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渡涉苦難愛永在
      ——約伯的苦難經(jīng)歷對史鐵生信仰的影響

      2016-03-15 03:02:06戚國華
      關(guān)鍵詞:約伯史鐵生上帝

      戚國華

      〔廣東省科技干部學院人文學院,廣東廣州510640〕

      渡涉苦難愛永在
      ——約伯的苦難經(jīng)歷對史鐵生信仰的影響

      戚國華

      〔廣東省科技干部學院人文學院,廣東廣州510640〕

      苦難,是史鐵生作品重要的內(nèi)容之一。他一生的創(chuàng)作都在為自己、為人類尋找承擔苦難勇敢生存的路徑。他從圣經(jīng)、佛經(jīng)、西方后現(xiàn)代主義、科技文化等諸多人間智慧中探求苦難的來源與超越之法,圣經(jīng)中約伯的苦難經(jīng)歷與信仰給他帶來很大的亮光與鼓舞,他高度贊美約伯的信心,充分肯定約伯的信仰是真正的信仰,約伯對其深遠影響的哲思妙語散見于多部作品中。詳細梳理史鐵生的后期作品,發(fā)現(xiàn)他對約伯的信仰及對基督教的苦難觀并未完全接納,晚年建立起來的“晝信基督夜信佛”的個人信仰整合選擇,屬于私人信仰范疇。

      史鐵生;約伯;苦難;信仰;愛

      苦難,是人生無法避免的經(jīng)歷,是人類生活的組成部分,它能毀滅也能造就升華人的生命。史鐵生筆下的苦難來源于他個人的生命體驗,他自嘲自己“職業(yè)是生病”,他對苦難的深刻體認超過常人,是由絕望經(jīng)驗轉(zhuǎn)向擁抱信仰的獨特作家。他從諸多人間智慧中找尋苦難的來源及解脫的路徑,其思想轉(zhuǎn)變歷程可大致分為三個時期:初遭苦難時,史鐵生首先接受了西方后現(xiàn)代主義思想,作品中常流露出主人公的命運偶變、荒誕離奇等無處話凄涼的傷感及對過程美的歌頌,如《山頂上的傳說》、《命若琴弦》等小說即是訴說殘疾人生活的不幸與命運悲劇;其次他認同了卓別林幽默的話語,緩解了多次想自殺的死亡意識,如在代表作《我與地壇》中詳細地表達自己從遭遇殘疾時的悲痛欲絕到走向感恩但間或仍含有憤懣不平的悲壯深情;最后他在約伯身上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影子——無緣無故地遭難生病,而約伯在苦難中的信心給了他很大的啟發(fā),其后期作品中不斷出現(xiàn)約伯身影,接受了約伯的敬畏、罪感、懺悔等思想意識,影響了他一生的信仰選擇,遺作《晝信基督夜信佛》明確宣告自己“晝信基督”,闡述只有愛才能戰(zhàn)勝人間苦難。他從遭遇苦難到真正化解苦難的思考軌跡與寫作過程,可以說是漸近約伯、心靈走向“上帝”的信仰歷程。由此可見,約伯對史鐵生的信仰影響是相當重大的。

