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康德目的論判斷力的二律背反

      2016-03-14 09:23:35祝楊軍
      關鍵詞:斯賓諾莎判斷力目的論

      祝楊軍

      (1.首都師范大學 招生就業(yè)處,北京 100048;2.中共中央黨校 哲學教研部,北京 100091)

      康德目的論判斷力的二律背反

      祝楊軍1,2

      (1.首都師范大學 招生就業(yè)處,北京 100048;2.中共中央黨校 哲學教研部,北京 100091)

      目的論判斷力的二律背反是康德哲學中最具有價值和最富于爭議的問題之一。在《判斷力批判》中,康德提出并解決了目的論判斷力的二律背反。然而,許多研究者對其的解讀與意義認知存在諸多問題。只有通過對目的論判斷力的辨證論部分的文本分析,結合學界最新研究成果,才能澄清誤讀,揭示意義。要解決目的論判斷力二律背反,僅僅只通過作為準備的分辨判斷力的范導性原理和規(guī)定性原理是不夠的,而是要通過尋找機械論與目的論的共同來源的原則,即超感性的東西,才是可能的。二律背反的解決指向,自然的機械法則,是終極目的的實現(xiàn)手段。目的論判斷力的二律背反具有重大的哲學意義和科學意義。

      康德;判斷力;機械論;目的論;二律背反

      目的論判斷力的二律背反是康德哲學中最具有價值和最富于爭議的問題之一。這是因為:一方面,機械論和目的論之爭依然是當前自然科學領域,尤其是生物學領域激烈討論的話題,而爭論的源頭就是目的論判斷力的二律背反。只有追根溯源,才能深入了解爭論的來龍去脈及當代價值,為實現(xiàn)科學與人文的真正和解做作出貢獻;另一方面,康德對這一問題的討論是其體系中以判斷力聯(lián)接自然與自由立法的關鍵一環(huán),直接關系到“批判哲學的完成”。但是,在這一部分,由于康德的語言表述晦澀模糊,討論的問題域寬泛等原因,許多研究者都產生了誤解。例如,有的研究者相信,目的論判斷力二律背反的提出及解決,文本依據僅僅存在于康德的第三批判的§69、§70、§71三個部分內容。在他們看來,二律背反的產生原因只是錯誤地將判斷力的范導性原理誤作規(guī)定性原理,因此,只需要將問題的討論視閾局限在范導性原理中即可解決矛盾。誠如保羅·蓋耶(Paul Guyer)指出的那樣,“許多論者認為目的論判斷力二律背反的解決只需要注意到這種對比,也就是說,注意到第一對準則對于自然自身而言,僅僅是判斷力的調整性而不是構成性原則的主張。Mclaughlin和Allison都持有類似觀點”[1]360。然而,問題遠非如此簡單:§69、§70主要是介紹了 “什么是判斷力的二律背反”及“二律非背反的表現(xiàn)”?!?1的標題是《解決上述二律背反的準備》,既然只是“準備”,就不能將其視作解決問題的全部依據。否則,就會忽略康德對許多重要問題的討論,例如對斯賓諾莎主義的批判。并且,在整個“目的論判斷力的辨證論”部分,康德共花了10節(jié)的篇幅討論二律背反,這就是說,我們還需要充分考慮同屬于目的論判斷力的辨證論部分的§72—§78,尤其是§78。事實上,結合《判斷力批判》所要解決的總問題——“聯(lián)結知性和理性的各種立法”可知,光憑§69—§71并不能完全解決二律背反并揭示出其中蘊含的重要意義。因此,本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在澄清誤讀的基礎上闡明:(1)什么是目的論判斷力的二律背反?(2)如何解決?(3)有什么意義?國際著名康德專家蓋耶,約翰·扎米托(John Zammito)和亨利·阿利森(Henry Allison)等人都對這一問題展開了研究,本文的討論也將充分結合他們的觀點。

      一、目的論判斷力二律背反的提出及表現(xiàn)

