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三字經(jīng)》的四重意蘊
      ——《三字經(jīng)》八百年傳播闡釋史考察*

      2016-03-19 04:42:31陳文忠
      關(guān)鍵詞:三字經(jīng)文本

      陳文忠

      (安徽師范大學 中國詩學研究中心,安徽 蕪湖 241000)

      ?

      【文學研究】

      論《三字經(jīng)》的四重意蘊
      ——《三字經(jīng)》八百年傳播闡釋史考察*

      陳文忠

      (安徽師范大學 中國詩學研究中心,安徽 蕪湖 241000)

      《三字經(jīng)》;傳播史;闡釋史;四重意蘊

      《三字經(jīng)》八百年的傳播影響史,有兩大謎團、一大特點,即作者不明、版本不定,卻又有一部綿延相續(xù)的注釋、補訂、仿作史;《三字經(jīng)》的文本闡釋史,大致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即最初的概括評價,稍后的文本解讀,以及現(xiàn)代的學理分析?!度纸?jīng)》,實質(zhì)是一部以儒家教育理念為構(gòu)架,以名物倫常、經(jīng)子諸史為內(nèi)容,以勸學策勵為宗旨,具有“蒙求之津逮,大學之濫觴”的問學導(dǎo)引功能的蒙學經(jīng)典,它至少可以作四重解讀,包含四重意蘊。

      兩千多年來,數(shù)千種蒙書中,《三字經(jīng)》和《弟子規(guī)》是流傳最廣、影響最大、閱讀人數(shù)最多的蒙書,也是最適合當代小學生誦讀,借以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經(jīng)典。《三字經(jīng)》以國學教育為主,旨在“勸學”,《弟子規(guī)》以倫理教育為主,旨在“做人”,但無不包含了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體現(xiàn)出匠心獨運的編寫理路。在我看來,《三字經(jīng)》是一部傳統(tǒng)文化的微型經(jīng)典,《弟子規(guī)》則是為人之道與文明儀范的微型大全。本文通過《三字經(jīng)》傳播影響史和文本闡釋史的考察,對《三字經(jīng)》作深度解讀,發(fā)掘其多重意蘊。

      一、《三字經(jīng)》的傳播影響史

      自南宋迄今,《三字經(jīng)》八百年的傳播影響史,有兩大謎團、一大特點,即作者不明、版本不定,卻又形成一部代有其人、綿延相續(xù)的注釋、補訂、仿作史。

      首先是作者不明?!度纸?jīng)》的作者,到底是南宋浙江鄞縣大儒王應(yīng)麟,還是南宋順德登州儒者區(qū)適之,迄今難有定論。作為蒙書之首的《三字經(jīng)》,流傳迄今近千年,但明代以前似未見著錄,明代中后期方有學者提及。但或只涉及書名而未提作者,如呂坤(1534—1616年)《社學要略》作曰:“初入社學,八歲以下者,先讀《三字經(jīng)》,以習見聞”;或點明不詳作者,如趙星南《教家二書序》曰:“世所傳《三字經(jīng)》、《女兒經(jīng)》者,皆不知誰氏所作?!?/p>

      入清以后,《三字經(jīng)》的作者,出現(xiàn)兩種意見。一種認定是王應(yīng)麟所作。最先提出者是清初王相,其《三字經(jīng)訓詁序》(1665年)曰:“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經(jīng)》以課家塾,言簡義長,詞明理晰,淹貫三才,出入經(jīng)史,誠蒙求之津逮,大學之濫觴也?!鼻迦讼闹缎W紺原珠序》亦曰:“迨年十七,始知其作自先生(指王應(yīng)麟),因取文熟復(fù)焉,而嘆其要而賅也?!币环N認為是區(qū)適之所作。最先提出者是稍后于王相的清初學者屈大均,其《廣東新語》(1677年)曰:“童蒙所誦《三字經(jīng)》,乃宋末區(qū)適之所撰。適之,順德登州人,字正叔,入元抗節(jié)不仕。”此后,持不同意見者代有其人,并各自為己見作了論證[1]19,以致有的刊本不知所從,對作者作調(diào)和處理。如民國金陵大學《三字經(jīng)》油印本,署作者為“王應(yīng)麟撰、區(qū)適之改訂、黎貞*清人邵晉涵《江南詩抄》有詩曰:“全家生計漁舟上,識字才教記姓名。讀得貞黎三字訓,便稱漁浦小書生?!弊宰ⅲ骸啊度纸?jīng)》,為南海黎貞所作”。續(xù)”。