      一、贊美約伯,接受苦難

      《約伯記》是圣經(jīng)中敘事隱晦、含蓄費解、結(jié)構(gòu)迂回、文字優(yōu)美、情節(jié)曲折的一卷書,探討的是人類經(jīng)歷中重要的問題——義人為什么受苦?苦難中有什么支柱可以依靠?苦難的意義與價值在哪里?苦難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力量在掌控?主人公約伯是一個義人,與上帝有“密友之情”,“那人完全正直,敬畏上帝,遠離惡事”[1]476。但撒旦認為約伯的敬虔是獲益后的表現(xiàn),動機不純。撒旦得到上帝許可后便擊打約伯,于是約伯深陷兒女皆死、財物盡失、從腳掌到頭頂長滿毒瘡、終日坐在爐灰中拿瓦片刮身體、妻子嘲笑、生不如死的驚人悲慘境地中。他無法知曉其中的原因,肉身與心靈的雙重煎熬,達到了人類受苦的巔峰極限。他的三位朋友來安慰他并堅持認定約伯遭難是因果報應,是罪與罰,并編造一些莫須有的惡行強加在約伯頭上。但約伯堅決否認自己有錯,不斷為自己申辯:“惟愿我能知道在哪里可以尋見上帝,能到他臺前滿口辯白?!保?]494他因委屈呼叫,卻不被應允;呼求卻不得公斷,眾叛親離,向上帝淚眼汪汪。他始終堅持信仰的純潔性,沒有怪罪上帝為何奪走他擁有的東西,只是勇敢誠實地說出心中對荒謬苦難的困惑,他關(guān)心的是公義,不是功利。當約伯在極度痛苦絕望中苦苦追問時,上帝靠近迷惑抱怨中的約伯,從旋風中向他顯現(xiàn),沒有直接回答他的問題,給他明確答案,而是從宇宙的邊界、氣候的現(xiàn)象、動物王國的奇觀等方面正面挑戰(zhàn)他,對他發(fā)問了80多次,向他展示了宇宙萬物的奇妙偉大:“我立大地根基的時候,你在哪里呢?你若有聰明,只管說吧!……是誰定地的尺度?是誰把準繩拉在其上?地的根基安置在何處?”[1]507神的出場與言論只是側(cè)面提醒約伯:自然界的美麗有序是有規(guī)律的,生命是有目的的,本質(zhì)是以上帝為中心的,上帝給信靠他的人是他自己的一切。約伯驚奇得目瞪口呆,回答說:“我是卑賤的!我用什么回答你呢?只好用手捂口。”“我從前風聞有你,現(xiàn)在親眼看見你。因此我厭惡自己,在塵土和爐灰中懊悔?!保?]511這時候的約伯完全醒悟過來,他每滴痛苦的眼淚立刻被上帝揩去了,他遭受的恐怖經(jīng)歷都被無所不在的上帝化為烏有,上帝的出現(xiàn)就是他的答案,上帝仍是活著的上帝,他的目光立刻從自身的痛苦轉(zhuǎn)向上帝,上帝的作為使他敬畏與謹慎。上帝再次賜給約伯曾有過的一切,并且加倍。約伯對上帝的信仰,使他擺脫了苦難,也使撒旦的誣蔑不攻自破,表明超功利的敬虔和美德在人是可能的,這就否定了普通人對苦難所持守的人生經(jīng)驗、道德框框、神學教義、理性主義等的簡單解釋。對約伯來說,上帝允準苦難發(fā)生在他身上,是一個奧秘,目的是讓他進入更深的祝福里,他經(jīng)受了上帝的考驗,更進一步認識了上帝的心意,他的信仰也更純正,更完全,而純正的信仰正是全身心地對上帝的仰望,不管正在遭受什么苦難,結(jié)果怎樣。對普通人來說,苦難的來源很多,諸如報應觀、管教觀、恩典觀、驗證觀、他罪觀、己罪觀、代罪觀、奧秘觀等多種情形,人要心存謙卑,認識自己的局限與偏見,避免從自己所觀察到的真理作不明智的無限度的外推。“真正的思想家是私人思想家約伯,純潔的信仰歸功于我們祖先的虔誠。不可能用邏輯的方法理解和闡明它?!保?]

      俄國哲學家舍斯托夫?qū)⑷嗽诳嚯y中的孤苦無依的慘境形象地比喻為“曠野呼告”,表達出面對苦難時追求信仰的必要。史鐵生從21歲癱瘓到59歲去世,在人間經(jīng)歷的身體病痛與心靈煎熬,就是尋求信仰、超越苦難的過程。他曾像約伯一樣體驗到人間最可怕的恐怖與絕望,他向上帝呼喊,如在生病初期目光所及之處都寫下“上帝保佑”,正是這樣的哀鳴呼告使然。他開辟了一條走向上帝的信仰之路。因為“只有信仰才能賦予人以勇敢無畏和力量,去正視死亡和瘋狂?!挥猩硇氖苓^震顫,變成精神的人才能理解一切都是可能的,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接近上帝。”[3]史鐵生曠野呼告式的信仰就建立在苦難與希望之間。史鐵生從約伯的信仰經(jīng)歷中得到很大的啟發(fā),對約伯的信心稱贊頌揚,他在散文《病隙碎筆》中寫道:

