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江(韶關學院文學院,廣東韶關512000)
?
畢業(yè)實習是實施微格教學的好時機*
寧夏江
(韶關學院文學院,廣東韶關512000)
摘要:高等院校微格教學在實施過程中受到訓練場所、訓練設備、培訓人員及訓練時間等諸多問題的限制,難以有效實施。在畢業(yè)實習中實施的“微格教學實驗模式”不但可以擺脫這些限制,而且由于同實體性教學相結合,還帶來許多方面的優(yōu)勢。
關鍵詞:微格教學;實驗模式;實體性教學
*廣東省普通高校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4年度項目“微格教學‘泛化’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014GXJK133)、2014年度廣東省廣東教育教學成果獎培育項目“基于育人共同體的文學專業(yè)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與實踐”的研究成果。
Abstract:College micro-teaching is limited by training place, training facility, training staff and training time. There are also a great many problems existing in implementation process. College micro-teaching experimental model combined with entity teaching can break the limitation, overcome the problems, and bring a lot of advantages.
Keywords:micro-teaching; experimental model; entity teaching
微格教學簡而言之就是“訓練課題微型化,技能動作規(guī)范化,記錄過程聲像化,觀摩評價及時化”[1]52。它是在微格教室中,把綜合復雜的課堂教學加以分解,變成若干有針對性的單一的能力訓練片斷,借助現代視聽設備把這些訓練片斷的過程記錄下來,使復雜的、難以具體化的教學能力培養(yǎng)變成有目標、可觀察、可描述、可操作的教學技能訓練。受訓者通過視頻記錄目睹自己的教學行為,并在指導教師或小組成員的評議和幫助下,及時獲得反饋信息,糾補教學技能上的偏差或不足,提高訓練效果。
微格教學有專業(yè)化的理論基礎、嚴格的操作程序。受訓者在微格教室里,在專業(yè)老師指導的幫助下,通過一套專門教學設備進行訓練。高規(guī)格、高標準的要求使得高等院校微格教室偏少,因而高校微格教學訓練一般由教務處統籌安排,時間相對集中,一般是每個(院)系安排兩周,平時不能到微格教室去訓練。這兩周時間首先要對教育教學理論進行學習,了解微格教學程序;然后去微格教室進行訓練,對所學的理論和教學程序進行實習運用。
受訓練場所、訓練設備、訓練人員及訓練時間的限制,高等院校微格教學訓練處于嚴重的供不應求的狀態(tài)。以前高校沒有擴招時,班級少,學生人數少,微格教室可以分批對學生進行訓練,至少保證師范類學生每個都有一次受訓機會。高校招生規(guī)模擴大后,微格教學實驗室遠不能滿足學生訓練的需要,只能安排小批學生接受訓練,絕大多數學生必須等待,結果等到畢業(yè)了,也沒能輪上,于是不了了之。為了維護教育機會的公平,有的院校干脆不安排學生去微格教室受訓,微格教室變成高等院校中教育(學院)系專用“實驗室”,對廣大學生來說只是一種象征性的擺設。
