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丹,蔣 波
(湘潭大學(xué) 歷史系,湖南 湘潭 411105)
?
【《史記》人物研究】
論《史記》中的舜帝形象
張丹,蔣波
(湘潭大學(xué) 歷史系,湖南 湘潭 411105)
舜是我國歷史由傳說時代向文明時代過渡的重要人物。西漢之前關(guān)于舜的史料記載主要見于《尚書》、諸子論述和《竹書紀(jì)年》,其形象較為復(fù)雜?!妒酚洝分?,其形象開始從多元走向統(tǒng)一,其內(nèi)容則由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片面單一變得真實(shí)豐滿?!妒酚洝分兴茉斓乃礊橘t明帝王,其成長軌跡清晰明了、真實(shí)可信,但同時也受到了當(dāng)時天命觀思想與儒家思想的影響。
《史記》;舜;帝王形象
近年來,有關(guān)《史記》人物形象的研究頗多,也取得了豐碩成果,如岳慧等人在《渭南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司馬遷與《史記》研究”欄目評述中寫道:“對于《史記》中的人物,文章中的描寫已不是以往的人物形象分析,而是轉(zhuǎn)向多角度研究?!陉P(guān)于《史記》文本的研究中,主要集中于對人物形象的研究,其中對《史記》中的人物在不同書中的對比研究及后代文學(xué)作品對《史記》人物改編研究表現(xiàn)得比較突出。”[1]該文章還統(tǒng)計,研究最多的人物有:項羽、漢武帝、劉邦、孔子、春秋霸主等,女性人物集中在虞姬、呂后、漢武帝后妃。從中可看出研究最多的是古代帝王,該欄目連載的《史記觀止》系列第一篇就是《帝王風(fēng)范》,分黃帝初祖、堯舜禪讓、商湯博施、武王興周四部分對帝王進(jìn)行了詳細(xì)介紹。筆者對《史記》中舜的帝王形象較感興趣,而且舜作為我國黃帝之后最出名、最有作為的古帝王,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著名史學(xué)家顧頡剛曾說過:“舜的故事,是我國古代最大的一件故事?!盵2]5另一方面,學(xué)術(shù)界關(guān)于舜的研究雖層出不窮,但對舜帝形象研究相對較少,同時還未見到專門從《史記》角度展開討論的。事實(shí)上,舜帝形象在早期文獻(xiàn)中有一個演變過程,直至漢代司馬遷的《史記·五帝本紀(jì)》才最終定型。因此,文章試對《史記》中舜的帝王形象作簡單分析,以就教于方家。
我國最古老的史書《尚書》對舜帝的描述主要集中在《堯典》和《舜典》中,《尚書》中用大量史料記載了舜的功業(yè),集中刻畫了舜的帝王形象,但對舜成為帝王之前的事跡記載相對較少,《堯典》中僅用“瞽子,父頑,母囂”“克諧以孝”等字一筆帶過。《舜典》剛開篇就寫:“舜讓于德,弗嗣。正月上日,受終于文祖。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肆類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輯五瑞。既月乃日,覲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3]73直入主題來寫舜“齊七政、望山川、修五禮、任賢人”的帝王作為。這可能與《尚書》的性質(zhì)有關(guān),《尚書》既是歷朝歷代統(tǒng)治者學(xué)習(xí)治術(shù)的寶典,有較強(qiáng)的針對性和目的性;《尚書》在先秦時期又被各學(xué)派學(xué)者廣為學(xué)習(xí)和引用,因此《尚書》中舜的古帝王形象便廣為傳播而逐漸定型。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由于社會的劇烈變革,導(dǎo)致思想上呈“百家爭鳴”之勢,儒、墨、道、法等各學(xué)派在闡釋自己的哲學(xué)思想、政治立場與道德觀念時,往往引堯舜為例,古圣賢堯舜禹成為他們的代言人。不可否認(rèn)的是,諸子都以舜作為賢明帝王之標(biāo)桿,只是側(cè)重點(diǎn)不同,即根據(jù)自己學(xué)說的需要對舜帝的故事進(jìn)行有意地刪減與取舍。因孔子推崇仁與德等品質(zhì),所以儒家典籍中的舜是行仁修德、品行高尚的道德圣王。《禮記·中庸第三十一》記載:“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圣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nèi)。