      在《判斷力批判》的第二部分“目的論判斷力的批判”中,康德討論了“目的論判斷力的辨證論”,辨證論的核心即是提出并解決了目的論判斷力的二律背反。那么,康德為什么要提出目的論判斷力的二律背反呢?可能有三個原因:一是康德批判哲學體系的需要。依據其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先驗方法論部分提出的體系“建筑術”,辨證論如同分析論、方法論一樣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正因為如此,有學者認為康德的這一二律背反提的非常勉強,是為了湊體系。二是誠如扎米托指出的那樣,康德不過是為了回應論敵的詰難,如赫爾德等?!翱档碌牟糠肿冯S者被泛神論所誘導,康德決定在第三批判中親自反駁……康德的計劃是在目的論判斷力的二律背反中否決這些危險的‘混合物’?!盵2]247這一說法的文本依據在于,在辨證論中,康德確實有相當篇幅是在回顧目的論的歷史并進行了批判,尤其是針對斯賓諾莎主義。三是批判哲學的體系發(fā)展和理論需要使然,這就需要進行更為詳細的考察。

      二律背反是康德批判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他所謂被“從獨斷論的迷夢中喚醒”,就是依靠二律背反阻斷了理性的僭越。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寫道:“(二律背反)毫無疑問地保護了理性,使其免受純然的片面假象帶來的虛幻的信念?!盵3]先驗幻象是知性超出經驗運用的結果。二律背反通過表現(xiàn)出來的先驗幻象,告誡我們要限制知識,給信仰留出地盤,不能逾越自然與自由之間的界限。但是,理性本身追求一個包括自身在內的總體理念,而這個理念是不可經驗的,因此必然導致先驗幻象。對應于心靈的三種認識能力及其先天原則——知性(合規(guī)律性)、判斷力(合目的性)和理性(終極目的),在前兩大批判中,康德已經分別討論了純粹理性的二律背反和實踐理性的二律背反。第三批判中,康德著重考察審美判斷力的二律背反和目的論判斷力的二律背反。

      判斷力分為規(guī)定性的判斷力和反思性的判斷力,但并不是二者都有陷入二律背反的可能。對于規(guī)定性的判斷力而言,它自身沒有客體概念的基礎的原則,并且是他律的,只能在作為原則的給定的法則或概念之下進行歸攝,因此不可能陷入二律背反。對于反思性的判斷力而言,由于法則并未給定,因此不允許認識能力的任何運用,只能充當合目的應用的主觀原則,這樣一來,反思性的判斷力就有了自己的準則。但是,這一準則又要被用來幫助對自然的經驗認識。于是,在§69中,康德指出,“在反思性判斷力的必要準則之間就可能會有矛盾,從而成為二律背反,在其之上就會建立起一種辨證論。如果兩個矛盾的準則中的每一個在認識能力的本性中有根據,這就會被稱為自然的辨證論和一種不可避免的幻象。在我們的批判中,這種幻象必須予以揭露和解決,防止其欺騙人”[4]233。

      那么,目的論判斷力的二律背反有什么表現(xiàn)呢?對這一問題的回答,首先要考察二律背反提出的背景。在討論目的論判斷力問題伊始,康德就以有機體為例,提出了機械論與目的論的關系問題。在康德所處的時代,包括康德早期,深受牛頓物理學的影響。牛頓認為上帝作為第一推動者,在實施了第一次推動之后,就不再干預世界的運行。世界處在嚴格的機械規(guī)律之中??档略谇芭袝r期的許多關于自然科學和自然哲學的論文中都體現(xiàn)出濃重的牛頓思想的痕跡。然而,即便在當時,康德也敏銳地發(fā)現(xiàn),哪怕是一只毛毛蟲,也無法通過機械的方式制造出來。在《判斷力批判》中,康德更是明確地提出了有機體的特殊地位,認為所有的有機體都不可能是機械原則的產物。這些有機體能夠自我組織、自我修復、自我發(fā)展,仿佛是有意圖設計的結果。但是這樣一來,問題隨之產生??档乱庾R到,機械論與目的論是不相容的。人們不禁要問,到底物質事物及其形式的產生究竟應該是機械論的還是目的論的呢?二律背反隨之產生,在§70中,康德寫道:

