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頭頂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法則”
      ——再論康德道德哲學的三個層次及意義

      2016-03-16 10:58:41周貴華
      湖北文理學院學報 2016年9期
      關(guān)鍵詞:道德哲學道德行為康德

      周貴華

      (湖北文理學院 經(jīng)濟與政法學院,湖北 襄陽 441053)

      “頭頂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法則”
      ——再論康德道德哲學的三個層次及意義

      周貴華

      (湖北文理學院經(jīng)濟與政法學院,湖北襄陽441053)

      康德的道德哲學是康德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康德的三大批判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康德的道德哲學可以分為通俗的道德哲學(“普遍立法”)、道德的形而上學(“人是目的”)和實踐理性批判(“意志自律”)三個層層遞進和依次提升的層次??档聫钠胀ㄈ说牡赖乱庾R出發(fā),抽象出道德的形而上學原理,并以“絕對命令”的形式再把它提升為自由意志的自我立法,最終確立了“意志自律”在實踐理性中至高無上的地位。準確理解康德道德哲學三個層次的真正內(nèi)涵,對于提升道德修養(yǎng)和道德境界、正確把握康德道德哲學的當代意義并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康德;道德法則;普遍立法;道德形而上學;意志自律

      一、通俗的道德哲學——普遍立法

      道德是規(guī)范和調(diào)節(jié)一個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的行為準則,它對于一個社會的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社會生活的安寧祥和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在一般的意義上,道德又可以分為社會性道德(公德)和宗教性道德(私德)兩種。社會公德一般需要借助和依靠社會輿論的力量來調(diào)節(jié)和維持,而私德則往往要依靠人內(nèi)在的品行和良知來自我約束??档碌牡赖抡軐W在一般的意義上也是從生活中人們的道德言行或者道德評價開始分析探討的。我們判斷一個人的言行是不是道德的,不是僅僅只看他具體說了什么或者做了什么,而是還要分析他言行背后的目的和動機。正如康德所說,真正的道德行為應(yīng)該是“為道德而道德,為義務(wù)而義務(wù)”,而不能摻雜任何其他感性的(功利的)現(xiàn)實目的。為了簡明通俗說明這樣一個道德原則,康德從生活中選取了四個例子來加以論證。

      1.做買賣童叟無欺(做人要講誠信,不要欺騙人);

      2.要珍愛自己的生命(對自己的生命要有所承諾和擔當,不輕言放棄生命);

      3.要積極發(fā)展自己的才能(增進自己的幸福);

      4.要樂于幫助別人(做到樂善好施)。

      從康德上面列舉的四個生活中人們行為的例子我們來稍加分析,看看究竟什么是道德?第一個例子,生活中做生意、做買賣要講誠信,做到童叟無欺。這就是說,對老人小孩要一視同仁,不能因為是小孩,所以就賣假貨或者缺斤短兩,否則就是不誠信不道德的表現(xiàn),或者叫做“缺德”。但是,做生意買賣,如果講誠信,貨真價實、童叟無欺難道就是道德的嗎?在康德看來,這還不能稱之為道德,因為做人講誠信,是最起碼的要求。一方面,誠實無欺,是做人的基本準則,做買賣本來就應(yīng)該這樣,這與道德大概沒有直接的關(guān)系;另一方面,這樣做也是與他的物質(zhì)利益直接關(guān)系著的。試想如果他賣假貨或者缺斤短倆,就會給人奸商、不誠信的印象,下次別人就不會再買他的東西了,那么他的經(jīng)濟利益就受到了損傷。所以,誠信買賣還不能算作道德行為。但是,如果有個店主把“不賣假貨”當成一條道德原則來遵守,哪怕店鋪由于競爭而面臨倒閉他仍然不賣假貨,這種行為才是值得我們敬重的,才是道德的行為。

      在第二個例子里,珍愛生命就是不要輕生(不要自殺)。本來求生是人的自然本能,人活著是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事情,余華有篇小說的名字就叫《活著》,小說的主人公富貴在遭遇到生活的種種打擊和磨難時,仍然抱著對生活的希望堅強執(zhí)著地活著。中國人常說一句話“好死不如賴活著”。當一個人為了實現(xiàn)某一個在他看來比較長遠抑或是崇高的目標,有可能辛苦地活著、委屈地活著、卑微地活著、痛苦地活著,在極端的情況下,甚至是生不如死,即便是在這樣的境況下,如果他依然為著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堅強地活著,那么這時候他的行為本身就值得敬重,他的“活”本身就變成一種寄予承載和擔當?shù)牡赖滦袨椤?/p>

