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晚清吏治腐敗原因探究*

      2016-03-16 23:39:01孟祥菊

      孟祥菊

      (暨南大學 歷史系,廣東 廣州 510632)

      晚清吏治腐敗原因探究*

      孟祥菊

      (暨南大學 歷史系,廣東 廣州 510632)

      摘要:晚清以降,國家內(nèi)憂外患頻發(fā),社會激蕩突變。社會處于嚴重脫序狀態(tài),貪污腐化趁機滋生蔓長。影響到吏治腐敗的原因很多,其中皇權(quán)至上、專制獨裁,缺乏嚴格的法律監(jiān)督機制是吏治腐敗的根源。此外奢靡之風盛行、俸祿制度與現(xiàn)實脫節(jié)、以及因捐納制度泛濫都在清末的吏治腐敗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以史為鑒,對晚清吏治腐敗產(chǎn)生的根源進行全面探討,有助于我們深刻吸取歷史教訓,在全面進行現(xiàn)代化改革和建設(shè)中提高警惕,使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健康發(fā)展。

      關(guān)鍵詞:吏治腐?。粚V篇毑?;奢靡腐化;俸祿制度;捐納泛濫

      貪污腐敗幾乎存在于二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里的每個王朝,只是程度輕重有所不同,是斬不盡、除不絕的“古代中國難于治愈的一種頑疾”[1]。學者王亞南也曾直率地表述:“中國一部二十四史,實是一部貪污史?!盵2]劉澤華在其著作中概括說:“貪污在古代中國不僅存在的時間長,而且還范圍廣,它滲透于古代政治生活中上上下下一切領(lǐng)域?!盵3]從學者們的論述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這一頑疾讓人痛恨異常卻又無可奈何。

      清末,清廷外有割地賠款,主權(quán)淪喪;內(nèi)有饑民暴動,革命黨活躍;天災(zāi)人禍接連不斷,民不聊生。在財政極度窘迫竭蹶之際,清廷為挽救滿清帝國,學習西方實行新政,社會制度新舊雜糅,童牛角馬,混亂不堪。晚清吏治腐敗全面惡性發(fā)展,滲入社會各個層面。本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原因探析。

      一、吏治腐敗的根源:皇權(quán)至上的封建專制制度

      近代報刊《東方雜志》曾有報道:“貪污是人性的病態(tài),這種病態(tài)因風俗習慣及政治制度而有輕重之別。但人類賦性中隱藏著這種病菌,似乎是普遍的不經(jīng)過文化勢力的洗漆及法律條款的制裁。”[4]從《東方雜志》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其觀點:貪污是人性中固有的,道德和法律一般很難約束它。其實此種論斷不免有失偏頗,在清朝統(tǒng)治的二百多年里,在初期,清朝統(tǒng)治者注重整頓吏治,對吏治腐敗現(xiàn)象打擊比較嚴厲。清王朝積極運用一系列的政策來盡量減少吏治腐敗的滋生,例如條例制定、獎勵先進、嚴懲貪鄙、官員考選、官員任職回避制度、都察院監(jiān)察御史的監(jiān)察、官員定期考績等制度。所以,這一時期貪污現(xiàn)象發(fā)生的不多,貪污法令法規(guī)能夠有效地貫徹下去。但這種做法其實歸根結(jié)底治標不治本。繁榮的背后,其實隱藏著巨大的社會危機?!暗蹏w系天生存在一些缺陷,不可避免地導致腐敗,由于皇帝們不相信他們的臣民,采取了嚴密的行政監(jiān)控,成功地讓官僚階層在政治上變得無害于至高無上的皇朝統(tǒng)治,因此在清朝初建和崩潰的年代,沒聽說官員有反叛的意圖。但是他們同時也讓官僚階層喪失了活力,因而很少有人努力使自己成為能干、正直的行政官。”[5]

      君主專制國家,統(tǒng)治者高高在上,小民愚蒙自給自足,不能甚或不愿與聞國事,統(tǒng)治者與廣大民眾隔閡嚴重,此外帝王還深受大小官吏蒙欺,雖法律章程屢飭官員廉潔奉公,但天高皇帝遠,各級官吏陽奉陰違,在自己的職權(quán)所及之處,耀武揚威。皇帝雖然擁有最高權(quán)威,卻往往被大小臣工蒙蔽耳目,已成孤家寡人,權(quán)柄四移?!稏|方雜志》曾載《論蒙蔽》一文論述相當深刻:“專制不與蒙蔽期而蒙蔽至,蒙蔽不與腐敗期而腐敗至,腐敗不與覆亡期而覆亡至。是則,蒙蔽者,固專制之效果而覆亡之原因也。”[6]

