng)肝腎、潤澤肌膚,導致牛體瘦毛焦、神敗力傷。造成牛吐水草的原因很多,如胃寒、胃熱、勞傷、上頜竇發(fā)炎、牙齒病、營養(yǎng)不全、外感風寒、內(nèi)傷陰冷、脾虛失運、胃弱不納等[11,12]。由于信息所限,據(jù)本方不能判斷究竟何種原因導致牛吐水草,但就所用白礬而言,其性寒,有清熱消痰之功效,在藥理上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變形桿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等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內(nèi)服能刺激胃粘膜,可致反射性嘔吐[6];再就醋而言,它能刺激胃腸蠕動,有利于瘤胃積食的消化,故而可以推測,可能是由于牛胃熱而導致吐水草。該醫(yī)方在目前常用的治療牛吐水草的醫(yī)方或驗方中頗為少見,其珍貴程度可見一斑。

      2.3牛瘦瘠皆由食啖水草不多

      方一:法當用食鹽三兩,炒,分三處,入醋、醬水,啖后,隔一日用淡鼔三升,陳飯一升,黃蘗三兩,以醋、醬水、童便相和,與啖。

      方二:用榆皮、滑石、樸硝各三兩,酒三升,同煎灌之,效。

      方三:炒甘草、生地黃、炒鹽各二兩,蔥白半斤,搗為末,酒三合,調(diào)和啖之[1]。

      簡析:方一來源于《元亨療馬集》“牛經(jīng)”部分,主要用于瘦牛調(diào)和表理、激起食欲。方二中,榆皮“療腸胃邪熱氣,消腫”、“令人能食”[7];滑石利水通淋、清利濕熱;樸硝入胃、大腸經(jīng),瀉熱、通便、軟堅,治實熱積滯、腹脹便秘。方三中,甘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溫中下氣,補五勞七傷、一切虛損、益精養(yǎng)氣,能抑制胃液、胃酸分泌,保護胃粘膜不受損害[13];生地涼血散瘀,除寒熱積聚,去胃中宿食。蔥白味辛,性溫,具有發(fā)汗、散寒和解毒等功效。諸藥合用,能夠保護腸胃、促進消化、增進食欲。

      2.4吐糞

      用鬼木板多年者,燒灰一題,酒一升調(diào)灌,立愈[1]。

      簡析:吐糞即翻胃吐草,是胃氣上逆所致。鬼木板即埋過人尸的棺板,本草著作稱古櫬板,主治心腹痛,“水及酒,和東引桃枝煎服,當?shù)猛孪隆!保?]此方見之于《元亨療馬集》,在實踐中確有用其治療牛翻胃吐草的成功病例[14]。

      2.5頻頻起臥、不食水草

      用麻子半斤研細,水三升煎至二升,分二次灌之,痊。不痊加料復灌,又取地黃半斤為末,入水調(diào)勻,分飼之,效[1]。

      簡析:麻子為火麻仁之別稱,入脾、胃、大腸經(jīng),潤腸、止渴、通淋、活血。藥理試驗表明:火麻仁對腸粘膜有刺激作用,可使分泌增多,蠕動加快,有瀉下作用[15]。地黃清熱、涼血、滋陰。麻子與地黃共用,可以滋陰清熱、涼血補血、利通二便。