      在第三個例子中,說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要積極進取,完善和發(fā)展自己的才能。這樣做不是為了獲得某種利益,得到什么好處,比如,讀書并不是為了升官發(fā)財,取得功名,光宗耀祖,喜歡讀書就是為了充實和完善自己,并且把它當成一種愛好或者義務(wù)來做。這在康德看來,同樣是一種比較高尚的道德行為。最后一個例子是“要樂于幫助別人”。在生活中做一個“樂善好施”的人,這本身也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問題是,當你幫助別人時是怎么想的?(目的和動機是怎樣的?)比如說,在幫助別人時,如果總想著別人今后在自己遇到困難時也會幫助自己,一心想著別人的回報,甚或還懷有什么更深層次的圖謀和目的的話,那么你幫助別人的目的和動機就是不純的,這種行為就不能算作是道德的行為。反之,如果你把幫助別人完全當作自己的一種義務(wù)或者責任,做好事完完全全是“只做好事,不問前程”的話,在幫助別人的時候根本不會想到會有什么回報,做好事完全是出于一種同類相惜的本能責任,做了好事就會感到心情愉快和滿足。這種完全出于責任或者義務(wù)的助人行為在康德看來,是“出于道德”而不僅僅是“合乎道德”的行為,是值得我們肯定和贊賞的道德行為。

      當然,在這里,康德的四個例子也不是隨便列舉的,而是按照一定的邏輯層次編排起來的,這四個例子代表了四種完全不同的道德境界。前兩種代表一種完全的(消極的)道德義務(wù)。這就是說,“不要騙人(做人要講誠信)”和“不要自殺(珍愛生命)”是我們在生活中一定要嚴格遵循的,是沒有條件可以講的;而后兩種則代表不完全(積極的)道德義務(wù),這就是說,“要幫助別人”和“要發(fā)展自己的才能”在生活中是有條件的,在某些情況下,如果萬一做不到或者做得不夠好是可以原諒的。比如說,在2008年四川汶川發(fā)生地震的時候,有個叫“范跑跑”(范美忠)的老師在發(fā)生地震的那一刻自己先從教室跑了出來而沒有顧及他學生的安危,這一事件當時在社會上傳開后曾一度引起了人們對范老師師德的質(zhì)疑。人們普遍認為范老師作為一名教師,在地震發(fā)生時應(yīng)該首先想到他的學生的安危,組織學生從教室疏散到安全的地方,而不是只顧自己逃命(自己一個人先跑出來),這是他作為一名教師應(yīng)有的職責和起碼的公德心。可是現(xiàn)在回過頭來看:人都有求生的本能,在遭遇危險的時候,保全自己的生命作為一種本能這本來是無可厚非。但是,從另一方面說,作為一名教師,保護自己學生的安危是其基本的職責和義務(wù),這一點范老師在地震發(fā)生的時候是沒有切實履行的,因此范美忠老師應(yīng)該為自己的失職行為感到自責。從這個例子及上面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消極的道德義務(wù)是我們應(yīng)該無條件去履行的,而積極的道德義務(wù)則是我們應(yīng)當努力爭取去履行的。

      概而言之,在康德看來,一切真正符合道德理性的行為,都必須是“出于義務(wù)”(動機純正)而不僅僅是“合乎義務(wù)”(事后巧合甚至有投機之嫌)的行為。因為,合乎義務(wù)的事情從普通的道德原則來看盡管是值得嘉獎和鼓勵的,但從哲學的道德理性的高度來看,卻不一定值得高度推崇,這要看它是否真的是“出于義務(wù)”而做的。我們知道,生活中有人做好事是出于長遠利益的考慮,有的是出于自己樂善好施的性格,還有人維持生命只是出于本能或愛好,甚至有的人追求幸福只是為了享受,這些行為在康德看來,都不能算作是道德的。只有為義務(wù)而做好事,不為一己私利而恪守誠信,不為回報而幫助別人,即使在生不如死的艱難處境中仍然不輕言放棄生命,這才上升到哲學的道德理性(非功利)的層次——用康德的定言命令的形式來表達就是:“你要這樣行動,就像你行動的準則應(yīng)當通過你的意志成為一條普遍的自然法則一樣”。[1]