      西方史學理論新制度主義對貪污腐敗的產(chǎn)生是這樣論述的:“實際上是一個社會出現(xiàn)了有利于以權(quán)謀私的客觀條件與機會,而防范腐敗的辦法又一時來不及跟進或形成,這樣在制度供給不足的情況下,當官員以權(quán)謀私時,他的獲利空間就會很大,而犯罪成本卻很低,受法律懲罰的風險甚小。官員或公務(wù)人員也是一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如果他要以權(quán)謀私,而制度又不足以防止他這樣做,他的違法行為風險很小、收益很大,成本極低,這樣的官員就很難抵擋腐敗的巨大誘惑。并且,由于職務(wù)犯罪的低成本性、低風險性、高收益性,這種以權(quán)謀私行動還會進一步產(chǎn)生彌散效應(yīng)。這就是有效制度供給不足的情況下,為什么腐敗會越來越嚴重的原因。”[7]康有為就曾一針見血地批評:“考中國敗弱之由,百弊叢積,皆由體制尊隔之故。”[8]孫中山對吏治腐敗問題也曾有如此論述:“這種貪污又是根深蒂固遍及于全國的,所以除非在行政體系中造成一個根本的改變,局部的和逐步的改革都是無望的。”話語非常明確,矛頭直指清帝國的封建統(tǒng)治,只有推翻了封建統(tǒng)治,中國才能走上富強民主的道路。落后的封建專制統(tǒng)治制度僅僅依靠自身修整和監(jiān)察制度是不可能消滅體制自身的弊端的,只有實行民主監(jiān)督制度,建立良好的權(quán)力制衡體系,才能從根本上消滅腐敗現(xiàn)象。

      二、吏治腐敗的催化劑:官場奢靡,享樂主義盛行

      清季時人感嘆世風日下:“時事日非,而京朝官車馬衣服,酒食征逐,日繁日侈。吾輩光陰精力,皆消磨于奔馳醉飽中,可為太息?!盵9]首先,慈禧作為滿清的最高統(tǒng)治者,貪圖奢侈享受,不能以身作則。試舉一例,清末賭風大興,上至皇親貴足、封疆大吏,下至門童書吏、凡夫走卒皆愛此項娛樂活動。“當其盛時,上自宮廷閥閱,下至肩輿負販之流,罔不樂從,凡舟車狹巷,輒聞錚錚然聲相答也?!盵10]西太后亦甚愛此娛樂活動,為此,滿清王大臣的諸福晉、格格投其所好,經(jīng)常進宮陪她消遣。此外,慈禧生活異常奢靡,據(jù)資料記載:“平日太后及帝御膳,每日各二百兩,歸宮內(nèi)御膳房承辦,不與光祿寺事也?!贝褥惶斓纳攀迟M用高達二百兩白銀之多。比一品大員一年的俸銀還多,奢靡程度可想而知。1890年,為了滿足縱情享樂之私欲,慈禧極力主張修建頤和園。當時清廷的財政竭蹶,捉襟見肘,但迫于慈禧的權(quán)威,再加上某些王公大臣為了獻媚鉆營,竟挪用海軍建設(shè)經(jīng)費作為修建頤和園的資金。慈禧作為滿清的最高統(tǒng)治者、“當家人”,不能嚴于律己,貪圖奢侈享受,在某種程度上是起到了一種上行下效的壞影響。

      其次,清末很多官吏“上食朝廷俸祿,下榨民脂民膏”,上下鉆營,不能安心供職于所司之職。為了在官場中積聚人脈、結(jié)黨營私的需要,官員習慣于狎妓冶游,征逐酒食,大肆揮霍,笙歌燕舞。

