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政 張美子
遼寧地區(qū)兩漢時期白陶器初步研究
徐 政 張美子
白陶器 遼寧地區(qū) 兩漢時期
白陶在遼寧地區(qū)的大量出現(xiàn)主要是在兩漢時期,并且突然出現(xiàn),迅速消亡。主要從時空分布、型式演變以及相關問題三方面對遼寧地區(qū)兩漢時期的白陶器進行初步的分析。遼寧地區(qū)漢墓中的白陶器從西漢晚期開始出現(xiàn),東漢中晚期最為發(fā)達,其種類主要有甕、罐、壺、扁壺及缽五種。甕的數(shù)量為大宗,種類也最為豐富,其密封及擺放也較為講究。通過與山東地區(qū)漢墓材料的對比,推測遼寧地區(qū)漢墓中的白陶器最早由山東地區(qū)經(jīng)海路傳入遼寧地區(qū),并最終擴散開來。
白陶是一種以含鐵量較低的高嶺土為原料,經(jīng)高溫燒制而成的一種白色陶器①,受到原料的限制,其數(shù)量較為稀少。海岱地區(qū)及長江中游地區(qū)是白陶的兩個主要分布區(qū),在新石器時代早期白陶就已經(jīng)開始出現(xiàn),并得到迅速的發(fā)展及擴散,到龍山時代晚期白陶數(shù)量則明顯減少②;隨后由于印文硬陶、原始瓷及青銅器的出現(xiàn)而逐漸衰微③。白陶在遼寧地區(qū)的大量出現(xiàn)主要是在兩漢時期,并且突然出現(xiàn),迅速消亡。本文主要從時空分布、型式演變以及相關問題三方面對遼寧地區(qū)兩漢時期的白陶器進行初步的分析。
目前,遼寧地區(qū)公開發(fā)表的漢墓材料并不是十分豐富,但在時空分布上還是較為完整的,從西漢早期到東漢晚期,遼寧各地區(qū)均有典型的漢墓材料發(fā)表,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本文研究材料的完整性和典型性。
遼寧地區(qū)兩漢時期墓葬出土的陶器與中原地區(qū)相類似,均以灰陶為主,白陶器是十分稀少的。為了延長其使用壽命,多數(shù)白陶器均摻雜有沙粒以增強其硬度。受到原料不純及燒制水平的限制,早期的白陶器大多陶色不純,呈紅褐色,陶質(zhì)略疏松;而晚期的白陶器由于受到硬度加強的影響往往呈鉛白色,叩之有金屬質(zhì)感。
從目前公布的材料來看,白陶器主要出土于大連市甘井子區(qū)劉家屯墓地④、前牧城驛漢墓⑤、沙崗子漢墓⑥、營城子墓地⑦,大連市旅順口區(qū)尹家村墓地⑧、三澗堡漢墓⑨,大連市金州區(qū)董家溝墓地⑩,大連普蘭店市姜屯墓地,大連瓦房店市西礓坡墓地,營口市蓋縣東達營墓地、城東墓群、西邊子墓群、槐樹房墓地,遼陽市三道壕壁畫墓、苗圃墓地,錦州西花村墓地等地點(表一)。目前,在遺址中我們還未發(fā)現(xiàn)有白陶器。這些白陶器的出土地點南起大連,北止遼陽,西達錦州,東不越過遼寧東部山地地區(qū),基本上是以大連地區(qū)為主,多數(shù)分布在臨渤海的平原地帶,海陸交通方便,基本上均位于漢時遼東郡的管轄范圍內(nèi),且越往北地白陶器的出土數(shù)量越少、種類越單一。
遼寧地區(qū)漢墓中出土的白陶器種類主要有甕、罐、壺、扁壺及缽五種。下面,我們對這五類器物的型式單獨予以分析。
甕 數(shù)量較多,目前見有線圖及較詳細描述者僅27件,其中姜屯墓地19件、前牧城驛漢墓及西礓坡墓地各3件、沙崗子墓地及三道壕壁畫墓各1件;其余地點出土的白陶甕多為調(diào)查材料或展品,未見形制特殊者,所以未列入本文的考察范圍內(nèi)。根據(jù)口部特征,這27件陶甕可分為4型。