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盵4]1628孔子主要看重的是“德”,因此舜帝在孔子口中就是擁有仁德的圣王。而孟子更看重的是性善與孝行,《孟子·滕文公上》記載:“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盵5]315由此可看出,孟子借圣王堯舜來宣揚(yáng)自己的“性善論”。此外,在《孟子》中舜被塑造成孝行的典范,孟子對舜的行孝事跡作了很多發(fā)揮,如舜受父母弟弟迫害后仍然以孝事父母,瞽叟殺人舜竊負(fù)而逃,樂而忘天下等等。墨家塑造的舜則是“兼愛非攻,尚賢節(jié)葬”的賢明帝王。墨子主張“兼相愛,交相利”,不應(yīng)有親疏貴賤之別,反對掠奪戰(zhàn)爭,極力推崇舜帝“處大國不攻小國,處大家不亂小家,強(qiáng)不劫弱,眾不暴寡”的仁德。《墨子·尚賢》記載:“得意,賢士不可不舉;不得意,賢士不可不舉。尚欲祖述堯舜禹湯之道,將不可以不尚賢。夫尚賢者,政之本也。”[6]37墨子借堯舜來推廣他的尚賢學(xué)說,將尚賢看作政治之根本。《墨子·節(jié)葬下》記載:“舜西教乎七戎,道死,葬南己之市,衣衾三領(lǐng),谷木之棺,葛以緘之?!盵6]134這里墨子不管舜下葬的史實(shí),為了自己的節(jié)葬思想而對舜帝事跡隨意發(fā)揮。道家提倡帝王清靜無為、順其自然、垂拱而治,因此舜帝偶爾也成為莊子諷刺與批評的對象。如《莊子·外篇·在宥》記載:“昔者黃帝始以仁義攖人之心,堯、舜于是乎股無胈,脛無毛,以養(yǎng)天下之形,愁其五藏以為仁義,矜其血?dú)庖砸?guī)法度。然猶有不勝也,堯于是放讙兜于崇山,投三苗于三峗,流共工于幽都,此不勝天下也?!盵7]273莊子諷刺黃帝、堯舜有那么多作為都沒有治理好天下,不如無為而治。法家則塑造舜為明法度、信德化的帝王?!俄n非子》中多次論及舜,將舜帝作為治國方略的正面形象。《韓非子·奸劫弒臣第十四》記載:“吾以是明仁義愛惠之不足用,而嚴(yán)刑重罰之可以治國也。無棰策之威,銜橛之備,雖造父不能以服馬;無規(guī)矩之法,繩墨之端,雖王爾不能以成方圓;無威嚴(yán)之勢,賞罰之法,雖堯、舜不能以為治?!盵8]105這里韓非子雖承認(rèn)堯舜為賢明帝王,但是意在借堯舜來強(qiáng)調(diào)規(guī)矩與繩墨之法的重要性。但是,《竹書紀(jì)年》則一反前人之論述,不承認(rèn)舜的賢德及堯舜禪讓,為我們描述了一位“暴力型”的舜。如《竹書紀(jì)年》有“舜囚堯,復(fù)偃塞丹朱,使不得父子相見也”[9]6,以及“舜篡堯位,立丹朱城,俄又奪之”[9]7的記載。《竹書紀(jì)年》塑造的舜是一個有野心、有陰謀的政治家。
總之,先秦史籍寫舜帝多偏重于對其帝王形象的描述。尤其是諸子根據(jù)自己的學(xué)說對舜帝事跡隨意發(fā)揮,導(dǎo)致舜帝形象多樣且不顯真實(shí)?!吨駮o(jì)年》中的“暴力型”舜帝更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舜帝形象多元化的有力證據(jù)。
(一)舜帝形象從多元到統(tǒng)一
如前所述,西漢之前的舜帝形象主要有兩個不同版本。一是關(guān)于《尚書》記載的舜的賢德帝王形象,另一個則是《竹書紀(jì)年》中記載的“暴力型”舜帝。到了西漢,“暴力型”舜帝形象逐漸消失,舜形象趨于統(tǒng)一,即賢明帝王形象。這種統(tǒng)一有賴于《史記》對舜帝形象的定型?!妒酚洝分兴吹馁t德帝王形象很鮮明,這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舜帝卓越的治國措施與功績,比如“修五禮”“齊七政”“五歲一巡狩”“任人唯賢”等作為。應(yīng)該指出的是,舜帝治理天下論罪處刑,這是他與其他幾位古帝王不同的地方,也是舜帝賢明的重要表現(xiàn)?!懊髟囈怨Γ嚪杂?。肇十有二州,決川。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撲作教刑,金作贖刑。眚?yàn)?zāi)過,赦;怙終賊,刑”[10]24。體現(xiàn)舜帝賞罰分明,功成則賞賜其車服,功敗則處以刑罰。但是刑罰也是論罪處刑,這是社會從野蠻走向文明的重要體現(xiàn)。張守節(jié)《正義》里對“流宥五刑”有如下解釋:“馬融曰:‘流,放也;宥,寬也。一曰幼少,二曰老耄,三曰蠢愚。五刑,墨、劓、剕、宮、大辟?!装矅疲骸粤鞣胖▽捨逍桃病!嵭疲骸?,一曰弗識,二曰過失,三曰遺忘也?!盵10]28不論哪種解釋都體現(xiàn)了舜的賢明,舜帝治國是德治與法治相結(jié)合的典范。另一方面是舜帝繼位與禪讓所體現(xiàn)出的道德風(fēng)范。司馬遷承認(rèn)堯舜禹禪讓關(guān)系,這從《史記·五帝本紀(jì)》中的“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權(quán)授舜”[10]30,以及《史記·夏本紀(jì)》中的“帝舜薦禹于天,為嗣”[10]82等記載都可以看出來。
