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宏
盡管“羊羹雖美,眾口難調(diào)”,但選擇困難癥卻是更讓人抓狂的困境。對于不少人來說,去哪里吃成為一大難題。
好在根據(jù)經(jīng)濟學的簡單定律,有需求的地方就會出現(xiàn)供給,因此有各種參觀指南和美食推薦應運而生,試圖在群雄并起的美食江湖中借你一雙慧眼,辨認出哪家餐館才是餐廳界的“武林盟主”,能提供足夠別致的美食讓食客們一嘗之下就有“納頭便拜”的沖動。
然而,“蘿卜青菜,各有所愛”,即使食遍天下的餐館指南,也很難在大快朵頤方面得到眾口一致的認可。
這樣導致一個結果是,在你的口味誰做主這方面,即使在各種標榜權威的餐廳指南之間,也會展開一場場激烈的互撕大戰(zhàn)。
西班牙的羅卡三兄弟餐廳于2015 年6 月被英國著名美食雜志《餐廳》評為“2015 年度全球最佳餐廳”。圖為西班牙糕點師喬迪·羅卡在制作糕點
美食榜的江湖
輪胎制造商米其林的跨界營銷,已經(jīng)成為商學院教材中的經(jīng)典案例,以至于現(xiàn)在對于很多饕餮之徒來說,“米其林”三個字就意味著一本印制精美、從第一頁起就散發(fā)著“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貴族范兒的美食指南,而與煙塵滾滾名副其實的“泥腿子”輪胎行業(yè)完全不沾邊。
從1900年就開始出現(xiàn)的《米其林指南》一度為有著“饕餮圣經(jīng)”的美譽,全世界的餐廳們,都為獲得在門口掛上最多三個星星的榮譽而拼搏,因為他們知道一旦成功,這種“來自星星的餐廳”,就會吸如潮的食客來大筆消費。
在米其林的體系中,一顆星代表“值得一去的餐廳,在同類中風格的餐廳中領先”;兩顆星則意味著“廚藝高超,即使繞路也值得一去”;而三顆星的頂級榮譽則對食客來說是無法抗拒的集結令,因為為了那里的美食甚至“值得專程安排一趟旅行”。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法國人的米其林星級體系一直是最有名望的餐館排名參考,也征服了無數(shù)饕餮之徒的味蕾。然而,米其林體系令人尊敬,而且覆蓋面也確實越來越廣,但其偏愛法餐的風格一直沒變。雖然也有不少其他風格的餐館入選榜單,但作為“蛋糕上的櫻桃”的,卻始終是法餐。
為了打破這種壟斷地位,法國人的老對手、英吉利海峽對岸的鄰居英國人琢磨著另起爐灶。盡管英國一直以“暗黑料理”而聞名天下,但糟糕的本土飲食卻也讓其在制定排行榜時有了獨特的優(yōu)勢:更具有兼容性和國際性。其中的道理比較樸素:既然自家廚子做飯并不在行,那就干脆一門心思不偏不倚地尋找其他地方的好餐廳吧。
于是從2002年開始,英國《餐廳》雜志開始了“全球最佳50家餐廳”的評選活動,在“你的口味誰做主”的領域里帶來一股新風。來自世界各地27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大約900名主廚、餐飲業(yè)經(jīng)營者、美食評論家和著名食客組成的評審團投票選出入選餐館。所有的投票都是匿名的,榜單的形成獨立和透明。而且不少投票者是自己花了時間和錢去嘗試一家餐廳,這一點和從來不用自己花錢的米其林的試吃員們不同。
此外,《餐廳》雜志編輯威廉·德魯說,為使評選盡可能體現(xiàn)地理上的多元化,評審規(guī)則要求,每名評委手里7張選票中,至少有3張必須投給本人所在地區(qū)以外的餐館,這也保證了這一榜單的國際性。
“全球最佳50家餐廳”評選2015年已是第13屆,從最新的一期榜單看,入選餐館遍及歐洲、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其中大洋洲和非洲各有一家餐館上榜。
瑞典、秘魯、墨西哥和新加坡等國家的旅行管理部門因為這個名單,加大了對當?shù)夭惋嫎I(yè)的資助,希望以此增加該國在向往“美食之旅”的游客們眼中的吸引力。
這種多元化和國際性使得“全球最佳50家餐廳”為人們稱道,不過也有眼尖的人發(fā)現(xiàn)了一個問題:在其羅列的10強餐廳里,沒有一家是法式餐廳,即使在全部50家餐廳里,法國餐廳也僅占據(jù)4席。
