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二十世紀中國現實主義文學政治敘事的演化
      ——以《阿Q正傳》《子夜》《三里灣》為例

      2016-03-15 21:43:26李希光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 2016年2期
      關鍵詞:阿Q正傳阿Q現實主義

      李希光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5)

      二十世紀中國現實主義文學政治敘事的演化
      ——以《阿Q正傳》《子夜》《三里灣》為例

      李希光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5)

      二十世紀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經歷了幾次重要的變遷,從五四時期的啟蒙現實主義到三十年代的革命現實主義,再到五十年代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現實主義精神貫穿于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始終?!栋正傳》《子夜》和《三里灣》分別作為這幾個轉型時期的代表作品,對中國現實主義文學政治敘事的演化作了有力的見證。

      二十世紀;現實主義;政治敘事;演化

      “現實主義”這個概念源自繪畫領域,法國畫家?guī)熵悹枏?848年法國政治運動之后到1855年的數年中繪制了一系列作品,以寫實的手法真實地反映客觀對象,尤其是把眼光投向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勞苦大眾的普通生活,并給自己的作品貼上了“現實主義”的標簽[1],由此引發(fā)了一場大辯論,史稱“現實主義大論戰(zhàn)”。作為文學的一個專門術語,現實主義最早出現在十八世紀德國的劇作家席勒的理論著作中。新文學革命運動以來,現實主義文學在中國文壇得到快速發(fā)展,并演化為有中國特色的現實主義文學。二十世紀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經歷了幾次重要的變遷,從五四時期的啟蒙現實主義到三十年代的革命現實主義,再到五十年代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現實主義精神貫穿于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始終。

      一、《阿Q正傳》對啟蒙現實主義的傳播

      隨著新文學運動的興起,中國文學的面貌煥然一新,各種文學流派也應運而起,而在這些流派之中,主張寫實的現實主義無疑占據了主導地位。最早提倡寫實的是陳獨秀,他在《文學革命論》中提倡“推到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寫實文學亦即最初的現實主義文學,它主張“立誠”,要求客觀地表現社會現實?,F實生活與文學的直接對話,必然要求作家在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的時候遵循社會寫實的心態(tài)。如此,“實寫”等于“真文學”的觀念,就成了新文學真實論的理論基礎。在反映論與真實論的認識與闡述方面,五四新文學現實主義作家較為單純,他們只是希望文學有用于社會實踐即可,具有思想革命和文化啟蒙的實際效用。從這方面來講,它與西方現實主義文學觀念已經表現出了一定的差異。

      思想啟蒙最為得力的是魯迅?!栋正傳》[2]是魯迅小說中最為著名的一篇,不僅在中國家喻戶曉,在世界上也有廣泛的影響。《阿Q正傳》是最集中、最充分表現魯迅“國民性批判”主題的一個作品,其創(chuàng)作意圖“大約是想暴露國民的弱點”,也想要“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魂靈來”。阿Q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形象,“精神勝利法”是他最主要也是最引人注目的性格特征。所謂“精神勝利法”,就是指人們在遇到挫折或失敗時,用自我欺騙、自我解嘲、自我安慰等手段來獲取精神上的優(yōu)勝,以掩蓋實質上的失敗,或為了讓自己心安理得而把失敗的原因歸咎于外部世界。因而“精神勝利法”不是努力于改變自己的現狀和處境,而是用虛假的精神勝利,取消自身積極行動的愿望及其現實的可能性。阿Q不能正視自己的現實生存境遇,同時對于自己的缺陷、弱點也極為敏感,特別忌諱。所有的這些,阿Q都是依靠“精神勝利法”來維護自己的尊嚴,來尋求自我心理平衡,但這種平衡是以他在自我評價中的人格分裂為代價的。由于支配阿Q行為和自我評價系統(tǒng)的是一個完全顛倒價值觀念系統(tǒng),因此,“精神勝利法”之于阿Q,不只是一種維護尊嚴的手段,而是整個地成了他的生存方式。由此可見,阿Q的人格是一個內含著三個結構層次的系統(tǒng),其核心是一種“非人”的生存方式和意識;深層結構是一個完全顛倒的價值觀念系統(tǒng),它根于“非人”的意識和生命觀,又支配了阿Q的行為選擇和人格意向;表層結構就是阿Q充滿矛盾的個性層次。離開了前面兩個層次,阿Q的純粹個性就無法理解和解釋。阿Q的人格,是魯迅勾畫出的中國國民人格的一個價值模型和靈魂的“解剖圖”。