      二、道德的形而上學——人是目的

      從上面對四個道德行為的例子分析中,我們不難看出,生活中一個人的行為是道德還是不道德,僅僅憑借行為本身來衡量是遠遠不夠的,有時候我們會發(fā)現(xiàn)道德和不道德就在“一念之間”(行為的目的和動機)。比如說,一般做生意的“童叟無欺”和在生意做不下去的時候仍然“童叟無欺”是不一樣的;珍愛生命僅僅是為了享受和基于“好死不如賴活著”的目的,與在艱難困苦中(哪怕生不如死)為了某種積極高尚的追求而不放棄對生命的承諾(不自殺輕生)也是不一樣的;再者,“樂于助人”僅是為了“求得回報”還是把它當作一種“責任和義務(wù)”來履行,這其中的分量和分別是大為不同的。如此說來,在通俗的道德評價中,我們一定要從道德行為本身出發(fā),并找到其背后更深層次的道德根據(jù)。在康德看來,通俗的道德準則往往缺乏可靠的理性根據(jù)作為最后的裁定,以至于生活中的很多格言(行為準則)很可能將道德和不道德混為一談。由此,康德提出了由通俗的道德哲學向道德的形而上學過渡的原理。這條原理康德用一條無條件(定言或絕對)的命令格式來表述:“你必須要這樣行動,即你的行為準則(主觀的)應(yīng)當成為一條普遍的法則(客觀的)”。這條原則,用孔子的話說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①出自《論語·衛(wèi)靈公》,孔子把它稱之為“有一言能終身行之者”的箴言。

      康德說,這樣一條“絕對命令”是關(guān)于人的道德的普遍法則和根據(jù),是無條件的、絕對的,在任何情況下,它都是可以成立的。因為,我們知道,凡是有條件的(假言“如果——那么”式的)東西都是依據(jù)條件的改變而改變的,那么,這樣有條件的準則(命令)是不可能具有普遍性的,因為它隨著條件的變化會變得“朝令夕改、此一時彼一時”。但是,對于普遍的道德命令來說,每個人在生活中都能夠單憑自己的理性來理解和遵守。為了證實這條命令是否有效,我們不妨來針對康德前面的四個例子來重新加以分析。

      第一條,做人要講誠信,不要騙人。那么,這里“不要騙人”是不是具有普遍效力呢?只要試想一下,如果人人都去騙人,那么這個世界就會變成一個騙子的世界,你騙我,我騙你,再騙他,他回過來再騙你我。這樣一來,人們就不會相信這個世界上還有誠信可言了,既然人人都是騙子,那么騙人的把戲也就不會有人相信了,騙人的行為本身就會失效。這時候,“騙人”的行為作為一條普遍的法則就被自我取消了。反之,如果人人都講誠信,不騙人,這將是一個良性的循環(huán),世界也就會變成一個誠實可信的世界。依此類推,如果所有的人都不珍愛自己的生命(自殺輕生)的話,世界上就沒有人了,這將導致的一個直接后果就是:再沒有人可以自殺了,從而自殺的行為也就被取消了(失效了)。對于后面兩個例子,我們也可以作同樣的分析:“發(fā)展自己的才能”和“幫助別人”,如果人人都不思進取,得過且過,破罐子破摔,世界就會變成一個頹廢懶漢的世界;再比如說人人都自私自利、缺乏愛心的話,這個世界就會變成一個自私冷漠的世界。無論是懶漢的世界還是冷漠的世界,都不是人們愿意看到的,人們也不愿意生活在這樣一個世界中。同時,我們還會發(fā)現(xiàn),偷懶的人總是希望別人能干,自私自利的人總是希望別人“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這在人的主觀上就是一個矛盾。顯然,從這里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康德在判定一個人的行為是不是道德,是根據(jù)人的行為邏輯一貫性來加以判斷的。簡單地說,某一個行為,是否符合道德律,主要是看它在具體實行過程中,一旦把它普遍化會導致一個怎樣的自然后果:是自我取消(失效)還是自我維持(有效)?如果是前者,那就是道德的,反之,就是不道德的。

