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豪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漸深入,語文閱讀教學逐漸告別傳統(tǒng)的“教師分析,學生記筆記”的沉悶課堂,但有些教師又走向另一個極端,課堂存在“為討論而討論,為活動而活動,為對話而對話”的現(xiàn)象,有些公開課淪為好看而不實用的“表演課”,課堂效率反不如傳統(tǒng)課堂來得高效。針對這一現(xiàn)象,本文著力探討“文本細讀法”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努力探索一種激活閱讀教學課堂的方法,為當前語文閱讀教學提供一些合理的建議。
關鍵詞:閱讀教學;文本細讀;語文課堂
一、當前語文閱讀教學課堂存在的若干問題
在新課程理念引導下,不少地方的語文教學都在進行改革,但有些老師為了顯示自己與傳統(tǒng)教學方法決裂,刻意追求個性化教學。這些所謂的個性化教學,有的脫離文本,有的標新立異,有的只追求一種形式上的熱鬧,這對激活閱讀教學課堂是不利的。
1.偏離文本中心,進行所謂“個性化解讀”
比如有學生在讀蒲松齡的《狼》這一課文時,認為屠夫過于殘忍,對狼斬盡殺絕,這不利于保護環(huán)境,認為人與動物要和諧共處,不要彼此傷害;有學生讀《王幾何》這篇課文,認為老師一堂課就讓學生畫圓和三角形,沒有教一點有用的知識,從頭到尾讀完,就只記住王幾何的笑;還有學生在學習《共工怒觸不周山》這篇課文時,認為共工心胸狹隘,報復心強,爭不過黃帝,就拿頭撞山,是無能或自欺欺人的表現(xiàn)。
針對這些所謂的個性化解讀,有些老師大加贊賞,認為學生質疑得有道理,課堂就應該這樣暢所欲言。其實,這些所謂的個性化解讀,都脫離了文本,看似有道理,其實都是錯誤的解讀。因此,創(chuàng)造性閱讀并不是“創(chuàng)造性亂讀”,固然“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也還必須是哈姆雷特,而絕不能是哈利·波特”。教師應當有目的地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文本,運用“文本細讀法”認真深入地理解文本所傳遞出來的內涵和意義。
2.“合而不作”“探而不究”,自主學習徒有其表
新課程理念強調要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種教學理念肯定是正確的,但如果忽略學生的特點和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效果則會大打折扣。
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必須圍繞閱讀文本展開,教師應該有目的地引導學生細讀文本,如果脫離了文本,合作和探究就只能是形式主義的東西。此外,有些知識點,教師講授可以解決,就沒有必要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來解決;有些問題通過小組討論就可以明確,就不需要再進行深入探究。總之,無論怎樣的閱讀教學,都應該根據課堂的實際需要展開。
3.片面追求課堂教學的“熱鬧”
有些課堂片面追求 “熱鬧”,仿佛學生都“動起來了”就是成功的教學。而有些學校的管理者為了“把課堂還給學生”,還到教室“掐秒表”,限定教師一節(jié)課講授不超過15分鐘,余下的時間必須交給學生活動,否則判定為“不合格的教學”。這種讓教師“戴著鐐銬跳舞”的做法,讓廣大教師情何以堪!
其實,語文閱讀教學必須圍繞文本展開,不同的課型、不同的文體應該有不同的教學方法,絕不能強求一個標準。有的老師誤解了新課程理念,以為熱鬧的課堂才是好的課堂,學生都“活動開了”,教學效果就體現(xiàn)出來了。其實這是一種誤判。對于那些需要教師深入講解的重點篇目,如果也像自讀課文那樣隨意處理,教學的效果就會非常差。
比如我聽過的一堂公開課——《皇帝的新裝》,開課老師在公開課前讓學生準備道具服裝,利用課余時間排練課本劇,課堂上點名上臺表演,三個小組的學生一一上臺表演,雖然表演很精彩,課堂很熱鬧,但一堂課下來,學生除了了解了課文內容,其他什么也沒有學到。
所以,課堂教學不能追求表面形式的“熱鬧”,公開課不是表演課,必須引導學生細讀文本,像課本劇之類的小組合作活動,也必須是課堂學習的一個部分,切不可喧賓奪主,沖淡主題,淪為“為表演而表演”的活動道具。
二、運用“文本細讀法”激活閱讀教學課堂
1.文本細讀教學要尋找突破口
比如楊絳的《老王》這篇文章,應抓住“愧怍”一詞,由表及里(從“文象”到“文脈”)、由內而外(從“文本之中”到“文本之外”)展開細讀教學。
首先引導學生理解“愧怍”一詞,然后讓大家思考:既然“愧怍”,作者又為何自稱“幸運的人”?這是文本細讀的突破口。其實,楊絳一家人又何曾幸運,他們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是大多數(shù)中國知識分子都遇到的,下放五七干校勞動,對于這兩位文壇大家來說,對心靈的摧殘和打擊更是難以形容的。而當他們看到比自己更悲慘的老王時,出于善良的本意,主動照顧老王的生意,但老王的“田螺眼”還是讓“我”害怕,老王的生活窘境,還是讓“我”吃驚。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失群落伍、沒有親人依靠的人,臨死前還想著給作者一家送來平時舍不得吃的唯一值錢的雞蛋,老王進門,第一句話“我不吃”,第二句話“我不是要錢”,他僅僅是預見到自己要死了,特地來給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做最后的告別,表達對作者一家人長期照顧他的謝意。然而作者卻沒能理解老王的來意,仍舊像以前一樣對待他,以為他是要錢,這傷了一個垂死者的心,這也正是“愧怍”的緣由。