      晚清以降,內(nèi)憂外患,新舊雜糅,社會秩序混亂,娼妓業(yè)畸形繁榮。官員大吏流連于煙花柳巷,日日笙歌。官員們恣意奢靡享樂,而且還有官員收買歌妓,利用色相謀求升官發(fā)財之道。直隸候補道段芝貴重金購買歌妓楊翠喜獻給商部尚書載振,繼而青云直上成為封疆大吏。這就是臭名昭著的“楊翠喜案”。甚至肩負國家重任、出國考察憲政的大臣在異國他鄉(xiāng)也是奢靡腐化。布政使尚其享在國外考察西方憲政時,“甫出國門,恣情妓館,酕醄大醉,遺失國書,傳諸外邦,永為笑柄,大辱國格”[11]。此種例子頻頻見諸報端,舉不勝舉。

      此外,官員們由于精神空虛,揮霍無度?!渡陥蟆吩杏涊d:“官場之習氣,最好崇尚奢靡,凡官署寓所,日用之浩繁,以及妻妾之奉,仆役之多已足以消耗金錢無算。而其一身之自待與夫平日無度之應(yīng)酬,所費金錢尤難記數(shù)。”[12]他們經(jīng)常以各種名義相互投謁應(yīng)酬,一位在京奉職的官員以其親身所見所聞,描寫了在清末新政改革期間,大小官員上下鉆營,互相宴請“盛況”:“京員舊六部,近添新署,共十一部,而官益多,加以學堂林立,巡警普設(shè),人數(shù)倍蓰于舊。宴會之事,彌積彌繁,若欲處處周到,雖日日謁客,日日設(shè)饌,仍有不逮?!彪S著新政向縱深發(fā)展,與國外交流日益頻繁,西方餐飲文化受到官商各界的熱烈追捧:“光、宣之交,滿清貴族,群學時髦,相率奔走于六國飯店。”[13]很多官紳宦室,竟把使用西餐作為標榜自己能夠接受新事物、改革派的標志?!捌鞅刈粢匝笫?,食必佐以西餐”以表示“維新”?!渡陥蟆吩d一篇《翰林院腐敗之現(xiàn)象》:“講習館試講以下均行入館肄習,課程分九類系,外交、度支、學制、兵制、法律,農(nóng)工商、民政、郵傳理藩等科??搪勛灾v習館設(shè)立以來,并無一人在館肄習,每間五日各員呈遞日記一分,其中瑕瑜互見。率多與政治無關(guān),其日記又僅記個人行動者,如某日到某處拜客在某飯館晚餐等類。不一而足……腐敗一致此也?!盵14]在清末推行新政的過程中,統(tǒng)治集團不能踏踏實實地學習西方先進的制度文明,而吃喝玩樂卻學得花樣百出,不斷翻新。新政改革在如此腐朽的環(huán)境中開展,怎么能成功?

      三、吏治腐敗的俸給缺陷誘因:薄俸制下的“陋規(guī)”盛行

      清朝俸祿制度有其獨特的特點,清朝作為封建社會的最后一個王朝,從各種文獻資料的數(shù)據(jù)中,可以看出官員的俸祿標準幾乎是歷朝歷代中最低的。但這種低俸制度產(chǎn)生的后果也是非常明顯的,清代特別是清末年間幾乎是歷史上貪官污吏最多、陋規(guī)苛捐最嚴重的時期之一。清朝統(tǒng)治者也認識到了這種俸祿制度的缺陷,對俸祿制度進行了數(shù)次改革與完善,實行了清代獨有的養(yǎng)廉銀制度,但貪污納賄之風始終沒有被遏制住。

      申學峰曾在其著作中深入剖析:“清廷的俸祿較低,其基本特征是薄俸。即便加上養(yǎng)廉銀,一般的官員只能勉強滿足日常開銷。對于朝中大員,平時府中的開銷很大,俸銀和養(yǎng)廉銀根本無法維持日常花銷。官員合法的收入甚微,全賴法定之外的陋規(guī)等項維持辦公和家庭生計,咸豐以后,軍需、賠款等非常之出激增,財政入不敷出日益嚴重,清政府更是開始縮減官俸支出,其中尤以養(yǎng)廉的減成最為突出。官員收入本已微薄,再遭到不斷扣減,辦公經(jīng)費、官員生計都成了問題,不肖官吏遂需索下屬,搜括百姓,社會經(jīng)濟受到破壞?!盵15]趙憬曾發(fā)出感慨:“總督每年支俸一百五十五兩,巡撫一百三十兩,知州八十兩,知縣四十五兩,若以知縣論之,計每月支俸三兩零,一家一日,粗食安飽?兼喂馬匹,亦得費銀五六錢,一日俸不足五六日之費,尚有二十余日將忍饑不食乎?”