      2.6治療牛瘴消渴及不反芻吃此藥后五日見水下

      青皮、丁香、甘草、厚樸各一兩,麥芽、神麯、半夏、生姜、桂心、良姜、藿香、白術、陳皮、蒼術各五錢,右為末,用好酒四升煎至三升,調(diào)灌之[1]。

      簡析:本醫(yī)方是曲蘗散和平胃散加減。神麯、麥芽消導食積、和中健胃、除陳腐之積,可治食積、脘腹脹滿、食欲不佳,為主藥;青皮主疏肝破氣、消積止痛,治食積脹痛等,與陳皮一樣,行氣健睥;陳皮性溫燥,健胃和中勝于青皮,且性緩,能調(diào)氣,又善治痰濕,宜于中、上二焦;青皮力猛,能破氣伐肝,散結止痛,治脾胃病尤宜于肝胃不和證,宜于中、下二焦;蒼術燥濕健脾,厚樸、陳皮行氣消脹,除滿化濕,為輔藥;白術、甘草、生姜和胃祛濕,為使藥;半夏理氣化痰、燥濕健脾;丁香行氣解郁、散寒化濕;藿香入脾、胃經(jīng),化濕理氣、解表化濁、和中止嘔。諸藥合用,散結清熱、理氣溫胃、消食導滯、化谷寬腸、健脾開胃、燥濕行氣,可治療由脾胃受熱而引起的胃腸疾病。

      2.7糞門爛瘡方一:雞蛋殼煨,茄葉、南瓜葉共為末,麻油調(diào)涂。方二:明礬、雄黃、黃連、穿山甲,右為末,一黃丹、輕粉和,合水洗患處,以藥末涂之,痊[1]。

      簡析:方一中,雞蛋殼含有90%以上的碳酸鈣和少許碳酸鈉、磷酸氫等物質,具有制酸、止痛、堅骨等功效,外用可治療頭身瘡癤、癬等,《子母秘錄》《世醫(yī)得效方》等醫(yī)書均有用雞蛋殼治療瘡、癤的記載[16];茄葉甘寒,清熱解毒、活血止痛消腫、涼血止血,主治血淋、血痢、腸風下血、癰腫、凍瘡、皮膚潰瘍等;南瓜葉曬干研細外敷,治創(chuàng)傷。

      方二中,雄黃入肝、胃經(jīng),殺蟲解毒,外用主治惡瘡、疥癬、瘟疫、蟲蛇咬傷等,常與白礬配伍,如二味拔毒散。明礬即白礬,解毒、收澀、祛痰,外用治療痔瘡、瘡癬、口瘡、爛喉、中耳炎、爛眼等,能止血止瀉,治療便血、崩漏、帶下、久瀉、脫肛等。黃連解毒燥濕、瀉肝胃火、清心除煩,有廣泛而強大的抗菌作用,抗?jié)?、抗細菌毒素、抗炎等?3]。穿山甲能消腫潰膿,主治癰腫,初起可使消散,膿成不潰的可促其速潰。輕粉由水銀升煉而成,外用能殺蟲攻毒,治梅毒及惡瘡等。黃丹即鉛丹,為鉛同硫黃、硝石煉制而成的鉛化合物,以外用為主,救斂解毒,主治瘡多膿水、久潰不斂,以及創(chuàng)傷出血、燙傷等。

      2.8脾胃病 患之毛焦糞結

      牽牛、大黃、甘遂、黃芩、滑石、黃耆(芪)、白大戟,右為末,每服半兩外加樸硝三兩,豬脂半斤,水一升,調(diào)灌下[1]。

      簡析:本病為水飲與實熱互結于腸胃所致,故用甘遂攻逐水飲,大黃、樸硝化結軟堅、瀉熱通便,加大戟與牽牛,瀉熱逐水之力甚猛。黃芩之用,不僅清肝膽熱,而且避免一味攻邪,損傷正氣?;c豬脂潤腸通便瀉下。諸藥相伍,散漫消積、破結軟堅、瀉火通便。

      2.9腹瀉

      青皮(五錢)、陳皮(五錢)、芍藥(五錢)、細辛(三錢)、茴香(四錢)、白術(一兩)、桂花(五錢)、肉桂(二錢)、甘草(三錢),右為末,每服一兩,外加生姜一兩、鹽半兩、水一升,同煎灌之,效[1]。

      簡析:此方乃青皮散。青皮、陳皮開郁理氣、健脾消滯、順氣消脹。芍藥柔肝養(yǎng)血、緩中止痛、斂陰收汗,治胸腹脅肋疼痛、瀉痢腹痛等。桂花化痰散瘀,治腸風血痢。肉桂溫中散寒,白術利濕健脾。茴香祛風行氣、祛寒濕、止痛健脾,治胃氣弱脹痛、消化不良、嘔吐和寒喘等疾病。細辛祛風散寒、行水開竅,甘草健脾和胃。諸藥配合,健脾調(diào)胃、補虛散寒、調(diào)中止瀉。