      “約伯的信心是真正的信心。約伯的信心前面沒有福樂作引誘,有的倒是接連不斷的苦難。不斷的苦難曾使約伯的信心動搖,……但上帝仍然沒有給他福樂的許諾,而是譴責約伯和他的朋友不懂得苦難的意義。上帝把他偉大的創(chuàng)造指給約伯看,意思是說:這就是你要接受的全部,威力無比的現(xiàn)實,這就是你不能從中單單拿掉苦難的整個世界!約伯于是醒悟。不斷的苦難才是不斷地需要信心的原因,這是信心的原則,不可稍有更動。倘其預設(shè)下絲毫福樂,信心便容易蛻變?yōu)橹\略,終難免與行賄同流。甚至光榮,也可能腐蝕信心。在沒有光榮的路上,信心可要放棄么?以苦難去作福樂的投資,或以圣潔贏取塵世的榮耀,都不是上帝對約伯的期待?!保?]7他欣賞贊美約伯的上帝:不許諾光榮與福樂,是仁慈與完美,他保佑你的希望,只要往前走他總是給路,這才是信者的路,因信稱義而不是因結(jié)果。史鐵生被約伯真正的信仰所深深折服,他像約伯一樣,雖然沒有得到明確的答案,但尊重上帝的整體意圖,接受了“人間戲劇”中的苦難角色,找到了承擔苦難的內(nèi)在動力與勇氣。這種心靈的完全釋放是簡單的卓別林幽默臺詞和荒謬哲學無法比擬的。約伯承載苦難的經(jīng)歷也成為他勇敢承擔荒謬命運的信仰,于是他在絕望中達觀,心靈從浮躁走向沉靜,有了應對苦難的有效良方。他開始變得謙恭起來,領(lǐng)悟到信仰要有謙卑的心,苦難具有磨練心智、認識自己、錘煉精神、激發(fā)哲思的意義。他從怨命到知命,與苦難和解,贏得生命的主動,幽默豁達,完成蛻變。從此他將個體生命的苦難感受融入到一個更為宏闊遼遠的人生境界中,以自由精神穿越人生的有限,創(chuàng)造了真正屬于自己的人生精彩,他的小說和散文里對死亡和疾病等苦難的超越意識也逐步增強起來,苦難成為他厚重的、不可或缺的心靈財富與寫作資源。在后期散文集《扶輪問路》中,史鐵生多次重申信仰的核心是“信”,因為世界的奧秘是人永難知盡的,人類一代代傳承進步,一定要由可以信賴的“神”引領(lǐng),而信仰的天賦是謙卑。正如學者胡山林所說,史鐵生的寫作歷程成為他將生存苦難逐漸轉(zhuǎn)化為內(nèi)在心靈資源的同步過程,他的寫作與他的生命完成了最真切的融合與同構(gòu)。在小說《我的丁一之旅》中,他把自己寫得有點像約伯,樂觀,堅強。

      二、仿效約伯:敬畏、罪感、懺悔、謙卑

      在接近約伯的過程中,史鐵生以約伯為榜樣,約伯對上帝、對大自然、對自我態(tài)度的謙卑深深影響了史鐵生,因此他的作品常表現(xiàn)出敬畏、罪感、懺悔、謙卑、寬容等思想意識。據(jù)圣經(jīng)記載,上帝創(chuàng)造宇宙萬物后,又用泥土按照自己的形象和樣式創(chuàng)造了亞當和夏娃,所以人具有尊貴、平等、美善等品德。在《病隙碎筆》中,史鐵生說:在沉思默想中看見生命更深處的奧秘,世界之神秘,世人的智力永難窮盡,沒理由不相信奇跡的存在。在《務虛筆記》中,每當醫(yī)生F鋸開病人的顱骨看見溝回盤繞的大腦,總要懷著驚愕和尊敬在心里暗暗地問:這里面已經(jīng)埋藏了多少幸福和痛苦?這里面有多少希望和夢想?不能把那些痛苦從中剔除,或者把更多的快樂移植進去么?每當他帶領(lǐng)學生做尸體解剖時,無比的神秘總使他激動不已,把大腦分解開來,都是些常見的玩藝兒,那么靈魂在哪兒?他越來越相信,大腦和靈魂是兩碼事,大腦永遠也追不上靈魂,大腦在工作,而靈魂在智力之先早已存在。詩人L對人的性部位充滿好奇,不斷地對人的身體大加稱贊。諸如此類的感悟表明史鐵生對上帝創(chuàng)造世界與人類的敬畏態(tài)度,尤其在《我的丁一之旅》中,他對“這人形之器”大加歌頌,認為人體的各器官精準美妙,驚訝嘆服上帝創(chuàng)造的“這獨一無二的造物”。在34節(jié)“曾在約伯”中,當丁一重病時,約伯的經(jīng)歷鼓舞了他,使他不能抱怨上帝和上帝的創(chuàng)造,聽懂了那威嚴但是溫柔的聲音:“當我創(chuàng)造世界的時候,你(小子)在哪兒?”認識了“上帝不是你的仆人,而你是上帝的仆人”,明白了“上帝要你經(jīng)受的就是你必要經(jīng)受的,你不必經(jīng)受的,原本也不是上帝非要你經(jīng)受不可的。上帝囑托你的路途從來不是風調(diào)雨順,不是一馬平川,但上帝囑托你的路途決不會中斷”[5]。

