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試論歷史上東亞國際秩序與中琉邊界問題

      2016-03-16 09:12:25劉玉山
      關鍵詞:朝貢琉球東亞

      劉玉山

      (龍巖學院 教育科學學院, 福建 龍巖 364000)

      ?

      試論歷史上東亞國際秩序與中琉邊界問題

      劉玉山

      (龍巖學院 教育科學學院, 福建 龍巖 364000)

      東亞地區(qū)自古以來存在著一個以中國為主導的國際秩序,我們稱之為“東亞國際秩序”,在此秩序下,中琉關系最為和諧。中琉邊界也一向清楚,沒有發(fā)生任何的領土糾紛,兩國睦鄰友好,書寫了一段國與國之間交往的佳話。

      東亞國際秩序; 中琉邊界; 黑水溝

      一、明清兩代對釣魚島主權管轄的制度支撐——東亞國際秩序

      在談論古代東亞是否存在一個區(qū)域性質的國際秩序之前,我們有必要注意一下國際關系學界對“國際體系”的看法。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沃勒斯坦的“世界體系”論,服膺于其理論下的中國學者有王正毅等。在沃勒斯坦看來,世界體系理論探討的內容有十個方面:(1)周期和趨勢;(2)商品鏈;(3)霸權和競爭;(4)地區(qū)性和半邊緣性;(5)融入和邊緣化;(6)反體系運動;(7)家庭;(8)種族主義和性;(9)科學和知識;(10)地緣文化和文明。概括起來,其討論主要集中在世界經(jīng)濟體系、世界政治體系和世界文明三個層面。①王正毅:《世界體系與國家興衰》,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91頁。他認為大致的世界體系形成于16世紀??梢园l(fā)現(xiàn),沃氏的研究多以西歐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為視角,認為16乃至17世紀后,伴隨工業(yè)革命的興起,由于商品輸出的需要,世界有連為一個“體系”的傾向。學術界對世界體系形成時間和地點的看法有分歧,如弗蘭克認為世界體系形成于1492年的西歐,莫德爾斯基認為形成于1494年的西歐,阿布古德認為形成于1250年的東方。在筆者看來,隨著17世紀以后歐洲民族國家、主權排他性等觀念的形成和日益根深蒂固,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在逐步地融合,但是也會出現(xiàn)拒不融合的情況,有些地區(qū)還會成為強權國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商品傾銷地,直到今天,各個地區(qū)因部落、種族、傳統(tǒng)、習俗、文化等不同而很難具為一體說形成了“世界體系”,民族國家仍然是國際社會的基本單位(unit),除非出現(xiàn)“地球村”(global village) ,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跨越了種族、國家與習俗的界限而“各親其親”,類似于中國儒家“大同”社會的設想,但至少目前是不可能的。針對沃勒斯坦的“世界體系”論,一些學者也提出了反對意見,如珍妮特·阿布·盧格霍德,她認為早在13世紀世界體系已經(jīng)形成,但從她的著作《歐洲霸權之前:1250-1350年的世界體系》來看,其所論述的也無非是區(qū)域性的歐洲布魯日、佛蘭德斯、熱那亞、威尼斯乃至中國杭州的經(jīng)濟繁榮,筆者也讀不出那個世紀有形成世界體系的事實。

      那么,古老的東方是否具備形成區(qū)域性體系的條件呢?我們看到,喜馬拉雅山以東至大海,蒙古高原以南到中南半島,這塊大的區(qū)域內從夏朝開始即以華夏族(漢族)為核心,其他民族(包括建立的政權)為外圍,形成同心圓似的統(tǒng)治秩序。出現(xiàn)這種狀況的原因主要是天然的地理環(huán)境。在這一幾近封閉的區(qū)域內,中原王朝軍事上的主要對手是來自蒙古高原的匈奴、突厥語族等部落,經(jīng)過秦漢唐強盛的封建王朝的軍事打擊,這些部落民族遁去中亞直至歐洲,即使在兩晉南北朝中原板蕩的情勢下,進入中原的游牧民族如以鮮卑為首的“五胡”也是主動融入漢文化這一主流,魏孝文帝的改革堪為代表。即使宋以后,中原王朝國力孱弱,蒙古人與滿洲人相繼入主中原并建立王朝,但所遵循的路子還是與唐以前一樣——融合。