      近年以來,隨著國學熱的升溫,《三字經(jīng)》的作者問題,再度引起南北學者、尤其是順德和寧波兩地學者的關(guān)注,并專門舉辦了《三字經(jīng)》的學術(shù)討論會。2007年,廣東佛山市順德區(qū)博物館的李健明根據(jù)明代廣東學者黃佐(1490—1566)《廣東人物志》和明萬歷年間出版的《順德縣志》中的記載,為“區(qū)適之所撰”說提供了新的史料。[2]寧波方面的學者鄭傳杰,則對李文史料的可靠性和引用的規(guī)范性提出質(zhì)疑,并予以反駁,指出黃佐的區(qū)適之撰“這一說法實來源于民間傳聞”,來源于“故老相傳”,而民間傳聞自然不可信[3]。

      寧波大學歷史系教授錢茂偉,在分析了雙方的論據(jù)和研究思路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通過對“文句索源”,認為《三字經(jīng)》是一部“原創(chuàng)蒙學作品”,它的底色是“宋代文化”,它的成書不是北宋而是“南宋中期”。其次,通過《三字經(jīng)》“署名嬗變”的考察,認為,“《三字經(jīng)》實際作者是一位佚名蒙師,兩者必居其一式的《三字經(jīng)》作者討論,可能是一個偽命題。區(qū)適之說是一個民間傳說,署名王應(yīng)麟則是一種公共文化冠名現(xiàn)象。”[4]237-304

      客觀地說,錢茂偉教授的研究視野開闊,論證詳實,方法和觀點確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他通過“文句索源”,指出《三字經(jīng)》是一部“原創(chuàng)蒙學作品”,成書于“南宋中期”,是頗為令人信服的;通過“署名嬗變”的考察,認為“署名王應(yīng)麟是一種公共文化冠名現(xiàn)象”,從文化傳播學看也不無道理。但是,他的“公共文化冠名”說,畢竟是“可能”的猜測,是學理性的分析,缺乏必要的史料證據(jù)。鑒于明末清初以來,王相“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經(jīng)》”之說,早已深入人心,也為海內(nèi)外讀者普遍接受。本文從俗,依然采用“王應(yīng)麟著《三字經(jīng)》”的說法。

      其次是文本不定。明代以來,《三字經(jīng)》的文本篇幅,一直處于變動之中?!度纸?jīng)》宋元刻本,未見留存?,F(xiàn)存最早版本,為明刻趙星南的《三字經(jīng)注》*趙星南(1550—1627),字夢白,號儕鶴,高邑(今屬河北)人。明萬歷二年(1574)進士,官至吏部尚書。天啟年間,因反對魏忠賢,被矯旨削籍發(fā)配,死于代州。所撰《三字經(jīng)注》是現(xiàn)存最早的《三字經(jīng)》注本。見陸林輯校:《三字經(jīng)輯刊》,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9頁。本。此本原文為1086字,但在述史部分有顯為明人續(xù)補的“遼與金”至“再開辟”等24字;另據(jù)清人許印芳《增訂發(fā)蒙三字敘》所說,“古本”述史僅至五代即止,而無“炎宋興”等12字,則最接近《三字經(jīng)》原本的僅1050字。到了清代,《三字經(jīng)》的文本又發(fā)生了變化。張志公說:“今天所見到的清初的本子是1140字,后來比較通行的本子(如所謂《徐氏三種》本),總共1248字?!盵1]20據(jù)此,從“古本”的1050字,到明刻的1086字,再到清初的1140字或1248字,《三字經(jīng)》文本,隨年代的推移呈不斷增加的趨勢;到了清末許印芳的《增訂發(fā)蒙三字敘》,文字已數(shù)倍于古本《三字經(jīng)》了。

      再次是形成了一部代有其人、綿延相續(xù)的傳播影響史。《三字經(jīng)》的傳播影響史可分四個方面。

      一是《三字經(jīng)》的注釋。今所知最早注釋者是萬歷年間臺州人薛國讓的《啟蒙三字經(jīng)》,然此書不傳?,F(xiàn)存較有代表性的是明代萬歷年間趙星南的《三字經(jīng)注》、清初王相的“訓詁”和清代后期賀興思的“注解備要”。此類注本,在文本上大多以王本為準,僅在歷史部分各有續(xù)寫,主要致力于文字的串講、典故的詮釋和義理的闡發(fā);在文字、典故、義理三方面,又因注者的不同而各有側(cè)重。如潘子聲的《三字經(jīng)針度》,只注單字,不注全句,只注字義,不注句義,近似于《三字經(jīng)》小字典;賀興思的《三字經(jīng)注解備要》,是此前注本中篇幅最大的一種,包含了豐富的文化知識,并附有《歷代帝王源流歌》。

      二是《三字經(jīng)》的補訂。較有代表性的是清代前期車鼎賁的《三字經(jīng)》、后期許印芳的《增訂發(fā)蒙三字經(jīng)》、民國初年章太炎的《重訂三字經(jīng)》等。內(nèi)容的增補,主要有兩種情形,一是側(cè)重于增加他們認為兒童應(yīng)懂的倫理規(guī)范和文化知識,一是隨時代的變化而側(cè)重于傳播近代思想和科學知識。由章太炎“重訂”、劉松齡“訂補”的《增訂三字經(jīng)》,則兼具上述兩方面的內(nèi)容。200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傅璇琮任主編、在向社會公開征求修改意見基礎(chǔ)上,由“《三字經(jīng)》修訂工程編審委員會”修訂的《三字經(jīng)·修訂版》,這應(yīng)是最新的、影響較大的一個《三字經(jīng)》“補訂本”了。