      20世紀中期以后,中國工業(yè)化革命開始全面啟動。而沒有工業(yè)文明時代背景的現實主義文學運動,其主要任務是文化啟蒙。這種文化啟蒙,基本上屬于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東西,到了現代中國,就演化成了“科學”與“民主”口號以及“個性解放”與“人的文學”思想。中國文學的百年之中,現實主義運動一直被“人權”和“民權”等人性的外在因素所貫穿,這種外在因素決定著中國現實主義文學指導理論的基本內涵和創(chuàng)作實踐的價值取向。在啟蒙主義的寫作動機方面,魯迅對于國民魂靈的展示,不僅是對于中國民族苦難歷史的展示,也是對于自宋元以降,尤其是近代以來民族文化急劇衰落的態(tài)勢,和導致這種文化衰落的內在結構性根源及其人格和心理原因的揭露和展示[3]。啟蒙文學以立人為根本,但它卻以“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作為現實定位,要徹底批判舊文化舊道德,并且對其“必不容有反對之余地”?!安蝗荨北慌姓咄ㄟ^抗議、辯駁、詰問的方式來陳訴自身的正當與合法。在這里,以“精神勝利法”為基本性格特征的阿Q,不可能“裝傻”以維系自己起碼做人尊嚴的辛酸選擇,國民性理論中的權力關系對被表述者聲音的剝奪,與啟蒙文學的現實批判在此有謀而合。是故,阿Q也就成為整個中國民族精神的病態(tài)、缺陷、弱點乃至劣根的畫像?!栋正傳》也就成了魯迅以文化批判為主導的啟蒙現實主義文學最有力的展示。

      二、《子夜》對革命現實主義的敘述

      進入30年代,現實主義文學有了新的發(fā)展,這其中又以宣揚革命現實主義的左翼小說最為突出。早期的左翼小說一般以革命斗爭作為主要題材,這些小說或正面描寫工人農民的覺醒,以及其在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斗爭,或者以“革命+戀愛”的方式進行敘述,但無論是哪一種,都流于表面,缺乏對現實生活的體驗。隨之,以茅盾為代表的“社會分析派”及時登場,既為維護五四新文學和現實主義傳統(tǒng),又為“新興”的“革命文學”走上健康發(fā)展的軌道而艱難探索。

      茅盾是現實主義巨匠,他是“經驗了人生才來做小說的,而不是為了說明什么才來做小說的”,他還認為,“先須養(yǎng)成發(fā)現矛盾,洞明變化的觀察力”。在茅盾看來,文學是具有革命的功利性的,但這只是其文學思想的一個側面。新文學具有強烈的戰(zhàn)斗性和鮮明的革命性,當然它必須以其對現實生活的科學認識為基準,同時又必須具有反映現實生活的真實性。在取材方面,與魯迅側重顯示人的靈魂的深度不同,茅盾更多地側重于從廣度來展現社會歷史生活。茅盾的現實主義文學觀,“真”與“全”緊密相聯(lián)。他認為,新文學作家應該努力關注和反映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而不應該沉溺于個人的情感,或者局促于身邊瑣細狹小的人生。茅盾站在社會歷史學者的角度去反映生活,而非一般的要求文學必須要反映客觀現實,他要求的是文學要展示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整體,尤其是其間的“政治、社會和思想的大變動”,展顯歷史發(fā)展的曲折性以及“革命必然取得最后勝利”的歷史趨向。如此,文學就自覺地成為真實社會的時代鏡子和史詩??梢钥闯觯┒墁F實主義文學觀的核心內容與本質盡在于此。他的創(chuàng)作追求,他的文學批評和理論,包括他在翻譯介紹工作中的特點,都可以在這里得到最終的解釋和說明。