      被中原王朝趕至中亞以西的游牧部落某種程度上充當了歐洲帝國與中原王朝的“擋箭牌”,一方面這些部落雖然在與中原王朝的角力中拜于下風,但卻可以橫掃烏拉爾山以西的歐洲,造成歐洲人口民族的流動變遷,改變了歐洲的地緣政治結構。古代的羅馬帝國、波斯帝國、阿拉伯帝國等雖然與中國的封建王朝有某些聯(lián)系,如貿(mào)易往來上著名的絲綢之路,但也曾經(jīng)發(fā)生一定烈度的戰(zhàn)爭,如公元751年唐安西藩鎮(zhèn)與阿拉伯帝國中亞怛羅斯之戰(zhàn),更多的是在遠離中國封建王朝以西的地中海角力,本質上這其實也是一種地緣政治上的劣勢,歐洲不具備東亞特有的天然地理優(yōu)勢。東亞這種獨特的區(qū)域性的“體系”,何芳川教授稱之為“華夷秩序”,而且是“古代世界大大小小國際關系格局中發(fā)展得最完整的一個”,“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包括近代以來資本主義國際關系體系在內,沒有一個有如‘華夷’秩序那樣源遠流長,一以貫之”,*何芳川:《華夷秩序論》,《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1998年第6期,第30頁。評價不可謂不高。

      對古代一直存在的東亞國際秩序的解讀,學界最著名的要數(shù)漢學家費正清提出的“中國的世界秩序”(Chinese World Order)一說。在《中國的世界秩序——傳統(tǒng)中國的對外關系》一書中,費氏提出“中國的世界秩序”,但在這本書所摘選的數(shù)十篇論文中卻又提到“朝貢體制”,或者說這二者在費氏看來本就沒有什么區(qū)別。中國學者比較多采用“朝貢體制”、“朝貢體系”、“封貢制度”、“冊封體系”、“宗藩體系”等稱謂,如李云泉、孫宏年、陳志剛、修斌等。香港學者黃枝連則立論新穎,用“天朝禮治體系”來稱謂,在他看來:“19世紀以前,遠東地區(qū)有一個突出的區(qū)域秩序,是以中國封建王朝(所謂‘朝’)為中心而以禮儀、禮義、禮治及禮治主義為其運作形式;對中國和它的周邊國家(地區(qū))之間、周邊國家之間的雙邊和多邊關系,起著維系與德定的作用,故稱之為‘天朝禮治體系’。”*黃枝連:《天朝禮治體系研究》上卷,北京:中國人民人學出版社,1992年,第2頁。也就是說“朝貢體制”看到了朝貢一方的“稱臣納貢”和宗主一方的“冊封賞賜”雙重內容,*李云泉:《萬邦來朝:朝貢制度史論》,北京:新華出版社,2014年,第1頁。而“禮治體系”則突出了儒家教義之儀禮體系在與周邊國家交往中的作用,當然前者是互惠關系,后者有天朝自我道德規(guī)范下向周邊國家外鑠的意味在里面。根據(jù)上文所列,盡管稱謂不同,所觀察的視角也殊有差別,但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確實存在一個區(qū)域性的國際體系則是學界較為一致的意見。 古老中國的夷狄觀念肇始于先秦時期,如《尚書·禹貢》提出“五服說”(每隔五百里依次為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周禮·夏官司馬·職方》提出“九服說”(每隔五百里依次為侯服、甸服、男服、采服、衛(wèi)服、蠻服、夷服、鎮(zhèn)服、藩服),這里的“五服”或“九服”很顯然越靠前則與天子的血緣關系越密切,如果到“荒服”、“藩服”,則涉及到古代中國數(shù)千年的“華夷之辨”。春秋時期楚將沈尹戌說“古者,天子守在四夷”*[春秋]左丘明:《左傳·昭公二十三年》,郭丹譯,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第1020頁。,言下之意四夷應為天子守土。東漢班固在談到困擾漢朝邊疆的匈奴時說:“來則懲而御之,去則備而守之。其慕義而貢獻,則接之以禮讓,羈縻不絕,使曲在彼,蓋圣王制御蠻夷之常道也?!?[東漢]班固:《漢書·匈奴傳》卷94,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3831頁。也就是說天子對夷狄采用羈縻政策乃是常例。稍后西晉的江統(tǒng)在看到大量胡人內遷而闡發(fā)的《徙戎論》中也表達了類似觀點,我們或可用“守中治邊”和“守在四夷”來大致概括中國古代處理夷狄的政策。即使在兩晉南北朝時期因大規(guī)模人口遷徙而有“五胡”稱王中原,相比之,元朝和清朝以“夷狄之身”不僅入主中原,而且開拓了遠比漢唐更為遼闊的疆土,康熙和雍正也可以如唐太宗一般喊出“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梢钥闯?,從古至今,在東亞存在的這種秩序觀是建立在自我想象與實力驗證的雙重基礎之上的,突出反映了“華夏中心主義”的觀念,這種觀念也會因一些先前目為“夷狄”的加入而增添新的元素,但核心思想不變。這不奇怪,當明代官員為利瑪竇沒有將中國標示于世界地圖中心位置而耿耿于懷時,歐洲人實際上也在做著同樣的事情。一幅地圖反映了中世紀受過教育的歐洲人眼中的地球北半球和南半球從東邊的印度一直延伸到西邊的伊比利亞半島和英倫諸島,地圖中心是耶路撒冷。*Jerry Brotton, 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Twelve Maps,London: Penguin Books,2013,轉引自[美]亨利·基辛格:《世界秩序》,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5年,第10頁。綜上,在筆者看來,用“東亞國際秩序”來稱呼古老東方存在數(shù)千年的秩序會更周延,更能體現(xiàn)出中國對外關系的本質即中國主導下的區(qū)域性地方秩序。