      三是《三字經(jīng)》的仿作。明清迄今,《三字經(jīng)》的仿作層出不窮,從對象分,有專供女子閱讀的《女三字經(jīng)》,有專供教育小兒的《三字幼儀》;從內(nèi)容分,有專述歷史的《歷史三字經(jīng)》,有專講地理的《輿地三字經(jīng)》,有專門介紹中醫(yī)、中藥的《醫(yī)學三字經(jīng)》和《藥性三字經(jīng)》,有專門介紹新學的《西學三字經(jīng)》和《時務(wù)三字經(jīng)》等等。種類繁多的《三字經(jīng)》注釋本、補訂本和仿作本,構(gòu)成了一個龐大的《三字經(jīng)》系列。

      四是《三字經(jīng)》的傳播。這是由國內(nèi)南北的傳播擴大至海外亞歐的傳播。據(jù)考,明清之際《三字經(jīng)》已經(jīng)傳至韓國和日本,或加以修訂,或直接翻印,被廣泛用于兩國蒙童的學習。其間又隨著“下南洋”的華人,被帶到緬甸、泰國、越南和馬來西亞諸國。清代雍正五年(1727年)訂立《恰克圖界約》之后,沙皇政府派到北京的“學藝”人員,即以《三字經(jīng)》為識字課本,后又被譯成俄文。道光九年(1829年)又在彼得堡出版了《漢俄對照三字經(jīng)》,被人稱為中國“十二世紀的百科全書”,廣泛流行于俄國知識界和俄國公眾。到道光十五年(1835年),又由美國傳教士出版了英譯本。1990年,新加坡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新譯的英文本《三字經(jīng)》,同年參加法蘭克福書展,后即被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選作兒童道德叢書之一。*參閱陸林《三字經(jīng)輯刊》(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錢茂偉《王應(yīng)麟學術(shù)評傳》(中華書局2011年版)、喻岳衡主編《傳統(tǒng)蒙書集成》(岳麓書社1996年版)。

      《三字經(jīng)》近千年傳播影響史上的兩大謎團和一大特點,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三字經(jīng)》的巨大價值、深廣影響和歷代讀者對它的持續(xù)興趣和高度關(guān)注。

      二、《三字經(jīng)》的文本闡釋史

      在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三、百、千”屬于識字類蒙書。那么,作為“蒙書之首”的《三字經(jīng)》到底是一部什么書?它只是識字類蒙書,還是勸學性蒙書?編者只考慮字句的聲韻和諧,還是蘊含了內(nèi)在的學理體系?圍繞這一問題,《三字經(jīng)》的文本闡釋史,大致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最初的概括評價,稍后的文本解讀,以及現(xiàn)代的學理分析。

      從明代開始,《三字經(jīng)》的豐富內(nèi)容和嚴謹結(jié)構(gòu),便已受到人們的關(guān)注。不過,最初大多只是概括性的評價或贊嘆。如趙星南認為,《三字經(jīng)》“可以當十三經(jīng)”。清人夏之瀚亦只“嘆其要而賅也”六字。為車鼎賁《三字經(jīng)備要》作序的朗軒氏稱贊《三字經(jīng)》是“一部袖里《通鑒綱目》”。王相《三字經(jīng)訓詁序》的贊語稍長,也是概括性評價中最值得重視的,其曰:“言簡義長,詞明理晰,淹貫三才,出入經(jīng)史,誠蒙求之津逮,大學之濫觴也?!睂Α度纸?jīng)》的風格、內(nèi)容、地位和價值作了全面評價,不啻為《三字經(jīng)》解讀提供了一個論綱。然而,惜其“要而賅”也。

      清代對《三字經(jīng)》的文本解讀,有兩個人的兩種角度值得重視?,F(xiàn)代學者解讀《三字經(jīng)》的千言萬語,其實并未超越清人的思路。

      一是清代前期的車鼎賁。他在《三字經(jīng)》“訂補本序”中,對《三字經(jīng)》的內(nèi)在理路做了清晰的梳理。其曰:“今觀其書,首之以性善之說,繼之以孝悌之行,繼之以方名象數(shù)之學,又繼之以讀經(jīng)史之次第,而后錯舉古之善學者以為之勸,而末乃期其有成,此其規(guī)模大體可謂得之矣!”一部《三字經(jīng)》,由“首”至“末”,分為六個層次,模糊的文本,梳理出了清晰的思路。為車鼎賁《三字經(jīng)備要》作序的朗軒氏,對《三字經(jīng)》的內(nèi)容也作了具體描述:“世之欲觀古今者,玩其詞,習其義,天人性命之微,地理山水之奇,歷代帝王之統(tǒng)緒,諸子百家著作之原由,以及古圣賢由困而亨、自賤而貴,縷析詳明,了如指掌。是散見于諸子百家之中者,而以一帙聚之。”文字更多,但顯然不及車氏的清晰具體。