      但是,從上面的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康德所強調(diào)的使得人的行為成為一條“自然法則”的道德律,是從人的行為的自然后果來考察的,它帶有濃厚的功利色彩。如果按照康德的先驗哲學的原理,這樣僅僅從行為的事后效果來談?wù)摰赖?,通過自然淘汰的辦法來選擇道德行為的合法性,這就把人的地位貶低了。所以,康德認為,只有從行為的目的和動機來看道德才能擺脫功利性。這里所說的目的又分為主觀目的和客觀目的,主觀目的總是偶然的,依對象的不同而變化,只有客觀目的才具有普遍必然性,從而具有絕對的價值。這個客觀的目的就是作為規(guī)定一切主觀目的的意志主體本身,即人的“人格”。由此,康德的道德律就上升為第二條絕對的命令:“人是目的”。即任何的行為都要以人為目的,而不能僅僅當作手段。真正的道德就是把人當作目的,無論對象是什么人,我們都應(yīng)該尊重他的人格和人性。這樣一來,前面的四個例子就具有了其嶄新的內(nèi)涵:不要騙人,就是不要把別人(通過欺騙)當作實現(xiàn)自己私心的手段;不要自殺,就是不要把自己(通過自殺)當作逃避生活責任的手段;要發(fā)展自己的才能,就是要把自己當作目的,健全、發(fā)展和完善自己的人格;要樂于幫助別人,就是要把別人當作目的,幫助別人只為別人有困難需要幫助,絲毫沒有想到求得好的名聲或者回報。相應(yīng)地,孔子所講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則同樣需要一個更高層次的理性根據(jù),而不能成為為任何感性和功利目的辯護的借口。比如,一個人做了壞事,為逃避責任和懲罰,以“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來規(guī)避和搪塞。所以,“人是目的”,是康德提出的一個具有普遍效力的偉大命題,任何道德的行為,只有以人格作為目的,以人格作為擔保,才能保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金律的有效性,而不至于被偷換概念走向反面。

      三、實踐的理性批判——意志自律

      康德從生活中的道德原則出發(fā),通過對四個通俗的生活實例的分析,揭示出究竟什么是真正的道德行為,什么不是道德行為,什么是假道德行為(偽善)。真正的道德行為一定是具有普遍必然性的行為準則,而不是可以被投機取巧加以利用的私人伎倆。通常我們可以從一個行為的普遍化后果是“自我取消”還是“自我維持”來判定是否為道德行為。可是由于生活中實際的人總是多面的,人性也是復雜多變的,僅從自然行為的因果關(guān)系中還不能解釋道德情感的真正來源和可靠性的根據(jù)??档隆叭耸悄康摹泵}的提出,使得道德律擺脫功利性,以一種“絕對命令”的形式上升到一個更高的理性層次上來,從日常行為的目的和動機的高度來審查道德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這樣一來,道德律最后指向的直接就是人性中穩(wěn)定不變的“人格”。人格一旦被當作了“目的”,就具有了純粹性和神圣性;相應(yīng)地,一切被用作“手段”的東西就自然被當作功利的伎倆被排除在道德律之外??墒?,即便如此,我們依然會發(fā)現(xiàn),“目的”和“手段”的區(qū)分最終還是需要人來完成的,怎么判定一個行為是被當作“目的”而不是被僅僅用做了“手段”,這其中的標準和界限在哪里?顯然,一切外在的“表現(xiàn)”都有作假或者作秀之嫌疑(假象),而最終的標尺仍然在作為行為主體的心里,“如魚飲水,冷暖自知”,外人在這里是沒有絲毫發(fā)言權(quán)的。那么,我們要問,人的道德(心)究竟是如何可能的呢?人的道德情感又是怎樣產(chǎn)生(被激發(fā)出來)的呢?康德的答案是:人有自由意志,意志自律是一切道德的最后源頭和根據(jù)。

      在康德看來,任何一個心智健全的人都是自由的。這里“自由”的基本含義有三層,一是任意性,二是選擇性,三是自律性。“自由”,從嚴格的意義上講,并不是我們一般人所想象的“我行我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任何自由都有它的邊界和限度,世界上從來不存在任何絕對的“自由”。這就是說,自由也有它的規(guī)律,即“自律”。我們經(jīng)常說“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自由(方圓)的前提一定是自律(規(guī)矩)。我們說人天生是自由的,有其自由的意志。這就是說,任何一個正常的成年人都能夠?qū)ψ约旱难孕胸撠?,承擔自己言行的一切后果,為自己的言行買單。我們經(jīng)常講“君子一言,駟馬難追”,敢作敢當,這都是因為人的自由意志起作用的結(jié)果。而就自由與道德的關(guān)系而言,康德認為,任何真正的道德一定是出于人的“自律”而不是“他律”,因為每個人的自由意志都是立法的意志,推而廣之就是,每個有理性的存在者的意志都是普遍立法的意志。所以說,“意志自律”才是道德命令的最高也是最為可靠的根據(jù)。每個人出于自己的自由意志,為自己的言行立法,而不是聽從別人的教導。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經(jīng)常有依靠“從眾心理”進行的所謂“說教”或者借助于“榜樣”的力量來教育感化人的活動,以求最終能夠達到對人的言行起到影響或者引導的作用。其實,這種感化教育的活動對于未成年人也許能夠起到一定的影響或作用,但是,對于任何一個正常的成年人來說,所有的道德思想意識都是建立在其道德自律基礎(chǔ)之上的;如果沒有自我的道德意識覺醒,任何外在的“教化”感化力量都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所以,康德認為,“意志自律”才是道德的保證,只有人的自由意志的決斷才使得行為的主體具有了人格的尊嚴,從而激發(fā)出對行為主體“敬重”的道德情感來。