      判斷力的第一條準則是命題:物質事物及其形式的所有產生都必須被判定為是根據純然機械法則而可能的。

      第二條準則是反命題:物質自然的一些產品不能被判定為根據純然機械法則是可能的。(要判定它們需要一個完全不同的因果性法則,即終極原因的法則。)

      如果這些研究的范導性原則被轉換成客體可能性的構成性原則,就會成為如下表述:

      命題:物質事物的所有產生根據純然機械法則是可能的。

      反命題:物質事物的一部分產生依據純然機械法則是不可能的[4]234。根據邏輯對當關系可知,兩組不同原則下的二律背反的命題與反命題都處于矛盾關系之中??档陆酉聛淼娜蝿眨褪且f明二律背反產生的原因并解決矛盾,從而將機械論與目的論一致起來。

      二、康德對目的論判斷力二律背反的解決

      要解決目的論判斷力的二律背反,我們首先要明晰其中涉及到的兩個關鍵概念——機械論與目的論。

      機械論是哲學與科學領域常見的概念,相對容易理解。不過,康德也作了一些引申和區(qū)分。按照阿利森的總結,實際上,“康德是在兩個意義上使用了機械論概念及其同源詞。一是在狹義的或是技術性的方面,也作物質機械論,指空間中通過運動的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的因果性。這個意義上的機械論類似于機械論科學,其作為基本原則的主張是,所有變化都有外部原因。相比之下,心理學的主張是,運動的原因是非物質的和‘內在的’。然而,關鍵點是,這些因果關系的模式和解釋同屬于廣義上的機械論的范圍……機械論,在此處最主要是指依照他們組成部分因果性的相互作用的全體性的解釋”[5]。由此可見,理解康德的機械論概念有四個要點:一是結構性,即各個部分組成整體;二是因果性的相互作用,例如物體A的運動是受到物體B撞擊的結果;三是全體性的解釋,即都是按照機械法則來解釋,不能摻雜其他的解釋原則,例如神的意志;四是機械論并不一定都是物質的運動,也可以包括心理學在內的非物質的運動,但屬于同一類因果性。

      相比機械論而言,目的論則要復雜得多,有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和表現(xiàn)方式??档禄厮萘苏軐W史上的目的論,并在§72中將其進行歸類:“我們從純粹理性的大多數(shù)思辨之物中可以看到,對于關乎獨斷論的主張,各哲學流派已經廣泛地就某個給定的問題做出了一切可能的解答。為了解釋自然的合目的性,人們要么嘗試無生命的物質或是無生命的上帝,要么有生命的物質或是有生命的上帝。”[4]239其中無生命的物質指涉原子主義者伊壁鳩魯和德謨克利特,無生命的上帝指涉泛神論者斯賓諾莎;有生命的物質指涉物活論,有生命的上帝則指涉有神論??档聦⒆匀荒康姆譃槔砟钫摰暮蛯嵲谡摰?,前者主張自然的一切合目的性都是無意的,包括了原子主義和泛神論;后者則主張自然的一些合目的性是有意的,包括物活論和有神論。伊壁鳩魯和德謨克利特的觀點本質上是一種自然的偶然性或者盲目的必然性,康德以其荒謬而不談;物活論是物理學的,如果物質有生命的話,便與其惰性相矛盾,有神論雖然是超物理學的,但是同物活論一樣,都沒有任何的經驗基礎,這是康德所不能接受的。盡管物活論和有神論得到了康德更多的同情和青睞,但在理論上相對簡單,比較復雜的是斯賓諾莎主義。