      其實,在國家經(jīng)濟體制外,還運行著另外一種隱形的財政體制。在《亞財政》這本著作中作者洪振快就為我們展示了這樣一種隱形的財政體系。它是一種獨立于國家正規(guī)稅收以外所得的法外收入,以官僚體系中大家公認的“陋規(guī)”的形式在官僚系統(tǒng)中運行。它包括官員們之間“三節(jié)兩壽禮”、各色“表禮”“水禮”、過路程儀及賄賂上司門丁的“門包”“漕規(guī)、關(guān)規(guī)、鹽規(guī)銀”“錢糧平余銀”等。另外還有為得到鈐有官印的、能證明某人身份的保證書而需要交納的“印結(jié)銀”,有時候是地方官為了能順利報銷而交給戶部的“部費”,等等,不一而足[16]。

      所謂陋規(guī)是指國家正式規(guī)章法律以外,官僚體系中日久相沿而形成的陋習陳規(guī)。從某種程度上講,陋規(guī)其實也是貪污得來的非法收入。當貪污變成司空見慣的常規(guī)的時候,不管官員愿意與否,都須要因循此規(guī)矩行事。晚清時期的陋規(guī)現(xiàn)象尤其嚴重,事情無論大小,為了使事情順利辦好,都需為有關(guān)官員孝敬“例費”。例如據(jù)史料記載,甲午戰(zhàn)后,為了報銷戰(zhàn)費也必須按報銷慣例遞送:“光緒甲午、乙未之中日戰(zhàn)費糧臺報銷費八萬兩?!盵17]對于官員在包攬工程時視克扣為理所當然。一項大工程,經(jīng)各級相關(guān)負責人的層層剝蝕,工程實際用款僅僅為報銷數(shù)目的二三成!這樣的事情在當時比比皆是?!邦U和園工程已費至二千萬金,知者以為實到工之款不及六百萬金。”[18]還有另外一例也非常典型,李鳳苞作為洋務(wù)派著名官吏,朝廷任命其采購國外軍火,“購買鐵甲船二只,價三百萬兩,以二成折扣,侵吞六十萬金以肥己囊”[19]24。如此等等,令人大跌眼鏡。這樣,官員的收入,朝廷一般很難獲知具體數(shù)目,造成上下互相猜疑,難以獲得互相信任。因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guī)對官員陋規(guī)行為及獲取收入的行為加以規(guī)范,很容易造成官吏索取無度,歪風邪氣瘋長,清末事實便是如此。

      四、吏治腐敗的官制不足助因:幕友當?shù)?,胥吏橫行

      清朝官員除了正常俸祿較低,即使督撫大員朝廷所配備的吏役人數(shù)按規(guī)定也不過十一名。為了使偌大的衙門正常運轉(zhuǎn),他們必須自己掏錢聘用熟悉稅收、律例、公文往來等各種公務(wù)的“幕友”集團。幕友完全是私人雇傭,無須朝廷發(fā)放俸祿。但幕友在官僚幕府中被“尊為賓師”,地位特殊,可以從所佐之官那里得到高額的“束修”或稱“館谷”作為收入。另外官員個人雇傭的人員還有家丁、長隨等職,是否發(fā)放工食銀全由官員說了算,有的甚至沒有收入,惟靠從“六房”按例送交衙署的部分陋規(guī)中分潤或者在辦公時直接勒索。衙門里“六房”書辦亦沒有固定的酬勞和辦公費用,“惟借陋規(guī)以資生活,如考試及獄訟當事人均有應(yīng)納費用,余可類推”[19]166。這類陋規(guī)的征收及征收數(shù)額從來沒有法律法規(guī)加以規(guī)范,往往重征濫收,混亂不堪?!坝幸皇露鴥扇M者,如稅契、過割本一事也,而印稅歸一房,過割與副單又歸一房;漁課等類造冊、征比本一事也,而造冊歸一房,征比又另一房?!盵20]34另外,壯、快、皂三班差役按制度本能從州縣財政的存留中發(fā)放工薪,但州縣官往往以財政拮據(jù)為由不支薪銀,他們只能另謀生路,“惟借魚肉鄉(xiāng)民以自肥爾”[20]166。時人亦認為:“房吏皆不廩于官,又有紙筆之需、人口之累,欲其枵腹從事,實所不能?!盵21]32“書吏本無祿入,其相仍陋規(guī)不得不資以為生,差役工食無多,自養(yǎng)己家亦患不足。茍船飯之資,尚非出于索詐,亦可不予深究。”[21]28在沒有固定薪酬的情況下,房吏、差役即使有中飽私囊、敲詐勒索的行為也被上憲默許。