      二、明清時期東亞國際秩序的運作

      這一秩序對周邊國家有一定約束力,如朝鮮、安南、琉球、日本及東南亞部分地區(qū),故而出現(xiàn)了周邊國家爭相朝貢的局面,到了明清尤甚。但與中亞以西國家的關系則就不那么親密,正如上文所展示的,一方面緣于東亞沒有綜合國力超越中國的國家,能夠對中國的秩序發(fā)起挑戰(zhàn),另一方面西方帝國忙于經(jīng)略環(huán)地中海沿岸,對中國尚不構成實質威脅,史書中雖然也有中西交通的記載,但這種看似對中國的“朝貢”,其象征意義遠大于實際的親密程度。所以按照朝貢的親密程度,有清一代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典型的朝貢關系,主要表現(xiàn)形式是朝貢國向清朝稱臣,如朝鮮、琉球、安南。二是一般性的朝貢關系,其國王雖受清廷冊封、賞賜,但與清王朝政治關系較為松散,表現(xiàn)的經(jīng)濟屬性更為明顯,如南掌、暹羅、蘇祿、緬甸。三是名義上的朝貢關系,如清初厲行海禁,荷蘭、葡萄牙、西班牙等國出于貿(mào)易需要,偶有遣使清廷之舉。*李云泉:《再論清代朝貢體制》,《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5期,第95-96頁。

      中國主導的東亞國際秩序對周邊國家的政治意識也會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以致于有些國家也會建立小范圍的“秩序圈”,如日本自豐臣秀吉始至德川家康時期對琉球用兵,并希望“朝鮮入貢,琉球稱臣,安南、交趾、占城、暹羅、呂宋、西洋、柬埔寨等,蠻夷之君長酋帥,各無不上書輸賓”。*京都史跡會:《林羅山文集》,大阪:弘文社,1930年,第130頁。轉引自陳尚勝:《朝貢制度與東亞地區(qū)傳統(tǒng)國際秩序——以16-19世紀的明清王朝為中心》,《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5年第2期,第8頁。越南王朝也曾對外宣稱:“緬甸附邊則卻之,萬象有難則救之,多漢、南掌、火舍,慕愛義來臣,勉之以保境安民。至于洋外諸夷,如英吉利、富浪沙,于清、逞羅所傲視者,亦皆聞風而臣服?!?韓東育:《“華夷秩序”的東亞構架與自解體內情》,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編:《從周邊看中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82頁。