      對斯賓諾莎主義的批判看起來有些離題了,或者至少這一部分不應該耗費過大的篇幅。實際上卻恰恰相反,這是康德批判哲學中十分關鍵的環(huán)節(jié)。“業(yè)已存在的康德主義中大量泛神論論爭清晰地表明為什么斯賓諾莎主義的主題會成為目的論判斷力辨證論的核心。誠如阿利森所指出的那樣,康德對斯賓諾莎的駁論是判斷力批判的整個討論的中心,而不是次要的部分”[2]248。為什么康德如此重視對斯賓諾莎的批判?這是因為,一方面,斯賓諾莎主義在當時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許多哲學家都試圖在其基礎上構建哲學體系,如康德論戰(zhàn)的主要對手、泛神論之爭的重要角色——雅各比和門德爾松等頗有影響力的人物。另一方面,斯賓諾莎主義與康德的思想體系在很多方面都是不相容的,其中之一便是,斯賓諾莎主義是泛神論,必然導向無神論和宿命論,這是康德的先驗哲學所不愿意看到的。扎米托認為,康德對于斯賓諾莎的責難主要是關于原始存在者概念,在康德看來,“斯賓諾莎的上帝是無生命的:(1)斯賓諾莎否認上帝是理智;(2)斯賓諾莎否認上帝是合目的性;(3)斯賓諾莎否認上帝是自由;并且(4)上帝是因果性”[2]251。由此可見,在斯賓諾莎那里,自然完全是一幅機械論的圖景:由于實體、上帝、自然是等同的,對上帝的諸多否定實際上就是對自然的否定。否定的內容偏偏都是目的論視野中的重要組成元素,如理智、合目的性、自由、因果,這樣一來,自然變成了僵死的機器。對于這樣的機器而言,文化、道德無從談起,或者即使要談,也要將自由與自然分開來談,這就違背了康德創(chuàng)作第三批判以統(tǒng)一體系的初衷。在斯賓諾莎那里,目的論根本沒有生存空間,因為他的目的本質上是機械,是必然。在這個意義上,如果康德不對斯賓諾莎主義進行徹底地批判,那么批判哲學的體系就無法建立起來,阿利森對其的高度重視,原因也在于此。事實上,在斯賓諾莎主義的視野中,不存在康德所說的目的論判斷力的二律背反。因為用必然性、機械論等就可以解釋所有的問題,解釋原則單一,矛盾無從談起。

      康德之所以要回溯哲學史上的目的論思想,是因為一方面,要加強討論二律背反問題的意義;另一方面,則是要試圖解決一直以來機械論與目的論之間存在的深刻矛盾,從而超越既有的目的論。在§71中,康德指出,只要將機械論與目的論的矛盾問題置于范導性原理的視閾中,意識到此處無論機械論還是目的論都不是規(guī)定性的,就為徹底地消除矛盾作好了準備。“物理學的(機械論的)與目的論的(技術性的)解釋方法的準則之間的二律背反的表現(xiàn)是基于:我們混淆了反思性的基本命題與規(guī)定性的基本命題。前者(在特殊經驗法則中,我們的理性的運用具有純然的主觀有效性)是自律的,后者是他律的。對于后者而言,必須根據知性給予的法則(普遍的或者特殊的)調整自身?!盵4]236劃清了反思性原則與構成性原則的界限,機械論與目的論的關系就可以重新作出解釋:

      一方面,我們在認識中要盡力使用機械論的原則去認識自然規(guī)律??档略凇?9中指出,“我必須根據自然的純然機械論原則來反思,從而盡我之可能地去研究。因為,除非研究的根基中蘊含有這一原則,就不存在任何真正的自然知識。”[4]234在這個意義上,自然科學擁有毫無疑問的不可替代性,因為要獲得知識,只能依靠機械論原則。但是,康德同時告誡,機械論的解釋方法并不是完全的,甚至于有可能陷入謬誤之中,因此,還需要使用目的論的解釋方法作為補充。在§78中,康德說,“希望完全排除目的論原則而僅僅追尋簡單的機械論——在自然形式的可能性通過他們的原因所作的理性研究中,合目的性向自身顯示出了完全不能否認的與不同類型的因果性的相關——這樣做的話必然會使理性陷入幻覺,將其置于不能思維的自然能力妄想中徘徊的境地,就像不顧及自然機械論的純然目的論模式的解釋一樣,使理性變成幻想。”[4]260在這個意義上,康德說明了機械論的使用范圍及超出范圍使用可能導致的后果。