      在清代州縣各種行政事務(wù)主要依靠州縣官私募的幕友、家丁、胥吏、差役等職務(wù)人員來承擔,他們不具備正式國家官吏的身份,也沒有固定薪酬,極易導致腐敗的滋生。一方面,他們是州縣官個人私募,任職和去職都具有極大的隨意性,且行為只對州縣官負責。國家法律監(jiān)督部門無法對其進行考核和資格認定,他們的瀆職與否國家也無法監(jiān)督檢測,導致州縣的此等人員品行和行政能力魚龍混雜;另一方面,作為州縣官私人延聘勢力,他們只能從“上憲”個人手里得到薪酬或者是靠在執(zhí)行公務(wù)中收取陋規(guī)以資生活,這就必然助長了他們敲詐勒索的氣焰,導致瀆職、受賄以及勒索的合法化和半公開化。

      五、吏治腐敗的入仕混亂禍因:捐納的泛濫

      清朝末年,清末新政改革如火如荼展開,數(shù)項改革齊頭并進,外加割地賠款清廷財政極度拮據(jù),捉襟見肘。清朝政府只能飲鴆止渴,大肆開捐,捐納制度逐步失控,主要具體表現(xiàn)在如下幾方面:

      (一)由虛銜、封典、翎枝為主到實官捐的泛濫

      清末國庫虧空、財政竭蹶,清廷為搜羅更多財源,大開實官捐。同治時期,一些有識之士就曾紛紛上奏革除捐納之弊。“商賈人等只準捐虛職雜職,不準報捐正印實在官階?!鲍@得清廷首肯,實施之后卻出現(xiàn)了眾多有礙捐資收入的狀況,“捐銅局接奉此旨后,捐生觀望,有礙餉需”。此時清政府只好“不能不權(quán)宜一時”,“請仍暫照舊章辦理”,只待“軍務(wù)稍平,再行遵辦”[22]。更有如此情形,清廷嚴禁捐納政策,但各地督撫,封疆大吏往往“款無所出”“拮據(jù)異?!?,紛紛請旨開捐,朝廷權(quán)衡利弊,只得依其所奏。

      1901年新政伊始,兩江總督劉坤一與湖廣總督張之洞聯(lián)名上奏:“捐納實官最有妨于新政,奸亂吏治,阻閡人才,莫此為甚。今欲整頓變法,請即下詔永遠停止。”[23]87-89朝廷給予積極回應(yīng):“捐納職官,本一時權(quán)益之政,近來捐輸益濫,流弊滋多,人品混淆,仕路冗雜,實為吏治民生之害,見在振興庶務(wù),亟應(yīng)加意澄清。嗣后無論何項事例,均著不準報捐實官。自降旨之日起,即行永遠停止。通限一個月內(nèi)截數(shù)報部,毋得奏請展現(xiàn)?!盵23]8534

      此時除虛銜、封典、翎枝等繼續(xù)實行外,實官捐歸于停辦??墒乔迥?zhàn)爭賠款甚巨、新政齊頭并舉需款浩繁,再加上不時的賑災(zāi)和軍費之需,清政府國庫如洗,實難支撐。光緒三十年(1904)五月,戶部、吏部、兵部上奏推廣捐復(fù)各條,獲得清廷允準[24]2288-2289。其后,各地民變不斷,革命黨活動頻繁,為籌措鎮(zhèn)壓經(jīng)費,清政府又不得不再開實官捐。