      在東亞國際秩序下,明清兩代與秩序內諸國形成了一定的運行機制,如明朝捕獲沿海盜匪后,還會請琉球貢使團進行辨別,并將整個過程通報琉球國王。清朝與朝鮮遇事會互通咨文。在諸國遇到軍事威脅時,中國則有義務進行幫助。如1592年豐臣秀吉入侵朝鮮,明朝即派大軍協(xié)助平倭,戰(zhàn)爭勝利后即使撤軍也“庶不負撫危字小之仁矣”*《明太祖實錄》卷329,《萬歷二十六年十二日庚午》,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第686頁。。而1875年日本侵占琉球,清廷也派何如璋進行交涉,并請美國總統(tǒng)格蘭特進行調停斡旋??梢园l(fā)現(xiàn),鴉片戰(zhàn)爭以前,中國主導的東亞國際秩序尚能正常運轉,但到了清朝后期,隨著日本明治維新后的崛起,一個足以挑戰(zhàn)古老東方文明古國的政體開始對此秩序發(fā)起了挑戰(zhàn)。清政府請“洋人”調停,反映了這一秩序力有不逮與瀕于土崩瓦解。

      總之,古代以來一直存在的中國主導下的東亞國際秩序與近代西方學者所言附屬國或宗主國是完全不同的,后者是近代以來歐美列強通過對亞非拉弱小國家進行資本擴張、武力侵略和政治威懾而建立起來的一系列極端不平等的國家聯(lián)盟關系的產(chǎn)物。*陳志剛:《中國古代封貢體系的本質屬性:中原王朝陸基性國土防御體系——以封貢體系的理論框架與內部組成、運作規(guī)律為中心》,陳尚勝主編:《中國傳統(tǒng)對外關系的思想、制度與政策》,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120頁。受到儒家與佛教深度浸染的中國一向奉行和平主義,我們甚至在史籍中能夠發(fā)現(xiàn)很多“天朝”對朝貢國“無禮”之舉的容忍,中國與其主導下國際秩序的成員國平等、互相尊重,我們在下文所談及的中琉關系即是一明證。

      三、東亞國際秩序下的中琉邊界

      日本學者菅沼云龍在談到中日釣魚島爭端時特別看重歷史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在釣魚島爭端問題上,歷史的確是一個重要的決定因素——在中日關系中更是如此。”*[日]Unryu Suganuma:《中日關系與領土主權》,東京:株式會社日本僑報社,2007年,第6頁。誠然,中琉關系一樣不容忽視的是歷史,我們看到,自從明初洪武五年(1372)琉球官方與中國交通以來,有明267年的時間里,琉球對中國朝貢達182次,繼明而起的清代,從1644年到1867年,琉球朝貢又多達100次以上。*黃枝連:《天朝禮治系研究》上卷,第192頁。從1372年至1879年日本滅琉球王國止,中國派往琉球的冊封使共24次,1392年,明太祖朱元璋為方便貢使往來,更是賜閩人36姓給琉球,化俗成琉,中琉關系之友好、親密,在世界邦交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本節(jié)所要探討的核心問題是為什么中琉之間沒有出現(xiàn)任何的領土爭議,其內在本質是什么?

