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森 季 蕊
(河北科技大學,石家莊,050000)
?
中國傳統(tǒng)武術術語英譯的問題與對策探究
張森季蕊
(河北科技大學,石家莊,050000)
摘要:在中國武術的國際化進程中,武術術語的英文翻譯良莠不齊,標準不一,英文譯名中頻繁出現(xiàn)一詞多譯、多詞一譯、硬譯、錯譯等問題。在進行武術術語英譯時,譯者要從弘揚中華文化與服務讀者接受的宗旨出發(fā)提出對策,一方面要以準確性、簡潔性、單義性、專業(yè)性和民族性為原則,運用“異化為主,歸化為輔”的翻譯策略,采用直譯、意譯、音譯、綜合翻譯等方法進行術語翻譯;另一方面要加強對武術術語英譯的標準化管理,以術語管理技術和工具構建武術術語庫、翻譯記憶庫、語言知識庫,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開放平臺中的云技術,提高武術文化的交流效率與傳播質(zhì)量,促進中華武術的國際傳播。
關鍵詞:武術,術語,英譯,問題,對策
1. 引言
作為中國幾千年深厚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武術蘊含中國傳統(tǒng)哲學、政治倫理、文化藝術、醫(yī)學理論、軍事思想及宗教習俗等內(nèi)容,既彰顯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也展現(xiàn)出中國人民的創(chuàng)造智慧。隨著世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我國傳統(tǒng)武術也在跨出國門,走向世界。自1990年成立以來,國際武聯(lián)已擁有142個會員國,成功舉辦了11屆世界武術錦標賽,武術競賽活動在世界范圍已有較大影響。作為富有中華文化氣息的一門學科,武術頗受來華留學生的歡迎。因此,中國傳統(tǒng)武術以世界通用語英語為媒介,向其他各國傳播武術文化與技術已是大勢所趨。武術術語作為承載武術運動、學科、藝術、文化等知識的基本單元,是武術文化的鏡像(段紅萍2011),更是武術傳播的基礎。然而,武術術語的英語翻譯卻仍未形成統(tǒng)一的國際標準,導致交流產(chǎn)生障礙與偏差。本文通過分析中國傳統(tǒng)武術術語英譯的相關概念,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相應解決對策,希望給讀者帶來一些思考和啟示。
2. 中國傳統(tǒng)武術術語的特點分析
武術術語用來正確標記武術文化內(nèi)涵和豐富技術內(nèi)容等各個領域中的事物、現(xiàn)象、特性、關系和過程(肖亞康2009)。鑒于融合武術與術語的雙重內(nèi)涵,武術術語具有文化性、形象性、民族性、簡明性等特點。
文化性,顧名思義,指武術術語汲取中國古代哲學、文學、美學、中醫(yī)等思想,體現(xiàn)中華武術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譬如,武術動作“仆步穿掌”,亦稱“燕子抄水”或“紫燕抄水”。但恰恰一個“紫”字,卻使后者無論從審美上還是意境上都得以升華,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人自古就蘊含的一種詩情思維和詩情態(tài)度,善于將生活日常的事物加以清遠高雅的美化,富有詩意的理想化(錢穆1994:183)。形象性,是指武術作為強身健體的一項運動,融匯山、水、鳥、獸等形象,展示出武術的姿態(tài)與意象。借自然景物以比擬、借動作形象以形容,或以客觀事物以類比(單錫文1986),如“坐蓮步”、“黑虎拳”、“金絲纏臂”等。民族性是武術術語的顯著特點,集中體現(xiàn)中國獨有的語言、文化、歷史,如術語“陰陽”、“八卦”、“太極拳”等。簡明性是術語之共性,武術術語亦需遵循簡單明了的特點,以利于武術交流與傳播。
3. 中國傳統(tǒng)武術術語英譯研究的必要性