      圣經(jīng)創(chuàng)世紀中,上帝把亞當和夏娃安置在伊甸園里,讓他們同享樂園里的豐盛,告訴他們不能吃善惡樹上的果子,可他們沒能經(jīng)受住蛇的誘惑,聽了蛇的話,吃了禁果,被上帝趕出伊甸園,這就是基督教常說的原罪,人的苦難便也由此而生。史鐵生對原罪有自己的獨特發(fā)現(xiàn)與感悟,他從自己坐在輪椅上發(fā)現(xiàn)整個人類也是坐在一個大輪椅上,即整個人類都是有限的,都是有原罪的,諸如歧視、自卑、自傲、差別、不自由、遮蔽等人性弱點就是癱瘓就是殘疾,因此他從寫殘疾人轉(zhuǎn)變?yōu)楸憩F(xiàn)“人的殘疾”。如小說《原罪》,直接就用做題目以突顯原罪的幽深與限制?!秳仗摴P記五戀人》中,醫(yī)生F年輕時因父母強烈反對,軟弱求全茍且偷安的稟性使他沒有勇氣與女友相愛下去以致兩鬢斑白,幾年后進入無愛的婚姻。多年后他終日在現(xiàn)實與夢境的邊緣徘徊,為那場愛情贖罪,女友的“你的骨頭沒有一點男人”像咒語一樣刻進他的骨子里,他常對詩人L說“我們都是罪孽深重”。史鐵生對人的局限性把握得非常深刻并重復表現(xiàn),在寫作中多次強調(diào)懺悔意識,在《病隙碎筆》中,他引用圣經(jīng)新約中耶穌饒恕一個被抓的行淫婦女的故事來說明人從老到少都需要懺悔,因為罪普遍存在于人的心中,每個人都是有罪的,他接著說:懺悔,不單是懺悔白晝的已明之罪,更是看那暗中奔流著的心流與神的要求有著怎樣的背離。懺悔不是給人看的,甚至也不是給上帝看的,而是看上帝,仰望他,這仰望逼著你誠實。迷茫、曲折、絕途、丑陋、惡念等一切的心流,人都不能回避。因為看不見神的人以為神看不見,神以其寬容要你悔罪,要人除去低頭還有仰望,這樣的懺悔從來都是第一人稱的?!段业亩∫恢谩分械亩∫?,年輕時在小樹林里與何依談心交流,可當他面對革命委員會的逼供審問時,丁一便出賣了何依,導致她們?nèi)冶涣鞣诺竭吔?,從此丁一的心魂終其一生永遠羞愧,滿面愁容。在《病隙碎筆》中史鐵生多次強調(diào):人是生而有罪的,人性先天就有惡習,因而懺悔是永遠要保有的品質(zhì)。懺悔,是請神來清理我的心靈,懺悔之后,是順理成章地繼續(xù)檢討自己。

