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弘揚
寫下標題之后,忍不住先自嘲大笑三聲,以示三觀不正。在奮力勃發(fā)拼命爭取的年代里,為何浪擲人生的念頭與狀態(tài)卻時常在我心中涌現(xiàn),且越來越強烈地發(fā)出召喚呢?
也許這種選擇是來源于對一個問題的深思——同樣是被拋到以人生長度為范疇的時間荒原里,人要如何經歷這個過程才算是不浪費?
或許,浪擲人生真的可以成為一種選擇,然而這四字本身也分不同的階段與境界。
最初,人們對于浪費是無感的,因為還沒有學會什么是珍惜。在不懂珍惜之時,我們渾然無知地隨手拋卻、丟棄了人生中的許多部分,這是無可避免的自然狀態(tài)。而學習珍惜偏偏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當我們還沒能發(fā)自內心地去體悟一件事物的珍貴難得,而只是從別人口中得知其價值時,珍惜起來總會欠上幾分堅定與真摯。況且,如果珍惜只是被迫從之,反而很可能激起靈魂中的小惡魔,將那些“應該”被珍惜的東西報復性地摔個粉碎。
當我們的確開始珍視光陰、資源、情感或其他種種我們賴以生存的事物之后,浪費就仿佛成了一種原罪,一旦發(fā)生便不由自主地感到心虛乃至懊悔。在此階段,人們不得不給自己上好緊箍咒擰好發(fā)條,被欲望驅使推動,對獲取孜孜以求,仿佛只有把什么東西牢牢抓在手里才會覺得安全,才有不虛度光陰不浪費生命之感。這樣的人生,看上去充實熱烈,如同煮沸的麻辣火鍋上不斷升騰的霧浪,恣肆地帶來刺激與滿足;然而,等到酒足飯飽、人走茶涼之際,飽滿的熱霧消散,油脂冷凝后只余僵硬沉悶,游離出虛無感。這種落差與尷尬,有時又何嘗不是生活表象和內核的距離呢?
所以,當我在生活中經歷、反省,并不斷重復這一循環(huán)后,心底深處越來越清晰地傳來浪擲人生的召喚。所謂無可無不可的淡定從容,只是因為放下執(zhí)念之后,內心深切體會到清凈自在的愜意沉積。世間永遠不乏值得去把握和占有的存在,但這不意味著一定要去爭取,我仍然可以內心清醒地選擇浪費,在自覺可行之時,便讓大塊大塊的空白在生命里延展開來,然后靜靜看著純白素樸的紋理成為生命的質地。當這無波無瀾的平和與自我真正吻合之時,我不再害怕浪費,而是得以超脫于焦躁與悔意的困擾煎熬,卸下種種負累,感覺終于擺脫了這繁雜沉重人世的引力,從而自由地飄浮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