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亞梅 阮志穩(wěn) 郭麗琴
【摘要】 目的 分析不同劑量丙種球蛋白治療小兒川崎病的臨床效果, 探討最佳治療劑量。方法 94例小兒川崎病患兒, 隨機分為對照組(常規(guī)劑量丙種球蛋白治療)與觀察組(大劑量丙種球蛋白治療), 各47例。比較兩組的臨床效果。結果 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3.62%, 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0.85%;觀察組的冠狀動脈損害發(fā)生率為8.51%, 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3.40%;組間對比,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9.06、10.25, P<0.05)。觀察組的黏膜充血、皮疹及手足皮膚癥狀消退時間分別為(2.33±1.08)、(2.12±2.54)、(2.59±0.94)d, 均顯著短于對照組的(4.42±1.23)、(3.09±2.15)、(4.32±1.43)d, 組間對比,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9.69、8.83、11.95, P<0.05)。結論 大劑量丙種球蛋白治療小兒川崎病的效果更為確切, 與常規(guī)劑量相比更有利于患兒的血糖控制, 安全可靠, 具有臨床推廣應用的意義與價值。
【關鍵詞】 不同劑量;丙種球蛋白;小兒川崎?。慌R床療效
川崎病是臨床兒科中發(fā)病率偏高的全身性血管炎性疾病, 發(fā)病原因尚不明確, 臨床特征以急性發(fā)熱出疹為主?;純喊l(fā)病后普遍表現(xiàn)出手足部位皮膚水腫、口腔內有較大面積的黏膜充血, 部分患兒甚至伴隨有冠狀動脈病變, 若未及時處理可能引起更為嚴重的心血管病變而危及生命[1]。本研究通過隨機對照試驗, 分析不同劑量丙種球蛋白治療小兒川崎病的臨床效果, 研究最佳治療劑量, 為臨床工作提供參考,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納入2012年3月~ 2015年2月于本院接受治療的川崎病患兒94例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 均符合小兒川崎病的臨床診斷標準[2], 無誤診病例。按照完全隨機數(shù)表方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47例。觀察組中男25例, 女22例, 年齡3~ 9歲, 平均年齡(5.29±1.03)歲, 平均就診時間(5.47±1.33)d;對照組中男27例, 女20例, 年齡4~ 10歲, 平均年齡(5.68±1.73)歲, 平均就診時間(5.72±1.65)d。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本次入選患兒家屬均對本研究內容充分知情, 且均在征求家屬同意后納入研究, 符合倫理學要求。
1. 2 治療方法 兩組患兒均予以阿司匹林90 mg/(kg·d)治療, 同時根據患兒癥狀進行對癥處理。對照組按照常規(guī)劑量予以丙種球蛋白(商品名:博欣, 江西博雅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S19993011)治療, 0.4 g/(kg·d)。觀察組給予大劑量相同類型丙種球蛋白治療, 2 g/kg, 確保給藥濃度為20%, 在8~9 h內完成輸液。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觀察比較兩組的冠脈損害發(fā)生率、各臨床癥狀的消退時間及臨床療效。臨床療效判定標準[3]:患兒的臨床癥狀與各項體征均基本改善為顯效;臨床體征改善>50%為有效;治療前后患兒的臨床癥狀與各項體征無顯著變化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療效與冠狀動脈損害發(fā)生率對比 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觀察組的冠狀動脈損傷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 組間對比,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癥狀消退時間對比 觀察組的黏膜充血、皮疹以及手足皮膚癥狀消退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 組間對比,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上世紀70年代小兒川崎病被首次提出[4], 導致川崎病的原因仍不甚明確。由于小兒川崎病的危險性較高, 存在心血管病變風險, 對該病進行有效治療一直備受關注[5]。本次的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兒在接受大劑量丙種球蛋白治療后, 其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觀察組的黏膜充血、皮疹與手足皮膚癥狀消退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 且觀察組的冠狀動脈病變率也較對照組有明顯下降, 各指標的組間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證實大劑量丙種球蛋白治療小兒川崎病的效果更為確切。
目前已知的療法中, 將丙種球蛋白與抗生素聯(lián)合療法是治療小兒川崎病的首選療法。丙種球蛋白治療小兒川崎病的作用機制:本質為抗體能夠發(fā)揮抑制作用, 使患兒的內皮細胞抑制狀態(tài)得到解除, 還能對血管內皮細胞與血液內部的單核細胞等產生作用, 切斷受體之間的免疫作用, 促進受體產生與活化, 從而進一步降低對血管產生的損傷而達到治療效果。已有臨床文獻認為療效和丙種球蛋白用量間存在密切相關性, 本研究也顯示大劑量丙種球蛋白在小兒川崎病治療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綜上所述, 大劑量丙種球蛋白治療小兒川崎病的效果更為確切, 與常規(guī)劑量相比更有利于患兒的血糖控制, 安全可靠, 具有臨床推廣應用的意義與價值。
參考文獻
[1] 李渝華, 郭梅.不同劑量丙種球蛋白治療小兒川崎病的療效觀察.重慶醫(yī)學, 2014, 12(11):1368-1369.
[2] 張根, 李新萍, 常麗, 等.不同劑量丙種球蛋白聯(lián)合阿司匹林治療小兒川崎病的療效分析.臨床薈萃, 2015, 21(5):572-574.
[3] 吳琴.不同劑量丙種球蛋白治療小兒川崎病對比分析.基層醫(yī)學論壇, 2014, 13(22):2938-2939.
[4] 劉仁頌, 黃勝奇, 曾俊峰, 等.不同劑量丙種球蛋白治療小兒川崎病的臨床療效.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 2015, 8(1):109-110.
[5] 胡淑華.丙種球蛋白輔助治療小兒川崎病的療效觀察.中國醫(yī)藥導刊, 2011, 13(4):619-620.
[收稿日期:2015-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