      2.10糞血

      取灶下黃土二兩,酒二升,煎,候冷,灌之,效[1]。

      簡析:灶下黃土為柴草熏燒多年的土灶灶底中心的焦黃土,別名伏龍肝,入脾、胃經(jīng),止嘔止血、澀腸止瀉、燥濕調(diào)中、和調(diào)血脈,主治胃寒嘔吐、各種虛寒性出血,如吐血、便血、崩漏等。

      2.11吐白

      用硼砂、縮砂仁、麝香、阿魏各少許,為末,加赤石脂、豆蔻,煎和灌之,效[1]。

      簡析:硼砂入肺、胃經(jīng),內(nèi)服清熱消痰。砂仁入脾、胃、腎經(jīng),調(diào)氣溫中、化濕健脾。豆蔻與砂仁性效主治相似,用于脾胃寒濕氣滯、胸腹脹滿、不思飲食、腹痛吐瀉及濕溫等癥。麝香開竅通閉、辟穢解毒。阿魏破癥疾、下惡氣,治腹部膨脹、粘液壅滯、腸充氣、鼓脹等病。赤石脂澀腸止瀉止血,治久瀉久痢滑脫不禁等病。

      2.12毛焦不食水草

      是頭黃及心黃也。用白芷、大黃各半兩,為末,用雞子兩個,酒一升,萊(菔)子汁三合,和灌之,效[1]。

      簡析:《元亨療馬集》云:“黃者,氣之壯也,氣壯使血而離經(jīng)絡,血離經(jīng)絡溢于膚腠,膚腠郁而血淤,血淤者而化為黃水,故曰黃也。”[9]《活獸慈舟》曰:“黃者乃屬于氣,如氣損血虛,火毒攻結至氣血不能流通,故發(fā)為黃。黃者,如人生癰也?!保?]“毛焦不食水草”當是牛腸胃有積食,消化不良。醫(yī)方用白芷和大黃,即宣毒散,內(nèi)服宣通,治癰毒在臟,脈實便秘[17]。白芷入胃、肺經(jīng),活血散結。大黃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調(diào)中化食、安和五臟[18]。萊菔子能夠興奮腸胃平滑肌,增強胃腸蠕動,消食除脹、祛痰降氣。諸藥合用,破積散結、消脹通便。

      2.13肚脹

      大戟、滑石、甘遂、牽牛、黃芪、巴豆、大黃各三兩,共為末,每服外加豬脂半斤、皮硝一兩、水一升,調(diào)灌之[1]。

      簡析:此醫(yī)方名大戟散。臨床實踐證明:大戟和牽牛均有加強瘤胃蠕動的作用,是大戟散治療牛瘤胃積食和馳援癥的主要藥物,同時,牽牛子含有牽牛子脂,有油類瀉劑的作用,故廣泛應用于積食;甘遂具有刺激腸管、促進蠕動而發(fā)生瀉下作用;巴豆含有大量巴豆油,對胃腸粘膜有強力的刺激作用,同樣是下瀉的目的,因此處方中多味藥物有協(xié)同作用。大黃在胃內(nèi)分解時,既產(chǎn)生大黃酚及瀉素,又分解為鞣酸甙,其作用因劑量大小而有所不同,小劑量有健胃作用,中劑量有收斂作用,大劑量則有瀉下作用,故在應用時要根據(jù)應用目的而選擇不同劑量[19](P282)。此外,大黃苦寒,解熱、廣譜抗菌、瀉下,皮硝咸寒、瀉下,其合用能解熱、抗菌、瀉下。黃芪補氣升陽,避免因峻瀉帶來的副作用。諸藥配合,具有加強瘤胃興奮性和收縮力、增強瘤胃蠕動、促進反芻、瀉下的效果。

