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恩,張遠航
(大連理工大學 1學校辦公室;2學生工作處,遼寧 大連 116024)
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及主要任務*
李成恩1,張遠航2
(大連理工大學 1學校辦公室;2學生工作處,遼寧 大連 116024)
摘要:高校網絡文化既是大學文化在網絡空間中的延伸與呈現(xiàn),也是網絡文化在大學組織中的選擇與重塑。加強高校網絡文化建設是做好高校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必然要求,是做好高校育人工作的有效手段,是推動高校和諧發(fā)展、繁榮大學文化的重要途徑。高校網絡文化載體建設是基礎、高校網絡文化內容建設是重點、發(fā)揮高校網絡文化育人功能是核心、高校網絡文化工作隊伍和機制建設是保障。
關鍵詞:高校網絡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網絡文化建設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中辦發(fā)[2014〗59號)要求:“以加強高校網絡等陣地建設為重點,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創(chuàng)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開展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專項試點工作”。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點提出:“實施‘易班’推廣行動計劃和中國大學生在線引領工程,加強網絡思想文化陣地和內容建設”、“研制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辦法”。當前,高校網絡文化已成為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大學文化的重要構成和重點建設內容。正如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馮剛司長認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求我們緊緊抓住高校網絡文化這一切入點和著力點,把工作重心延伸到網絡空間,把教育要求融入到網絡空間,把文化陣地構筑到網絡空間,切實提升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和水平。
一、高校網絡文化的內涵
大學文化是以大學為載體,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學校成員所共生、共享、傳遞的價值取向、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其核心是大學精神。[1]網絡文化是指人們在社會活動中依賴于以信息、網絡技術及網絡資源為支點的網絡而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以網絡現(xiàn)實物質創(chuàng)造為基礎的網絡虛擬創(chuàng)造。
高校網絡文化作為大學文化和網絡文化的交集,既可理解為大學文化在網絡空間中的延伸與呈現(xiàn),也可理解為網絡文化在大學組織中的選擇與重塑。高校網絡文化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高校網絡文化是指高校校園中一切與互聯(lián)網結合或者通過互聯(lián)網展現(xiàn)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綜合。狹義上的高校網絡文化特指以互聯(lián)網信息化數字化媒介為載體,在校園活動中,大學人所共生、共享、傳遞的網絡價值取向、網絡生活方式和網絡行為方式。
二、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一)加強網絡文化建設是做好高校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必然要求
當前,互聯(lián)網已成為各種思想交鋒、文化較量、意識形態(tài)領域滲透與反滲透的主要戰(zhàn)場,其中,高校是前沿陣地,青年學生是爭奪重點。高校能否在這一戰(zhàn)場上頂得住、打得贏,直接關系到國家意識形態(tài)安全與校園和諧穩(wěn)定。新時期做好高校意識形態(tài)工作,迫切需要高校進一步加強網絡文化建設,盡快掌握網上輿論戰(zhàn)場的主動權,搶占網絡傳播制高點,鞏固壯大積極健康向上的主流輿論,用先進文化占領校園網絡,不給錯誤思想言論提供傳播渠道,確保形成昂揚向上、團結奮進的校園網絡正面輿論強勢,牢牢掌握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和話語權。
(二)加強網絡文化建設是做好高校育人工作的有效手段