2015 年12 月27 日,法國里昂地標性建筑上展示里昂大廚保羅·博古斯的巨大照片,彰顯里昂的這位米其林三星大廚
“玄門正宗”的反擊
按照常理來說,在任何一個全球50強的榜單里,一個國家能獨占8%的份額,都已經(jīng)算得上是不俗的成績。但在餐廳排名里錄得這樣的表現(xiàn),對于法國人來說,這簡直是編訂者對法國餐飲文化赤裸裸的羞辱。
在美食一道上,法國一直認為自己是西方世界的玄門正宗,宛若武林江湖中少林武當一般的存在,其余國家大概都只能算左道旁門。在他們眼中,海峽對岸的鄰國英國人,是只懂得炸魚薯條這種粗陋食品的“野蠻人”。可沒想到“野蠻人”登堂入室,竟然開始點評餐館,更可氣的是,還不把玄門正宗法國餐廳放在眼里,這絕對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情況。
先是喬·盧布松、蒂埃里·馬克思和喬治·布蘭克等法國名廚們集結聯(lián)名,支持一場在網(wǎng)上發(fā)起的“占領50強”活動,批評英國人做的榜單充斥著“不透明、性別歧視,以及自以為是”。接著,法國人甚至將這個問題上升到了外交的高度,公開批評英國人編訂的50佳餐廳榜單存在偏見和腐敗。
為了捍衛(wèi)法國餐廳的名譽,法國人開始行動,顯示餐飲大國的底蘊。和其他榜單通過“海選”的方式找出幾十家最棒的幾家餐館不同,法國官方出面推出的美食榜單,有著少見的大手筆,一下子就抬出世界上最棒的1000“優(yōu)質餐桌”。
或許是外交官一貫給人以衣冠楚楚、觥籌交錯的形象,因此“優(yōu)質餐桌”以法國外交部的名義編制;為這張榜單編訂提供資金的贊助商也來頭不小,是雀巢和軒尼詩等餐飲界的“巨無霸”。
有了名義和資金的雙重保障后,這份“官訂”餐廳幫直接奔著“一統(tǒng)江湖”的目標去了,它通過運用計算機分析了92個國家的200份美食指南,比如米其林、戈特&米約,以及一些美食網(wǎng)站的大眾點評的數(shù)據(jù)等,得出了一份完整的結論,并在2015年的12月中旬,將結果公之于眾。
在法國外交部長洛朗·法比尤斯主持公布的“優(yōu)質餐桌”名單中,或許是為了避嫌,在第一期榜單里東道主法國餐廳數(shù)量并不是最多,只有118家上榜,大贏家是日本餐廳,一共有126家。排名第三的是美國,那里有101家餐廳入選“千強”。此外,法國人也沒忘記東方的美食大國中國,在榜單上列入了69家中餐廳,有43家位于大陸。
負責編訂這個榜單項目的法國外交部“美食外交官”菲利普·福雷說:“我們的目標是認真誠實。很多很棒的法國大廚可能會對自己的排名感到很不滿。但是誰也不能指責我們偏向自己人。要不了多久,全世界都會參考這份榜單?!?/p>
不過,這次輪到鄰居不滿了,因為在1000家餐廳里,位于英倫三島的并不多。
吃遍全榜不容易
每一個引導大眾口味的餐廳榜單都會標榜自己的公正和透明,也會攻擊同行的傲慢和偏見,因此或許很快就能看到新一輪關于口味排名的互撕大戰(zhàn)。
不過,餐廳榜單雖然有所區(qū)別,但對于上榜餐廳的影響卻是相似的:進入榜單,意味著入榜餐廳及主廚名利雙收有了保證。
于是,為了上榜,各家餐廳想盡了辦法讓自己顯得與眾不同,有的餐廳傾力將大廚打造成公眾明星,整天在視頻廣告里對觀眾講笑話賣萌,還有的追求花哨的擺盤方式以及炫酷的烹飪技巧。
等到這些餐館如愿上榜,就像鯉魚躍入了龍門,前期的投入都會有加倍的產(chǎn)出。這對于以前的熟客來說,并不是一個好的體驗。因為,他們會發(fā)現(xiàn)以前進門就點餐的地方,一下子變成需要提前兩三個月才能預定的超熱門場所。即使好不容易排上隊,他們也會發(fā)現(xiàn),菜單上的標價漲了一大塊。
就拿近年在“全球最佳50家餐廳”中名列前茅的丹麥諾瑪餐廳來說,這個餐廳隱居在哥本哈根一個安靜的碼頭旁,這么一個偏遠的所在,卻有不少人在等上幾個月后,跨躍半個地球而來,就為了品嘗里面大廚選取寒冷地區(qū)獨有的麝香牛、扇貝、各種野生菌等原料精心調(diào)制的食物。
從這個角度上看,“全球最佳50家餐廳”有些太過精英化,而米其林和“優(yōu)質餐桌”由于其數(shù)量龐大得多,倒是顯得相對親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