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非物質文化遺產代際傳承中青年的職業(yè)觀

      2016-03-19 01:28:31鐘福民
      當代青年研究 2016年6期
      關鍵詞:境況父輩山歌

      鐘福民

      非物質文化遺產代際傳承中青年的職業(yè)觀

      鐘福民

      (贛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當前,不少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年事已高,其技藝面臨著代際傳承的問題。作為傳承人子女的青年人,對父輩的職業(yè)是否熱愛關系到技藝的傳承。作為傳承人子女的青年人,其職業(yè)觀構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微觀生態(tài)。未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fā)展,需要培養(yǎng)傳承人及其青年子女自信的職業(yè)觀。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子女;青年;微觀生態(tài);職業(yè)自信

      當代社會出現(xiàn)了越來越多的新職業(yè),人們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途徑越來越多樣,一些傳統(tǒng)職業(yè)也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而逐漸淡出或轉型。與此同時,代際之間的職業(yè)評價也不盡相同,甚至表現(xiàn)出顯著的差異。長期以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群體傳承,如禮俗儀式、歲時節(jié)令、社祭廟會等;二是傳承人傳承,如表演藝術、手工技藝等。不少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作為人們謀生的職業(yè)而存在的,傳承人及其前輩為了在職業(yè)生涯中贏得顧客或雇主的認可,練就了高超的技藝。在這一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中,家庭或家族起了重要作用。如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已進入老齡化時期。從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來看,226名傳承人中大部分年齡都在60歲以上,[1]傳承人已普遍“高齡化”。盡管我們大力倡導傳承人要以開闊的胸襟和開放的意識,擴大帶徒傳藝的范圍,超越技藝傳承僅限于家庭和家族內的狹隘做法,但家庭和家族仍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極為重要的紐帶。作為傳承人子女的青年人,他們相對于其他同齡人,對于傳承人的技藝有更多的接觸,也有更多的體悟??梢哉f,傳承人子女繼承傳承人的職業(yè)具有顯著的優(yōu)勢和條件。因而,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際傳承中,作為傳承人子女的青年人,是最值得期待也是最需要關注的主體。

      一、從年老的傳承人到年輕的傳承人子女

      傳統(tǒng)時期,人們懷有“家有良田萬頃,不如有薄技在身”的職業(yè)信念,不少人通過學技藝來謀生。在鄉(xiāng)村,人們叫靠技藝謀生的職業(yè)為“做手藝”。做手藝是農民在務農之外的另一種重要的謀生方式。其實,很多傳承人本身就是農民。在職業(yè)選擇不多的時代,相對于沒有手藝的農民,傳承人有更好的經濟效益,因而有較強的職業(yè)優(yōu)越感。

      時至今日,隨著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農民進城務工日益普遍,農民務工的收入高于種地的收入,也高于仍在農村做手藝的傳承人的收入,傳承人原有的經濟優(yōu)勢與職業(yè)優(yōu)越感逐漸喪失。因而,不少傳承人放棄了自己從事多年的職業(yè),改做他行,加入了城市打工者的行列。不僅如此,由于不少傳承人年事已高,其技藝已到了代際交接的時期。隨著當今職業(yè)日益豐富,人們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途徑越來越多樣,加之要學好一門傳統(tǒng)技藝需要下苦功夫,難度高、強度大、耗時多,導致愿意學傳統(tǒng)技藝的青年人越來越少,傳承人的技藝面臨著失傳的問題。

      在傳承人的家庭里,傳承人的職業(yè)極大地影響了家人的生活,特別是對其子女有著深刻的濡染作用。傳承人子女在成長過程中常常目睹父輩從業(yè)的場景,父輩做手藝的辛勞,做手藝的成就感,以及對于手藝的種種評價和看法,都會深刻地影響他們。一些傳承人青年子女之所以告別了父輩的職業(yè),是因為看到了父輩從業(yè)的艱辛;而另一些傳承人青年子女繼承了父輩的職業(yè),是源于對父輩技藝的興趣和熱愛??梢哉f,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結局,相當程度上取決于傳承人青年子女的職業(yè)觀。