      2.14治脾寒胃冷舌咋口張氣喘諸病

      檳榔、豆蔻、白術、黃芪、桂心、附子、良姜、蒼術、甘草,等分為末,每服一兩半加生姜四兩、水二升,同煎灌之,效[1]。

      簡析:此方即靈應散。檳榔入胃、大腸經(jīng),治腹脹便秘、停食停水等。豆蔻分為白豆蔻和草豆蔻,前者簡稱白蔻,入肺、脾、胃經(jīng),功效為調(diào)氣溫中,化濕健脾,主治脾胃寒濕氣滯、胸腹脹滿、不思飲食、腹痛吐瀉及濕溫、濕濁見有胸悶不饑等證;后者簡稱草蔻,入脾、胃經(jīng),健脾燥濕、溫中止嘔,主治脾胃寒濕阻滯引起的食不運化、胃腹冷痛、惡心嘔逆,以及濕濁之證等。由此看,本醫(yī)方中的豆蔻應為草蔻。另有肉豆蔻,別名肉果,入脾、胃、大腸經(jīng),澀腸止瀉、溫中健胃,主治脾胃虛寒,久瀉不止。高良姜簡稱良姜,入脾、胃經(jīng),溫中止痛、健胃止嘔,能溫中散寒,主治胃寒腹痛、嘔吐、食欲不振等證。桂心即肉桂除去外層粗皮及內(nèi)面薄皮的中心部分,較長于暖脾胃,性不甚燥熱而氣薄。附子入心、脾,腎經(jīng),治腎虛腰冷、脾虛泄瀉之證,常與肉桂、干姜、白術等合用,如腎氣丸溫腎、附子理中丸。蒼術入脾、胃經(jīng),燥濕健脾、明目辟穢,為燥濕健脾的要藥,主治脾胃濕困、食滯不消、濕阻中滿、腹瀉痧脹,或脾濕生痰諸證。甘草調(diào)和諸藥,使利而不致太過。

      2.15宿草不轉 患之鼻干氣急,水草不食,起臥時掉蹄

      用檳榔、滑石、牽牛、大戟、黃芩、黃芪、大黃為末,每服一兩外加豬脂半斤,水煎灌之,效[1]。

      簡析:宿草不轉即瘤胃積食、瘤胃食滯、瘤胃擴張、宿草不消、第一胃阻塞,是牛的一種常見病和多發(fā)病,以春、夏、秋季飼草更換和使役繁重時較多,主要是因脾胃損傷,中焦腐熟運化失職,大量草料停積于胃,滯而不化。治宜消積導滯、攻下通便。醫(yī)方中用檳榔行氣導滯、調(diào)中止痛,消脘腹脹滿,除里急后重,為君藥。大黃、牽牛攻積導滯、泄熱通便,黃芩瀉火解毒,大戟瀉水下氣、利二便、逐水破積聚、瀉濕熱脹滿。諸藥合用,以行氣導滯為主,配以清熱、攻下之品,有行氣導滯、攻積泄熱之功。

      2.16百葉干病

      白芷、地榆皮、滑石、牽牛、粉草、官桂、甘遂、大戟、大黃、續(xù)隨子,右為末,無(每)服二兩、水二升、外加豬油半斤、蜜一兩,煎灌之,效[1]。

      簡析:本醫(yī)方即豬膏散,有峻逐滑瀉、潤下通便功效。百葉干病即重瓣胃阻塞,方中之粉草即甘草,是大戟、甘遂的反藥。臨床實踐表明,用本方加減治療牛百葉干病,均無中毒反應,反藥相伍,通達之力更宏,說明用反藥效果良好,可促進瘤胃蠕動,通利二便;不用反藥,則效果不好[20]。豬油、蜂蜜可潤百葉而滑腸。由本醫(yī)方總結治療牛胃腑積滯的用藥特點:“積滯不離油,滑石與牽牛,硝黃掀不動,大戟甘遂推,蕩滯通胃腑?!保?1]