文化隨時代變遷,武術于歷史長河中不斷積淀的同時,其術語也在豐富完善。正如恩格斯在《資本論》序言(英文版)中所著:“一門科學提出的每一種新見解,都包含著這門科學的術語的革命?!蔽覈鴤鹘y(tǒng)武術術語之所以要實現(xiàn)國際化、信息化,符合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走出國門,與世界接軌的發(fā)展必然性。
3.1武術產(chǎn)業(yè)的需要
武術術語英譯能促進武術體育的國際化與產(chǎn)業(yè)化發(fā)展,統(tǒng)一武術術語英譯有利于規(guī)范武術賽事,擴大武術市場。2012年古城西安召開武術大會,會議再次將“標準化管理,國際化邁進”提上議題,提出“標準化是實現(xiàn)武術現(xiàn)代化轉型的必由之路,武術要順應同類事物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通過加快武術的標準化建設,推動武術實現(xiàn)國內(nèi)普及和國際推廣目標的步伐。標準化是武術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必然之路。沒有標準,就沒有市場”(何春華2012:2),強調(diào)了武術術語英譯及其標準化的迫切性。
3.2學科教學的需要
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正確使用動作術語,可簡化武術教學,幫助學生記憶武術動作。自學者通過掌握適當?shù)奈湫g專業(yè)術語,能在學習進程中節(jié)省學習時間,簡化學習程序,對建立正確的動作概念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近年出現(xiàn)的“中國熱”現(xiàn)象以及“孔子學院”的廣泛建立,使大量來華留學生和游客對武術充滿探索、學習的欲望。因此,我們有必要對武術術語進行翻譯,推動武術術語標準化、國際化進程。
3.3科學研究的需要
武術術語是一種專業(yè)技術交流用語,對促進武術的國際化發(fā)展至關重要。但我國武術術語英譯的相關文獻和著作仍處于初步分析階段,尚未找到成熟的武術術語國際標準。以中國知網(wǎng)的學術文獻為例,截至筆者作文之日,所有主題為“武術”的文章有53828篇,主題為“武術術語”的文章為149篇,而以“武術術語翻譯”、“武術術語英譯”、“武術術語英語翻譯”為主題的分別有52篇、21篇以及15篇??梢婈P于武術術語英譯的研究并不多,在武術文化的總體研究中占比甚少。另外,當今武術界缺乏學識廣博、思想超前的權威專家,也缺乏同時精通武術與外語的國際型人才,嚴重制約武術術語的國際化發(fā)展。
3.4文化發(fā)展的需要
隨著文化全球化的推演,各領域?qū)W者愈加意識到翻譯在全球化語境下的功能與重要性。以巴斯奈特和勒菲弗爾為代表的文化學派翻譯理論者認為,翻譯是宏觀的文化轉向,其本質(zhì)是文化的翻譯,根本任務是傳播文化。武術術語作為武術文化的縮影,應最先走上國際化道路。意義明確、用語規(guī)范、語言科學簡潔的術語是任何先進文化傳播與前進的基礎(艾春嬌2014:4)。根據(jù)“術語民族化”與“術語國際化”的要求,我們應保持武術術語譯文的文化形象與象形特色,以譯者文化安全意識促進武術文化安全意識,從文化視角翻譯武術術語。這不僅是共享世界文化的基本前提,也是每個武術文化傳播者應肩負的責任。
3.5國家影響力的需要
武術作為獨立的社會文化,其產(chǎn)生和發(fā)展與中華民族文明相同步,是傳統(tǒng)中國文化的縮影。中國武術在國際化發(fā)展的同時,自然也承擔著傳播中國文化的義務。在文化全球化趨勢下,許多國家都積極向世界推廣本國特色體育運動,增進該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諸如韓國跆拳道、日本空手道、美國拳擊等。因此,在傳播武術運動和翻譯武術術語時,我們也要結合中國文化歷史,牢牢把握我國在武術領域的“話語權”,提升我國的國際影響力與競爭力。
4. 中國傳統(tǒng)武術術語英譯的問題
錢鍾書先生曾在《林紓的翻譯》中說道:“一路上顛頓風塵,遭遇風險,不免有所遺失或受些損傷。因此,譯文總有失真和走樣的地方,在意義或口吻上違背或不很貼合原文?!敝袊鴤鹘y(tǒng)武術術語在傳播之路上,因受各國語言與文化影響,武術術語英譯存在一詞多譯,多詞一譯,硬譯、錯譯等主要問題。