能夠“有幸”進入微格教室訓練的學生也并不一定就能達到預期的效果。這個教室還存在諸多的問題,主要表現為:(1)微格教學操作演示的內容來自于中小學,同他們實際要學習的相隔甚遠。由于演示的內容是早已學會了的“過時”的東西,激發(fā)不起他們的興趣?!爸髦v”者要把這些內容“演示”給坐在臺下配合的同學,頗有炒賣陳年谷子爛芝麻卻要裝腔作勢的感覺。坐在臺下配合的同學聽這樣的課比聽照本宣科的課還難受,卻不得不要硬著頭皮做好“學生”的角色,實在是勉為其難;(2)扮演“教師”的角色和扮演“學生”的角色合作與配合不自然,缺乏良好的互動。他們在微格教室里各干其事,各司其政:臺上的“教師”在走程式化的步驟,無暇顧及教學技能是否真正得到了訓練;臺下的“學生”面無表情,勉強應付,有的竊竊私語、心不在焉,有的干脆埋頭準備自己即將上臺要用的教案[2];(3)訓練流程模式化、機械化。沒有充分考慮到不同受馴者教學技能形成的心理機制不同,所強調的側重點各異,應該采取不同的訓練流程。也沒有考慮到受訓者的基礎參差不齊,訓練的起點與重點也應有所不同;(4)把教學技能分成若干小項,每個小項獨立進行訓練,達到了預期的目標才“允許”進入下一個小項,不能達到預期目的,則要反復訓練,直到達到目標為止。這看起來似乎很扎實合理,其實反復訓練未達標的小項,在虛擬的教學環(huán)境中,受馴者可能在教學“行為”上機械地加以糾正或強化,實際的教學能力并沒有形成,只要教學內容和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教學“行為”又會出現類似的錯誤和缺陷。
于是,曾經一度被寄予厚望的微格教學,盡管國內學者對它進行研究的論文多達上千篇,卻還停留在作為實驗項目的層次上,遠沒有發(fā)揮培養(yǎng)和提高受訓者教學能力的實用效能。傳統的“試講”盡管作用有限,但依然是培訓和提高學生教學能力的主要途徑。其結果是師范類學生畢業(yè)時,他們的教學能力偏弱,無法快速適應即將到來的教學工作。
無庸置疑,微格教學對提高學生的教學能力有很大幫助。然而高校招生規(guī)模的擴大和微格教學資源供不應求的問題成為實施微格教學的主要瓶頸。以模擬設備為主比較僵硬死板的微格教學將大部分學生拒之“門”外,少數走進“門”內的學生免不了走形式,難以得到真正的訓練。近幾年來,我們課題組利用畢業(yè)實習中的有利條件,通過對微格教學常規(guī)模式做適當的變通(以下簡稱“微格教學實驗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訓練場所、訓練設備、訓練人員及訓練時間的限制,在培養(yǎng)學生實際的教學能力上成效明顯。下面是我們這幾年的探索,求專家和同行審察和指正。
畢業(yè)實習通常以班級為單位。一個班一般40多人,分成8個小組,每個小組4-5人。實習小組在周一至周五,進行教育實習;周六至周日,進行微格教學。每個小組選出一個相對活躍、組織能力較強的學生作組長,有點類似學生導師,一方面帶領小組進行實習,另一方面組織開展微格教學。每個實習班選派兩至三名熟悉微格教學的指導教師。指導教師肩負雙重任務,一方面起著實習指導老師的作用,另一方面指導學生實施微格教學。
(一)前期學習
微格教學有專業(yè)化的理論基礎、相對穩(wěn)定的操作程序。實施微格教學前必須對這些理論、程序進行學習。
怎樣進行前期學習呢?我們充分利用學校給實習生安排的一周預備實習的時間,沒有讓學生自由安排,而是把他們集中起來學習,用四天的時間讓他們預先了解實習的程序、任務、可能遇到的問題和試講,用三天的時間給學生講解微格教學的理論基礎和操作程序,明確微格教學所要訓練的教學技能。
微格教學的理論基礎主要包括:(1)施金納的行為主義學習理論;(2)布魯納的發(fā)現學習理論;(3)粵蘇伯爾的接受學習理論;(4)羅杰斯的人本主義學習理論;(5)班杜拉的觀察學習理論。
微格教學實施的程序一般為:理論學習與研究→確定教學技能→觀摩微格教學片→組織討論→編寫教案→微格教學實踐→反饋和評價。[1]53
微格教學要訓練的教學技能一般包括:(1)導入技能;(2)教學語言技能;(3)提問技能;(4)講解技能;(5)變化技能;(6)強化技能;(7)演示技能;(8)板書技能;(9)結束技能;(10)課堂組織技能。[3]
前期的學習安排在預備實習的時間進行,有四點好處:(1)預先告訴學生,微格教學和畢業(yè)實習一樣重要,微格教學將作為畢業(yè)實習的一項內容進行考察評價;(2)學生較早地了解微格教學,為后面的實施環(huán)節(jié)做了認知準備;(3)為后面的實施環(huán)節(jié)贏得了更多的時間;(4)學習的理論馬上會得到應用,具有非常明確的針對性、實用性,效果好。
(二)教案設計