      另一方面,我們無法擺脫目的論原則的影響,因此要正確看待??档略凇?5中指出,“如果我們要研究自然,就不可避免地要把意圖的概念加之于自然,盡管只是在有機體中通過持續(xù)不斷的觀察;并且,這個概念成為了我們的理性的經驗運用的絕對必要的準則?!盵4]245-246實際上,當我們在說“為什么”的時候,就已經是一個目的論式的發(fā)問了。例如我們可以問:植物為什么會存在?動物為什么會存在?甚至追問人為什么會存在?而答案可以是自然向人生成,都是為了人而存在,因為人是能夠自我設定目的并達到目的的理性存在者??档抡J為有機體無法用機械論的方式解釋,而只能將其視作合乎目的的,是從可思維的角度而言的。正如以上的發(fā)問,并不導致知識,但是可以思維。因此,目的論并不能使事物變得可以認識,要達到這一目標,依然只能使用機械論的解釋方法,例如“解剖麻雀”。在§78中,康德告誡,“如果,從經驗對象的形式開始,從下而上(后天地),我們希望去解釋合目的性。這種合目的性,我們相信是通過訴諸根據目的而起作用的原因在經驗中找到的。我們的解釋是同語反復,并且我們僅僅是用語詞欺騙理性。實際上,在超驗中,當我們迷失在這樣的解釋時,自然知識不能追隨,理性被引誘到詩意的夸大其辭,而避免這種情況正是理性的特別目的?!盵4]259在這一部分,康德明確了目的論的使用范圍及超出范圍使用可能導致的后果。

      那么,究竟應該如何看待機械論與目的論的關系呢?康德在§75中總結道:“再明白不過的是,一旦這樣一條研究自然的導索被承認和證實,我們必須至少嘗試在整體意義上的自然中運用判斷力的準則。因為,根據這一準則,許多自然的法則將會自我發(fā)現(xiàn)出來,否則,由于我們對于自然內在的機械作用的洞察力限制,這些法則將繼續(xù)處在隱蔽中”[4]246。這就是說,目的論是啟發(fā)性的原理,可以引導機械論探求知識,因為機械作用的洞察力是有限的;但絕對不能越俎代庖,以目的論取代機械論。由此可見,在這里,問題仿佛解決了,在反思判斷力的范導性原則中,機械論與目的論實現(xiàn)了相容。

      不過,問題顯然更為復雜,因為以上的討論只是在說要把反思的判斷力看作范導性的而不是規(guī)定性的,也就是說僅僅只關注到主體性的層面,不涉及客體?!爸挥懻撆袛嗔Χ挥懻摽腕w并沒有避免二律背反:自然中的一些客體僅僅只能被目的論地判斷與自然界中的所有客體都能被機械論地判斷并不一致”[1]360。也就是說,在涉及到客體時,以上的解決方案就失敗了。因此康德才把反思判斷力范導性原理和構成性原理的區(qū)分當作解決問題的準備,而花了大量的篇幅繼續(xù)深入討論。實際上,要真正徹底解決這一問題,只有將機械論與目的論歸屬于同一個來源。如果二者同出一源,機械論與目的論自然就是相容的,這就是說,無論是涉及主體還是客體,問題都被解決了。那么,這一來源到哪里去尋找呢?康德在§78中指出,“使得兩種判斷自然的解釋方式相容的可能性的原則必須被安放于這兩種解釋方式之外(并且從而在可能的經驗的自然表象之外),但是仍然包含著它們的根據,就是說,在超感性的東西中。并且,兩種解釋方法中的每一種都必須與之相關”[4]260。這就是說,這一共同來源應該具有這樣的特征:一是無論機械論還是目的論,都不能來源于自身;二是在可能的經驗的自然表象之外,否則就無法超脫于兩種解釋方式之外;三是機械論與目的論都必須與這一共同來源相關,而不能各自有來源。這樣的共同來源只能是不能認識的作為現(xiàn)象的自然的基礎的超感性的東西?!皺C械論的和目的論的共同來源的原則是超感性的東西,我們必須將其置于作為現(xiàn)象的自然的基礎。對于這一超感性的東西,從理論的觀點看,我們不能形成絲毫的確定的規(guī)定性概念?!盵4]261換句話說,要解決自然中的機械論與目的論的二律背反,只能依賴于超出自然又成為自然基礎的超感性的東西。

