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洋洋
摘 要:本篇論文針對王力的《古代漢語》(第二冊)附錄二的“漢字部首舉例”(636-676頁),王力先生采用了部首分析的方法,舉出了漢字的二十一類部首,通過對其古文字字形,同時用許慎的《說文解字》加以驗證,所選擇的字比較有代表性,來加以分析和闡釋,但是這里也不乏有其闡述不清晰、混淆、片面或是不正確的說解,筆者在此基礎上加以分析和補充,望能清晰闡明,還原字的本真。
關鍵詞:于省吾;以形為主;說文解字;王力;訛變
一、肉部之類
(一)胡,本義是牛脖子下垂的肉,引申為獸類脖子的垂肉,所以從肉。按:《說文》:“胡,牛顄垂也。從肉、古聲?!逼浔玖x《說文》已經(jīng)明確“牛顄垂”(牛下垂下來的部分)。泛指獸頜下垂肉,本為形聲字。
(二)骨字本身就是從冎(guǎ剮),從肉。段玉裁說去肉為冎(《說文》:“冎,剔人肉置其骨也?!保?,在肉中為骨。按:《說文》:“骨,肉之覆也。從冎有肉。”甲骨文和早期金文象骨架相支撐形,隸定為“冎”,其后加意符“肉”為“骨”,戰(zhàn)國文字“冎”形橫筆或作復筆,上部或訛為宀形?!墩f文》釋為“從冎有肉”不確。
二、手部之類
(一)抑,本義是用手按低。《老子》:“高者抑之,下者舉之?!薄墩f文》抑在印部,是字的俗體。按:《說文》:“抑,執(zhí)按也。俗從手。”甲骨文、金文字形象從爪(或又)在人上按抑之,當是抑的古文,印、(抑)為左右反文,甲骨文左右倒反無別,故多數(shù)學者多主二者為一字,印、為會意,抑為形聲字。
(二)承,本義是雙手捧著或接受。篆文作,從手,從卪(jié),從廾(gǒng)。《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承飲而進獻?!保ǘ抛ⅲ骸俺酗嫞钣x?!保┌矗骸墩f文》:“承,奉也,受也。從手從卩從廾?!奔坠俏膹霓贸汹?,象兩手捧一人之形,奉之意也。西漢以后廾形下又疊加意符“手”,舊或誤合丞、承二意為一,不可從也。張桂光在《古文字的形體訛變》中提到了這個字,承的甲骨文是用雙手把陷在井里的人拯救出來的形象,是拯的本字,后來由于形體抄寫的訛誤,跪著的人腿便訛作山峰了,已經(jīng)失去了其字的本義,誤析字形。本為會意后加“手”形可視為形聲。
(三)叔,本義是拾?!对娊?jīng)·豳風·七月》:“九月叔苴?!卑矗骸墩f文》“叔,拾也,從又尗聲。汝南名收芋為叔”,叔字甲骨文我們未見,但是我們可以根據(jù)“督”字可以大概看到甲骨文中叔字的原形,在觀察金文中的叔字,郭沫若在《金文叢考—釋叔》一文中認為:“叔的本義是拾芋?!保辉诠盼淖肿中沃?,似乎無法表示“芋”這個字的含義。
也是沒有根據(jù)的?!保恢旆计栽凇兑笾芙鹞尼寘?叔》中以為:“叔象手從土中拔出木戈之形,故引申為收拾之意?!?;裘錫圭在《古文字論集—釋柲》以為:“甲骨文‘叔字或於‘戈下加‘土,以戈掘地之意更為明顯。季旭聲在《說文新証》中贊成裘老先生的說法,:“金文“叔”從又持戈,小點象土,故本義為以木樁插土?!比~玉英在《談談音與飾筆》中指出:
“‘叔字形本是從戈從又,后來加了幾個飾點,后來人們就把幾個飾點固定為三個,并隸定為“小”字,最后理解為從又尗聲的形聲字來。”筆者認為季先生的觀點較準確。從其字形來看,象以戈插土,因為在早期農(nóng)業(yè)社會,生產(chǎn)工具都特別落后,如果沒有牛等牲畜的作用,只能靠人力來耕種,以木樁插土,然后放種子于土中,很適合當時的農(nóng)業(yè)條件。
(四)取,本義是拿,拿來用?!墩撜Z·陽貨》:“取瑟而歌?!薄睹献印じ孀由稀罚骸吧狒~而取熊掌者也?!卑矗骸墩f文》:“取,捕取也。從又、從耳。”甲骨文從又取耳,《說文》引《周禮》、《司馬法》,表示古代戰(zhàn)勝敵人,割取首級謂之“聝”其后改取左耳謂之“聝”,“取”字所以從又取耳。故為會意字。
(五)受,本義是接過來?!笆堋弊帧墩f文》入(biào)部,甲骨文受作,這是一人的手拿著東西交給另一人的手,中間是舟字,舟不是船,而是盛物器。按:《說文》:“受,相付也。從 ,舟省聲?!奔拘駮N認為“段玉裁以為:‘概許必有所受之確實不確,但舟形甚大,似不可能以只手授受。疑‘受字本為登舟授手,人登舟時重心不穩(wěn),授手他人,以便攙扶耳,后引申為物之授受。”在陳初生的《金文常用字典》中,記載:“李孝定認為舟乃是槃的古文,從,從凡(槃),會相付、授受之意?!惫P者認為前者較合理些,舟在早期是很普通的交通工具,較合常理,古文字音義互訓。故會意兼形聲字
(六)放,字本義是逐,最初也可能與鞭打有關?!墩f文》另立放部。按:《說文》:“放,逐也。
從攴,方聲。”根據(jù)古文字字形,從攴,與鞭打有關,懷疑應該是用棍棒驅(qū)逐之意,該是會意兼形聲字,《說文》釋為形聲似不確。
三、結(jié)語
此篇論文是對王力《古代漢語》(第二冊)附錄二中“漢字部首舉例”中第四、五類(肉部、手部)部首的部分分析,筆者根據(jù)甲骨文、金文和小篆等的分析來確定了字的本義及其使用范圍,望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陳初生.金文常用字典[M].陜西人民出版社,2004:794-795.
[2]徐中舒.怎樣研究中國古代文字,古文字研究[M].中華書局,1986(15):2-3.
[3]季旭昇.說文新証[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4]董蓮池.古文字無傾頭“夭”字說,古文字研究[M].中華書局,2006(26)491-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