      我們先從中琉兩國的歷史文獻中找尋對于釣魚島的相關記載,先說中國方面?,F(xiàn)存最早有關釣魚島的中方文獻記載是目前珍藏于牛津大學波德林圖書館(Bodleian Library)成書于明永樂元年(1403)前后的《順風相送》,該書系謄寫本,每頁9行,每行24字,封底有拉丁文題記,里面有“單甲十一更,取古巴山、赤嶼;用甲卯針,取琉球國為妙”,這是所見最早有關釣魚島的中方文獻記載。陳侃《使琉球錄》記載:“五月十一日,夕見古米山,乃屬琉球者。夷人鼓舞于舟,喜達于家?!?《臺灣文獻叢刊·使琉球錄三種》(第三輯,55)第287種,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第11頁。郭汝霖《使琉球錄》記載:“赤嶼者,界琉球地方山也。再一日之風,即可望見姑米山矣?!?嚴從簡輯:《殊域周咨錄》卷四《琉球》,北平:故宮博物院圖書館,1930年,第23頁。謝杰《虔臺倭纂》之界說:“如所云小琉球、雞籠嶼、彭嘉山、釣魚嶼,并來之睹,惟古米山見熹微,而琉球至矣。”杜三策從客胡靖撰《杜天使冊封琉球真記奇觀》寫道:“薄暮過姑米山……深夜,鎮(zhèn)守姑米山夷官遠望封船,即舉火聞之馬齒山,馬齒山聞之中山。”這是琉球國邊防官員用火為信號向國內報告中國冊使入境消息。徐葆光《中山傳信錄》所載“姑米山(琉球西南方界上鎮(zhèn)山)”。*徐葆光:《中山傳信錄》,《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三輯,臺北:大通書局,1987,第24頁。汪楫《使琉球雜錄》記載:“薄暮過郊(溝、郊福建方言同音)……問郊之義何?。吭唬褐型庵缫?。”*引自北京圖書館善本室藏清抄本。生活于清朝乾嘉年間的一個文人叫沈復,他創(chuàng)作的自傳體隨筆《浮生六記》,在文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卷五《海國記》(又稱《冊封琉球國記略》)記錄了他1808年隨同清朝正副使齊鯤、費錫章出使琉球時的見聞:“忽見白燕大如鷗,繞檣而飛。是日轉風。十四日早,隱隱見姑米山,入琉球界矣?!?張百新:《釣魚島是中國的》,北京:新華出版社,2012年,第55頁。這些史料清楚記載了中、琉的分界線,從中國方面看是赤尾嶼,從琉球方面看是姑米山(久米島),中間的海溝就是最深達2,717米的琉球海溝。

      有關這個海溝的記載在中國方面也是不絕于書。張學禮《使琉球記》云:“頃之有白水一線,橫亙南北。舟子曰:‘過分水洋矣。此天之所以界中外者’?!敝x杰《〈琉球錄〉撮要補遺》記載:“去由滄水入黑水,歸由黑水入滄水?!边@里滄水為福建海域,黑水為琉球海域。夏子陽、王士禎《使琉球錄》記載:“且水離黑入滄,必是中國界”,*《會稽夏氏宗譜使琉球錄》,黃潤華:《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匯編(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第433頁。明確指出滄水為中國海域。周煌《琉球國志略》:“海面西距黑水溝與閩海界?!?黃潤華:《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匯編(中)》,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第899頁。李鼎元《使琉球記》:“ 十月六日,隨行者問:‘海面西方黑水溝與閩海界,古稱滄溟,亦曰東溟,球人不知,此行亦未之過,何也?’”*鞠德源:《釣魚島正名——釣魚島列嶼的歷史主權及國際法探源》,北京:昆侖出版社,2006年,第25-27頁。

      明代海防圖連續(xù)詳載中國固有的主權領土釣魚臺列嶼。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鄭舜功繪《小東島(即臺灣島,亦稱小琉球)暨諸海山圖》;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鄭若曾繪《萬里海防圖》、《福建沿海山沙圖》;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徐必達、董可威仿照鄭若曾的《萬里海防圖》摹繪成《乾坤一統(tǒng)海防全圖》,明天啟元年(1621)茅元儀繪《福建沿海山沙圖》,施永圖繪《福建防海圖》;嘉靖四十年(1561)鄭若曾還繪制了《琉球國圖》;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王圻再繪了《琉球國圖》。這些海防地圖均根據(jù)“詳外而略內”的原則,將臺灣島附屬島嶼釣魚嶼(又作釣魚山)、橄欖山(又作黃茅嶼、薛坡蘭)、黃尾嶼(又作黃麻嶼、黃毛嶼、黃尾山)、赤嶼(又作赤尾嶼、赤坎嶼、赤尾山)等島嶼凸顯地繪載于圖內,鄭若曾和王圻先后所繪的《琉球國圖》,又充分顯現(xiàn)了明人所運用的地理密集編繪之法,其中所繪載的澎湖島、小琉球(即臺灣島)、雞籠嶼、瓶架山、花瓶嶼、彭家山(即彭住嶼)、釣魚嶼,不僅簡明地揭示了福建駛往琉球航路上所通過的中國島嶼,而且集縮于琉球國海域之近旁,則更加凸顯出宗藩之間的地緣環(huán)境,而在地理上卻與琉球國絕無任何領屬關系。*鞠德源:《釣魚島正名——釣魚島列嶼的歷史主權及國際法探源》,第42-45頁。

