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陽(華東理工大學 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上?!?00237)
?
技術,是福音還是詛咒?——《全球通史》讀書報告
趙陽
(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上海200237)
摘要:隨著技術的發(fā)展與應用,十五世紀“地理大發(fā)現”之后,各大陸之間相互孤立的狀態(tài)被打破,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經濟發(fā)展步入全球化進程。隨著幾次科技革命的展開,人們日益打破時空限制,“地球村”悄然進入人們的眼簾。而所有這一切,都是因為技術的發(fā)展。技術,讓全球交往成為可能。但是,技術的發(fā)展也為社會帶來了一些問題,應當引起重視。
關鍵詞:技術《全球通史》福與禍
斯塔夫里阿諾斯,是美國加州大學的歷史學教授,享譽世界的歷史學家,曾獲得古根海姆獎、福特杰出教師獎和洛克菲勒基金獎等一系列學術榮譽。斯塔夫里阿諾斯的這部潛心力作分為上下兩冊,自1970年初版問世以來,贊譽如潮,被譯成多種語言流傳于世,是經典之中的經典。作者從史前史一直寫到21世紀,以其獨特的全球史觀向我們展現了人類的起源、帝國的更迭、宗教的擴散等?!豆饷魅請蟆穼⑵淞袨?0世紀影響世界的十本書之一。作為歷史教科書,《全球通史》為什么能做到這一點值得思考。
第一,歷史與現實相聯系。在閱讀過程中,讀者不僅了解了歷史的發(fā)展,還能時不時地聯想、比較當今社會的發(fā)展,每篇結尾處的“歷史對今天的啟示”尤其深受啟發(fā)。第二,它是“全球史觀”的代表作,突破了西方學術界根深蒂固的“歐洲中心論”的限制,公正地評價各個時代和一切民族的建樹。第三,作者在書中對中國文明和其他文明的比較給筆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中西方的對比使筆者更清楚地了解歷史的發(fā)展,對于理解我國的歷史具有啟發(fā)和借鑒意義。
每一次技術的發(fā)展都推動了人類的進步,從鐵的發(fā)現到人類進入蒸汽時代、電氣時代、信息時代等無一不是這樣,從古代文明開始的每一步發(fā)展都離不開技術。技術,讓全世界相互交往成為可能。
最早的文明中心蘇美爾,約公元前3500年時,一些已改進生產技術、正在耕種這片干旱的荒原的農業(yè)公社,成功地完成從新石器時代的部落文化到文明的過渡。新的農業(yè)生產技術和新的社會制度相互作用,引起連鎖的反映,最終導致文明的出現。同樣的,在中國的東周時期,變革的根本原因是鐵的采用。比以往工具生產效率更高的鐵制工具使農業(yè)有可能從黃河發(fā)源地擴展到長江流域,它還促進排水工程及打井灌溉工程的發(fā)展。所有這一切都意味著生產率有了巨大增長,并最終帶來重大的政治變革,即分封制轉變?yōu)橹醒爰瘷嘀?,王朝循環(huán)由此形成。歷史清楚地表明,只有發(fā)展技術,為帝國大廈提供必要的經濟基礎,才能打破這種惡性循環(huán)。而技術上的停滯,是近代以前幾千年中歐亞大陸帝國歷史終而復始的原因。
中世紀西歐取得的技術進步,比整個古典希臘和羅馬歷史時期取得的進步還要多。西方特有的技術,如“三田”輪作制、馬蹄鐵的發(fā)明、風車和水車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1620年,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說:“我們應該注意到這些發(fā)明(印刷術、火藥、指南針)的力量、功效和結果,因為這三大發(fā)明首先在文學方面,其次在戰(zhàn)爭方面,再次在航海方面,改變了整個世界許多事物的面貌和狀態(tài),并由此產生無數變化?!庇纱丝梢姡@些發(fā)明對歐洲乃至世界都產生了爆炸性的影響,而中國作為這些發(fā)明的起源地,卻只給人留下古老和穩(wěn)定的印象。
1500年以后的時代是一個意義重大的時代,因為它標志著地區(qū)自治和全球統(tǒng)一之間沖突的開端。大約1500年,西方探險家、商人、傳教士和移民的海外活動,標志著中世紀向近代的過渡,標志著世界歷史由歐亞大陸地區(qū)性階段向全球性階段的轉變。就歐洲的海外擴張來說,最重大的技術進步首先表現在造船、航海設備、航海術和海軍裝備方面。其次是歐洲人發(fā)現了世界海風氣流系統(tǒng)。有了這兩方面的技術,歐洲人便能利用地理位置的優(yōu)勢,橫跨大西洋,獲取美洲新大陸的財富。技術,讓全球交往成為可能。
1763年至1914年的一個半世紀,是歐洲獲得對世界大部分地區(qū)的霸權時期。歐洲的現代化進程一直在繼續(xù)和加速,而這一進程早在文藝復興、宗教改革、技術發(fā)展、海外擴張以前就已經開始,而且引起科學、工業(yè)、政治三大革命,成了歐洲不可阻擋的推動力量。之后,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相繼爆發(fā),引起多項技術突破,促成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進程。