      一是清代后期的許印芳。他在《增訂發(fā)蒙三字經(jīng)敘》中,對《三字經(jīng)》的核心旨趣做了明確的闡釋。其曰:“竊謂伯厚原書,意主勸學,詳于策勵,自仲尼師項橐以下,引證十余事,較量古人,責望今人,八面受敵,無隙閃避。儆惕之深,至于人‘不如物’,后生讀之,足以激發(fā)志氣,是誠有功士林,故歷久不廢。惜其意主勸學而不亟講學,詳于策勵而略于啟發(fā)?!痹S敘肯定了王氏《三字經(jīng)》“意主勸學,詳于策勵”的特點,又指出其“不亟講學,略于啟發(fā)”的缺點,從而為其“增訂”提出思路。許氏的“增訂”,一是增加“講學”的內(nèi)容,二是注重“啟發(fā)”引導(dǎo),三是擴充“見聞”的篇幅,四是調(diào)整雜亂的“敘次”,五是訂正不妥的字詞。態(tài)度之嚴謹,內(nèi)容之豐富,在《三字經(jīng)》的續(xù)補之作中都是罕見的。最重要的是,其“意主勸學,詳于策勵”八字,頗為準確地揭示了《三字經(jīng)》的核心主題。

      從文本內(nèi)容的梳理,到核心旨趣的揭示,這是解讀的深化;同時,結(jié)構(gòu)分析和主題詮釋,也成為今人對《三字經(jīng)》文本作學理分析的基本思路。

      張志公的《三字經(jīng)》文本解讀,就屬于內(nèi)容的串講。他依據(jù)1248字的“徐氏三種本”,依次把內(nèi)容分為五個部分:首先說“教”和“學”重要性,84字;其次是講封建倫常的話114字;再次是介紹數(shù)目和基本名物,96字;然后是介紹小學和經(jīng)子諸史,714字;最后是講勤學人物故事,勉力兒童學習,做有用的人,共240字[1]20。錢茂偉的文本解讀,分得更細,他依據(jù)韓國忠南大學校圖書館所藏《新刊三字經(jīng)》,即“最接近宋版《三字經(jīng)》的明朝古本”,依次把內(nèi)容分為八個部分:即教育重要性,28句;禮儀,12句;名物,66句;四書五經(jīng),60句;諸子,8句;諸史,92句;案例,72句;勉勵,16句。共354句,1062字。兩個文本的差別,在于“諸史”的多少,“明朝古本”,諸史敘述結(jié)束于“十七史,全在茲”;“徐氏三種本”則一直續(xù)寫到清代。兩個本子的共同之處在于,諸史最多,其二是名物與禮儀,其三是案例,其四是四書五經(jīng)與諸子,最后是教育重要性與勉勵?!爸袊鴼v史譜系的排比,生活常識,四書五經(jīng)內(nèi)容的介紹,案例的使用,建構(gòu)起一個人文知識框架,簡明扼要?!盵4]263

      今人對《三字經(jīng)》核心主題的闡釋,基本上是對許印芳“意主勸學,詳于策勵”的“勸學說”的發(fā)揮。徐梓認為,《三字經(jīng)》,就是“一篇勸學文獻”[5]。李鵬輝的《〈三字經(jīng)〉的勸學主題與宋代勸學文化生態(tài)》[6]一文,更為值得重視,視野開闊而論述透徹。首先,文章以豐富的資料提供了宋代勸學文化的背景,展現(xiàn)了宋代自上而下的勸學盛況。如南宋后期編撰刊刻的《古文真寶》,卷首收錄了真宗、仁宗、司馬光、王安石、柳永、白居易、朱熹、韓愈諸人的勸學文,可見當時勸學風氣。宋真宗的《勸學詩》有曰:“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謀,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jīng)勤向窗前讀!”帝王以功名利祿為誘,百姓以讀書做官為榮,上下呼應(yīng),自成風氣。繼而,文章圍繞“勸學”中心,從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內(nèi)容、學習的典范、學習的目的這四個方面,逐層分析了《三字經(jīng)》的內(nèi)在理路。李鵬輝的論析,確乎達到了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境界。