      因此,康德的《實踐理性批判》主要是為人類的道德尋找形而上學的根據(jù),用康德自己的話說就是:“我要懸置知識,為信仰留出地盤”[2]。這就是說:我要給知識劃界(知識有其局限和邊界),以便為人類的信仰(道德)保留地盤(空間)??档轮砸拗浦R,就是為了高揚道德。人類獲取知識的能力總是有限度的,認識的能力再強大,終究不能解決人的道德問題,因為它屬于人類的信仰領(lǐng)域。這就是說:人的認識不能脫離經(jīng)驗,而道德卻必須脫離經(jīng)驗。[3]康德通過考察人類的知識(純粹理性)和信仰(實踐理性)兩個領(lǐng)域,最終找到了人類道德何以可能的根據(jù),那就是“自由”或者“自由意志”。什么是“自由意志”?簡單地說,就是每一個有理性的存在者都有為自己行為負責的自決能力。比如說,在法庭上,法官判定一個罪犯有罪的根據(jù)是把他看作是一個有自由意志的人,罪犯的犯罪行為是在理性(頭腦清醒)的前提下的“明知故犯”的行為,他犯的是自己的罪,在心理上是準備承擔其后果的,接受懲罰也就是實現(xiàn)了他的自由意志,這就叫做“罪有應(yīng)得”。如果法庭釋放了他,就是剝奪了他所應(yīng)當享有的權(quán)利,因為人的“自由意志”和人的“人格”總是一致的,它不應(yīng)受到任何因果律的制約。這就好比我們經(jīng)常在生活中說的,“拿我的人格做擔?!薄安灰梦业娜烁褡鼋灰住薄?梢姟叭烁瘛笔侨吮容^恒定和不變的東西,它一般不隨外界因果條件的改變而改變。相反,設(shè)想一個精神病人殺了人,一般是不會負擔任何刑事或民事責任的。因為精神病人是沒有自由意志的,他沒有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同樣,一條狗咬了人,我們也不會去追究狗的責任,因為狗是動物,它沒有自由意志,它的一切行為都出于其本能的欲望或沖動,所以它就不可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綜上所述,康德的《實踐理性批判》為考察人類道德如何可能所得出的必然結(jié)論是:人的自由意志是人類一切道德之所以可能的源泉和根據(jù),而人的道德自律則是人類一切真正的道德情感涌現(xiàn)的前提和標志。

      四、康德道德哲學的當代意義——簡單的結(jié)論

      康德的道德哲學通過分析和探討道德的三個層次的外在表現(xiàn)從而揭示出其內(nèi)在的規(guī)律即道德律。第一個層次“普遍立法”是生活中的通俗的道德準則,即通俗的道德哲學;第二個層次“人是目的”是在第一個層次上提升出來的道德的“絕對命令”,即道德的形而上學;第三個層次“意志自律”是在第二層次上進一步提升得出的道德法則,它超越于一切因果關(guān)系之上,成為道德律的真正制高點,即實踐理性批判。從對康德道德哲學三個層次的遞進分析中,我們不能看出,康德的道德哲學帶有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因為在現(xiàn)實的世俗生活中的人,都是具體而非抽象的人,人都是有私心的,不同的是在層次和程度上存在大小和多少的差異,這就決定了人的道德意識和道德修養(yǎng)總是具體的,不可能達到康德道德哲學意義上的“絕對命令”(“人是目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從不考慮世俗的“手段”(私心),我們在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不可避免的帶有自己功利的目的和動機(哪怕一點)。這就是說,所謂“為真理而真理、為自由而自由、為義務(wù)而義務(wù)”畢竟是一種理想化的狀態(tài),生活中我們能夠做的只能是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思想意識、提升自己道德上的覺悟和修養(yǎng),做人做事講誠信、講風格、講境界,做一個具有高尚道德品質(zhì)的人,這應(yīng)該成為我們的一個美好的愿望和追求。

