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柳 茵
(貴州大學 人文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
姜夔詞序作用考
王 柳 茵
(貴州大學 人文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摘要:姜夔所作詞序在兩宋數(shù)量不是最多的,但在其本人詞作中所占的比例卻是最高的。現(xiàn)如今,關于姜夔詞序的研究成果頗多,普遍集中在其審美價值的研究上,很少側重于其實用價值。著意于姜夔詞序之實際功用,從標注時間地點、交代創(chuàng)作緣由、奠定情感基礎、補充音樂知識四個方面著手歸納整理其作用。
關鍵詞:姜夔;詞序;作用
周濟是較早論及姜夔詞與序關系的學者,在《宋四家詞選目錄序論》中指出:“白石小序甚可觀,苦與詞復。若序其緣起,不犯詞境,斯為兩美已。”盡管將姜夔詞序之用局限于“序作詞緣起”的觀點稍有偏頗,但所指出姜夔詞中“序即是詞,詞仍是序,反復再觀,如同嚼蠟矣”的問題,被學界所重視,如趙紅的《姜夔詞序探討》、李家欣的《水乳交融,相映生輝——說姜夔的詞與序》、周京艷的《姜夔詞序的散文美》等。
不難發(fā)現(xiàn),目前學術界專論姜夔詞序作用的研究成果不少,本文意在前人論述姜夔詞序作用的基礎上,從以下幾方面進一步深入探究姜夔詞序的具體功用。
1標注時間地點
討論姜夔詞序之功用,必須指出的是幾乎所有詞序所共有的特性:自注時地。例如: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
《揚州慢》(淮左名都)
辛亥正月二十四日,發(fā)合肥。
《浣溪沙》(春點疏梅雨后枝)
姜夔詞序將所做詞的時間、地點在詞序中做了明確的交代,讓讀者能清楚了解詞作創(chuàng)作的時間、地點,使其意蘊更易于被理解;同時也便于詞人回顧自己的詞作。另一方面,從姜夔詞整體的角度出發(fā),各篇詞序中自注時地的方式,共同構成了一部詞人小傳,更有利于理解詞人一生的經(jīng)歷。夏承燾先生《姜白石詞編年箋注》收錄的109首姜夔詞中,有72 首按編年排序,其中有題序自注時地的多達56首,占系年詞作總數(shù)的 77%。根據(jù)詞序所提供的線索,姜夔這72首詞集中描寫了姜夔的五個人生階段,夏承燾先生在《姜白石詞編年箋注》中亦有所提及,現(xiàn)結合具體的詞序整理如下:
第一個時段,詞所敘述的活動地點為揚州、湘中、沔鄂,活動時間從孝宗淳熙三年 (1176,丙申) 直接橫跨 10 年到淳熙十三年 (1186,丙午)。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宋孝宗淳熙三年冬至·維揚)
《揚州慢》(淮左名都)
淳熙丙午冬,武昌安遠樓成。(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冬·武昌)
《翠樓吟》(月冷龍沙)
第二個時段,詞所敘述的活動地點為金陵、吳興、吳松,集中在淳熙十四年(1187,丁末) 和淳熙十六年 (1189,己酉) 這兩個時期。
自沔東來,丁未元日至金陵。(宋孝宗淳熙十四年正月初一·金陵)
《踏莎行》(燕燕輕盈)
己酉歲客吳興。(宋孝宗淳熙十六年·吳興)
《浣溪沙》(春點疏梅雨后枝)
第三個時段,詞所敘述的活動地點依次為合肥、金陵、蘇州,主要集中于光宗紹熙二年 (1191,辛亥):
辛亥正月二十四日,發(fā)合肥。(宋光宗紹熙二年正月二十四·合肥)
《浣溪沙》(釵燕籠云晚不忺);
辛亥秋期,予寓合肥。(宋光宗紹熙二年秋·合肥)
《摸魚兒》(向秋來、漸疏班扇)。
第四個時段,詞所敘述的活動地點為越中、杭州、吳松和梁溪,主要集中于紹熙四年 (1193,癸丑)、紹熙五年 (1194,甲寅) 和寧宗慶元二年 (1196,丙辰) 三個時期。
越中歲暮,聞簫鼓感懷。(宋光宗紹熙四年歲暮·越中)《玲瓏四犯》(疊鼓夜寒)
辰歲不盡五日,吳松作。(宋寧宗慶元二年,除夕前五天·吳松)
《浣溪沙》(花里春風未覺時)。
第五個時段,詞所敘述的活動地點為杭州、越中、華亭、括蒼和永嘉,時間從慶元三年 (1197,丁巳) 到寧宗開禧元年 (1205,乙丑)。
丁巳元日。(宋寧宗慶元三年正月初一·杭州)
《鷓鴣天》(柏綠椒紅事事新)
2交代創(chuàng)作緣由