微格教學的教案與課堂教學的教案不一樣。第一,微格教學和課堂教學的目的不同,微格教學的目的是訓練教學技能,課堂教學是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yǎng)他們相應的能力,完成教學大綱所規(guī)定的教學任務;第二,兩者的教學內容也不相同,微格教學的內容不必“以本為本,以綱為綱”,甚至可以脫離中小學教材,選擇最利于訓練教學技能的內容;第三,兩者教案的核心內容也不相同,微格教學的教案必須圍繞所要訓練的教學技能而設計教學過程;第四,兩者實施的時間也不同,微格教學不是在學生正常上課的時間里進行,而是利用周末(星期六、星期天)的時間,每堂課只有10-15分鐘的時間。
微格教學實驗模式的教案與一般微格教學的又有所不同。通常狀態(tài)下,微格教學的內容并不重要,無論是臺上的“老師”還是臺下扮演的“學生”,對這些內容早已了然在胸,“教學”活動的目可以說全部指向要訓練的教學技能。微格教學實驗模式就不能忽視教學內容,如何把教學內容生動有序地傳授給臺下真正的學生,仍然是教案設計中要考慮的因素。
(三)學生配合
微格教學實驗模式下,每次邀請10個學生來做教學活動中的學生,而不是由實習組成員“扮演”學生。不讓全班學生都參加,是因為微格教學是微型教學,不需要那么多學生。每次只邀請10個學生(在班級中輪換),不會影響大部分學生周末的休息和調節(jié),避免給外界造成周末“補課”的錯覺。周六和周日每個上午4個實習生依次實施一次微格教學活動,即周六和周日上午給這些邀請來的學生“上”4節(jié)課,每節(jié)課持續(xù)10-15分鐘。
(四)講課和錄制課件
微格教學實驗模式下,講課和錄制就在實習學校的普通教室進行,而不象正規(guī)的微格教學,須在微格教室中進行。錄制不必依賴微格教室中專用的設備器材,實習生手頭的攝像機、數碼相機甚至錄像功能良好的手機都可以派上用場。但無論哪種設備器材,以能錄制高清音像的為最好。在錄制過程中,應盡量減少對講課過程的干擾,保持自然的氣氛,使主講的“老師”盡可能在常態(tài)下進行講課。
錄制人員要適時地變換鏡頭和站位點,特別是要根據所要重點訓練的教學技能注意捕捉講課細節(jié)。講課過程錄好后,實習生在電腦上通過視頻制作軟件將錄好的內容制作成視頻課件。課件最前面要附上一段字幕,簡短說明教案設計意圖,所要重點訓練的教學技能。
(五)評議和強化
小組長組織全組實習生,利用周六下午或晚上的時間,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觀看視頻課件。要求小組每個成員對視頻課件進行評價。評價可采用美國愛倫(Dwight Allen)教授所提出的“2+2”重點反饋方式,即每個成員看完課件后提出兩條表揚性意見和兩條改進性建議。指導教師在總結實習生評價意見的基礎上,也可采用“2+2”重點反饋方式,對每個視頻課件給出兩條表揚性意見和兩條改進性建議。
評價必須“按事實說話”。即每個評價結論必須是從視頻課件中得出來的;視頻課件中的每個片斷,都可能是評價結論的支撐材料。對講課關鍵性的細節(jié),要善于利用特殊的播放功能,進行反復播放、緩慢播放、特鏡播放,盡量滿足“評課者”的需要,使他們能為“主講者”提供有理有據的反饋,幫助他(她)改進和提高教學技能。
評議完成后,“主講者”要陳述這次微格教學的心得及不足之處,并根據小組的反饋,在第二天(周日)趁熱打鐵,把“課”重上一遍,對所要訓練教學技能有針對性地進行糾正或強化。周日下午,小組長組織和討論下一周微格教學的訓練計劃和安排,每個成員提前做好準備。
(一)同實體性教學相結合
一般來說,微格教學是一種虛擬課堂教學的訓練方式,臺上施教的“老師”由小組成員扮演,臺下聽課的“學生”也是由小組成員扮演,他們都不是實體性教學中真正的老師和學生。所講的教學內容幾乎沒有實際意義,“教學”活動意義基本上指向教學技能的訓練。畢業(yè)實習間實施的微格教學卻帶有實體性教學的意義,臺上施教的老師和臺下聽課的學生都不是扮演的。只是同實體性教學相比,教學過程除了要注重教學內容的傳授,更要注重教學技能的訓練。
(二)教學更加自然有趣
微格教學實驗模式帶有實體性教學的性質,沒有常規(guī)微格教學因師生角色的“扮演”而帶來的尷尬和做作。