      二、不同家庭的傳承境況與青年人的職業(yè)觀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代社會的嬗變,突出地表現(xiàn)在代際傳承中的種種問題與癥候。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既關系到民族文化的延續(xù),也關系到具體家庭的生活,特別是作為人們謀生的手工技藝,與家庭生活更為密切。正如有學者所說:“傳統(tǒng)手藝不只是代代傳習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是一個關聯(lián)著文化、經濟與社會發(fā)展的重要的著力點。”[2]在傳承人家庭中,既有傳承人對家庭成員的熏陶,也有家庭成員對傳承人的影響。家庭成員對傳承人職業(yè)的認可、尊重與熱愛,將給予傳承人以信心;而家庭成員對傳承人職業(yè)的漠視或輕視,也會給傳承人帶來消極的影響。家庭成員對傳承人職業(yè)的態(tài)度與看法,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極為重要的微觀生態(tài)。作為傳承人子女的青年人,其職業(yè)觀主要表現(xiàn)為對父輩的職業(yè)是否熱愛,對父輩的職業(yè)價值是否認可,對父輩的職業(yè)是否愿意繼承等。筆者對江西贛南地區(qū)一些代表性傳承人家庭進行了田野調查,發(fā)現(xiàn)在不同的家庭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出現(xiàn)了種種不同的傳承境況。這種種不同的傳承境況,反映了傳承人子女不同的職業(yè)觀。

      第一種境況是作為傳承人子女的青年人,長期受父輩職業(yè)的影響,熱愛父輩的職業(yè),并順理成章地成為這一職業(yè)的繼承者。傳承人子女不但繼承了傳承人的技藝,連同他的禁忌、規(guī)矩和操守等也一并習得。這種境況可以稱之為“直接繼承型”。如在贛南的興國縣,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興國山歌。如今,這種民間藝術在田間地頭集體娛樂的傳承方式幾乎消失,而以個人職業(yè)的傳承方式依然存在,特別是以“跳覡”為職業(yè)的“覡公”傳承仍然普遍。興國山歌的流傳與跳覡習俗密切相關。興國山歌云:“唐時起,宋時興,唐宋跳覡到如今。”興國的“覡公”屬于道教的閭山教派。所謂“跳覡”,就是因幼兒身體虛弱,病魔纏身,于是請“覡公”避邪消災的一種儀式。在跳覡儀式中,覡公穿插演唱相應的山歌。跳覡儀式保留了大量的傳統(tǒng)興國山歌。“正是由于覡公師傅積累了大量傳統(tǒng)的興國山歌,逐漸成為興國山歌的代言人,使山歌的表演在今天的興國鄉(xiāng)村社會依然具有相當?shù)娜罕娀A。”[3]其中,徐盛久是鄉(xiāng)間有名的“覡公師傅”,也是興國山歌代表性傳承人。如今,他的兒子已是青年,不但學會了山歌演唱技巧,而且學會了全套“跳覡”功夫,成了一名能獨當一面的“覡公師傅”。這種境況說明,傳承人子女從父輩那里繼承的不單有技藝,還有種種相關的從業(yè)觀念和文化心理。

      第二種境況是作為傳承人子女的青年人,繼承了父輩的職業(yè),卻不囿于父輩的從業(yè)方式,而是積極地改革和創(chuàng)新,以適應新時代的要求。這種境況可以稱之為“開拓繼承型”。如贛南于都縣有著名的嗩吶“公婆吹”。這一表演藝術已被列入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肮糯怠钡臉菲髦饕獮椤肮薄捌拧眱芍顓?。演奏時,“公”嗩吶音色高亢嘹亮,“婆”嗩吶音色婉轉優(yōu)美,一高一低,相得益彰,極富特色。人們在舉辦紅白喜事時,都會請吹“公婆吹”的師傅來表演。劉有生是一位以“公婆吹”為職業(yè)的師傅,也是“公婆吹”的代表性傳承人?,F(xiàn)在,他的兒子已長大成人,不僅繼承了他的職業(yè),而且在村里建立了“公婆吹”培訓基地,免費為村民培訓,也為中小學生免費傳授技藝。在這種家庭中,傳承人子女以更加開闊的視野和更具前瞻性的眼光看待父輩的職業(yè),擴展了技藝傳承的范圍和途徑,使父輩的技藝獲得了新的生命力。