4.1一詞多譯
目前,武術術語英譯日趨豐富,但80%左右都存在一詞多譯的現(xiàn)象。由于不同譯者理解程度或英文水平存在差異性,往往將同一武術術語譯成不同英文版本,造成譯法混亂繁雜,妨礙交流。例如,“馬步”譯為“horse-riding step/horse-riding stance/horse stance”,“太極拳”譯為“Taijiquan/shadow boxing/Chinese shadow boxing/traditional Chinese Taijiquan/Taiji handform”,“八卦掌”譯為“eight diagram palm/Baguazhang/Bagua handform”等。連最基本且常用的武術器械“棍”都有三種譯法:“staff/cudgel/club”,令外國學習者不明所以。
4.2多詞一譯
多詞一譯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漢語武術術語譯成同一個英文武術術語。由于漢語存在諧音或同音現(xiàn)象,所以多詞一譯多由音譯造成,譬如“紅拳”與“洪拳”均音譯成“Hongquan”,“余門拳”與“魚門拳”均音譯成“Yu style boxing”等。此外還有“寒雞步”與“雞登步”皆譯成“empty step”,“拔頂”與“頭頂”皆譯成“head pulling”,等等。多詞一譯現(xiàn)象使概念相近或相異的武術術語譯文相同,無形中阻礙了武術術語傳播,導致武術文化失真。
4.3硬譯、錯譯
很多不懂武術的譯者常在英譯武術術語時產(chǎn)生理解偏差,硬譯、錯譯專業(yè)術語,引發(fā)歧義,甚至鬧出笑話。如將“單珠拳”直譯成“single-pearl fist”。其實,該拳以平拳為基,食指尖屈扣于指根,將第二指節(jié)突起并凸出拳面,拇指尖扣壓于中指第二節(jié)與食指指甲上,凸出的手指形似單個珍珠,而不是用單個珍珠打拳。類似還有“長拳”被譯為“Changquan/Long-range boxing/long boxing/Chang handform”,而“長拳”姿勢舒展大方,動作靈活快速,放長擊遠,用表長度的“l(fā)ong”表達并不妥當。
5. 中國傳統(tǒng)武術術語英譯的對策
5.1中國傳統(tǒng)武術術語英譯的原則
翻譯之使命在于將事物用“另一種語言”進行最真實貼切的轉換,轉換過程中的翻譯策略直接影翻譯的效果。武術術語的翻譯策略包含準確性、簡潔性、單義性、專業(yè)性以及民族性五大原則。
5.1.1準確性
準確性是術語翻譯的基本屬性之一。準確傳達術語負載信息,準確說明術語“所指”內(nèi)涵,即“語言所反映的事物概念”,是術語的意義所在。北京大學外語學院世界文學研究所所長辜正坤教授曾說:“重大術語翻譯過程中的疏忽或輕率態(tài)度無疑會對中國學術研究產(chǎn)生難以估量的后果。”武術術語亦然。例如,“高探馬”被譯為“high pat on horse/pat the horse/reach the horse on high place”等,但相關文獻顯示:“高探馬”動作源自宋朝天波楊府的“上馬石”記載,故“高探馬”應為“站在高處向馬上探,將要上馬”(劉韜光2013:21),所以應譯成“reach the horse on high place”。
5.1.2簡潔性
武術術語作為傳播武術文化的基本單元,需要表達簡潔、明確、高效。武術術語在英譯過程中也應重視簡潔性要求,在準確的基礎上盡量精簡用詞,避免將術語翻譯變成術語解釋。如武術術語“點睛手”,這是一個手法動作,其要旨是“點睛”,因此無須譯出“手”字,為“eyes attack”。再如“平圓單推手”是太極推手的動作之一,要求雙方單推手路線呈平圓形,按照術語簡潔性原則,該譯為“pushing single-handedly with level circles”。
5.1.3單義性
單義性是術語的基本屬性,即在特定專業(yè)范圍內(nèi),一個術語只能表述一個概念,同一個概念只能用一個術語表示(胡芳毅2009)。按照單義性原則,武術術語在武術領域內(nèi)只能對應一個英文翻譯。而在西方語言中,英語是具有模糊性的語言,在不同語境下,語義往往不同。例如“balance”一詞,在武術中指“平衡”,在經(jīng)濟學中指“余額”,機械工程中指“天平”,天文學中又可指“天秤星座”。因而武術術語英譯需體現(xiàn)單義性,指明武術動作或要領的具體概念。