      2.17脫肛

      蜜駝參(密陀僧)、白礬各三兩、縮砂(仁)、川椒各三兩半、五倍子一兩半、白龍骨二兩、木鱉子一兩,右為末,每服一兩用溫水凈洗,以紙拭入,效[1]。

      簡析:此醫(yī)方為白陀散。脫肛主要是由于飼養(yǎng)失調(diào)、勞役過度、損傷元氣、臟冷氣虛等致使肛門失去收縮能力,其他如大便困難、負重超力等亦能引起。證見時腸頭脫出、大便難下,痛苦不安,治療時先清瀉,后補中。密陀僧解毒收斂,白礬清熱消痰止血、燥濕殺蟲解毒,白龍骨清熱益氣養(yǎng)陰、止血生肌??s砂仁理氣溫中、芳香化濕、開胃消食,偏行中下二焦之滯氣,并能溫肺止咳、溫脾止瀉、暖腎安胎,其治重在肺脾腎經(jīng)。五倍子斂肺止咳、澀腸止瀉、降火解毒、生津止血、固精止汗。木鱉子瀉熱解毒、消腫止痛,治疳積痞塊,利大腸,瀉痢,痔瘤瘰癘。川椒即花椒,溫中散寒、燥濕殺蟲、行氣祛風,治脘腹冷痛、寒濕瀉痢等。諸藥配伍,瀉熱消腫散毒、疏肝止血行氣。

      2.18轉胞病 患之小便不通、水草不食

      甜菜子、滑石、當歸、慈菰、膩粉、木通、芫花、皮硝、沒藥、細辛,右為末,水煎啖之[1]。

      簡析:此醫(yī)方稱滑石散。轉胞病即“小腸結也”,病因主要是因為“卒熱而飲冷水,水本入腸,又且加之緊驟,清氣未升,濁氣未降,清濁未分,冷熱相緊,以致膀胱閉塞也?!逼浒Y狀主要是:“令獸肚腹脹痛,踏地蹲腰,欲臥不臥?!保?]甜菜子活血散瘀,主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閉經(jīng)、白帶、胃腸脹氣、跌打損傷、創(chuàng)傷出血?;饕袖X矽酸鹽類礦物,性味甘寒、清熱滲濕,主治石淋、熱淋、癃閉等。當歸補血活血、調(diào)經(jīng)止痛、潤腸通便。慈菰清熱解毒、化痰散結。木通利尿通淋、通經(jīng)下乳。膩粉即輕粉,外用攻毒殺蟲,內(nèi)服利水通便。芫花含芫花素、羥基芫花素、芹菜素及谷甾醇,另含苯甲酸及刺激油狀物,有逐水、滌痰、利尿作用[22]。沒藥活血化瘀、消腫生肌,主要化學成分為單萜、倍半萜、三萜、甾體以及木質素等,具有退熱、抗炎、鎮(zhèn)痛、神經(jīng)保護等多方面的藥理活性[23]。細辛祛風散寒、行水開竅。皮硝清熱軟堅、潤下通便。諸藥配伍,清熱通便利濕。

      2.19翻胃

      官桂、厚樸、茴香、青皮、五味子、甘草、陳皮、蒼術、白術、木香、鬼木炭,右為末,每服一兩半,好酒一升,同服,效[1]。

      簡析:本醫(yī)方即補黃散,具有暖胃溫脾、溫中祛寒、理氣健脾、順氣和血之功效,主治胃虛寒證、脾胃虛熱、瘤胃鼓脹等疾病,是獸醫(yī)臨床常用方劑。

      2.20不食水草

      油菜花、五味子、透山龍、地骨皮、黃連、木通、天竹黃、茯苓、桔梗、通草、大黃各一兩,右為末,每服二兩。[1]

      簡析:此醫(yī)方即透龍散。透山龍又名百解藤、須龍?zhí)?、輪環(huán)藤,為防己科植物百解藤的根葉,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止痛之功效,常用于治療氣脹、食脹、百葉干、大便秘結、咳嗽及咽腫等癥[24]。油菜花解毒消腫、寬腸通便。五味子益氣生津、收斂固澀,有助于防止大黃等峻瀉而帶來的副作用。黃連、天竹黃、大黃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地骨皮即枸杞的根皮,含有桂皮酸和多量酚類物質、枸杞素A、枸杞素B、甜菜堿及β-谷甾醇、亞油酸、亞麻酸等成分,清肺降火、退熱補氣[25]。木通祛風活血、利尿通淋。茯苓利水滲濕、健脾補中、寧心安神,主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嘔吐,以及脾虛食少、泄瀉等。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排膿。通草利水消腫、通利血脈。諸藥配合,清熱解毒、利尿通便。