      第三種境況是作為傳承人子女的青年人,雖然沒有直接繼承父輩的職業(yè),卻從事了與父輩相關的職業(yè),父輩的職業(yè)或隱或顯地影響著自己的職業(yè)。這種境況可以稱之為“間接影響型”。在這種境況中,傳承人子女對父輩的技藝往往有一定的了解,并表現(xiàn)出對父輩職業(yè)的尊重。如在贛南石城縣,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石城硯制作工藝,代表性傳承人是賴德廉。他的兒子并沒有繼承石城硯制作的職業(yè),而是從事了木雕制作的職業(yè),并認為父親制作硯臺的經驗和技藝,對自己的木雕制作很有幫助。

      第四種境況是作為傳承人子女的青年人,因為有新的志趣而改做他行,徹底告別了父輩的職業(yè)。這種境況可以稱之為“傳承斷裂型”。在有些傳承人家庭,傳承人子女與傳承人對于傳統(tǒng)技藝的看法,表現(xiàn)出很大差異,有時甚至產生尖銳的矛盾。如贛縣田村的燈彩制作工藝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代表性傳承人劉盛涵,盡管多次動員其子女學習他的技藝,然而其眾多子女中,沒有一個愿意繼承他的職業(yè),而是選擇了外出打工,從而導致了他的燈彩制作技藝面臨失傳的困境。一些傳承人子女對父輩的職業(yè)缺乏認同感,認為父輩的職業(yè)不合時宜,不但目前經濟效益不理想,而且未來也不會有發(fā)展前途,因而自己得選擇其他的職業(yè)。筆者在田野調查中發(fā)現(xiàn),不少傳承人看到自己的技藝將要失傳,青年子女不愿繼承自己的職業(yè)卻有更好的經濟收入時,表現(xiàn)出矛盾而復雜的心態(tài)。

      三、影響傳承人青年子女職業(yè)觀的因素

      一個人從事某種職業(yè),往往是建立在特定的職業(yè)評價基礎之上。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子女的青年人,是否愿意繼承父輩的職業(yè),既有現(xiàn)實生計的考慮,也有父輩職業(yè)情感的影響。當然,還有個人志趣等方面的原因。這就是說,傳承人子女職業(yè)觀的形成,涉及社會、家庭及個體自身等多方面因素。

      一是傳承人的生存境況,和為家人提供的生活條件,對傳承人子女的職業(yè)觀產生深刻影響。父輩的職業(yè)是青年子女職業(yè)選擇的重要“鏡像”。如果父輩的職業(yè)能為家人提供的生活比較富裕,則有可能促使青年子女繼承其職業(yè)。倘若父輩的職業(yè)為家人提供的生活比較貧困,則極有可能讓子女逃離其職業(yè)。

      二是傳承人在長期的職業(yè)生涯中形成的職業(yè)評價,對青年子女的職業(yè)選擇具有引領性的影響。父母是子女最好的老師,這話其實也適合于職業(yè)領域。傳承人做手藝的辛勞,做手藝的成就感,以及做手藝的種種感悟,總會以有形和無形的方式影響著子女。一些傳承人子女之所以沒有繼承父輩的手藝,是因為經常聽到父輩說做手藝太辛苦;而另一些傳承人子女之所以樂意學習父輩的手藝,是因為受父輩深厚職業(yè)情感的感染。在青年子女的心目中,父輩對職業(yè)的看法和評價具有不可忽視的導向性。