互聯(lián)網的飛速發(fā)展為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娛樂提供了新的方式,網絡文化愈加深刻地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認知、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這一方面為高校開展育人工作提供了新的機遇,另一方面,網絡信息的負面影響也對高校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互聯(lián)網已成為高校做好育人工作面臨的“最大變量”,一定程度來說,如果不能充分掌握網絡育人的主動權,就意味著自動放棄人才培養(yǎng)的主動權。新時期確保高校育人工作取得實效,必須充分利用好互聯(lián)網這一平臺,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原則,深入研究網絡信息傳播規(guī)律,掌握大學生喜愛的話語方式,探索建立線上線下互動一體的育人機制,使網絡育人成為高校開展育人工作的有效手段,切實提高教育的親和力、感染力和說服力,確保人才培養(yǎng)質量。
(三)加強網絡文化建設是推動高校和諧發(fā)展、繁榮大學文化的重要途徑
當前,互聯(lián)網已發(fā)展成為高校師生思想動態(tài)和矛盾焦點的第一反映渠道,成為師生表達訴求、發(fā)表意見的第一互動窗口。加強高校網絡文化建設,有助于暢通意見表達渠道,及時察覺、發(fā)現(xiàn)和識別網絡信息,有效降低和減少突發(fā)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維護校園安全穩(wěn)定、和諧發(fā)展。同時,高校網絡文化作為大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極大地拓展了大學文化的內容、空間和舞臺,是助推大學文化繁榮發(fā)展、豐富師生校園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徑。文明健康、積極向上的高校網絡文化可以起到凝聚人心、潛移默化、傳播文明的作用,不僅有助于提升大學文化品位,也有助于發(fā)揮大學在社會文化建設中的引領作用。
三、當前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主要任務
(一)高校網絡文化載體建設是基礎
當前,網絡技術飛速發(fā)展,網絡文化形態(tài)復雜多樣。技術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技術的內核。高校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通過QQ 、博客、論壇、短信和微信等手段,發(fā)送和接收著各種信息,形成一個龐大的數字化互動傳媒平臺,其間網絡文化呈現(xiàn)出開放性、非線性、遠離平衡態(tài)和漲落等自組織特性。[2]高校網絡文化的建設必然離不開網絡技術的發(fā)展與應用。高校網絡文化在技術層面的載體主要表現(xiàn)為傳統(tǒng)網站和新興社交媒體平臺。做好高校網絡文化的載體建設是做好一切高校網絡文化建設工作的前提與基礎。
強化高校傳統(tǒng)網站建設。高校一方面要認真落實國家關于網站、域名、IP地址備案的有關規(guī)定,對存在無功效、無更新、無管理等運營和安全問題的校內網站,要及時整改或清理關閉。進一步完善校園網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完善校內網站的申請、審批制度,加強校內公共上網場所管理,加強校園網接入管理,規(guī)范校內單位接入移動互聯(lián)網、使用社會網絡資源管理。另一方面更要積極運用網絡新技術,賦予傳統(tǒng)網站建設新內涵,激發(fā)網站的活力和吸引力。明確責任人和管理員及其職責,定期組織開展網站自查,確保網站內容豐富、功能健全、使用方便、美觀大方。建立學校各級網站評價機制,以評促建。努力形成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服務性于一體,學校門戶網站、新聞網站、主題教育網站、專業(yè)學術網站、職能部門網站、學院網站優(yōu)勢互補的學校官方網站群,讓網站成為學校的互聯(lián)網名片。
規(guī)范高校新興社交媒體平臺建設。主動占領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社交媒體陣地,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平臺傳播快、覆蓋廣、影響大的特點,發(fā)揮官方微博、微信在加強師生溝通、網絡宣傳、網絡輿論引導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建立學校內部各單位官方微博、微信身份認證與內容管理制度,規(guī)范各單位官方微博、微信的運營管理,重點加強對師生員工開設的帶有學校名稱、標識的社交媒體管理。打造一批優(yōu)秀的輔導員、思政課教師博客,以及學生班級、學生社團、教師組織微博和微信,努力讓社交媒體成為了解師生思想動態(tài),展示師生精神風貌,密切師生與學校感情的平臺和橋梁。努力形成以學校官方微博、微信為核心,各二級單位官方微博、微信聯(lián)動宣傳的多級別、多層次的“微博矩陣”和“微信矩陣”,大力拓展學校網絡文化的輻射空間。
(二)高校網絡文化內容建設是重點