      有了這一共同來源,就有了調和機械論和目的論解釋的方法,或者按照蓋耶的說法,是“唯一方法”。在這里,機械論與目的論實現(xiàn)了一致:“調和機械論和目的論解釋的唯一方法就是通過作為理智和合目的性的原因的產物的作為整體的世界概念。機械論的解釋完全占據在現(xiàn)象界的自然中——我們無法知道其作用機理,并且我們有理由認為,我們永遠也無法完全知道——合目的性則歸到世界的超越性的基底中,被設想為通過現(xiàn)象界的自然的機械法則而達到目的的手段?!盵1]362直到這里,才可以說目的論的二律背反得到了解決。即機械論與目的論都來源于超感性的東西,但二者的“分工”有所不同:機械論只能用于認識現(xiàn)象界的自然,而目的論則把機械論當作達到目的的手段。全部自然都是在目的論上從屬于終極目的①,康德在“目的論判斷力的方法論”中進一步闡述了這個觀點。

      三、目的論判斷力二律背反的意義闡釋

      目的論判斷力的二律背反具有十分深遠的理論意義,尤其是在當代世界的大背景之下,這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哲學意義。從批判哲學的角度看,目的論判斷力二律背反的提出是以判斷力聯(lián)結自然的立法和自由的立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不解決機械論與目的論的矛盾,康德就無法從最后目的(自然)過渡到終極目的(自由),也就無法進一步走向道德神學。因此,認識到目的論判斷力二律背反的意義與解決二律背反問題一樣,都十分重要。誠如蓋耶所指出的那樣,“康德對目的論判斷力二律背反的最終解決是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將合目的性歸之于自然的超感性基底,但這并不是什么新觀點。麥克法蘭(McFarland)在《康德的目的論概念》(Kant’s Concept of Teleology,121-2)中已經有所陳述。不過,麥克法蘭并沒有強調,康德的觀點是要闡明,以這種方式看待自然將無可避免地讓我們發(fā)現(xiàn),自然的機械法則是終極目的的實現(xiàn)手段,而這正是我試圖表明的”[1]362。從整個哲學史的角度看,目的論判斷力二律背反的提出和解決不僅回應了形形色色的目的論體系,更是成功解決了機械論與目的論之間的矛盾問題,是哲學史和科學史上的一次重要變革,從而在某種意義上在科學與哲學之間搭建起了溝通的橋梁。

      二是科學意義。在自然科學,尤其是生物學領域,一直存在激烈爭論的兩個派別。一派持還原論和機械主義的主張,認為不論是物理過程還是有機體,無一例外均可以還原成最基本的機械規(guī)律,如物理過程和化學反應。他們打著科學萬能的旗號,試圖以科學統(tǒng)治和改變世界。另一派則認為,許多自然現(xiàn)象是不可還原的,許多事物的產生、發(fā)展過程是我們永遠不可能知道的。他們以有機體為例,認為我們不可能使用純粹機械的方式制造有機體,并且,我們也無法解釋人的意識思維過程、靈性等問題。由此可見,這兩派觀點的爭論與目的論判斷力的二律背反如出一轍??档碌闹鲝垥r刻提醒我們反思科學與人文的關系。目的論不是科學,但可以算作準科學,它能引導我們去認識和研究。復雜科學的興起打破了簡單科學線性思維的迷夢,從某種意義上證明了目的論的重要作用。有機體,包括人,體現(xiàn)出來的非機械性,如復雜的體征、自組織等,要求生命獲得應有的敬畏。服從道德規(guī)律的人作為終極目的,更是道出了人之尊嚴??茖W研究中已經有大量哲學家介入,反思科技倫理,提供啟發(fā)性原則,也說明對機械論與目的論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問題的思考遠遠沒有過時,康德的思想依然是有力量的。如康德以后的科學家和哲學家圍繞目的論與進化論的關系問題全面的討論,就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人類學、考古學和生物學的發(fā)展;倫理學家對克隆人哲學性質的分析,也推動政府采取了不同的科技政策。