姜夔詞序,無論是寫景還是敘事,其側重點最終都在于交代創(chuàng)作緣由,或為詞之敘事抒情做鋪墊,或為詞中內斂的情感作補充。例如:
淳熙丙申至日, 予過維揚。 夜雪初霽, 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 寒水自碧, 暮色漸起, 戍角悲吟。予懷愴然, 感慨今昔, 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揚州慢·序》(淮左名都)
在該題序中, 詞人除了明確交代了所做詞之時地外,另一方面表露了詞人“予懷愴然,感慨今昔”的內心感受,補充了詞作創(chuàng)作的情感緣由。這一交代無論是對于理解詞作的具體內容,還是探析當中所蘊含的感情思想,詞序都充當了最好的媒介。再如《踏莎行》中的“自沔東來, 丁未元日至金陵, 江上感夢而作 ”,以及《暗香》《疏影》和《角招》等,其詞序細讀來亦皆如此。從細膩的情感角度揭發(fā)詞人創(chuàng)作其詞的內在原因,讓人更了解詞的緣起,以及更易于解讀詞作,可謂是一舉多得。
3奠定情感基礎
姜夔一生布衣,漂泊一生的清苦生涯并不是簡單的一兩首詞可以道清的,要想理解姜夔詞中深層復雜的情感意蘊,僅靠詞作往往也是不夠的,詞序中闡釋詞人作詞情感緣由的功用就顯得至關重要。例如《探春慢》(衰草愁云):
衰草愁煙,亂鴉送日,風沙回旋平野。拂雪金鞭,欺寒茸帽,還記章臺走馬。誰念飄零久,漫贏得、幽懷難寫。故人清沔相逢,小窗閑共情話。 長恨離多會少,重訪問竹西,珠淚盈把。雁磧波平,漁汀人散,老去不堪游冶。無奈苕溪月,又照我、扁舟東下。甚日歸來,梅花凌亂春夜。
《探春慢》(衰草愁云)
上闋時而描寫“拂雪金鞭,欺寒茸帽,還記章臺走馬”的少年英雄形象,時而抒發(fā)“故人清沔相逢,小窗閑共情話”的重逢欣喜;下闋卻又轉入“長恨離多會少,重訪問竹西,珠淚盈把”的別離景象。從上闋的欣喜,到下闋的離愁別恨,感情之跌宕起伏,令人難以把握其思緒結構。但回頭看其詞序:
予自孩幼從先人宦于古沔,女須因嫁焉。中去復來幾二十年,豈惟姊弟之愛,沔之父老兒女子亦莫不予愛也。丙午冬,千巖老人約予過苕霅,歲晚乘濤載雪而下,顧念依依,殆不能去。作此曲別鄭次皋、辛克清、姚剛中諸君。
娓娓道來,將作詞的緣由一一道明,其中的欣喜、愁恨,若非姜夔其詞序中寫明,旁人如何得知?更別說后世讀者了,要想了解其中情感緣由,脫離詞序可謂是難于登天了。
又比如《念奴嬌》(鬧紅一舸)一詞,單從詞上看,詞人以“鬧紅一舸”起筆,俞陛云《唐五代兩宋詞選釋》云:“此調工于發(fā)端?!北砻媸菑暮苫ㄈ胧?,但實則花與人俱在其中,接下來對荷花進行了贊美,在下闋則懷人兼惜花,面對詞人時而寫人,時而寫花,不了解詞人寫作思路者,很難真正理解詞人的真實意圖,但是從詞序著手則相對清楚明白許多:
予客武陵,湖北憲治在焉。古城野水,喬木參天,予與二三友日蕩舟其間,薄荷花而飲,意象幽閑,不類人境。秋水且涸,荷葉出地尋丈。因列坐其下,上不見日,清風徐來,綠云自動,間于疏處窺見游人畫船,亦一樂也。朅來吳興,數(shù)得相羊荷花中。又夜泛西湖,光景奇絕,故以此句寫之。
從詞序中看,即十分明了,但從詞中看,整首詞都在描繪荷花,以及泛舟賞花的感受,但結合詞序細究,卻發(fā)現(xiàn)此荷花非彼荷花:詞中上闋所說的“記來時、嘗與鴛鴦為侶”,并不是單純地描寫荷花,是指昔日與好友在湖北武陵欣賞荷花之事,原來上片明寫荷池之美景,是以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將湖北武陵荷花的美艷神韻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繼而看下闋,所說的“日暮青蓋亭亭,情人不見,爭忍凌波去”,似乎僅是作者獨自一人泛舟賞花的感慨,但結合詞序,不難發(fā)現(xiàn),其實詞人所寫的是客居吳興,在夜間泛舟賞花的感慨。從詞序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詞人的構思,他將武陵、吳興、杭州西湖三地的荷花結合起來,個中詞人復雜的感慨也都全融匯在了一起,且是天衣無縫,不漏痕跡。
4補充音樂知識
與一般詞人不同,姜夔通曉音律,故他填詞非常注意音樂的作用,這在詞序中有明顯的表現(xiàn),正如他的《醉吟商小品》(又正是春歸)詞序所說:“辛亥之夏,予謁楊廷秀丈于金陵邸中,遇琵琶工解作醉吟商湖渭州,因求得品弦法,譯成此譜,實雙聲耳?!睆脑~序可知姜夔是借舊曲另度新腔,讓我們清楚了解了詞人發(fā)現(xiàn)琵琶四曲志之一的“醉吟商小品”的過程。