      (二)捐納權(quán)限下移,認捐人員魚龍混雜

      為了保證捐納人員的質(zhì)量并杜絕弊端的發(fā)生,捐納人員在報捐之前,清廷有一套嚴格的規(guī)定。但到了晚清,清朝政府為了盡可能地利用捐納承擔部分財政壓力,于是簡化程序,擴大納捐范圍,放寬政策限制,使捐納程序進一步脫離正軌。清代前期,清廷對于捐輸?shù)拈_辦者如此規(guī)定:“在上者非不得已,不愿假借于督撫之手,故乾嘉間事例,概由中央包攬,諸臣有請于當?shù)鼐杓{者,多加駁斥?!蓖砬逯畷r亂象叢生:“時內(nèi)則京捐局,外則甘捐、皖捐、黔捐,設(shè)各局遍各行省?!盵25]各省先后獲得了設(shè)捐局籌錢、填發(fā)執(zhí)照的權(quán)力。填發(fā)執(zhí)照的權(quán)力本來掌握于戶部,太平天國運動興起以后,地方開始“疏請空白部照,勸民捐輸,隨時填發(fā)”[26]。清廷對捐納的控制力大大削弱,不但削弱了對地方的監(jiān)督控制力,而且使納捐人員魚龍混雜,良莠不齊。

      (三)捐納資格限制大大放寬

      捐納雖是一種賣官行為,卻并非人人都可捐官。但咸、同以后,捐例泛濫,捐納人員的來源范圍大大擴展。正如時人評價:“近日捐班流品太雜,竟有市井、駔儈及劣幕、蠹書、土痞、無賴、輿臺、仆隸之徒亦皆張羅雜湊,溷入仕途。” “為賠洋款,山西一省共捐二百余萬金,凡出捐輸金者,皆賞給實職官階?,F(xiàn)在因捐輸而得官職者紛紛,上至道臺、知府,下至知縣、教官、雜職,皆因捐輸而得,名器之濫如此其極,無論至賤之人,亦有官職在身,良可慨也?!盵27]納捐人員流品泛濫,一些品質(zhì)低劣之徒混入其中,進一步加劇了吏治腐敗的程度。

      (四)僧多粥少,竇弊叢生,官員銓選制度脫離正軌

      按照清代慣例,高級官員由皇帝任命,凡經(jīng)科舉考試、捐納或原官起復(fù)的人員,均須赴吏部聽候銓選。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與中國前途》中曾論及銓選之資格:“中國向來銓選,最重資格?!钡搅送砬?,捐納人員眾多,很多納捐者,長期得不到實缺,僧多粥少,只得上下打點,投機鉆營。認捐人員往往拋擲大量金錢賄賂上司,以求盡快獲得實缺,諸事皆以金錢開道,造成大批“其類皆委瑣嗜利,具有心計,操狹望奢”的品行不端、不學無術(shù)的人躋身于官僚隊伍之中,而“一旦踞于民上,巧取豪奪,恣意誅求”,成為欺上瞞下,榨取民脂民膏的帝國蛀蟲。對此部分有識之士表示了極大憤慨:“捐例有資格之限,有認識之結(jié),有加倍加五捐復(fù)之例,有加倍半不準捐復(fù)之條,所以多其防閑,亦為深杜流弊。若可掃而空之……又安用此紛紛條例為也?!盵28]同一時期馮桂芬更是痛陳:“近十年來,捐途多而吏治益壞,吏治壞而世變益亟,世變亟而度支益蹙,度支蹙而捐途益多,是以亂招亂之道也?!盵29]

      晚清以降,大清帝國國勢衰微,內(nèi)憂外患頻仍,清政府為了能夠茍延殘喘,不惜剜肉補瘡、飲鴆止渴,吏治腐敗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乘勢惡性發(fā)展,結(jié)果是嚴重腐蝕和瓦解了清王朝的統(tǒng)治力量,成了摧毀其執(zhí)政合法性、有效性的很關(guān)鍵的一個因素。吏治腐敗對晚清時期的一些重大事件如甲午戰(zhàn)爭、清末新政,預(yù)備立憲等都產(chǎn)生了極大的危害,在重重危機包圍之下,清廷在這樣上下腐敗、混亂不堪的政治環(huán)境中,力圖重整旗鼓、實施新政,希望變得非常渺茫。最后辛亥革命一聲槍響,大清帝國徐徐落幕了。本文對晚清吏治腐敗的產(chǎn)生的根源方面進行全面的探討,有助于我們深刻吸取歷史上曾有的深刻教訓,以史為鑒,在現(xiàn)代化改革和建設(shè)中提高警惕,少走彎路,使我們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沿著健康的方向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劉澤華,汪茂和,王蘭仲.專制權(quán)力與中國社會[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130.

      [2] 王亞男.中國官僚政治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117.