      三、《三字經(jīng)》的四重解讀

      參酌前人精解,細讀文本內(nèi)容,可以發(fā)現(xiàn),言簡義長、詞明理晰的《三字經(jīng)》,實是一部以儒家教育理念為構(gòu)架,以名物倫常、經(jīng)子諸史為內(nèi)容,以勸學策勵為宗旨,具有“蒙求之津逮,大學之濫觴”的問學導(dǎo)引功能的蒙學經(jīng)典。細而析之,一部千余言的《三字經(jīng)》,至少可以從四個角度、作四重解讀:從整體構(gòu)架看,它由四個邏輯層次構(gòu)成,體現(xiàn)了較為完整的儒家教育理念;從思想內(nèi)容看,它包含了以宗族文化為基礎(chǔ)的,較為系統(tǒng)的倫理道德觀念;從學術(shù)內(nèi)容看,一部《三字經(jīng)》,不妨說是一部微型的國學概論;從目的宗旨看,它又是一部以典范人物為榜樣,“勸學策勵”的勵志大全。

      其一,從整體構(gòu)架看,《三字經(jīng)》體現(xiàn)了較為完整的儒家教育理念。這一邏輯構(gòu)架,由四個相互聯(lián)系的部分構(gòu)成:即“子須學”,“學什么”,“怎么學”,“學何為”。據(jù)此,《三字經(jīng)》全文*本文依據(jù)的《三字經(jīng)》版本,主要是清代王相的《三字經(jīng)訓詁》本,見陸林輯?!度纸?jīng)輯刊》(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參見喻岳衡主編《傳統(tǒng)蒙學書集成》(岳麓書社1996年版);這兩個文本有細微差別。,可以依次分為四大段落。

      一是“子須學”的必要論。從“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學,不知義”,共28句,84字。這一段可分為兩個層次。首先是以儒家人性論為基礎(chǔ),強調(diào)“子須學”的必要性。最關(guān)緊的是六個字,即“性相近,習相遠”。語出《論語·陽貨》:“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表達了孔子的人性觀。程樹德《論語集釋》引《皇疏》曰:“性者,人所稟以生也。習者,生后有百儀常所行習之事也。人具稟天地之氣以生,雖復(fù)厚薄有殊,而同是秉氣,故曰相近也。及至識,若值善友則相效為善,若逢惡友則相效為惡,惡善既殊,故云相遠也?!标P(guān)于人性,有性善、性惡、有善有惡、不善不惡等種種說法??鬃硬谎陨茞海赃h近,即不從人性的本身說,而是從人性的作用說,由此導(dǎo)出來“教”與“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茍不教,性乃遷”。從這個意義上說,一部《三字經(jīng)》,是建立在孔子的人性觀和教育觀基礎(chǔ)之上的。進而闡述了“教之道”和“學之道”?!敖讨馈?,一是“?!?,二是“嚴”。即所謂“教之道,貴以?!?,“養(yǎng)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皫焽赖雷稹庇^念見于《禮記·學記》,曰“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边@也成為勸學風盛的南宋流行的觀念。如謝枋得《示兒二首》“養(yǎng)兒不教父之過,莫視詩書如寇讎”、《古文真寶》“養(yǎng)子不教父之過,訓導(dǎo)不嚴師之惰等等。“學之道”,一是“有為”,二是“知義”。即所謂“幼不學,老何為”,“人不學,不知義”。前者令我們想起樂府古詩《長歌行》:“百川東到海,何時復(fù)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后者源于《禮記·學記》:“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度纸?jīng)》將“不知道”改為“不知義”,一則考慮聲韻,二則也體現(xiàn)了宋代社會重視仁義的風氣?!度纸?jīng)》的開篇,宗旨鮮明,定下了“勸學策勵”的思想基調(diào)。

      二是“學什么”的內(nèi)容論。從“為人子,方少時”,到“朝于斯,夕于斯”,共256句,768字。這一部分至少有三大特點。從內(nèi)容看,包括名物倫常、四書五經(jīng)、歷史譜系;多為“人文之學”,而非“自然科學”,此點下文詳說。從順序看,所謂“知某數(shù),識某文”,數(shù)為五數(shù),“一、十、百、千、萬”,由小而大;文則由三才、三光、三綱、四時、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義構(gòu)成,次序井然,便于記憶。從規(guī)律看,從名物、倫常,到經(jīng)子、諸史,遵循由實而虛,由近及遠,由易而難,循序漸進的學習規(guī)律?!皩W什么”的內(nèi)容,極為豐富,構(gòu)成《三字經(jīng)》的主體。前人所謂“天人性命之微,地理山水之奇,歷代帝王之統(tǒng)緒,諸子百家著作之原由”,無所不包,推崇為“袖里通鑒綱目”,成為一部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微型入門書。

      三是“怎么學”的態(tài)度論。從“昔仲尼,師項橐”,到“有為者,亦若是”,共66句,198字。這一部分的特點,不是抽象說理,而是提供典范,成為一部具體生動、事跡感人的勵志大全;同時,大量的人物典故也說明,我們這個民族是一個學習的民族,是一個好學的民族。編者之用心,下文細說。