      三是可比較的經濟效益對傳承人子女職業(yè)選擇的影響。傳統(tǒng)時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因為有一身技藝,所以比一般的農民有更好的經濟收入,師傅的身份優(yōu)越于農民的身份。在當前的城市化進程中,進城務工的農民往往比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有更顯著的經濟效益。這種境況使得不少傳承人的子女寧愿選擇外出務工,也不愿留在家鄉(xiāng)繼承父輩的職業(yè)?!斑@種情況可以稱之為因社會生產方式轉變帶動生活水平的提高,影響了就業(yè)選擇,從而影響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盵4]。

      四是嘗試新的職業(yè)以體驗新的生活方式是傳承人青年子女職業(yè)選擇中的動力性因素。選擇一種職業(yè)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青年子女在經年累月中,對父輩的職業(yè)及其生活方式太過熟悉,已不再有新鮮感,便想體驗新的生活方式,因而,就可能不會繼承父輩的職業(yè),而選擇其他的職業(yè)。

      當然,作為傳承人子女的青年,其知識、視野等也對其職業(yè)觀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如今,傳承人子女與其他青年人一樣,受到越來越好的教育,可以輕松便捷地獲取各種職業(yè)資訊,極大地開闊了眼界,從而對于父輩的技藝有了更具前瞻性的看法。特別是近年來,媒體有越來越普遍的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資訊的傳播,學校有越來越深入的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知識的教育,這些資訊和知識有效地增強了作為傳承人子女的青年人的文化自覺,從而對父輩的技藝和職業(yè)更為關注,也更為珍視。

      四、培養(yǎng)傳承人及其青年子女自信的職業(yè)觀

      當代社會的轉型,鮮明表現(xiàn)在社會職業(yè)的嬗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職業(yè),在當代社會的地位和功能已發(fā)生很大的變化,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傳承人自己及其子女的職業(yè)觀。筆者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傳承人對自己從事的職業(yè)評價較低,不少傳承人不希望自己的子女繼承自己的職業(yè),而是希望他們能好好讀書,有更輕松更賺錢的職業(yè),只有在子女實在不愿讀書的情況下,才會考慮讓其繼承自己的技藝,以作為謀生的職業(yè)。正因為如此,目前繼承父輩技藝的青年人,多為學歷較低者。傳承人職業(yè)觀的形成,顯然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既有歷史性的原因,即在中國歷史上,作為“百工”的手藝人社會地位一直較為低下;也有現(xiàn)實性的原因,即傳承人對自己職業(yè)的辛苦有刻骨的體驗。此外,傳承人由于長期從事這一職業(yè)而產生的職業(yè)厭倦感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傳承人不希望自己的子女經受做手藝的辛苦,而希望他們“更有出息”,有更好的職業(yè)和更高的社會地位。

      技藝傳承的前提是從藝主體的不斷接替。傳承人的職業(yè)觀深刻地影響其青年子女的職業(yè)觀,而其青年子女的職業(yè)觀又直接關系到技藝的傳承。盡管傳承人的技藝,也可能由其他的青年人來學習和傳承,但是相對于其他同齡人,傳承人子女對父輩技藝有更多的體悟,特別是對其技藝的精髓有更深刻的把握。畢竟作為傳承人子女的青年人,對父輩的手藝有更長久的接觸。如果傳承人子女轉向了其他職業(yè),那么傳承人的技藝將大大增加了失傳的可能。因而,為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順利的代際傳承,亟須培養(yǎng)傳承人及其青年子女自信的職業(yè)觀。培養(yǎng)傳承人及其青年子女自信的職業(yè)觀,并不是靠抽象的說教和空洞的宣傳可以實現(xiàn)的,而是需要切實的舉措,既要幫助他們改善生活,提升幸福指數(shù),也要培育他們的職業(yè)認同感,增強他們的文化自覺。這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tǒng)工程,需要各種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比如金融部門和勞動部門應該為傳承人特色技藝的產業(yè)化發(fā)展提供資金支持和政策支持;地方政府在促進旅游產業(yè)發(fā)展中,應將當?shù)胤俏镔|文化遺產納入其中,使傳承人家庭受益;文化部門在促進文化遺產保護時,要給予傳承人家庭更多的榮譽,讓傳承人的家庭成員感受到充分的自豪感;媒體要營造良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氛圍,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觀念深入人心;學校要鼓勵傳承人子女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去傳承和發(fā)展父輩的技藝,等等。培養(yǎng)傳承人及其青年子女自信的職業(yè)觀這一社會系統(tǒng)工程的推進,不僅有助于傳承人及其青年子女獲得技藝傳承的精神動力,而且可以激發(fā)社會各界主動參與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在深層次上改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文化生態(tài)和政策生態(tài)。