5.1.4專業(yè)性
術語是“專門用途語言”(Language for Special Purposes,簡稱LSP)的重要組成和基本單元,因此專業(yè)性是術語的最根本特征(劉韜光2013:22)。然而武術術語專業(yè)性極強,譯者對武術動作與技術要領的理解程度將直接影響翻譯質(zhì)量。如太極拳中“靠”按一般理解“肩打為靠”,譯為“shoulder-stroke”。但“靠”除了用肩以外,用背、用胸、用胯、用膝均可以靠,所以“身打為靠”更加準確,因此取“身打為靠”之意應翻譯成“body-stroke”,可見對武術動作技術理解的程度越深,翻譯的質(zhì)量就越好(何春華2012:16)。
5.1.5民族性
武術的諸多術語都源自國學文化,古籍經(jīng)典,譬如在術語“烏龍絞柱”和“鯉魚打挺”中,“烏龍”、“鯉魚”都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特有且常用的詞匯。我們熟知西方對“龍”,即“dragon”一詞通常描述為“黑暗,邪惡”之意,對“鯉魚”也沒什么特殊的文化深意與感情,但中國人對“龍”和“鯉魚”卻懷有敬意與好感。再如太極拳中的“云手”一詞由象形而來,因中國畫作常以螺旋狀表云之隨風旋轉,而此式兩手交互旋轉形似畫云筆法,故名“云手”,可直接音譯為“yunshou”。
5.2中國傳統(tǒng)武術術語英譯的策略
武術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應該充分體現(xiàn)中國文化和內(nèi)涵,英譯時應采用“異化為主,歸化為輔”的翻譯策略。歸化與異化的概念來源于韋努蒂與1995年出版的著作《譯者的隱身》(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韋努蒂本人在《翻譯研究百科全書》中對歸化的定義是:遵守譯語語言文化當前的主流價值觀,公然對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需求。他對異化的定義概括起來就是用抵抗的策略,偏離本土主流價值觀、保留原文的語言和文化差異(馮慶華、龔芬2011:93)。從這個角度出發(fā),也考慮到當前中國逐步與世界接軌的進程,我們要以傳播中華民族文化,豐富世界文化寶庫為目標,在武術術語英譯時,保留異國情調(diào)和文化話語權,將歸化與異化相融合,異化為主,歸化為輔的策略。具體來講,異化中可使用直譯與音譯的策略,歸化中可使用意譯的策略,而對于一些有待介紹的國內(nèi)獨有概念,目標讀者又難以理解,則需要采取綜合譯法,即采用直譯加意譯,音譯加直譯或意譯,甚至翻譯加注釋或圖解的策略進行武術術語的英譯。
5.2.1直譯
直譯法指在不違反原文社會文化的前提下,翻譯時保留原文詞語的支撐意義,求得內(nèi)容和形式相符的方法(陳宏薇1998:88)。武術中某些賦有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的術語可采用直譯法傳達準確信息,如“苗刀”是中國冷兵器時代的先進兵器之一,因其刀身修長形似禾苗,可直譯成“slim saber”。再如“手揮琵琶”可譯為“hand strums the Pi Pa”,“青龍劍”譯為“green dragon sword”等。
5.2.2意譯
由于原語對應譯入語時出現(xiàn)“文化空白”或“不可譯性”,暫時沒有對應表達,便可用意譯法保留術語稱名特點。其形式轉換是“源語形式——譯入語形式”的過渡——將源語表達形式轉化為符合譯入語表達、閱讀習慣和審美要求的另一種形式(趙國棟1989)。例如術語“肩倒立”意譯為“shoulder stand”,“準備活動”意譯為“warm-up”,“并步抱拳”可意譯為“bring feet together and draw fists”,從而提高譯入語的可接受性。
5.2.3音譯