      除此之外,在社會政治領域,康德的目的論判斷力的二律背反也有許多“類比性”的運用。盡管其中有許多有意或無意的誤讀,但無可否認,這一問題帶來的豐富思想資源是我們的寶貴財富。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繼續(xù)深入研究目的論判斷力的二律背反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注釋:

      ①最后目的(Ultimate end)與終極目的(Final end)是康德哲學中十分重要的概念,具體的區(qū)分可參看康德《判斷力批判》中的第82-84節(jié)。

      [1]Guyer P. Kant’s System of Nature and Freedom[M]. Oxford:Clarendon Press, 2005.

      [2]Zammito J. The Genesis of Kant’s Critique of Judgment[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3]Kant. Critique of Pure Reason[M]. trans by Marcus Weigelt. London: the Penguin Group, 2007:379.

      [4]Kant. Critique of Judgment[M], trans by J. H. Bernard. New York: Hafner Press, 1951.

      [5]Allison H. Kant’s Antinomy of Teleological Judgment[M]∥Paul Guyer. Kant’s Critique of Power of Judgment. New York: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2003:221.

      (責任編輯 文 格)

      Kant’s Antinomy of Teleological Judgment

      ZHU Yang-jun1,2

      (1.RecruitmentandEmploymentOffice,Capital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089,China; 2.PhilosophyDepartment,PartySchooloftheCentralCommitteeofC.P.C.,Beijing100091,China)

      The antinomy of teleological judgment is one of the most fascinating and puzzling problems in Kantian Philosophy. Kant proposed and solved the antinomy inCritiqueofJudgment. However, many scholars get confused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its texts and significances. We can clarify the misunderstandings and unclose the significances only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exts in the dialectic of teleological judgment with latest research results. It is incomplete to solve the antinomy just according to the distinction of regulative principle and constitutional principle as a preparation. The contradiction can be reconciled with reference to a common principle, namely, a supersensible principle. The solution means that mechanical laws as themselves are instrument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a final end. The antinomy of teleological judgmen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philosophy and science.

      Kant; judgment; mechanism; teleology; antinomy

      2016-04-12 作者簡介:祝楊軍(1983-),男,云南省云縣人,傣族,首都師范大學招生就業(yè)處講師,中共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博士生,主要從事德國哲學、科學哲學和政治哲學研究。

      B516.31

      A

      10.3963/j.issn.1671-6477.2016.06.0040

      猜你喜歡
      斯賓諾莎判斷力目的論
      出色的判斷力
      康德《判斷力批判》中審美判斷力與目的論判斷力之關聯(lián)
      康德《判斷力批判》中審美判斷力與目的論判斷力之關聯(lián)
      從“目的論”三大法則談外宣中古詩修辭的翻譯
      學習書法是培養(yǎng)判斷力的有效途徑
      中國篆刻(2016年12期)2016-09-26 07:43:37
      從目的論看環(huán)保公示語的漢英翻譯
      斯賓諾莎對邁蒙尼德寓意解經法的批判及歷史意義
      中國詮釋學(2016年0期)2016-05-17 06:12:20
      青年施萊爾馬赫的斯賓諾莎研究中的形而上學
      哲學評論(2016年2期)2016-03-01 03:42:46
      翻譯功能目的論視閾下的科技文本翻譯——以認知無線電翻譯為例
      斯賓諾莎
      詩選刊(2015年4期)2015-10-26 08:45:23
      益阳市| 云梦县| 新源县| 平定县| 恩施市| 沽源县| 怀远县| 垣曲县| 乃东县| 苍山县| 团风县| 从江县| 共和县| 沂水县| 玉林市| 开远市| 柳江县| 大新县| 青冈县| 广平县| 司法| 富宁县| 澄城县| 苍南县| 北辰区| 保靖县| 古交市| 杭锦后旗| 英吉沙县| 临江市| 柳河县| 龙海市| 顺平县| 松潘县| 北辰区| 宜城市| 海南省| 天全县| 山东省| 济源市| 特克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