      那么從琉球出版的文獻來看有沒有釣魚島的相關記載呢?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曾編輯出版《琉球王國漢文文獻集成》叢書32冊,編委之一的韓結根教授經(jīng)過詳細比對,查找了《中山世譜》、《琉球國舊記》、《琉球小志并補遺》、《中山世鑒》、《指南廣義》等文獻,均未發(fā)現(xiàn)釣魚島屬于琉球的記載。甚至琉球國第一部正史引用了陳侃《使琉球錄》“見古米山,乃屬琉球者”這樣的話語,《指南廣義》沿襲了中國對釣魚島列島命名的習慣,如鳥嶼、黃尾嶼、赤嶼等,甚至在《指南廣義》作者程順則的詩集《雪堂燕游草》卷末附錄一篇《琉球考》,文章中有“望見古米山,即其境”之語。*韓結根:《釣魚島——歷史的真相與故事》,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4年,第152頁。

      綜上,琉球國歷史文獻不見釣魚島屬于琉球的任何記錄,而中國方面的歷史典籍對于釣魚島屬于中國的記載卻比比皆是,這說明了什么?這里可以回答上文提出的為什么中琉之間沒有出現(xiàn)任何的領土爭議,其本質原因就在于有一個看不見卻切切實實存在的以中國為主導的東亞國際秩序,在這一秩序下,琉球遵守該秩序。中琉關系一向和睦,邊界清晰,茲作如下幾點說明:

      其一,那個時代不適用于歐洲自格勞秀斯開創(chuàng)的“國際規(guī)則”,格老秀斯的理論是歐洲資產(chǎn)階級掠奪亞非拉國家的產(chǎn)物。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極力撻伐的與明清同一時代的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對美洲大陸的“占有”,卻恰恰反證了那個時代對于“占有”的認識。我們看看盧梭怎么說的:

      當努涅茲·巴爾波在海邊上以卡斯提王冕的名義宣布占領南太平洋和整個南美洲的時候,難道這就足以剝奪那里全體居民的土地并把全世界的君主都排斥在外了嗎?然而就在這個立足點上,這種儀式卻枉然無益地一再為人們所效顰;而那位天主教的國王,在他的暖閣里只消一舉就占有了全世界,只要隨后把別的君主已經(jīng)占有的地方劃入他自己的帝國版圖就行了。*[法]盧梭:《社會契約論》, 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28頁。

      也就是說“時效原則”、“關鍵日期”、“無主地先占”等現(xiàn)代國際法理念不應強加于那個時代的國際領土觀念,那個時代就是“誰發(fā)現(xiàn)誰擁有”。因釣魚島列島與琉球姑米山之間隔著深深的黑水溝,從地理洋流的角度,中國的漁民可以順利到達,但琉球方面卻逆流而上,所以釣魚島列島最早由中國人發(fā)現(xiàn)、命名和利用,琉球之間的“黑水溝”成為東亞國際秩序下中琉兩國的天然分界線,約定俗成,雙方都默認“黑水溝”是分界線,這在中國主導的東亞國際秩序下是受到雙方官方承認、民間履行的,上文列舉的一系列文獻記載就是這一反映。

      其二,有歷史可考的中方對釣魚島的記載是明初的《順風相送》,那么明以前中琉之間肯定也是本著“黑水溝”為分界線的原則,目前沒有發(fā)現(xiàn)明代以前的歷史記載不代表不存在上述歷史事實。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只有先有中琉邊界早已約定俗成這一社會存在,才有后來《使琉球錄》中大量的中國與琉球雙邊人士對兩國邊界的詳細而傳神的記載。中琉之間邊界的定論肯定在明代以前,甚至可以上溯到宋元,因為“集體記憶”需要時間的沉淀,這個時間肯定不是三五年,應該是很長的一段時間。