      四是“學何為”的目的論。從“犬守夜,雞司晨”,到最后的“戒之哉,宜勉力”,共24句,72字?!皩W何為”? 一是“幼兒學,壯而行,上致君,下澤民”;二是“揚名聲,顯父母,光于前,裕于后”。換言之,“致君澤民”,“光宗耀祖”,為國為家,家國兼顧,體現(xiàn)了儒家積極的濟世觀和家族榮譽觀。而“學而優(yōu)則仕”,“仕者,上致君,下澤民”,也是宋代以來的社會共識。宋人胡瑗有“君子已仕,進用朝廷,上以致君,下以澤民”之說,朱熹也有“嘗謂儒者事業(yè),以致君澤民為先務(wù)”之論。

      中國的鄉(xiāng)土社會和農(nóng)耕文明,形成了源遠流長的“雙勸”文化,即勸農(nóng)和勸學。勸農(nóng)始于《詩經(jīng)》時代,而勸學始于孔子,所謂“不學詩,無以言”。從荀子的《勸學》之后,歷代都有“勸學”之文。作為蒙書的《三字經(jīng)》,就是這一勸學傳統(tǒng)的繼承和發(fā)揚。一部《三字經(jīng)》,從整體構(gòu)架看,就是由“子須學”、“學什么”、“怎么學”、“學何為”四部分構(gòu)成,包含了基本的名物倫常知識,系統(tǒng)的經(jīng)子諸史內(nèi)容,體現(xiàn)了孔子的人性教育觀的勸學蒙書經(jīng)典。

      其二,從思想內(nèi)容看,《三字經(jīng)》包含了較為系統(tǒng)的倫理道德觀念。這是以家庭為核心,以宗法政治為特點的儒家倫理道德體系。

      首先,《三字經(jīng)》系統(tǒng)闡述了以家庭為核心、以宗法政治為特點的儒家倫理道德觀念。包括三綱、五常、九族、十義。一是“三綱”:“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二是“五?!保骸霸蝗柿x,禮智信,次五常,不容紊”即仁、義、禮、智、信;三是“九族”:“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依次是高祖、曾祖、祖父、父親、自身、兒子、孫子、玄孫、曾孫;四是“十義”:“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此十義,人所同”,它強調(diào)的是,父慈、子孝、夫和、妻順、兄友、弟恭、朋信、友義、君敬、臣忠。

      其次,如何看待傳統(tǒng)的倫理觀念和倫理原則?談到傳統(tǒng)倫理,談到“三綱五?!?,受激進主義影響的人士,往往會用“吃人”二字否定之。其實,這是失之皮相,失之片面的情緒之言。陳寅恪指出:“吾中國文化之定義,具于白虎通三綱六紀之說,其意義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猶希臘柏拉圖所謂idea者?!盵7]10對“三綱六紀之說”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給予極高的評價。在著名的《五倫觀念的新檢討》一文中,賀麟對以“三綱”為核心“五倫觀念”,作了披沙揀金的分析,進一步揭示了它的四大內(nèi)涵:即一是注重人與人的關(guān)系;二是維系人與人之間的正常永久關(guān)系;三是以等差之愛為本而善推之;四是以常德為準而皆盡單方面之愛或單方面的義務(wù)。[8]62臺灣學者韋政通對賀麟的觀點,給予高度評價,認為賀麟對五倫內(nèi)涵的分析,“不但態(tài)度客觀,且確已把握到傳統(tǒng)倫理的本質(zhì),尤其對等差之愛的補充,以及三綱的精神,更是作了頗富創(chuàng)意的闡釋,很能表現(xiàn)一個哲學學者的思考訓練?!盵9]

      正確理解傳統(tǒng)倫理的內(nèi)在本質(zhì)和現(xiàn)代意義,梁啟超提出了一條科學原則,那就是“學那思想的根本精神”:“須知凡一種思想,總是拿它的時代來做背景。我們要學的,是學那思想的根本精神,不是學它派生的條件,因為一落到條件,就沒有不受時代支配的。譬如孔子說了許多貴族的倫理,在今日誠然不適用,卻不能因此菲薄孔子。柏拉圖說奴隸制度要保存,難道因此就把柏拉圖抹殺嗎?明白這一點,那么研究中國舊學,就可以得公平的判斷,去取不致謬誤了。”[10]428不應(yīng)拘泥表面的歷史內(nèi)容,而應(yīng)抓住內(nèi)在的根本精神,進而實現(xiàn)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轉(zhuǎn)化。賀麟關(guān)于“五倫觀念”的新檢討,就是“學那思想的根本精神”的具體表現(xiàn)。