對于《史記》舜帝形象的統(tǒng)一,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司馬遷對諸子學(xué)說中舜的資料有所取舍。在《史記·五帝本紀(jì)》的末尾有太史公的“贊”曰:“學(xué)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dú)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傳。余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fēng)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盵10]46張守節(jié)《正義》解釋“其文不雅訓(xùn)”為:“百家之言皆非典雅之訓(xùn),即百家之言不具說服力?!盵10]47不難看出,司馬遷有重視歷史事實(shí)的良好史學(xué)修養(yǎng),基于一些較為可信的文獻(xiàn)記載以及親自實(shí)地考察,對百家雜語加以改正取舍以統(tǒng)一諸子說法,也即《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所說的“厥協(xié)六經(jīng)異傳,整齊百家雜語”[10]3319。因此,在塑造舜帝形象時,司馬遷采取了去粗“求同”的方法,舍棄了那些分歧較多的材料。其次,更重要的是,戰(zhàn)國時期社會環(huán)境相對寬松,諸子百家可以不受官方輿論的限制而自由發(fā)揮學(xué)說,因而出現(xiàn)不同版本的舜帝形象;而漢代是個大一統(tǒng)王朝,“百家爭鳴”的現(xiàn)象消失,尤其是經(jīng)過“文景之治”的休養(yǎng)生息,到了漢武帝時期國力更強(qiáng)盛,大一統(tǒng)之勢日趨明顯。由于大一統(tǒng)政治對思想和輿論的管控加強(qiáng),舜的賢明帝王形象得到強(qiáng)化,從而使舜帝形象從多元走向統(tǒng)一。司馬遷所編修的《史記》,同樣體現(xiàn)出鮮明的大一統(tǒng)意識,他塑造的古圣王形象無不是努力統(tǒng)一天下、賢明盛德的形象,因此“暴力型”舜帝形象逐漸消失。關(guān)于這一點(diǎn),我們可從時間和空間兩方面來考察。時間方面,《史記·五帝本紀(jì)》將黃帝作為五帝之首,是有深刻含義的。黃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結(jié)束混戰(zhàn)完成統(tǒng)一的帝王,而舜帝又是繼黃帝之后以德治治理天下的帝王。司馬遷寫“本紀(jì)”部分記錄帝王事跡,其用意也在于告訴漢室統(tǒng)治者,以武力統(tǒng)一天下和以德治治理天下的必要性??臻g方面,《史記·五帝本紀(jì)》寫舜帝“南撫交阯、北發(fā),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發(fā)、息慎,東長、鳥夷,四海之內(nèi)咸戴帝舜之功”[10]43,以及司馬遷寫《南越列傳》《東越列傳》《西南夷列傳》來記載少數(shù)民族歷史,是把他們當(dāng)作華夏民族的一部分,從地理空間上我們能感受到司馬遷大一統(tǒng)意識。舜以德降服三苗是將三苗作為華夏民族的一部分,由此看出《史記》中的舜是一個以德治治天下的賢明帝王。
總之,《史記》對舜帝形象作了一個大總結(jié),舜帝形象由春秋戰(zhàn)國諸子筆下具有不同風(fēng)格的舜以及《竹書紀(jì)年》中暴力奪權(quán)的舜形象,開始走向統(tǒng)一,又因?yàn)椤妒酚洝返木薮笥绊?,舜帝道德圣王形象也逐漸定型。
(二)舜帝形象從片面單一到真實(shí)豐滿
盡管《尚書》中有大篇幅關(guān)于虞舜的記載,但是跳躍性太大,對舜為帝之前的事情記錄得太少,一開始就寫舜被四岳舉薦繼而稱帝,這僅僅寫了舜的帝王形象。《史記·五帝本紀(jì)》中司馬遷在最后寫“書缺有間矣,其軼乃時時見于他說”[10]46,說明司馬遷認(rèn)為《尚書》有殘缺,記錄的內(nèi)容不完整,而堯舜的事跡在春秋戰(zhàn)國不斷被人發(fā)揮與傳播導(dǎo)致言過其實(shí),即百家之言不雅訓(xùn),因此司馬遷將這些資料集中整理且系統(tǒng)撰寫?!妒酚洝の宓郾炯o(jì)》不同于以往史籍,先將五位古帝王當(dāng)作普通人來寫,有明顯的成長軌跡。《史記·五帝本紀(jì)》寫舜有三個階段即三種形象:平民形象、能臣形象、帝王形象。