      畢竟,人是一種現(xiàn)實的存在,人有七情六欲,不可能完全擺脫功名利祿和名韁利鎖的困擾;但從另一方面看,人之為人更為突出地體現(xiàn)在“人有道德”,有所為有所不為。人在有功利私心的同時,還有“禮義廉恥”之心,這就是“道德心”。著名的中國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早年把人生分為四重境界:即“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四重境界,其中,道德境界一定是在功利之上的一種人生追求,盡管它帶有強烈的理想主義傾向,但是我們還是在一如既往地向往和追求它。當前,我們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更應(yīng)當深入領(lǐng)會康德的道德哲學的不同層次,在生活中:尊重道德立法(準則),崇尚道德自律,忠實自己的自由意志,真正讓心中的那份“敬重的”道德情感因“道德命令”的挺身而出而被實時地激發(fā)出來,在自己也在別人的心中升起一種崇高的道德“贊嘆”和“敬畏”感。正如康德墓志銘上所說的:“位我上者,燦爛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傊?,康德的道德哲學,盡管不能完全解決我們生活中的現(xiàn)實道德問題,但它卻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一種理想的愿景和精神的境界,成為我們在道德啟蒙上的永恒話題。

      [1] 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M].苗力田,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72.

      [2] 鄧曉芒.康德哲學講演錄[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56.

      [3] 李澤厚.批判哲學的批判——康德述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74.

      The Starry Sky above and the Moral Law of the Heart:Three Levels of Kant's Moral Philosophy and Its Significance

      ZHOU Guihua
      (School of Economics,Political Science&Law,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Xiangyang 441053,China)

      Kant's moral philosoph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Kant's philosophy,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Kant's three major criticism theories.Kant's moral philosophy can be divided into popular moral philosophy(“universal law”),the moral metaphysics(“person is purpose”)and 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autonomy of will”),which are of progressive.Kant,starting from the moral awareness of the common people,got the moral metaphysics principles and advanced it to self legislation in the form of a“categorical imperative”,and finally ascertained the supreme position of“autonomy of will”in the practical reason.It is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us to accurately understand the true meaning of Kant's moral philosophy in three levels:to enhance the moral cultivation and moral realm,to understand correctly the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 Kant's moral philosophy,and to practice consciously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Kant;Moral law;Universal legislation;Moral metaphysics;Autonomy of will

      B516.31

      A

      2095-4476(2016)09-0027-05

      (責任編輯:徐杰)

      2016-08-18;

      2016-09-21

      周貴華(1970—),男,湖北隨州人,湖北文理學院經(jīng)濟與政法學院副教授。

      猜你喜歡
      道德哲學道德行為康德
      一致的平等主義者:康德種族理論與道德哲學關(guān)系辨析
      哲學評論(2021年2期)2021-08-22 01:55:36
      純接受性的被給予?——康德論自我刺激、內(nèi)感覺和注意
      哲學評論(2018年2期)2019-01-08 02:11:48
      藝術(shù)百家
      電影文學(2017年15期)2017-12-26 12:24:06
      論環(huán)境倫理學的兩種探究模式
      求知導刊(2016年25期)2016-10-17 10:59:53
      康德道德哲學中正當優(yōu)先于善的三種形式——一項以羅爾斯為參照的研究
      哲學評論(2016年2期)2016-03-01 03:42:32
      康德是相容論者嗎?
      哲學評論(2016年2期)2016-03-01 03:42:25
      對康德空間觀的誤解及詰難的澄清與辯護
      哲學評論(2016年2期)2016-03-01 03:42:22
      談康德道德哲學的現(xiàn)實意蘊
      人間(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19
      遠和近
      論《三字經(jīng)》與兒童道德行為的培養(yǎng)
      娱乐| 迁西县| 大安市| 濉溪县| 永川市| 凤翔县| 响水县| 伊宁县| 横山县| 民勤县| 宾川县| 怀宁县| 盘山县| 寿阳县| 乡宁县| 武平县| 文昌市| 巴东县| 集贤县| 迭部县| 西畴县| 贵溪市| 浦北县| 温泉县| 宝鸡市| 攀枝花市| 辉南县| 乐东| 库车县| 微山县| 松桃| 浦东新区| 弋阳县| 大足县| 广南县| 建昌县| 横峰县| 古田县| 遵化市| 白玉县| 共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