      他的《子夜》[4]很好的詮釋了這一觀點。小說以30年代初期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上海為背景,以民族資本家吳蓀甫的悲劇命運為中心,表現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各種矛盾和斗爭,反映了帝國主義列強經濟侵略下國民黨內部的大規(guī)?;鞈?zhàn),民族工業(yè)的破產,農村經濟的凋敝、民不聊生的情景;譴責了民族資產階級為了自保,加強剝削工人階級的罪行;批判了“左”傾錯誤,贊頌了工人階級奮勇拼搏的革命精神;揭露了資產階級與封建地主階級共同壓迫農民的罪惡,表現了在黨的正確領導下農民階級舉行英勇斗爭的雄偉氣勢;展現了30年代初期中國廣闊的社會面貌,揭示了社會的主要矛盾,并且指出在封建主義、帝國主義、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之下,中國更加殖民地化了,而并沒有走上資本主義道路;能夠領導民主革命取得最終勝利的,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辦到,只有依靠農民、工人的革命主力才能辦到,而資產階級根本無法做到這一點[5]。小說真實地反映了舊中國30年代初期波瀾壯闊的社會生活,主題鮮明、尖銳、深刻。

      吳蓀甫是一個野心勃勃、具有雄偉理想和剛毅果斷氣魄的民族工業(yè)資本家。他的雄心和理想概括起來,就是要擺脫帝國主義的壓迫,擺脫買辦資產階級的壓迫,堅定不移地走獨立發(fā)展民族資本主義的道路。他的理想,反映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在30年代初的共同愿望,也體現了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民族解放的要求。小說按照現實主義典型化原則,把吳蓀甫置于30年代初上海錯綜復雜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中,深刻地顯示出人物的悲劇命運的階級的和社會的原因。主人公吳蓀甫是以干練、堅決的形象出場的,他乘坐豪華轎車,華麗的客廳內賓客云集,顯然這在三十年代是一個中國民族工業(yè)騎士和王子的形象,作者無疑是把吳蓀甫作為一個最優(yōu)秀的民族階級英雄來寫的。吳蓀甫具有雄心大略,精明能干,又有游歷歐美得來的管理現代工業(yè)的知識、魄力、眼光與手腕,然而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他的發(fā)展民族工業(yè)的理想只可能成為一個無法實現的幻想。吳蓀甫的悲劇是由30年代中國社會現實環(huán)境決定的,而并非個人的性格悲劇。他這個形象所引起讀者的感情是復雜的,一方面他貪婪、自私、專斷和殘酷,招致讀者的反感,然而,他那發(fā)展民族工業(yè)的強烈愿望和強悍的生命力,卻又反映著民族發(fā)展的歷史要求,因此,他落入中國現代社會、經濟和政治的關系網中,不斷掙扎卻又最終失敗,這就不免引起讀者的同情。

      社會分析小說是左翼作家的開創(chuàng)性的艱苦探索,而任何一種新事物在其探索過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或多或少的不足,茅盾的社會分析小說自然也留存有自身的缺失。然而,探索者、開創(chuàng)者對這種缺失及時地分析并作了總結,避免了流于形式。作為社會分析小說的奠基者和引路人,茅盾的影響巨大且深遠,他使左翼文壇贏得了重要的一席之地,也使30年代中國小說創(chuàng)作的整體面貌變得多姿多彩。茅盾小說的影響不止于左翼文學,也不止于30年代,而是整個新文學的歷史進程,特別是革命現實主義文學的歷史進程。