在司馬遷筆下,舜首先是個平民,不是一蹴而就地成為帝王。關(guān)于舜的身世背景,《史記·五帝本紀(jì)》中有詳細(xì)記載:“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愛后妻子,常欲殺舜,舜避逃;及有小過,則受罪。順事父及后母與弟,日以篤謹(jǐn),匪有解。舜,冀州之人也。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于壽丘,就時于負(fù)夏。舜父瞽叟頑,母囂,弟象傲,皆欲殺舜。舜順適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殺,不可得;即求,嘗在側(cè)?!盵10]32從中可看出,年少時的舜是漁雷澤陶河濱的平民,經(jīng)常受到家人的迫害,但是仍不失孝慈之心。舜順事父母,使其歡心,但同時也躲避了父母的迫害。太史公將這一過程描述得很詳細(xì),瞽叟縱火焚廩,舜以雨笠自捍而下,以土實(shí)井,舜從旁空出,象與父母共分財物。舜以聰明才智自免厄難,使瞽叟無殺子之愆,象無害兄之罪,不至于奸惡。司馬遷在這里繼承了《孟子》中舜為孝行典范的觀點(diǎn),將舜塑造成大孝子。在帝堯老將求代之際,四岳舉薦人才,因舜年二十以孝聞,遂得以舉用。
其次是能臣形象,《史記·五帝本紀(jì)》記載:“舜年二十以孝聞。三十而帝堯問可用者,四岳咸薦虞舜,曰可。于是堯乃以二女妻舜以觀其內(nèi),使九男與處以觀其外。舜居媯汭,內(nèi)行彌謹(jǐn)?!盵10]33舜以孝聞名,得到帝堯和四岳的賞識,于是堯以二女試舜,觀其理家之道。“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盵10]34舜的良好品德感化眾人,使其所到之處人民都和睦相處。在了解到舜的高尚品行之后,“于是堯乃試舜五典百官,皆治”[10]34。舜在這個時候體現(xiàn)出非凡的帝王之才,如“舜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舉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nèi)平外成?!促e于四門,乃流四兇族,遷于四裔,以御螭魅,于是四門辟,言毋兇人也”[10]35,這些作為都體現(xiàn)了他的治國才能。
最后是“受終于文祖”而踐天子之位,有“修五禮”“齊七政”“五歲一巡狩”“選賢任能”等作為,在上述鋪墊的基礎(chǔ)上自然過渡到帝王形象?!妒酚洝の宓郾炯o(jì)》記載:“舜入于大麓,烈風(fēng)雷雨不迷,堯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堯老,使舜攝行天子政,巡狩。舜得舉用事二十年,而堯使攝政。攝政八年而堯崩。三年喪畢,讓丹朱,天下歸舜。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龍、倕、益、彭祖自堯時而皆舉用,未有分職。”[10]38從中我們得知在堯之時,禹、皋陶等人分工職責(zé)不明。堯崩之后,天下歸舜,舜則根據(jù)每個人的特點(diǎn)命以不同的職位。“此二十二人咸成厥功:皋陶為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實(shí);伯夷主禮,上下咸讓;垂主工師,百工致功;益主虞,山澤辟;棄主稷,百谷時茂……四海之內(nèi)咸戴帝舜之功。于是禹乃興九招之樂,致異物,鳳皇來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盵10]43禹與皋陶等22人各司其職,使四海之內(nèi)成祥和之狀,咸戴帝舜之功。司馬遷高度評價虞舜在我國歷史上的地位,“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不僅如此,司馬遷寫盡舜的一生,為我們交代了舜帝的大致軌跡與最后崩葬地:“舜年二十以孝聞,年三十堯舉之,年五十?dāng)z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堯崩,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盵10]44舜帝禪讓禹之后巡狩方國,體察民情,最后老死道中。
總之,先秦史籍主要記載了舜的帝王作為,而司馬遷筆下的舜從出生、成長、老去都有記述,他塑造的舜形象不再是單一片面的舜帝,而有明顯、詳盡的成長軌跡與故事經(jīng)歷。