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找出作者情感變化的詞語,尋找“我”對老王從同情、關心,再到對他人品的贊賞,再到愧怍的心理描寫的詞語,教會學生體悟作品中所傳遞出來的除了“平等觀念、人道精神、對勞動者的同情”這些主題外的一個更深刻的主題,那就是對“文化大革命”的批判,對那個瘋狂年代的人性的反思。
所以說,找準閱讀教學的突破口,就等于找到了打開大門的鑰匙,如果教學時在突破口上多下功夫,那么就可以做到“入文、入情、入境、入心”,就能讓學生真正認識文本,超越文本。
2.文本細讀教學要指導學生捕捉關鍵而有意義的詞語
關鍵性的詞語,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作用,比如詩眼和文眼。
我在教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這首詩時,就按照文本細讀的方法,讓學生從“不足惜”三字入手去理解詩歌的內涵。“不足惜”意指“不值得珍惜、不值得遺憾”。在詩人看來,官場生活是不足惜的,陶淵明寧愿“種豆南山下”,哪怕“草盛豆苗稀”,他也毫不介意,因為他種的是“豆”,得的是“趣”,是“自由”,是“潔身自好”。這樣,在找準詩眼的基礎上,就能引領學生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教會學生把握詩歌主旨,從而獲得詩歌鑒賞的新突破。
再如教南宋詩人陳與義的《登岳陽樓》,可以從“悲”字入手,因為只有讀懂了“悲”字,才能讀懂詩歌的情境和詩人的情懷。尾聯(lián)“白頭吊古風霜里,老木滄波無限悲”中的“悲”字,讓我們感受到詩人的內心痛苦。以“悲”字為核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了解詩歌的寫作背景,了解金兵南下,北宋滅亡整個歷史事件,讓學生對作者的內心世界有切身的體會。然后引導學生逐句賞析詩歌,一起感受“簾旌不動夕陽遲”的孤獨和冷清:四下沒有一絲風,天地間仿佛凝固了一般,給人一種壓抑灰暗之感。再體會“登臨吳蜀橫分地”的“橫”字,感受那種親人不能相見的分離,讓學生想象三國時吳蜀兩國征戰(zhàn)殺伐的情景,體會一種悲壯蒼涼之感。再從“徙倚湖山欲暮時”的“徙”字,引導學生揣摩人民四處遷徙,徘徊不定,居無定所之感。所以,一連串的關鍵字的捕捉,如果能讓學生自己找出來并加以引導,就能讓學生對作品的思想內涵有更深刻的認識。
總之,“文本細讀法”關鍵在于從細部入手,切忌蜻蜓點水,淺嘗輒止。教師要巧妙引導,學生要能自主找出答案,切忌直接給出答案,讓學生沒有思考的空間,否則,課堂將成為“一潭死水”,激活課堂也就無從談起。
3.文本細讀教學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教材中所提供的素材
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笨上覀兒芏嗾Z文教師往往忽略了這一點,將課本資源棄之不用,比如課本的插圖,很多老師往往視而不見,課堂上提都沒有提。
其實插圖本身就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教學資源,像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的插圖,畫面上游子孤單落寞的景象,以及畫面背景荒涼蕭索的場景,互相映襯。如果教師能很好地利用這幅畫,把握畫面所呈現(xiàn)出來的九個意象,就能讓學生深入理解詩歌的深刻內涵。
再如八年級上冊蘇聯(lián)作家西蒙諾夫的《蠟燭》一文,老婦人的形象,以及風中顫抖的蠟燭,給人無限的啟發(fā),可以引導學生利用課本插圖進行再創(chuàng)作,將人物的內心世界深刻地表現(xiàn)出來。學生可以動筆,給插圖添上色彩,或者補充炮火紛飛而老婦人屹然不動的表情。學生一邊畫,一邊了解課文的內容,一邊揣摩老婦人的內心世界,文中的細節(jié)描寫一一呈現(xiàn)出來,這就做到了“長文短教”。
此外,像《故宮博物院》這課提供的故宮布局圖,在講解說明文的說明順序時非常好用,學生一看就明白。故宮建筑群是沿著中軸線分布的,作者沿著參觀路線,以天安門為起點,穿端門,進午門,過漢白玉石橋,來到前三殿,最后出順貞門到神武門而離開故宮。教師利用插圖引導學生了解說明文的寫作順序,清楚明白,有條有理。教師可以利用插圖作為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切入點,也可以啟發(fā)學生據圖想象,從而將插圖作為激趣的素材,調動學生的好奇心。課本中的插圖,其實為師生互動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平臺,也為師生間的對話提供了一定的條件。
課本中的資源非常豐富,除插圖外,還有每篇文章中的導讀、課后習題、課下注解、單元綜合訓練、口語交際、寫作訓練等,甚至書本最后的名著導讀、語法知識歸納,以及書法作品欣賞等,這些教學資源都體現(xiàn)了編者的匠心獨運,對教學活動的開展是很有幫助的,應該充分利用起來。
總之,文本細讀作為一種閱讀教學法,已經走進了語文課堂,并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接受,它為語文閱讀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了一個新的工具和手段。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語文教師要充分激活課堂,就必須引導學生回歸文本,細讀文本,只有在文本的研究上真正下功夫,才能獲得閱讀和寫作能力的全面進步。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附屬科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