      史鐵生筆下還出現(xiàn)過叛徒的懺悔,如《務虛筆記葵林故事》中一個葵花林中的女人懺悔:我罪孽深重,但從未懷疑當初的信仰。這個在葵林中生活的女人年輕時與戀人相愛并接受了革命信仰,為了掩護戀人逃命,她滿懷激情地跑,纖柔的身體掛動得葵花葉子響,引誘敵人。被捕后敵人審問她,嚴刑拷打她,她終于屈服,終于說出她并不愿意說的秘密。后來丈夫死了,一兒一女長大后,都離開了她。她常年獨自一人,守著葵林中的黃土小屋,寂靜的柴門,寂靜的院落,年復一年,她希望受懲罰的只是她自己,在這孤獨的懲罰中贖清她的罪孽。她對誰都是賠罪的笑臉,她常在人們的訕笑聲中默默走開,她不能去死,她知道她不應該去死,她一天到晚只是干活,活著承受這不盡的歧視和孤獨,才是她贖罪的誠心。她甘心忍受這一切,不停地認罪。史鐵生對她充滿憐憫?!段业亩∫恢谩分?,姑父也是一個叛徒,年輕時出賣了暗戀的馥,后來一生都背著沉重的罪惡感默默地侍弄著花草,為自己罪有應得并要活著贖他永遠的愧悔,永遠不肯饒恕自己。有一天,姑父留下花花草草不知所終。史鐵生對他的描述也是充滿深深的同情之心,他認為懺悔是要向著自己的,不能把慘痛的經(jīng)驗歸罪給歷史,要有良心的沉重。因為有神“逼人的眼光”永遠看著你,他認為在對人性惡的覺察中,在人的懺悔意識里,都有神顯現(xiàn)。史鐵生在發(fā)現(xiàn)人的根本苦難后,一直不斷地為之尋求超越之道。他追求以文字通曉生命,尋求寫作與行動的合一,他總是懷著平等之心,本著理解的寬容同情,和書中的人物進行深入的個人化的精神對話,發(fā)現(xiàn)并創(chuàng)造出更為豐富深邃的意義空間。

      三、靈魂放歌:愛,是人類戰(zhàn)勝苦難的拯救

      在對苦難困境的體驗與逐漸挖掘路途上,史鐵生創(chuàng)造了“愛愿觀”,倡導要“愛上帝”和“愛命運”,即既要愛世間一切受造物,也要愛一切順心與不順心的事。他認為,愛,才是人類唯一的救助,因為苦難是永恒存在的,是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他還特別強調(diào)愛與喜歡的不同:愛的范圍更大,包括喜歡、愛護、尊敬和控制不住,但最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應互相敞開心魂,推心置腹,赤誠交流,相互理解,分享情感,體會對方的憂傷苦痛,成為知己,同心攜手,這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較高境界。史鐵生在生命的晚期,反復強調(diào)人的迷途和危境必須由愛來化解與消除。在《病隙碎筆》中他說:“這愛,不單是友善、慈悲、助人為樂,它根本是你自己的福。這愛,非居高的施舍,乃謙恭地仰望,接受苦難,從而走向精神的超越。這樣的信仰才是眾妙之門。其妙之一:這樣的一己之福人人可為,因此它又是眾生之?!皇侨巳丝梢詿o苦無憂,但人人都可因愛的信念而有福。其妙之二:不許諾實際的福樂,只給人以智慧、勇氣和無形的愛的精神。這,當然就不是人際可以爭奪的地位,而是每個人獨對蒼天的敬畏與祈禱。其妙之三:天堂既非一處終點,而是一條無終的皈依之路,這樣,天堂之門就不可能由一二強人去把守,而是每個人直接地諦聽與領(lǐng)悟,因信稱義,不要誰來做神的代辦?!保?]145而“信仰,所以不能由強人來指認,就因為那是向著空冥與迷茫的祈禱,是苦弱并謙卑者要為自己尋找的心路——為理想設(shè)計的可行性方針?!薄霸谶@條有限的人生路上,一種智慧觸到了它的邊緣,從而聽見了無限的神啟:要把一條困頓頻仍的人生之真路,轉(zhuǎn)變?yōu)橐粭l愛愿長存的人生之善路;要把一條無盡無休、頗具荒誕的人生之實路,轉(zhuǎn)變?yōu)樾坳P(guān)漫道、可歌可泣的人生之美路?!保?]在遺作《晝信基督夜信佛》中,史鐵生再次明確自己的信仰是晝(活著)信基督夜(死去)信佛,他認為基督與佛法的根本不同,集中在一個“苦”字上,即對于苦難所持態(tài)度的大相徑庭。前者相信苦難是生命的永恒處境,其應對所以是“救世”與“愛愿”。他極力歌頌基督信仰的美好,對生命的苦難本質(zhì)認識深刻,認為“基督信仰更適合于苦難充斥的白天。因為基督從不做無苦無憂的許諾,而是要人們攜手抵抗苦難,以建立起愛的天國。……愛,必是要及他的,獨自不能施行。白天的事,也都是要及他的,獨自不能施行。惟有愛是相互的期盼,相互的尋找與溝通,白天的事不僅施行,你還會發(fā)現(xiàn),那才是白天里最值得施行的事。白天的信仰,意在積極應對這世上的苦難。人間總是存在矛盾、差別和距離,因而不可能沒有苦和憂。人既看見了自身的殘缺,也看見了神的完美,有了對神的敬畏、感嘆與贊美,愛才可能指向萬物萬靈。對于生,我從基督精神中受益,領(lǐng)悟了唯有宏博的愛愿是人可期求的,拯救,是人性升華的路徑,是人超越動物而獨具的智慧,是見自然絕地而有的精神追尋,是聞神命而有的覺醒?!叛鰟t看見人的苦弱與丑陋,沉思自省,視人生為一次歷練與皈依愛愿的旅程?!?/p>