文化具有“流動性”,它的規(guī)律就是從高勢文化向低勢文化流動、從強勢文化向弱勢文化流動,這種文化的勢差,在網絡世界當中同樣存在。只有繁榮和發(fā)展網絡文化,才是牢牢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根本之策。為此,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高校網絡文化建設,要遵循網絡傳播規(guī)律,強化網絡文化內容建設。[3]高校網絡文化在內容建設上,要著力破解優(yōu)秀作品產生傳播機制、理論文章不會用網言網語來表達、文章刊發(fā)在網站上沒人點擊瀏覽等問題,必須堅持用戶導向、堅持“內容為王”,堅持正能量是總要求,堅持傳得開是硬道理。[4]這是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重點任務。
豐富高校網絡宣傳內容。強化網絡宣傳意識,加大網絡宣傳力度,及時通過學校門戶網站、官方微博、微信等網絡平臺宣傳展示學校在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等方面的成果。要注重結合關鍵時間節(jié)點、社會關注焦點、師生關注熱點和實際工作重點組織策劃網絡專題宣傳,積極挖掘網絡新聞素材,并及時向校外媒體推介,提升學校網絡知名度。
引導高校網絡輿論內容。建立健全學校網絡輿情監(jiān)測及應對機制,科學研判網絡輿情對學校全局工作和部門工作的影響,增強危機應對能力和輿論引導能力。支持學校各級干部、專業(yè)教師和輔導員結合本職工作和專長,發(fā)表網絡文章,正確解讀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及時答復師生關注的熱點問題與思想困惑,做好高校網絡正面輿論宣傳和引導,把握高校網絡輿論主動權。
創(chuàng)新高校網絡文化供給與服務內容。結合數字化校園建設,整合教育教學資源,積極實施數字圖書館、虛擬仿真實驗室、網上學習中心、慕課、網絡微課程等項目建設。研究新媒體傳播規(guī)律,提高精品課程、精品視頻公開課、精品資源共享課的建設水平,提升課程吸引力。鼓勵和支持師生個人利用現(xiàn)有網絡技術、校內網絡資源和即時通訊工具,制作優(yōu)秀的校園網絡文化產品,開展日常服務和文化傳播工作,拓展師生網絡文化生活空間,豐富校園網絡文化供給與服務的內容。
(三)發(fā)揮高校網絡文化育人功能是核心
高校網絡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tài),必然會承載特定的價值觀,只有注入或者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才會具有靈魂,而不只是一種簡單的符號表征。[5]高校只有通過營造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氛圍、打造優(yōu)秀網絡文化育人品牌、加強高校師生網絡道德教育等,才能充分發(fā)揮高校網絡文化的育人功能。這也是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價值所在和核心任務。
營造網絡文化育人良好氛圍。積極探索傳統(tǒng)育人模式與網絡結合的方式方法,主動運用校園綜合性門戶網站、主題性教育網站、專業(yè)性學術網站等開展網絡文化育人工作。加強學校網上黨校、網上團校、網上理論學習中心建設,創(chuàng)新先進理論網上內容呈現(xiàn)形式,營造網上理論學習良好環(huán)境。強化黨員干部、專任教師通過網絡開展育人工作的責任與義務,建立激勵機制,研究制定黨員干部、專任教師網絡發(fā)表文章認定與評價機制,逐步將經過認定的網絡文章納入晉級晉升、職稱評審評價指標與支撐材料,努力讓校園網絡成為學校師生員工共建、共用、共享的重要網絡生活空間,成為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的重要網絡陣地,為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營造良好網絡氛圍。
打造網絡文化育人品牌。高校要積極參與教育部中國大學生在線引領工程、“易班”推廣行動計劃和大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建設。按照教育部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專項試點高校要求,扶持、成立一批特色鮮明的大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從網絡文化、網絡思政、網絡輿情、網絡技術等不同方向,開展大學生網絡文化優(yōu)秀工作室培育工程。大力推進思政教育類博客、微博、微信建設,培育和支持一批訪問量大、互動性好、影響力大、教育性強的“名站”、“名欄”。有條件的高??梢耘e辦網絡文化節(jié)等校園文化活動,并不斷提升網絡文化活動質量,形成具有學校特色的網絡文化育人品牌。
加強師生網絡道德教育。把握網絡文化育人主動權,廣泛開展學生網絡文明教育和網絡法制教育,引導廣大學生形成科學、文明、健康、守法的上網習慣。將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課堂教學內容。把文明用網作為師德建設重要內容,在教師崗前培訓、業(yè)務學習、工作考核等環(huán)節(jié)提出相關要求。積極創(chuàng)新網絡道德教育的形式,注重網上網下教育結合,全面提升師生的網絡道德水平。
(四)高校網絡文化工作隊伍和機制建設是保障
當前部分高校在網絡文化建設方面,處在無專門機構、無專門隊伍、無明確工作要求的“三無”狀態(tài),配齊配強工作隊伍、健全工作機制是做好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保障,也是高校網絡文化建設迫切需要解決的任務。