音譯是國際文化交流中常用的翻譯方式,以發(fā)音近似的方法進行轉換語言。追本溯源,玄奘曾在翻譯佛經(jīng)時對五種情況提出“五不翻”,即有神秘色彩的詞不翻,含義多不翻,中國沒有的事物名稱不翻,約定俗成的詞不翻,音譯能產(chǎn)生尊重感的詞不翻,這“五不翻”實際上就是音譯原則。武術術語承載著中國特有的文化事物,其中很多術語幾乎很難在世界其他國家找到對應的文化負載詞,因此翻譯這些術語時,我們要采取音譯原則,如術語“氣”、“陰陽”、“八卦”等獨有詞匯,可分別音譯為“Qi”、“Yin and Yang”、“Bagua”。
5.2.4綜合譯法
武術中有些術語既包含獨有概念,又包含譯入語直接對應成分,此時我們可選擇綜合譯法作為該類武術術語的英譯方法,即將直譯、意譯、音譯,甚至注釋、圖釋等相互結合。
第一,直譯+意譯。為了保留術語的原本色彩,同時解釋清楚術語要表達的意義,我們常采用直譯加意譯的翻譯方式。如“鯉魚打挺”是指身體形如鯉魚一般,在地面上扳動全身以起立,英譯時便可將“鯉魚”直譯為“carp”,并用“l(fā)eap”解釋該動作的性質(zhì),最終譯為“carp’s leap”。同理,“燕式平衡”可譯為“swallow balance”,“烏龍絞柱”譯為“black dragon coiling up”等。
第二,音譯+直譯/意譯。這是武術術語英譯常用的方式之一。按照準確性與民族性原則,術語中的中國獨有概念需要音譯,其余部分則需直譯或意譯。比如在“少林唐拳”中,“少林”指明該動作屬少林武術套路,又據(jù)《唐拳譜》記載:唐拳,由唐高祖李淵的第三子,李玄霸所創(chuàng),后以國號“唐”命名“唐拳”,而“拳”在西方有對應表達“boxing”,因此該術語譯為“Shaolin Tang boxing”。
第三,翻譯+注釋/圖釋。對于術語中的復雜獨有概念或完全獨有概念,我們應在其翻譯后加上備注解釋或圖片附注。例如“散打”應綜合翻譯成“Sanshou(full contact and light contact)”,“五行”譯成“five elements(metal,wood,water,fire,earth)”等。而關于“刀”、“劍”、“棍”、“棒”、“槍”等武術器械的術語,則需配以插圖,以便更加直觀、清晰地展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武術的內(nèi)容。
5.3中國傳統(tǒng)武術術語英譯標準化管理
當前中國傳統(tǒng)武術術語英譯標準混亂,翻譯水平參差不齊,不僅影響武術術語本身的發(fā)展,也嚴重影響中國武術文化的傳播。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有必要對武術術語進行標準化管理,設定術語翻譯標準,充分利用翻譯自動化技術,以術語管理技術和工具構建武術術語庫、翻譯記憶庫、語言知識庫,構建翻譯風格指南與翻譯質(zhì)量評價標準,從而減少術語管理成本,提高武術文化的交流效率與傳播質(zhì)量。術語標準化工作要遵循的基本原則為:“既向國際靠攏,又注意適應我國的實際,求異中之同,又求同中之異”(李玉恩2005)?;诖耍湫g術語英譯標準化應按如下要求管理:
第一,充分利用實體圖書資源與網(wǎng)絡資源,收集武術術語漢語版,完善并統(tǒng)一其概念描述與術語分類,同時確定其英譯的概念與分類。
第二,熟悉武術理論、技術與文化,召集武術界權威專家、學者,以及一線代表教師與漢學家等作為咨詢團,結合中國傳統(tǒng)武術文化對武術術語進行英譯,保留中國武術術語英譯“話語權”,獨有概念以音譯、直譯為主,意譯、解釋為輔進行描述。
第三,以“單義性”為準則,保證每個術語在武術領域內(nèi)“一詞一譯”,整理武術術語英譯表達,確保武術術語英譯內(nèi)容的準確性和一致性。
第四,充分考慮武術術語的國際化、信息化、產(chǎn)業(yè)化要求,術語翻譯符合譯入語習慣,利于武術的傳播與交流,做到武術術語英譯簡潔,達意高效。
第五,利用術語管理技術與工具,創(chuàng)建武術英譯術語庫、翻譯記憶庫、語言知識庫,建立翻譯風格指南與翻譯質(zhì)量評價標準,存儲最終的武術術語翻譯至術語表,供使用者方便查找、傳播。
第六,進行編輯、增加、刪除等術語庫的維護與管理工作,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開放平臺中的云技術,實時更新并共享武術術語英譯資源,節(jié)約成本,提高效率,保證武術術語管理及時性、公開性、統(tǒng)一性。
6. 結語