歷史發(fā)展到今天,人類已經超越其他所有動物,這主要是因為,只有我們學會利用自然環(huán)境滿足需求,使環(huán)境適應我們這個種群,而不是相反。人類是獨一無二的,卡爾·薩根說:當今的高科技已經使人類擺脫了遭到滅絕的雙重威脅。的確,跟蹤小行星的軌道,發(fā)現那些對地球有威脅的小行星,用核導彈將它們炸碎,以防止和地球相撞。雖然許多科學家都期盼著一種烏托邦式的未來,但是,一些不不盡如人意的現象由不得我們不重視。
第一,工作時間的延長。作者在書中說:“每次技術革命都提高了人類的生產力,但自相矛盾的是,它們也延長了工作日的時間?!雹偃祟惪茖W家普遍認為,食物采集的舊石器時代的我們的祖先比我們現在擁有更多的休閑時間,這為處理社會關系留下了大量的時間。但隨著工業(yè)革命的到來,工人每天工作10~16小時,“過勞死”一詞應運而生。雖然技術在不斷進步,但沒有帶給我們應有的享受,卻比我們的祖先更忙于生計。雖然機器人的發(fā)明代替了部分勞動力,但引發(fā)了失業(yè)問題。
第二,不公平現象層出不窮。一位科學家斷定:“技術和經濟越發(fā)達,社會的不公正就會越大。”我們逐步提高的技術和生產力,卻在歷史上創(chuàng)造了全球性的生產過剩。生產過剩伴隨著貧困,在美國經濟“滯漲”時期,商人們無奈倒掉一桶一桶的牛奶,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批民眾食不果腹。古代的社會之所以是相對公平的,是因為每個人都可以從自然資源中得到財富,這種手段是相對公平的;而現在,我們所以來的自然資源越來越有限,今天,我們能從自然資源中獲得的財富比原來更少,而從不斷積累起來的技術本領和科學知識中獲得的財富更多,但這種財富不是有限的,人們?yōu)榱藸帄Z它而相互競爭,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不公平的現象層出不窮。17世紀,當科技革命出現時,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已經提醒人們注意認清它的本質。他贊同通過科學追求“知識與技能”,但同時又告誡人們“謙卑和仁慈”,提醒我們,我們的目的只是“為了生命的利益和價值”。
第三,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今天,由于技術爆炸和人口爆炸給生態(tài)環(huán)境帶來巨大的災難,環(huán)境問題已經成為全球問題。盡管全球環(huán)境問題仍然與不同地區(qū)、不同國家的利益沖突相結合,但最重要的是,它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是整個人類共同的利益問題②。因此,我們在注重科學技術發(fā)展的同時也要注意保護環(huán)境,提倡可持續(xù)發(fā)展。
從史前史到21世紀,技術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它曾經讓分離的大洲連成一片。但是人類在狂熱的技術革命中經常拒絕社會變革,這種之后的結果就是貧富差距日益加大、環(huán)境問題日益無法忍受。技術變革和社會變革之間長期存在時滯問題——技術變革能提高生產率和生活水平,很快被采用;而社會變革則要求人類進行自我評估和自我調整,通常會讓人感到威脅和不舒服,因而也就易遭到抵制——需要全世界的人都必須妥善處理,適應高科技時代到來的任務。
物理學家沃納·漢森伯格的話值得我們反思:“在歷史的進程中,地球上的人類第一次只面對自己;他們發(fā)現不再有任何其他的伙伴或敵人?!痹谙锌赡艿母偁帉κ种?,人類不再面對任何競爭對手,我們面對的只有我們自己,我們需要與我們自己對抗,而這不僅要求獲得更多的知識和技術,還需要倫理為導向。17世紀,當科技革命出現時,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已經提醒人們注意認清它的本質。提醒我們,我們只是“為了生命的利益和價值”。技術,讓全球交往成為可能;技術,可以是福音抑或是詛咒。它們之間的差別只是看我們怎么利用。但是為了人類長遠發(fā)展,在對技術的改造中要發(fā)揮它的正功能,而不是負功能。
21世紀是文化多元化的世紀,人們不再要求千篇一律,而是以更開放的胸懷接納不同。當今社會,用全球觀點看世界尤為重要,我們要積極“走出去”,培養(yǎng)全球化意識及全球化責任感。全球史觀教育,尤其是其中所表現的人類發(fā)展的整體觀念和全球方略,對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特別是培養(yǎng)作為地球村一員的當代人的前沿意識和全球眼光,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積極融入世界,跟上發(fā)達國家的發(fā)展腳步,促進技術朝著可持續(xù)的方向發(fā)展。
注釋:
①[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791.
②趙文洪.全球通史教學中的“時間”與“空間”意識[J].全球史評論,2008,00:298.
參考文獻:
[1][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2]趙文洪.全球通史教學中的“時間”與“空間”意識[J].全球史評論,2008:293-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