推進高校網絡文化工作隊伍建設。高校應成立黨委領導、黨政齊抓、相關職能部門參加的網絡文化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全校網絡文化建設工作的全面規(guī)劃、整體部署和組織實施等。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掛靠在黨委宣傳部,負責日常工作的組織協(xié)調。明確學院黨委書記為所在單位網絡文化建設工作第一責任人,負責所在單位網絡文化建設工作的規(guī)劃部署。要建立網絡文化建設專干隊伍,成立以專家學者為主、學生骨干為輔的網絡評論員隊伍和以思政課教師、輔導員為主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加大工作培訓,形成三支隊伍的工作合力,為高校網絡文化建設提供隊伍保障。
健全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工作機制。高校網絡文化建設工作要在學校領導小組的統(tǒng)一領導下,由宣傳部門牽頭負責,教學部門、學生工作部門、共青團組織、網絡信息化部門等相關部門積極參與,密切配合,形成網絡宣傳、網絡文化活動、網絡思想教育、網絡信息技術等各項工作統(tǒng)一協(xié)調、協(xié)同推進的工作機制。學校要為網絡文化建設工作提供必要的經費、場地、設備等支持,為開展網絡文化建設工作提供物質保障。要制定網絡文化建設考核評估和激勵制度,定期開展網絡文化建設工作督導,開展網絡文化建設工作優(yōu)秀成果和先進單位評比等,以評促建,確保高校網絡文化建設各項任務責任到人、有序推進、有效落實。
參考文獻:
[1]張德祥.認清大學文化的雙重使命[N].光明日報,2012-2-6
[2]彭玉凌,等.哲學視域中的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7)
[3]朱克勇, 等.“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繁榮高校網絡文化”論壇暨第二屆上海高校網絡文化建設論壇綜述[J].思想理論教育,2015,(6)
[4]馮剛.新形勢下推動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思考與實踐[J].思想教育研究,2015,(8)
[5]駱郁廷,等.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文化話語權[J].教學與研究,2012,(10)
(責任編輯:高正禮)
Significance and Primary Mission of Network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 Cheng'en1, Zhang Yuanhang2
(1SchoolOffice; 2StudentAffairsDepartment,DalianUniversityofTechnology,Dalian,Liaoning, 116024,China)
Abstract:Campus Network culture, is the exhibi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collegial culture in the cyberspace. It is also the selecting and remolding of network culture b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mpus network culture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a good part college ideological work, an effective vehicle of educating students and an important way to achieve harmony and prosperity of university cultur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network culture, the carrier of culture is the base, the content is the focus, the educating function is the core and the cultural workers and mechanisms are the support and guarantee.
Key words:campus network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culture
DOI:10.13585/j.cnki.gxfdyxk.2016.01.007
*基金項目: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14JDSZ1013);2016年度遼寧經濟社會發(fā)展立項課題(2016lslktzimks-07)
作者簡介:李成恩(1966-),男,大連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宣傳部部長(兼),教授;張遠航(1979-),男,大連理工大學學生處副處長;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5337(2016)01-0027-04
□ 新媒體應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