      那么,傳統(tǒng)倫理觀念的“根本精神”或超越時間地域的“理念”是什么?王元化指出,那就是蘊含其中的“和諧意識”:“在傳統(tǒng)道德繼承問題上,無論是梁啟超的‘思想的根本精神’,或是陳嘉異說的‘民族精神之潛力’,或是陳寅恪說的‘超越時間地域之理性’即‘理念’,都是指排除時代所賦予的特定條件之后的精神實質(zhì)或思想實質(zhì)。根據(jù)這一觀點,等級制度、君臣關(guān)系等等,只是一定時代一定社會所派生的條件,而不是理念。理念乃是在這些派生的條件中所蘊含的作為民族精神實質(zhì)的那種‘和諧意識’。”[11]70這對我們正確認識傳統(tǒng)倫理的精神本質(zhì),是富有啟示意義的。

      其三,從學術(shù)內(nèi)容看,《三字經(jīng)》是一部微型的國學概論。這部“國學概論”,表現(xiàn)出明顯的重經(jīng)史、輕子集的儒家學術(shù)觀念。

      傳統(tǒng)學術(shù)就是人文學,《三字經(jīng)》這部“國學概論”,也是一部人文學。細而論之,它論及了國學的五大方面:一是“小學”:“詳訓詁,明句讀,為學者,必有初”,所謂“讀書先識字”;二是“四書”:依次扼要介紹了《論語》《孟子》《中庸》《大學》《孝經(jīng)》的要義與結(jié)構(gòu);三是“六經(jīng)”:“詩書易,禮春秋,號六經(jīng),當講求”,分別介紹了“三易”、《尚書》、“三禮”、《詩經(jīng)》及《春秋》“三傳”;四是“諸子”:“五子者,有荀揚,文中子,及老莊”,似蜻蜓點水,一筆帶過;五是“諸史”:“自羲農(nóng),至黃帝,號三皇”,一直到“迨崇禎,煤山逝,廿二史,全在茲”。

      上述五方面,就國學而言,遠沒有做到應(yīng)有盡有,但作為一部蒙書,已是做到當有則有了。前人所謂“袖里通鑒綱目,千古一部奇書”,所謂“若能句句知詮解,子史經(jīng)書一貫通”,所謂“蒙求之津逮,大學之濫觴”,無不是稱贊《三字經(jīng)》概述國學要義的全面和精當。正因為如此,章太炎在《重訂三字經(jīng)題辭》中說:要想把“學校諸生”引入“國學”大門,“今之教科書,弗如《三字經(jīng)》遠甚也!”[12]278換言之,要想進入國學大門,讀《三字經(jīng)》,遠比讀“今之教科書”更有效。

      不過,細讀《三字經(jīng)》可以發(fā)現(xiàn),編者具有明顯的重經(jīng)史、輕子集的傾向。首先是重經(jīng)史。一部《十三經(jīng)》,除了《爾雅》,易、書、詩、三禮、三傳、《論語》、《孟子》、《孝經(jīng)》,都逐一論到了;一部“二十四史”,三皇五帝到如今,也一朝不漏地細細道來。然而,論到諸子,只輕輕一點;至于集部,則一字未提。這種重經(jīng)史、輕子集的傾向,明顯受到宋儒理學的影響,從而也使《三字經(jīng)》失去了國學體系的完整性。許印芳所謂“惜其意主勸學而不亟講學,詳于策勵而略于啟發(fā)”的批評,或許就是針對這種偏向而言的。為此,他的《增訂發(fā)蒙三字經(jīng)》所“增訂”的,主要是“諸子”和“集部”,即增加了一部“諸子學”和一部“文學史”。

      其四,從目的宗旨看,《三字經(jīng)》是一部勸學策勵的勵志大全。這是一部以典范人物為榜樣,適合蒙童特點的勵志故事大全。

      首先,《三字經(jīng)》介紹了“勤學”的“六類榜樣”。一是“古圣賢,尚勤學”:即“昔仲尼,師項橐”;二是“彼既仕,學且勤”:即“趙中令,讀魯論”,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三是“家雖貧,學不輟”:依次敘述了蘇秦、路溫舒、公孫弘、孫敬、車胤、孫康、朱買臣、李密的苦學事跡;四是“彼既老,猶悔遲”:即“二十七,始發(fā)憤”的蘇詢、“八十二,對大廷”的粱灝。五是“彼女子,且聰敏”:即蔡文姬和謝道韞;六是“彼雖幼,身已仕”:即被稱為“神童”的祖瑩、張泌和劉晏。一言以蔽之,“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p>

      此外,《三字經(jīng)》也介紹了“善教”的兩類榜樣,即“孟母三遷”和“竇氏五子”,以強調(diào)“教之道,貴以?!钡牡览?。先論“教”,后論“學”,蒙童的“勤學”,則是重心所在。