中國傳統(tǒng)武術術語承載著厚重的文化歷史,武術術語英譯實現(xiàn)統(tǒng)一標準絕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國內(nèi)外專家學者與武術愛好者們的共同努力。武術中拳術、派系、招式、器械眾多,首先要分門別類進行研究,認真甄別哪些詞匯屬于術語范疇。其次在翻譯術語時,我們既要牢牢把握武術文化起源國的話語權,也要遵循譯入語的語言文化習慣,提高武術術語英譯的可接受性。最后,我們要對武術術語進行標準化管理,促進武術術語的國際化、信息化發(fā)展,讓中國傳統(tǒng)武術文化與時俱進,發(fā)揚光大。對此,作為中國公民及武術熱愛者,要努力學習并傳播正確的武術術語知識,消除誤解,增進友誼;作為國內(nèi)武術相關機構,應及時梳理、編纂大量易于外國人閱讀和傳播的武術術語書籍,利用中國駐外文化中心與
孔子學院等機構,將中國武術文化介紹給西方民眾;作為文化部門和文化學者,應堅持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以傳承武術文化為己任,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促進世界文化多元化,從而構建中國學術話語體系,樹立我國國際形象,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強國夢、中國夢。
參考文獻
艾春嬌.2014.全球化背景下武術術語翻譯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
陳宏薇.1998.漢英翻譯基礎[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段紅萍.2011.社會傳播學視角下的武術翻譯[J].外國語文(1):112-115.
馮慶華、龔芬.2011.翻譯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何春華.2012.國內(nèi)常用武術術語英譯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D].成都:成都體育學院.
胡芳毅.2009.試論術語翻譯中的單義性[J].湖南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154-155.
李玉恩.2005.術語與術語標準化[J].術語標準化與信息技術(3):12-15.
劉韜光.2013.中國武術術語翻譯標準化研究[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
錢穆.1994.中國文化史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
單錫文.1986.試談武術勢名的種類特點及作用[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59-61.
肖亞康.2009.武術術語的特性與標準化分析[J].術語標準化與信息技術(2):13-15/22.
趙國棟.1989.詩歌直譯與意譯淺說[J].語言與翻譯(4):36-37.
(責任編輯管新潮)
作者簡介:張森,河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外語教育與教學、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語言測試。電子郵箱:sam@hebust.edu.cn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8921-(2016)04-0067-04
[doi編碼]10.3969/j.issn.1674-8921.2016.04.008
季蕊,河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英語翻譯理論與實踐、計算機輔助翻譯。電子郵箱:5064419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