      2.21蜏鱉病 患之羸瘦異常并腳軟,誤服草中蜏鱉所致

      青鹽二兩、雷丸、蛤粉、白礬各二兩四錢,皂角、草菓、金釵草、苦參、天仙子、五味子各一兩,右為末,每服一兩、水二升,調(diào)灌之,效[1]。

      簡析:此醫(yī)方即青鹽散。青鹽即礦鹽,內(nèi)服可以解毒殺蟲、破結聚。雷丸味苦,寒,苦能瀉、寒能清,苦寒相合,性味相配,祛病勢如破竹;有小毒,入胃、大腸經(jīng),殺蟲。天仙子即莨菪,有毒,功效主治與曼陀羅基本相同,有麻醉鎮(zhèn)痛作用。青鹽、雷丸和莨菪等在古代常用作驅除胃腸內(nèi)寄生蟲藥,但有毒且療效不高,故現(xiàn)已不用[26]。白礬燥濕殺蟲、蝕惡肉。皂角祛痰開竅,主治頑痰咳嗽、痰壅竅閉、瀉下等。金釵草即石斛,滋陰養(yǎng)胃、清熱生津、長肌肉、壯筋骨、強腰腳[27]??鄥⑶鍩峤舛?、利尿除濕。五味子益氣生津、止咳化痰、滋補強壯、收斂固澀,能調(diào)節(jié)胃液分泌、促進膽汁分泌。草果具有芳香健胃之效,主治脘腹脹痛、痰飲痞滿、反胃嘔吐、積食等病癥。蛤粉即蛤殼研細之粉末,清熱利濕、化痰散結,主治頑痰咳嗽、癭瘤瘰疬、胃痛吐酸等。諸藥配伍,解毒驅蟲、清熱養(yǎng)胃、破積生肌。

      2.22喉風 患之喘息不寧、口中草出

      知母、貝母、黃芩、大黃、甘草、荊芥、梔子、瓜蔞、川芎、牙硝、白礬、皮硝、蛇退(蛻),右為末,每服二兩,蜜水調(diào)灌[1]。

      簡析:《活獸慈舟》云:“牛生喉風,多從風邪侵入肺腑,次受寒涼閉竅,使風寒蘊藏于中,久則發(fā)為喉風:若是因染風寒,多致痰鳴氣驟,喘息不停,鼻上無汗。當用祛風化痰藥?!保?]“喘息不寧”多為肺部疾病,“口中草出”即口中吐草,當是胃部有熱、大便排泄不利。本醫(yī)方中,知母能清氣分實熱及腎經(jīng)虛熱,還能除煩熱、治消渴和肺熱咳嗽,可與貝母等同用。皮硝與牙硝雖制法不同,但功能相似,清熱軟堅、潤下通便,主治實熱積滯、熱燥便秘,多與大黃同用,使軟堅與推蕩相輔而成;皮硝內(nèi)服后至腸由于滲壓作用,能促進腸壁細胞水分的分泌使成等滲壓,并充分滯留于腸道內(nèi)而不被吸收,同時,由于其液體的增長而加強了腸管的反射性蠕動,結果發(fā)生瀉下[28]。白礬催吐制瀉、燥濕殺蟲、蝕惡肉,治口瘡喉痹、瀉下久痢等癥。黃芩清熱燥濕,能清肺、胃、膽及大腸經(jīng)之濕熱。大黃瀉熱通腸、逐瘀通經(jīng)。荊芥表散風寒。川芎活血通經(jīng)、祛風止痛,兼能行氣。瓜蔞化痰散結、潤腸通便。蛇蛻主治諸風頑痹、麻木不仁、疥癬惡瘡等頑證。蜂蜜水潤腸通便。甘草調(diào)諸藥以和中氣。諸藥相伍,瀉泄肺熱、潤腸通便。