      三、《三里灣》對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詮釋

      50年代,現實主義文學創(chuàng)作較有成就的是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的小說。這一類小說多為反映社會現實,屬于典型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作品。所謂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就是要求藝術家從現實的革命發(fā)展中去真實地、歷史具體地描寫社會現實。同時藝術描寫的這兩種特點又必須與改造和教育勞動人民的任務結合起來。這就是說,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原則上要求作家必須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來認識、觀察、表現和描寫社會現實。相較于過去任何現實主義,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更強調真實性,更強調對現實生活的本質揭示。如此,作為一個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作家,就必須從實際生活出發(fā),遇到值得“暴露”的就“暴露”,遇到值得歌頌的就歌頌。

      趙樹理在這方面就起了很好的帶頭作用,他被人譽為農村題材小說創(chuàng)作的“鐵筆圣手”。他曾直言不諱地說,自己所寫的,就是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必須解決而又不能輕易解決的問題。因此,趙樹理把他自己的小說形象地稱作“問題小說”。解放后,他以現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原則堅持寫作,“有多少寫多少”,“自己未經歷過的事情是從不下筆的”。他以銳利的眼光判斷是非、觀察現實,與他較深厚的生活積累和堅持現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密切相關,而這種生活積累和創(chuàng)作態(tài)度使他更能真實地表現建國后農村曲折變化的生活和農民在特定歷史時期的思想狀態(tài),更能深刻揭示人民內部的矛盾。

      1955年出版的《三里灣》[6]以嚴謹的現實主義態(tài)度,真實地描寫了農民在戀愛關系、家庭關系和生產關系中的種種矛盾沖突,描寫了社會主義農村中落后力量和先進力量之間的斗爭,顯示了農村新生活的風貌。作品真實地展現了農業(yè)合作化中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條道路的斗爭,從對生活的深入體察出發(fā),準確的把握了農業(yè)合作化運動初期社會矛盾斗爭的性質和特點,揭示了新的社會力量對封建宗法思想、小農經濟的習慣勢力之間的斗爭。作品著力刻畫了王金生、王玉生、范靈芝等新人形象,尤其是落后人物,如被人叫做“常有理”、“惹不起”的落后農民形象,他們都被刻畫得窮形盡相,各具風貌,作品生動地剖示了他們的封建落后性和自私狹隘性,成為我國第一部反映農業(yè)合作化運動的優(yōu)秀長篇小說。它一開始就同農村的變革和農民的命運緊密相聯(lián),真實地展現了中國社會五六十年代以來農村社會主義變革的歷史進程以及農民的思想情感歷程,成為我國農村社會主義革命編年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后以描寫農村階級斗爭為主的同類小說相比,有著更多的現實主義品格[7]。

      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趙樹理另辟蹊徑,將筆觸深入到農民的日常生活和勞動中,通過對人們的家庭、愛情、婚姻等各種社會關系的調整和變化的描寫,展現農村激烈的生活變遷與社會變革?!度餅场返膭?chuàng)作與農業(yè)合作化的變革幾乎同步,但它的成功之處并不在于最早描述了辦合作社的艱苦過程和內部斗爭,而在于通過對三里灣農業(yè)合作社秋收、擴社、整黨、開渠等事件所產生的四個家庭內部及相互之間的矛盾糾葛的描寫,真實生動地展現了合作化運動給農村的生產關系、家庭關系、婚姻戀愛關系及道德觀念等方面帶來的深刻而微妙的變化。

      誠然,由于社會環(huán)境和創(chuàng)作條件的嚴重限制,《三里灣》還存在著時代的局限。趙樹理過分強調文學創(chuàng)作推動具體工作的功利性,片面追求“新穎、獨特的大眾形式”,使小說在表現方法上呈現出拘謹、呆板的傾向,在某些細節(jié)的提煉和人物復雜性格的展示上,也表現出心力不足的窘迫。盡管提出的社會問題較為尖銳,但他對解決矛盾的過程進行了簡單的喜劇化處理,使小說以“光明戰(zhàn)勝黑暗,先進戰(zhàn)勝落后”的大團圓為結局。這些人為的處理,降低了小說的思想內涵,削弱了其現實主義深度。