      采用適合蒙童接受的方式和內(nèi)容,是《三字經(jīng)》編寫方法的一大特點,它表現(xiàn)在幾個方面:文本敘述語言,三字韻語,句法靈活,詞法多樣[1]21;介紹名物倫常,以數(shù)字為線索;敘述歷史譜系,以時間為線索;進行勸學教育,則提供勤學典范,而不是抽象說教。提供的勤學典范,涉及不同年齡、不同階層,故可視為“傳統(tǒng)勵志故事大全”。許印芳所謂:“自仲尼師項橐以下,引證十余事,較量古人,責望今人,八面受敵,無隙閃避。儆惕之深,至于人‘不如物’,后生讀之,足以激發(fā)志氣,是誠有功士林,故歷久不廢?!闭\可謂得編者之苦心;而“較量古人,責望今人,八面受敵,無隙閃避”,更揭示了勵志故事編排的內(nèi)在思路。

      現(xiàn)存最早的《三字經(jīng)》補訂本,是明末清初黃周星的《黃九煙先生三字經(jīng)》。從此以后,《三字經(jīng)》的“補訂”、“增訂”、“演繹”、“新訂”,代有其人,層出不窮。每一個“補訂”者,無不竭盡心力,欲求其善。然而,所有的“新本”,均不及最接近“古本”的王相本更為人重視。翻開經(jīng)典文本的“續(xù)作史”,哪一部“續(xù)書”,能勝過“原書”?此中奧秘,耐人尋味。

      [1]張志公.傳統(tǒng)語文教育教材論[M].北京:中華書局,2013.

      [2]李健明.《三字經(jīng)》作者細考[J].學術(shù)研究,2007(8):104-109.

      [3]鄭傳杰.“《三字經(jīng)》作者歷史公案”一種解讀[M]∥蒙學之冠:《三字經(jīng)》及其作者王應(yīng)麟.寧波:寧波出版社,2007.

      [4]錢茂偉.王應(yīng)麟學術(shù)評傳[M].北京:中華書局,2011.

      [5]徐梓.《三字經(jīng)》:一篇勸學文獻[C]∥王應(yīng)麟學術(shù)討論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6]李鵬輝.《三字經(jīng)》的勸學主題與宋代勸學文化生態(tài)[J].教育評論,2008(5):140-142.

      [7]陳寅恪.陳寅恪詩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3.

      [8]賀麟.文化與人生[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6.

      [9]韋政通.倫理思想的突破[M].臺北:臺灣水牛出版社,1985.

      [10]梁啟超.梁啟超文選:上[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

      [11]王元化.九十年代反思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2]陸林輯.三字經(jīng)輯刊[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責任編輯:鳳文學

      On Quardruple Meaning of The Three-Character Canon—Review of Its Circu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Throughout Eight Hundred Years

      CHEN Wen-zhong

      (Research Center of Chinese Poetry,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Anhui 241000,China)

      The Three-character Canon; history of circulation; history of interpretation; quardruple meaningAbstract:Throughout the eight hundred years since the appearance of The Three-Character Canon,it has been shrouded with two mysteries and one character:unidentifiable author,indefinite content,and yet with an elongated history of annotations,revisions and imitations.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hree-Character Canon went through mainly three phases,which are the general evaluation at the initial period,the textual interpretation later on,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modern age.The Three-Character Canon,a book set on the education ideas of Confucianism,covers fame,ethics,classics and history. It aims to encourage the readers to exert themselves,and introduce reading material for children and researchers as the origin of Great Learning. At least four layers of meanings can be read into the book.

      10.14182/j.cnki.j.anu.2016.05.002

      2016-06-12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13JJD750015)

      陳文忠(1952-),男,上海市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文藝學、文學接受史等。

      I206.2

      A

      1001-2435(2016)05-0537-07

      猜你喜歡
      三字經(jīng)文本
      在808DA上文本顯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識別
      電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淺談《三字經(jīng)》的教育價值
      朗朗韻味話經(jīng)典
      考試周刊(2016年93期)2016-12-12 09:49:27
      小學語文教學“三字經(jīng)”
      請進《三字經(jīng)》 打造“善”班級
      “兒童讀經(jīng)熱”對當代語文教育的影響
      考試周刊(2016年64期)2016-09-22 14:26:20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話故事《坐井觀天》的教學隱喻
      論《柳毅傳》對前代文本的繼承與轉(zhuǎn)化
      人間(2015年20期)2016-01-04 12:47:10
      如何快速走進文本
      語文知識(2014年1期)2014-02-28 21:59:13
      涡阳县| 景洪市| 大兴区| 板桥市| 蒙城县| 海林市| 建德市| 布尔津县| 安陆市| 蚌埠市| 岱山县| 抚宁县| 兴隆县| 天等县| 进贤县| 晋中市| 同仁县| 彰武县| 合水县| 贞丰县| 德钦县| 通许县| 莱州市| 永善县| 垫江县| 神木县| 新安县| 乐东| 德州市| 平果县| 普洱| 吉林市| 长丰县| 宁远县| 定日县| 大庆市| 五河县| 湘乡市| 澄江县| 泰州市| 福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