      在《病隙碎筆5》31節(jié)中他引用耶穌的話:“我還有不多的時候與你們同在。后來你們要找我,但我所去的地方,你們不能到。這話我曾對猶太人說過,如今也照樣對你們說。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史鐵生理解這是無限與絕對的聲音,是人不得不接受的聲音,是人作為部分而存在其中的那個整體的聲音,是要人不要反抗而愿皈依的聲音。上帝的辦法沒有別的,只是愛,他跟你在一起,他并不是把世間的苦難全部消滅掉,他是要你建立起愛來,應對這個苦難,而在苦難的極端產(chǎn)生的感恩與愛,是宗教的根本。對史鐵生來說,愛是現(xiàn)實,又是理想。因為愛,既是他在現(xiàn)實生活中已經(jīng)獲得過的母愛、友愛、情愛,又是他的理想之愛。美好的理想就是可用“愛”來概括,無論什么信仰都要體現(xiàn)在對他者的態(tài)度上。也正因為愛難于普遍,這理想才不會耗散,才是永恒的追求。他用愛的理想化解了人生的苦難,唯宏博的愛愿是人可以期求的拯救。他從自身殘疾苦難認識到人生普遍殘疾苦難,從苦難的永恒看到愛的價值,與信仰相遇,最終將終極的拯救歸結(jié)于“愛”,這是史鐵生關(guān)于苦難與信仰的“個人宗教”。正如學者李德南所說:“他的信仰,與個體生命如此緊密地結(jié)合在一起,以至于信仰對他來說已成為一種存在方式?!麑π叛鰡栴}的思考,是與個人在生活世界中所遭受的問題同構(gòu)在一起的。……個人宗教比制度宗教更源始,因為個人宗教在最初的意義是和信仰者本身的存在疑難有關(guān)的?!保?]

      史鐵生的創(chuàng)作具有極強的個人性,他倡導愛的信仰,對改善社會苦難群體的不幸現(xiàn)狀意義非凡,他提供了一種解決人類普遍苦難的價值維度,他筆下開出的愛之花——撫慰心靈、增進信賴、給人希望、使人感動、讓人在缺乏愛的環(huán)境中活出愛,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捌湟饬x在于為人類的生活辟出一片美好的愿景,或者說樹起一個美好的理想,一個高遠的參照物,在它的映照下讓人類發(fā)現(xiàn)生活現(xiàn)實的缺陷與陰影,從而激發(fā)起改造現(xiàn)實,創(chuàng)造新生的愿望,激起生存的活力。”[8]他后期的創(chuàng)作充滿愛的頌歌,這是他通過自己的苦難體驗與生命創(chuàng)作為人類普遍苦難開出的一劑良方,為人類趨向完美幸福的生活找到的出路?;浇涛幕木窈诵氖菒?,但學者楊慧林早已指出:“基督教之‘愛’與‘寬恕’的邏輯,在中國文化的語境中尤其需要進一步的闡釋。其前提應當是一種外在于人的、永恒的‘他者’(The Other),卻不僅僅是現(xiàn)實的人倫關(guān)系、善惡之間的理性選擇,或者相對化的社會制衡。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始終潛在著一種動力,即世俗與神圣的合一、理性與信仰的合一、王權(quán)與與神權(quán)的合一、行為規(guī)范與精神價值的合一?!保?]確實,史鐵生還沒來得及具體說明這愛的前提基礎(chǔ)及如何才能行之有效就已仙逝,令人惋惜。