      結語

      二十世紀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理論體系是在五四新文學運動中建立的。盡管對這個理論體系的認識與理解仍缺乏系統(tǒng)性,但在“反映論”、“真實論”以及“功能論”這三個現實主義文學觀的基本命題的認知方面,五四文學革命的先驅者們卻達成了共識,并由此而形成了具有社會實踐意義的中國現實主義文學運動的指導理論[8]。他們以社會文化啟蒙為切入點,以實用功利主義的態(tài)度將其演化成為一種具有具體實踐的可操作性的藝術社會學理論。從二十年代后期開始,現實主義開始了第一次轉向,由啟蒙轉向了革命的性質。在革命現實主義理論體系中,文學被明確限定為“階級實踐”的反映,而不再被理解成為寬泛社會生活的反映。由于政治意識形態(tài)和階級關系的介入,革命現實主義的基本命題都具有了新的時代內涵。新時期,關于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原則的大討論,隨著思想大解放運動的展開,也一度成為中國文壇的理論焦點。而這場大討論,首先就是對現實主義理論的重新論證。隨著改革開放新時代的到來,人們對西方現實主義有了更多且更全面的了解,由此也逐漸脫離了對蘇俄理論模式的單一認知,而回歸到對歐洲現實主義運動理論本身的全面了解。其次,這場大討論是以文化反思的方式,對新時期中國文學形象的自我重塑給予理論上的支持,而不是對“五四”現實主義理論的簡單重復?!栋正傳》、《子夜》和《三里灣》分別作為這幾個轉型時期的代表,對中國現實主義文學政治敘事的演化作了有力的見證。

      [1]王一川.西方文論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82.

      [2]魯迅.阿Q正傳[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3]凌宇,顏雄等.中國現代文學史[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06.

      [4]茅盾.子夜[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

      [5]馬藜,蘇丹.丁玲作品中的自然生態(tài)和政治生態(tài)探微[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5(4):11-17.

      [6]趙樹理.三里灣[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7]劉江.工農兵文學對“人民”形象的塑造[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5(4):87-92.

      [8]宋劍華.二十世紀中國現實主義文學運動之反?。跩].文學評論,1999(5):73-84.

      On the Evolution of Political Narration of Chinese Realistic Literature in the 20th Century:Cases Study on“and

      LI Xi-guang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205)

      I207.42

      A

      1674-831X(2016)02-0074-04

      2015-10-22

      湖南省教育廳重點研究課題(14A030)

      李希光(1982-),男,湖南永州人,湖南第一師范學院講師,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

      [責任編輯:葛春蕃]

      猜你喜歡
      阿Q正傳阿Q現實主義
      自然科學與“現代現實主義”——19世紀現實主義再闡釋
      阿Q和老A
      新法律現實主義
      法律方法(2019年3期)2019-09-11 06:26:32
      沈鵬《讀魯迅〈阿Q正傳〉(四首選二)》
      中華詩詞(2017年10期)2017-04-18 11:55:30
      《阿Q正傳》中阿Q形象賞析
      青春歲月(2016年22期)2016-12-23 09:35:27
      從文化因素的翻譯賞析《阿Q正傳》兩個法語版本的翻譯
      淺談魯迅《阿Q正傳》的思想意義
      淺析《阿Q正傳》中的心理描寫
      青春歲月(2015年21期)2015-12-15 11:25:55
      論描寫辛亥革命之于《阿Q正傳》的意義
      阿Q“國民劣根性”的誤植與誤讀
      莫力| 桂阳县| 赤城县| 翁牛特旗| 太湖县| 香港 | 玛曲县| 汶上县| 遂溪县| 锡林郭勒盟| 临清市| 长葛市| 石景山区| 辰溪县| 宁武县| 彭阳县| 新昌县| 平湖市| 山阴县| 台江县| 云霄县| 沧州市| 益阳市| 昌黎县| 庆城县| 惠水县| 金湖县| 安化县| 团风县| 吴桥县| 满洲里市| 西林县| 太康县| 五华县| 拉孜县| 龙岩市| 吴桥县| 冀州市| 南木林县| 临沭县| 交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