《史記》中舜的帝王形象,除了上述特征,還與作者的天命觀有關(guān)。司馬遷生活在漢代“天人合一”思想盛行的年代,“天人合一”的內(nèi)涵之一為天命觀思想,即上天支配人的活動,人是執(zhí)行上天命令者?!妒酚洝分幸膊幻馐艿綕h代天命觀的影響,這一思想在《史記》中多處都有體現(xiàn),很多歷史人物往往在窮途末路之際叩問上蒼,將自己的種種不幸與失敗歸結(jié)于上天的懲罰。俗言“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史記·李將軍列傳》中李廣自說一生中最大的錯誤就是殺了誘降的羌族800人,這不義之舉導(dǎo)致上天懲罰而不得封侯。李廣在自殺前又說:“廣結(jié)發(fā)與匈奴大小七十余戰(zhàn),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廣部行回遠(yuǎn),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余矣,終不能復(fù)對刀筆之吏。”[10]2876李廣認(rèn)為他與匈奴大大小小七十余戰(zhàn),最后竟能迷路,這都是上天在懲罰他。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jì)》的論贊里說:“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shù)。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guān)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yè),欲以力征經(jīng)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zé),過矣。”[10]338-339太史公的評價是公道的,他既肯定項羽起兵滅秦的功績;同時又評價項羽的失敗是由于“羽背關(guān)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的不義之舉而導(dǎo)致上天對他的懲罰。從這兩個人物的事例可看出司馬遷天命因果的敘事模式。
同樣,司馬遷在敘述舜的事跡時不可避免地表現(xiàn)出天命觀思想,如《史記·五帝本紀(jì)》中記載:“堯使舜入山林川澤,暴風(fēng)雷雨,舜行不迷。堯以為圣……于是帝堯老,命舜攝行天子之政,以觀天命?!盵10]22從上述兩句可看出司馬遷受天命觀思想的影響夸大了舜烈風(fēng)雷雨不迷的事實(shí),同時把堯禪讓舜看作是上天的意志。另外,從“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攝行天子之政,薦之于天”[10]30,可看出在堯舜禹時代乃至西漢,上天在人們心目中的重要性。
《史記》內(nèi)容的補(bǔ)充者,西漢元成年間博士褚少孫也繼承了司馬遷的天命觀?!妒酚洝と辣怼防镉涊d:“張夫子問褚先生:‘《詩》言契、后稷皆無父而生。今案諸傳記咸言有父,父皆黃帝子也,得無與《詩》謬乎?’褚先生曰:‘不然,詩言契生于卵,后稷人跡者,欲見其有天命精誠之意耳?!烀y言,非圣人莫能見。舜、禹、契、后稷皆黃帝子孫也。黃帝策天命而治天下,德澤深后世,故其子孫皆復(fù)立為天子,是天之報有德也。人不知,以為氾從布衣匹夫起耳。夫布衣匹夫安能無故而起王天下乎?其有天命然。’”[10]505-506褚少孫認(rèn)為黃帝的子孫舜能夠成為帝王,是因?yàn)樯咸旎貓簏S帝恩澤所致。由此看出,褚少孫也有濃厚的天命觀與宿命論。
但是,司馬遷的天命觀絕非悲觀主義,而與儒家思想及大一統(tǒng)思想緊密相關(guān)。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推崇“仁愛待人”,其核心是“仁與德”。司馬遷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因此在《五帝本紀(jì)》中描述五位帝王時更多講述他們的積極態(tài)度與作為,如舜帝修五禮、齊七政、五歲一巡狩、流共工、放驩兜、遷三苗等作為,以至于四罪而天下咸服。此外,《史記·五帝本紀(jì)》中還記載:“堯崩,三年之喪畢,舜讓辟丹朱于南河之南。諸侯朝覲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獄訟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丹朱而謳歌舜?!盵10]30從上述“四罪而天下咸服”和“ 諸侯朝覲者不之丹朱而之舜”可看出司馬遷的天命觀并非悲觀主義,而把帝王的仁德與治國之策作為衡量功績的重要條件。換言之,虞舜繼承堯之帝位不僅是天意,更是民心所向。