      “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本?!保?]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不僅傳承人是關鍵的,而且作為傳承人子女的青年人也是重要的。這就是說,傳承人、傳承人子女乃至所有家庭成員都是不可或缺的傳承主體。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職業(yè),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職業(yè)觀。作為傳承人子女的青年人,作為最值得期待的傳承力量,盡管他們的職業(yè)觀受到父輩深刻的影響,但他們趨于文化自覺的職業(yè)觀,正越來越普遍地“反哺”其父輩。在人們的價值取向和職業(yè)選擇日益多元的背景下,社會各界有責任幫助和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及其青年子女,讓他們更有尊嚴地生活,培養(yǎng)他們自信的職業(yè)觀,讓盡可能多的傳承人家庭實現(xiàn)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持續(xù)的代際傳承。

      [1]王文章. 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 274.

      [2]潘魯生. 手藝農村手藝調研[M]. 深圳:海天出版社,2011: 32.

      [3]曉春、王維娜、揭英麗. 客家山歌的當代傳播與影響[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95.

      [4]張仲謀.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研究[C].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 55.

      [5]馮驥才.靈魂不能下跪——馮驥才文化遺產思想學術論集[C]. 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7: 44.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Young People between Generations

      Zhong Fumin
      (College of Fine Arts,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

      Currently, man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orareelder and their skills are facing the problem of intergenerational inheritance. As the offspring of inheritor, the love of the career of elder generation is related to art heritage and the professional view constitutes the micro ecology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t needs to develop the confident professional view for the offspring of inheritor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futur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Offspring of Inheritor; Young People; the Micro Ecology; Professional Confidence

      D432.7

      A

      1006-1789(2016)06-0037-04

      責任編輯 曾燕波

      2016-04-07

      鐘福民,贛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民間藝術、民俗文化。

      猜你喜歡
      境況父輩山歌
      等待和希望
      讀者(2022年24期)2023-01-21 04:01:57
      山歌還要妹起頭
      《我和我的父輩》觀后感
      山歌
      黃河之聲(2021年7期)2021-06-21 13:59:22
      My Country, My Parents 《我和我的父輩》觀后感
      三百山山歌
      心聲歌刊(2019年3期)2019-06-06 02:52:32
      苗山歌
      民族音樂(2018年2期)2018-05-26 03:04:34
      接過父輩的旗幟
      思妙語
      畫與話
      新宁县| 隆回县| 古蔺县| 顺义区| 峨眉山市| 台江县| 望谟县| 安多县| 额尔古纳市| 陕西省| 黄浦区| 洪江市| 若尔盖县| 新建县| 微博| 馆陶县| 定边县| 乌兰察布市| 屯留县| 乌拉特前旗| 芒康县| 长治县| 商河县| 阳曲县| 田东县| 岱山县| 五台县| 博爱县| 常德市| 广丰县| 嘉兴市| 阿巴嘎旗| 明星| 绥德县| 南漳县| 寿宁县| 慈溪市| 遵化市| 堆龙德庆县| 富平县| 息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