      總之,史鐵生在超越苦難的路途上,約伯經(jīng)歷苦難的信仰力量確實給了他極大的鼓舞作用。約伯信仰的神是非常明確的創(chuàng)世神,他親眼見過他的面,親耳聽過他的話,約伯才得到了安慰,最終對神對人對自己都有了更上一層樓的認識,從神那里獲得承載與超越苦難的真實力量,最終達到無怨無悔的心悅誠服,約伯受苦的背后有美麗的目的。史鐵生所信仰的神卻是不確定的,他的名字有:神、創(chuàng)世主、基督、佛、大爆炸、太初有道、第一推動、虛者等多個稱呼,他是無限、是真、是善與美、是在,是人之夢想的初始之據(jù),是人之眺望的終極之點,是人的殘缺的完美比照,是人的心靈的指引、警醒、監(jiān)督和鼓勵。他并不相信約伯的人格神,也不相信約伯的創(chuàng)世神與他所謳歌的耶穌基督是同一位神?;浇痰目嚯y觀是指向耶穌基督,他受苦受難死而復活,所以他能體察人的軟弱,帶給人盼望。約伯信仰的是一位在苦難中仍活著的神,是在皮肉滅絕之外還可以見到的神,是一切皆有可能的神,這才是對絕望者的深切安慰。史鐵生推崇、贊美約伯,但并未真正接受約伯的神。由此看來,史鐵生的信仰不全是約伯的信仰,他臨終表明的“晝信基督夜信佛”是其無可解脫的信仰悖論,是獨具心靈個性的私人信仰。

      [1]圣經(jīng)[M].南京:中國基督教兩會出版,2007.

      [2](俄)列夫·舍斯托夫.尼采與陀思妥耶夫斯基[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229.

      [3](俄)列夫·舍斯托夫.曠野呼告[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14.

      [4]史鐵生.病隙碎筆[M].北京:中國盲文出版社,2007.

      [5]史鐵生.我的丁一之旅[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66.

      [6]史鐵生.扶輪問路[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94 -95.

      [7]李德南.生命的親證——論史鐵生的宗教信仰問題[J].南方文壇,2015(4).

      [8]胡山林.極地之思[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有限公司,2014:183.

      [9]楊慧林.基督教的底色與文化延伸[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76.

      (責任編輯:張明海)

      10.3969/j.issn.2096-2452.2016.01.014

      I206.7

      A

      2096-2452(2016)01-0058-05

      2016-01-15

      戚國華(1962–),女,山東煙臺人,廣東省科技干部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文學評論。

      猜你喜歡
      約伯史鐵生上帝
      白色的鳥 藍色的湖——寫給史鐵生的信
      關(guān)于史鐵生
      去找史鐵生
      120秒的“上帝”
      當上帝為你關(guān)上一扇門,請你為自己打開一扇窗
      當上帝給你關(guān)上一扇門,請你自己打開一扇窗
      無辜受難
      ——論《約伯記》的“苦難”主題
      是否氣人
      黃河之聲(2016年24期)2016-04-22 02:39:45
      復調(diào)理論視角下的《圣經(jīng)·約伯記》中約伯信仰構(gòu)建
      史鐵生:心魂之思
      傳記文學(2014年8期)2014-03-11 20:16:56
      茂名市| 安龙县| 唐海县| 海门市| 锦州市| 塔河县| 历史| 江北区| 建始县| 蚌埠市| 五原县| 日土县| 夏津县| 宜兰县| 丘北县| 成安县| 江川县| 嘉善县| 特克斯县| 聊城市| 泾川县| 上饶市| 长子县| 南充市| 临西县| 泰顺县| 博白县| 同仁县| 桦南县| 安康市| 渑池县| 岳普湖县| 合肥市| 恩平市| 梁山县| 河东区| 新巴尔虎右旗| 老河口市| 旬邑县| 马公市| 深水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