在姜夔詞中,自度曲是很有特色的一個部分,在其詞序中有十分詳盡的記載。這類詞序據(jù)筆者統(tǒng)計現(xiàn)存十二首:《惜紅衣》(簟枕邀涼)、《翠樓吟》(月冷龍沙)、《揚州慢》(淮左名都)、《凄涼犯》(綠楊巷陌)、《暗香》(舊時月色)、《角招》(為春瘦)、《徵招》(潮回卻過西陵浦)、《霓裳中序第一》(亭皋正望極)、《醉吟商小品》(又正是春歸)、《長亭怨慢》(漸吹盡、枝頭香絮)、《淡黃柳》(空城曉角)、《湘月》(五湖舊約)。
例如《霓裳中序第一》(亭皋正望極)詞序:
丙午歲,留長沙,登祝融,因得其祠神之曲,曰黃帝鹽、蘇合香。又于樂工故書中得商調霓裳曲十八闋,皆虛譜無辭。按沈氏《樂律》“霓裳道調”,此乃商調。樂工詩云“散序六闋”,此特兩闕,未知孰是?然音節(jié)閑雅,不類今曲。予不暇盡作,作中序一闕傳于世。予方羈游,感此古音,不自知其辭之怨抑也。
仔細讀詞序,可以清楚看到姜夔創(chuàng)此詞牌的原因。再如《角招》(為春瘦) “……予每自度曲,吟洞簫,商卿輒歌而和之,極有山林飄渺之思。”《惜紅衣》(簟枕邀涼) “……丁未之夏,予游千巖,數(shù)往來紅香中,自度此曲,以無射宮歌之?!钡鹊?。
另外,姜夔在創(chuàng)作中亦十分重視“自制曲”先有詞而后協(xié)樂的過程,出自《長亭怨慢》(漸吹盡、枝頭香絮)其序:“予頗喜自制曲,初率意為長短句,然后協(xié)以律,故前后闕多不同”就是最好的證明。從詞序中可知,作詞者往往先有了詩性的感發(fā),寫成長短句的詞體,然后根據(jù)詞意和音譜譜成樂曲,詞曲相協(xié)。
總而言之,姜夔詞序本身所具有的實際功用是十分強大的,在普遍重視其審美價值的今天,重新回顧其實際功用卻是別有一番風味。
參考文獻:
[1]夏承燾.姜白石詞編年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周濟.宋四家詞選目錄序論[G]//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
[3]張振佩.史通箋注[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5.
[4]俞陛云.唐五代兩宋詞選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5]李家欣.水乳交融相映生輝——說姜夔的詞與序[J].沈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2):50—54.
[6]趙紅.姜夔詞序探討[J].文教資料,2007,(19):70—71.
[7]劉揚忠,趙赟.從詞序互文看姜夔詞的敘事特色[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4,(5):127—132.
[8]姚大勇.姜夔詞小序研究[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4).
[9]周京艷.姜夔詞序的散文美[J].文學界:理論版,2010,(1):50—51.
[10]吳功正.姜夔詞序的審美鑒賞[J].名作欣賞,2003,(6):75—77.
責任編輯:李增華
doi:10.3969/j.issn.1674-6341.2016.03.057
收稿日期:2016-01-05
作者簡介:王柳茵(1992—),女,廣東茂名人,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宋元明清文學。指導教師:黃海。
中圖分類號:I222.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6341(2016)03-0135-03
姜夔(1155—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其文學創(chuàng)作以詞名世,歷代治詞學者大多給予肯定性評價,地位尤高。不可忽略的是,姜夔詞對序的創(chuàng)造性繼承和發(fā)展,乃是詞史上的重要創(chuàng)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