      其三,在東亞國際秩序下,琉球安守本分,謹事中國,深受中國儒家文化影響。中國皇帝甚至可以賜予自己的臣民給予對方,這種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在國際關系現(xiàn)實主義大師漢斯·摩根索看來幾無可能,但卻在中國主導的東亞國際秩序下已然運轉良好。這證明東亞國際秩序歷經(jīng)兩千多年的時間考驗與實踐檢驗,是經(jīng)得起歷史檢驗的,這一體系下的中琉關系為國與國之間樹立了良好的相處典范,如何在當下挖掘和喚起東亞國際秩序是一項較有意義的課題,當然,這脫離了本文主題,當另文專論。

      其四,中琉兩國的人口、土地面積、綜合國力及文化影響力不僅僅是不在一個等量級的問題,用通俗的話來說,這根本就是大象與螳螂之間的關系。所以,本就“華夏中心主義”的“天朝上國”根本無需對琉球官方發(fā)布釣魚島列島屬于中國的聲明,因為對方太過弱小,中國官方也沒有必要在邊界問題上刻意澄清。

      其五,即使中琉實力完全不對等,中方無需就中琉邊界發(fā)布正式聲明,但明清幾十位冊封使使命完成后回來據(jù)實以錄的《使琉球錄》,是經(jīng)皇帝批準以官方文書的形式頒行于天下的,琉球同樣沒有持任何異議,這就等于是當時的國際社會普遍承認了中琉之間的邊界。換句話說,若不是日本這一“惡鄰”對琉球歷史的介入,釣魚島列島在中琉之間根本就不是問題,中琉邊界在東亞國際秩序下一向清楚。

      四、結語

      在以中國為主導的東亞國際秩序下中琉邊界一向清楚,其邊界就是根據(jù)自然形成的“黑水溝”,中方一側是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琉方一側是姑米山,這在當時得到國際社會承認的《使琉球錄》里都有詳細而傳神的記載,白紙黑字,非常清楚。中琉兩國在東亞國際秩序下和睦相處,平等交往,書寫了一段國與國之間邦交的佳話,如何在今天進一步挖掘東亞國際秩序的成功價值值得學界進一步探討。

      (責任編輯:胡素萍)

      The International Order in East Asia and the Boundary between China and Ryukyu

      LIU Yu-san

      (SchoolofEducationalScience,LongyanUniversity,Longyan364000,China)

      Since ancient times, there has been a China-dominated international order in East Asia, known as the “East Asian international order”, under whic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Ryukyu has long been harmonious, because the boundary between two countries has always been clear without any territorial disputes and a good neighborly friendship has been established between them, thus having set an example for nation-to-nation exchanges.

      international order in East Asia; the border between China and Ryukyu; the black ditch

      2014年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中國民間‘保釣’運動史研究(1970-2014)”(項目編號:14CZSD20)


      D829.13

      A

      1674-5310(2016)-11-0117-06

      猜你喜歡
      朝貢琉球東亞
      遼屬女真與北宋的朝貢隸屬關系
      “東亞漢詩史(多卷本)”簡介
      東疆學刊(2021年4期)2021-02-12 01:50:18
      琉球的領土地位與自決權
      我校東亞研究院一行應邀訪問韓國東亞大學
      未定的東亞多邊體制與能動的中國東亞政策
      教學與研究(2016年1期)2016-02-28 01:59:27
      二元并存,多層參差:探尋兩宋時空交錯朝貢運行之力作
      ——黃純艷《宋代朝貢體系研究》評價
      悲憤琉球
      全國新書目(2015年4期)2015-05-11 13:35:05
      破譯《琉球國書》碑
      大眾考古(2014年7期)2014-06-26 08:00:58
      東亞書院的賡續(xù)與復興
      清朝賞賜琉球國王及其來華使節(jié)制度初探
      高邮市| 金坛市| 扶余县| 珲春市| 汶川县| 崇义县| 陇南市| 万山特区| 阿合奇县| 佛学| 秦皇岛市| 始兴县| 苍南县| 白玉县| 安陆市| 梁山县| 合江县| 时尚| 阿城市| 于都县| 祁阳县| 红原县| 奉新县| 贺州市| 安龙县| 改则县| 靖远县| 抚宁县| 灵丘县| 斗六市| 宣威市| 板桥市| 长宁县| 宜城市| 开化县| 乌拉特中旗| 淮安市| 桐梓县| 麻城市| 新河县| 泸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