      3 結語

      《農(nóng)學錄》是一部反映江西地方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生活的農(nóng)學著作。盡管其防治牛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醫(yī)方有不少來自《元亨療馬集》,然亦有不少地方特色的驗方,如“牛多食草子必致腹脹,速以蕌葉飼之,又以狗棘痛擊其腹自消。”[1]又如“脾不運化,可從左肋骨第三根空處(從水納數(shù)起)以大拇指及食指從脊骨量起,屈將指第一節(jié)按定從此處下針二寸余,針鋒及脾。脾動則針與俱動,針毋遽拔,停手俟之不動,則按下數(shù)分。極深以三分為額(食指在上,大拇指在下,將指屈處去食指尖處約一寸五六分)?!?/p>

      《農(nóng)學錄》還錄有一些治療消化疾病的民間驗方,如“吐雜蟲膜 用燕子糞一合,成漿水二升,煎,候冷灌之,效?!保?]“吃菜根病噎 用肥皂為末,吹入鼻中,于尾亭骨下著力打一二下,便安?!保?]此類驗方是百姓日常生活實踐的經(jīng)驗總結,簡單易行且有療效,故其價值不容忽視。還要說明的是,《農(nóng)學錄》中有不少醫(yī)方雖然不是直接治療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但由于中醫(yī)講究整體,很多疾病的發(fā)病、診斷及治療可能涉及多個臟腑系統(tǒng),需要統(tǒng)籌兼顧,調(diào)整全身臟腑氣血陰陽,對防治消化系統(tǒng)疾病也有積極作用,如“雙膊病,患之腫痛難行、水草不食”、“浮涼氣,患之喘息、頭懸、流涎不止、水草不食、四足無力”,“雙膊病”、“浮涼氣”等雖不是消化系統(tǒng)疾病,但對消化系統(tǒng)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故而在研究消化系統(tǒng)疾病時對此類醫(yī)方也應有所關注。

      《農(nóng)學錄》是一部民間農(nóng)學著作,其所錄預防和治療牛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中獸醫(yī)醫(yī)方至今仍顯示其獨特療效。這些醫(yī)方一部分見于傳世的各種中獸醫(yī)典籍,另一部分則流散于民間,如果不注意及時收集總結,流散于民間的醫(yī)方則容易失傳,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拙文對《農(nóng)學錄》所載防治牛消化系統(tǒng)疾病醫(yī)方的總結即有助于此。特別要指出的是,民間獸醫(yī)醫(yī)方既簡單易學、取材容易、便于普及推廣,又價格低、療效高,而且能攻克一些不易治愈的疑難病例;此外,由于不用西藥或少用西藥就能治愈疾病,無污染、無公害、無有害殘留,是保證綠色畜產(chǎn)品的重要措施之一,為我國畜牧業(yè)健康發(fā)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9],故而此類醫(yī)方值得高度重視?!掇r(nóng)學錄》是我國眾多農(nóng)學著作的一種,對其內(nèi)容的關注,不僅有助于整理、保存和傳承農(nóng)學著作中珍貴的技術信息,而且有助于推動和加強對中獸醫(yī)醫(yī)方的研究,篩選出更多應用方便、療效確切的醫(yī)方,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用現(xiàn)代化工藝制作出中成藥,在生產(chǎn)實踐中應用和推廣,為畜牧業(yè)向綠色、生態(tài)方向發(fā)展貢獻力量。

      (編輯:晏兵兵)

      參考文獻:

      [1]艾建農(nóng).農(nóng)學錄[M].南昌:江西啓明印刷所,1922.

      [2]廖果.花卉藥用巧治百?。跰].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3]王和權.防治胃腸疾病的中藥藥理與臨床[M].北京:中醫(yī)古籍出版社,2006.

      [4]楊雨輝,邵衛(wèi)星.獸醫(yī)藥理學[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11.

