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房山區(qū)良鄉(xiāng)第二小學 胡建民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由此可見,標準強調(diào)的是學生個體的實踐閱讀,是學生對文本的自我感悟。感悟在成為《語文課程標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的同時,也越來越深入到教師日常的課堂中,越來越注重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感悟。然而反思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學生語文感知的本真狀態(tài)正受到壓抑,感知的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正逐漸枯萎,得不到自由地發(fā)揮。
由于學生沒有帶著一種閱讀的期待和欲望積極主動地閱讀文本,充分感知文本,對課文中的形象、情感、意韻就缺乏豐富的感悟,致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異化為“逼供”,學生對這樣的交流將會產(chǎn)生畏懼和逃避心理,還易使學生養(yǎng)成讀書心浮氣澡、囫圇吞棗的不良學習習慣,感知的個性與創(chuàng)造性從何何來?
為了改變這種教學現(xiàn)狀,我與老師們積極探索、實踐,通過積累、批注和交流等途徑為學生創(chuàng)造深入研讀的空間。引導學生靜下心來讀書,學生在這些活動中發(fā)展了閱讀興趣,提升了語文能力。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河?!庇辛素S富的積累,才會有良好的悟性。積累包括情感的積累、生活的積累和語言的積累,其中尤以語言的積累最為關鍵。要積累語言材料,一靠多讀,要廣泛閱讀課內(nèi)外讀物,在閱讀中自讀自思、自我領會、自問自解、自求得之;二靠多記,要充分利用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語文教育資源,鼓勵學生勤動手摘錄好詞佳句,勤動口背誦精彩片斷,使其不斷“厚積”;三靠多用,要鼓勵學生把摘錄的好詞佳句運用于平時的口頭表達或習作中,使“消極語言”變?yōu)椤胺e極語言”,或組織參觀訪問、辦報、開故事會等活動,使學生在運用語言中增加積累。學生通過“讀、記、用”,為“薄發(fā)”儲存了豐富的材料,無疑會促進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順暢表達,促進感悟力的提高。
閱讀教學的根本就是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與作者進行對話,從而幫助學生與文本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與作者產(chǎn)生心靈上的共鳴。而這種情感上的共鳴,心靈上的共鳴,不能僅僅局限在口頭的議論、表達上。更應該是一種深刻的思考,無聲的交流,盡情的宣泄。這就需要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邊讀邊進行批注。也就是將自己閱讀文字材料的某些語句、某段話、某篇文章的感想、體會批注出來。這樣,既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又錘煉了語言文字。
學生最初對文本的理解是比較直觀的、淺顯的,因此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具體問題有目的的進行層層深入的指導,引領學生走進文本。
例如《無聲的競賽》一文,在閱讀學習徐悲鴻發(fā)奮圖強、刻苦練習,最終取得比賽的勝利的相關段落時,教師適時啟發(fā)學生批注自己的閱讀情感。有的學生寫下了這樣的批注:“不經(jīng)一番徹骨寒,哪有梅花撲鼻香?”有的學生寫的是“苦盡甘來是人生必須遵循的法則?!边€有的學生這樣寫道:“真是吃得苦中若,方為人上人呀!”抒情式批注抒的是真情,寫的是真言。無異于讀者與文本的共鳴之音。
有的學生在閱讀完《軍神》一文中,劉伯承在手術臺上所表現(xiàn)出鋼鐵般堅強的意志深深的感染了學生,他們寫下了這樣的批注“頂天立地大丈夫,鋼鐵意志真英雄!”“他真不是一般人,不愧為軍神!”這句句批注正是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深刻理解,正是學生對文中人物的正確認識,更是對作者情感的準確把握。我想,這種抒情式批注,不僅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把握文章主旨,而且還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敏感的語文神經(jīng),過硬的感悟能力,真可謂是一石二鳥??!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質(zhì)疑本身就是一種思考,一種挑戰(zhàn),一種探索。有了疑問,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書,才會讓他們讀進去,真正地走入文本,與文本、與作者進行對話。質(zhì)疑式批注也是語文教學中訓練感悟能力的一種有效途徑。
例如,《買小狗的小孩》一文中殘疾小男孩堅持用同樣多的價錢購買一只小瘸狗的做法歷來是備受學生爭議的。在教學中,我仍然以進行“質(zhì)疑式批注”為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不斷質(zhì)疑,在質(zhì)疑中發(fā)現(xiàn)問題,在解疑中理解課文內(nèi)涵。學生的質(zhì)疑式批注精彩紛呈:
例如“小男孩家竟如此貧窮,為什么非要買小瘸狗?”
“老板明明要把小瘸狗送給他,他為什么不要呢?”
“不要人家送的就不要,為什么還要和人家發(fā)火呢?”
“小男孩怎么來籌這筆買小狗的錢呢?”……
正是因為有了學生一連串的質(zhì)疑式批注,才讓我們的課堂辨論有了源頭活水,從而爭論得熱火朝天。在質(zhì)疑與辯論中,學生的思考更加深入,思維更為靈活,傾聽更加認真,表達更為精彩,對作品的感悟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推進。
文本的開放性,使得它留有許多的空白處,等待讀者去詮釋,不同的經(jīng)歷,不同的基礎知識,使學生在閱讀時發(fā)生了差異,有時甚至是“矛盾”。這樣的矛盾得到解決,學生就能真正體驗到文本所蘊涵的情感、哲理,在爭論中獲得體驗,獲得感悟。
當然,小學生語文感悟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項“系統(tǒng)的工程”,需要我們語文老師做長期的、細致的、積極的引導和訓練。以上提到的僅僅是我們平時接觸較頻繁的,只要在這些方面尋找規(guī)律多下工夫,學生感悟能力的提高將不會是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