綜前所述,《史記》之前關(guān)于舜的史料記載大都比較片面單一,僅僅側(cè)重舜的某一個方面,導(dǎo)致舜的整體形象有所缺失?!妒酚洝分兴茉斓乃聪鄬Ρ容^完整,平民、臣子、帝王,生動鮮活的人物舜躍然紙上。舜帝形象從片面單一走向真實(shí)豐滿。當(dāng)然舜帝人物塑造時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天命觀思想以及儒家思想的影響。
[1] 岳慧,尚園園.《渭南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司馬遷與《史記》研究”欄目評述(2001—2012年)——紀(jì)念“司馬遷與《史紀(jì)》研究”欄目開辦100期[J].渭南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13,(10):55-59.
[2]顧頡剛.顧頡剛古史論文集:第二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8.
[3]尚書正義[M].[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dá),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4][清]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
[5][清]焦循.孟子正義[M]. 沈文倬,點(diǎn)校.北京:中華書局,1987.
[6]譚家健,孫中原.墨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9.
[7]陳鼓應(yīng).莊子今注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1983.
[8][清]王先慎.韓非子集解[M]. 鐘哲,點(diǎn)校.北京:中華書局,2013.
[9]范祥雍.古本竹書紀(jì)年輯校訂補(bǔ)[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0] [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責(zé)任編輯梁紅仙】
Emperor Shun’s Image in Historical Records
ZHANG Dan, JIANG Bo
(Department of History,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411105, China)
Emperor Shun is an important figure from the legend era to the era of civilization in China. About Emperor Shun’s historical records before the Han Dynasty can be seen mainly in Shang Shu, some scholar’s writings and Zhu Shu Ji Nian, and Emperor Shun’s image is complex. But in Historical Records, the Emperor Shun’s image becomes consistent, and the content changes from one-sided and single to real and full. Emperor Shun in Historical Records is a sage king and he has obvious growth track, but the Shun Emperor’s image in Historical Records is affected by the Heavenly Order Conception.
Historical Records; Shun; emperor’s image
K207
A
1009-5128(2016)17-0023-05
2016-06-16
張丹(1993—),女,山西運(yùn)城人,湘潭大學(xué)歷史系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秦漢史研究;蔣波(1979—),男,湖南雙牌人,湘潭大學(xué)歷史系講師,歷史學(xué)博士,主要從事秦漢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