前面說過,微格教學的內容沒有必要遵循中小學教學大綱所規(guī)定,可以自主選擇既利于訓練教學技能又適合中小學生認知范圍的內容。就臺上的老師來說,除了要熟悉教材,還要查閱相關參考資料,以便講課的內容豐富新穎,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和學識。就臺下的學生來說,很多內容是平時在課堂內聽不到的,他們興趣很大。
微格教學只持續(xù)10-15分鐘的時間,比起平時45分鐘一節(jié)課,這樣的課短而輕松,很符合學生注意力容易轉移、生性好動的特點。實習期間,學生喜歡與實習老師“粘”在一起,現在“請”他們周末來做學生,他們有新奇感,很樂意參與。尤其當他們看到教學錄相片中記錄了自己、同學和老師一起參與的教學活動,甚至有自己的特定鏡頭,更加興奮。
(三)增強了訓練的自主性、靈動性和實用性
微格教學實驗模式基本上擺脫了場地、設備、人員及時間的限制,也不用等學校的統一安排。每個學生可以自主安排自己的訓練計劃,不斷地對訓練計劃做動態(tài)調整,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有選擇、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或為重點訓練、或為強化訓練、或為補充訓練、或為順帶訓練。訓練的主動權把握在自己手中。
在真實的教學環(huán)境下,“主講者”更能體會到不同教學技能之間的關聯性,從而注重教學設計整體性,避免只能機械運用兩至三項教學技能而不能與其它教學技能融合貫通的現象。
通過微格教學訓練成熟了的教學技能,即可在畢業(yè)實習的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進行運用和強化,使之成為穩(wěn)定的、運用自由的教學能力。微格教學與畢業(yè)實習可謂良性互動,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四)訓練了拍攝、制作課件的技能
現代教學要求教師不僅要掌握傳統課堂教學環(huán)境下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技能,還要掌握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技能。隨著電腦和影像等多媒體設備已普及到教師的案頭,教師要有熟練運用影像設備和視頻制作軟件,獨立拍攝和制作視頻課件的能力。在微格教學實驗模式中,這些未來的教師要拍攝并制作出一套完整的視頻課件,這很好地訓練他們的拍攝能力、制作能力和剪輯能力,彌補了一般微格教學沒有這方面訓練內容的缺憾。
(五)比較充裕的時間和機會
畢業(yè)實習一般是一個月的時間,其中有四個周末,如果每個周末每個實習生實施兩次微格教學,每次有針對性地重點訓練2-3項技能,一個實習周期下來,就可以訓練8-10項教學技能,每項教學技能可以得到兩次訓練,還可以在畢業(yè)實習的課堂教學中加以運用和強化,基本上達到了微格教學對教學技能訓練的要求。平時在大學里進行微格教學訓練很難有這么多的時間和機會。
(六)有利于培養(yǎng)團體合作意識
正規(guī)的微格教學由于有指導教師和專業(yè)技術人員的組織和幫助,受訓者似乎可以“單獨”完成訓練任務。在微格教學實驗模式下,他(她)如果離開了團隊,寸步難行,這時候團體合作意識顯得尤其重要——每個成員都能得到平等的訓練機會,他們需要相互激勵、相互幫助、協作配合。
參考文獻
[1]汪振海,張東慧.微格教學法在教學技能培訓中的應用[J].電化教育研究,2000(3).
[2]宋虎珍.談微格教學中存在的幾個問題[J].現代情報,2004(11):212.
[3]孟憲凱.微格教學基本教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39-129.
作者簡介:寧夏江(1969-),男,湖南邵陽人,韶關學院文學院教授,暨南大學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語文教學法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6)01-007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