      [3] 劉澤華.中國的王權(quán)主義:傳統(tǒng)社會與思想特點考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86.

      [4] 李圣武.懲治貪污問題[J].東方雜志,1938(35):18.

      [5] 蕭公權(quán).中國鄉(xiāng)村——論19世紀帝國的控制[M]. 張皓,張升,譯.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社,2014:594.

      [6] 佚名.論蒙蔽[J].東方雜志,1904(6):106-109.

      [7] 蕭功秦.中國的大轉(zhuǎn)型——從發(fā)展政治學看中國變革[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176.

      [8] 康有為.康有為政論集:上[M].北京:中華書局,1981:219.

      [9] 惲毓鼎,史曉風.惲疏鼎澄齋日記[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371.

      [10] 章伯鋒,顧亞.近代稗海:第11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67.

      [11] 趙炳麟.趙柏巖集[M].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612.

      [12] 佚名.禁賭私議[N].申報,1909-06-06(2).

      [13] 史革新.中國社會通史:晚清卷[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355.

      [14] 佚名.翰林院講習科腐敗之現(xiàn)象[N].申報,1909-08-13(4).

      [15] 申學鋒.晚清財政支出政策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109.

      [16] 李夏思.大清官的窮日子和闊日子[EB/OL].[2014-11-27].http://culture.ifeng.com/a/20141127/42584225_0.shtml.

      [17] 徐珂.清稗類鈔:第二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6:516.

      [18] 汪叔子.文廷式集[M].北京:中華書局,1993:64.

      [19] 故宮博物院.清光緒朝中法交涉史料:卷十八[M].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

      [20] 姜檻榮,韓敏修.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廣宗縣志[M].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二十二年(1933).

      [21] 徐棟.牧令書:卷四 用人·胥吏[M].刻本.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

      [22] 劉錦藻.清朝續(xù)文獻通考:卷九十三 選舉十[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8531.

      [23] 劉坤一,張之洞.江楚會奏變法三折[M].臺北:文海出版社,1977:87-89.

      [24] 沈桐生.光緒政要:卷三十二[M].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1.

      [25] 趙爾巽.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76:3237.

      [26] 費正清.劍橋中國晚清史:下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618-619.

      [27] 劉大鵬.退想齋日記[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102.

      [28] 張俠.清末海軍史料[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639.

      [29] 劉錦藻.清朝續(xù)文獻通考:卷三[M].堅匏庵排印本,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05:236.

      On the Reasons of Official Corruptio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MENG Xiangju

      (Department ofHistory,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2, China)

      Abstract:The late Qing Dynasty was a period of great social and political upheaval because of constant internal and external problems, the society being in serious disorder and corruption and degeneration spreading. There are many factors that caused official corruption in the period, among which supreme imperial power, despotic dictatorship and lack of strict legal supervision mechanism are the most crucial ones. Besides, prevail of the worship for extravagance, divorce between salary system and reality, and rampancy of purchase for official ranks also added fuel to the fire in the period.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the history as a mirror and investigate, in a comprehensive way, the roots causing official corruptio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hich will help us draw lessons from history, raise our vigilance in the reform and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ensure a sound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ic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official corruption; despotic dictatorship; worship for extravagance; salary system; rampancy of purchase for official ranks

      收稿日期:2016-02-14

      基金項目:山東省人民檢察院檢察理論基金項目(SD2015C23:《檢察機關(guān)參與行政公益訴訟的制度構(gòu)建及實證分析》);山東省法學會基金項目(SLS(2015)F1-2:《〈立法法〉》修訂后的立法權(quán)限研究》)

      作者簡介:孟祥菊(1982-),女,山東臨沂人,暨南大學歷史系博士生。

      中圖分類號:K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463 (2016)03-0129-06

      花莲市| 白水县| 弋阳县| 遂溪县| 鹰潭市| 正镶白旗| 托克逊县| 德化县| 兴海县| 黑水县| 双桥区| 新建县| 环江| 丰城市| 阜新市| 壤塘县| 彩票| 南陵县| 富平县| 于田县| 瑞安市| 罗甸县| 靖州| 犍为县| 昌平区| 广饶县| 定西市| 孝义市| 界首市| 湖南省| 屯昌县| 永定县| 东莞市| 错那县| 隆尧县| 怀安县| 延吉市| 衡阳县| 都匀市| 鄂托克前旗| 颍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