      [5]李南暉著,四川畜牧獸醫(yī)研究所校注.活獸慈舟校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

      [6]謝宗源,黃漢強.藥用礦物[M].南寧: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7]李時珍.本草綱目(金陵排印本)[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

      [8]江西省中獸醫(yī)研究所重編校正.醫(yī)牛寶書[M].北京: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93.

      [9]喻本亨,喻本元.元亨療馬集·圖像水黃牛經(jīng)合并大全下卷[M].北京: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57.

      [10]佚名.秋天牛易患木舌?。跩].黑龍江畜牧獸醫(yī),2012(10 下).

      [11]施仁波,宋會東.牛吐草的辨證施治[J].中獸醫(yī)醫(yī)藥雜志,2003(6).

      [12]孫福星.耕牛吐草的病因和辨證施治探討[J].中獸醫(yī)學雜志,1982(4).

      [13]侯家玉,方泰惠.中藥藥理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

      [14]余家明.鬼木板灰治牛翻胃吐草[J].中獸醫(yī)醫(yī)藥雜志,1988(6).

      [15]《中醫(yī)大辭典》編輯委員會.中醫(yī)大辭典·中藥分冊[Z].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2.

      [16]袁庭芳.蛋奶祛病強身500方[M].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17]高曉山,陳馥馨.大黃[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1988.

      [18]尚志鈞校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校注[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

      [19]錢振宇.大戟散對牛前胃疾病應用問題的討論[J].畜牧與獸醫(yī),1959(6).

      [20]高如東.《元亨療馬集》醫(yī)方臨床應用(一)[J].鄭州牧業(yè)工程??茖W校學報,1988,8(2).

      [21]強世和.《牛經(jīng)》中胃腑積滯方藥的規(guī)律及運用體會[J].中獸醫(yī)醫(yī)藥雜志,1987(3).

      [22]邵祖燕.常用毒性中藥臨床應用指南[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7.

      [23]韓璐,孫甲友,周麗等.沒藥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15,11(3).

      [24]于船.中獸醫(yī)學大辭典[Z].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25]楊衛(wèi)平,夏同珩.新編中草藥圖譜及常用配方(四)[M].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2010.

      [26]鄒介正.牛病古方匯詮[M].北京: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88.

      [27]張治國,俞巧仙,葉智根.名貴中藥:鐵皮石斛[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6.

      [28]楊松年.中國礦物藥圖鑒[M].上海: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1990.

      [29]周正揮,周谷喬.民間獸醫(yī)特效醫(yī)方[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10.

      中圖分類號:S858.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799X(2016)06-0044-07

      作者簡介:胡安徽(1971-),男,河南唐河人,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歷史醫(yī)學地理研究工作。

      基金項目:本文系貴州省哲社項目(編號15GZYB33)的階段性成果。

      猜你喜歡
      醫(yī)方
      緊急情況下醫(yī)方告知義務的理論與實踐
      法制博覽(2021年36期)2021-11-24 19:59:24
      良醫(yī)拒傳方
      良醫(yī)拒傳方
      民國檔案《昆明方目》方源初考
      良醫(yī)拒傳方
      國學(2016年7期)2016-09-21 10:31:32
      良醫(yī)拒傳方
      讀者(2016年9期)2016-04-21 14:29:02
      良醫(yī)拒傳方
      從幾組醫(yī)方談西夏文醫(yī)藥文獻的來源
      西夏學(2016年1期)2016-02-12 02:23:20
      良醫(yī)拒傳方
      創(chuàng)造(2016年4期)2016-02-01 00:02:23
      談醫(yī)史博物館醫(yī)方碑刻保護
      西城区| 密云县| 孟津县| 昌吉市| 襄汾县| 南宫市| 邯郸市| 蓬莱市| 桐城市| 阜平县| 英德市| 仁怀市| 宝应县| 双鸭山市| 临海市| 辽中县| 偃师市| 彭山县| 汝州市| 汝南县| 安图县| 海淀区| 邻水| 民丰县| 云龙县| 丽水市| 喀喇| 桓仁| 徐汇区| 紫金县| 独山县| 延吉市| 林芝县| 都江堰市| 仪征市| 湄潭县| 石首市| 台北县| 日土县| 容城县| 广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