表一 遼寧地區(qū)兩漢時期各墓地出土白陶器統(tǒng)計表
A型 9件,口沿抹斜。根據(jù)唇部特征,又可進一步細分為2亞型。
Aa型 5件,圓唇。根據(jù)腹部變化特征,可分為3式。
Ⅰ式 3件,腹部最大徑位于中部,腹部整體較為渾圓。姜屯M41∶15,斂口,溜肩,圜底。口徑23.4、最大腹徑55.3、高47.3厘米(圖一,1)。
Ⅱ式 1件,腹部最大徑位置略偏下,略顯垂腹。姜屯M41∶11,斂口,溜肩明顯,圜底??趶?3.1、最大腹徑56.1、高51厘米(圖一,2)。
Ⅲ式 1件,腹部最大徑位置偏下,極顯垂腹。姜屯M1∶5,斂口,溜肩較甚,圜底??趶?9.8、最大腹徑44.4、高40.5厘米(圖一,3)。
Ab型 4件,尖唇。根據(jù)口部及腹部變化特征,可分為3式。
Ⅰ式 2件,口略侈,腹部最大徑位置位于中部,腹部整體較為渾圓。前牧城驛M2:1,溜肩,圜底近平。口徑17、最大腹徑46、高44厘米(圖一,4)。
Ⅱ式 1件,敞口,腹部最大徑位置偏下,垂腹。姜屯M56∶10,溜肩,圜底。口徑26.7、最大腹徑51.4、高45.9厘米(圖一,5)。
Ⅲ式 1件,敞口,腹部最大徑位置位于中部,腹部整體更顯瘦長。姜屯M21:13,溜肩明顯,圜底??趶?5、最大腹徑57、高54厘米(圖一,6)。
B型 12件,直口或敞口,折沿,束頸。多數(shù)素面,少量在肩部施有弦紋,或是底部施有繩紋。根據(jù)口部及腹部的特征,又可細分為4個亞型。
Ba型 1件,平沿較長,頸部相對較長直,腹部最大徑位置居中。如姜屯M19:22,方唇,直口,溜肩,鼓腹,圜底近平。底部輪旋痕跡明顯??趶?1.6、最大腹徑43.9、高43.1厘米(圖一,7)。
Bb型 3件,平沿較寬短,頸部較斜短,垂腹,腹部最大徑位置偏下。根據(jù)肩腹部變化特征,可分為2式。
Ⅰ式 2件,垂腹。如沙崗子M2∶24,方唇,鼓肩,圜底。底部施有細繩紋。口徑27.4、最大腹徑43、高42.2厘米(圖一,8)。
Ⅱ式 1件,垂腹較甚。姜屯M146∶3,方唇,溜肩,圜底??趶?0.4、最大腹徑48、高53.2厘米(圖一,9)。
Bc型 7件,沿、肩連接處較圓緩,頸部極短,垂腹,腹部最大徑位置偏下。根據(jù)腹部變化特征,可分為2式。
Ⅰ式 1件,略顯垂腹。姜屯M134∶18,方唇,矮領,溜肩,圜底??趶?1.5、最大腹徑37.8、高36厘米(圖一,10)。
圖一 遼寧地區(qū)兩漢時期出土白陶甕1.姜屯M41∶15 2.姜屯M41∶11 3.姜屯M1∶5 4.前牧城驛M2∶1 5.姜屯M56∶10 6.姜屯M21∶13 7.姜屯M19∶22 8.沙崗子M2∶24 9.姜屯M146∶3 10.姜屯M134∶18 11.西礓坡M1∶1 12.遼陽三道壕壁畫墓M1出土
Ⅱ式 6件,垂腹較甚,腹部比Ⅰ式更顯瘦長。西礓坡M1∶1,方唇,短頸,溜肩明顯,圜底??趶?7.4、高44厘米(圖一,11)。
Bd型 1件,口沿圓厚,頸部較短,球狀腹,腹部最大徑位置居中。三道壕M1出土的陶甕,圓唇,圓肩,圜底(圖一,12)。
C型 5件,無沿,大敞口,斜矮領。根據(jù)腹部變化特征,可分為2式。
Ⅰ式 2件,腹部最大徑位置居中,腹部縱切面呈扁圓形。姜屯M10∶5,器形不甚規(guī)整,方唇,圓肩,圜底。口徑21.2、最大腹徑41.9、高42.2厘米(圖二,1)。
Ⅱ式 3件,垂腹,腹部最大徑位置偏下,腹部縱切面呈梨形。姜屯M5:2,尖唇,溜肩,圜底。口徑24.5、最大腹徑43.9、高43.3厘米(圖二,2)。
D型 1件,無沿,小口外敞明顯,折腹。前牧城驛M3∶9,圓唇,束頸,溜肩,腹部最大徑位置略靠上,平底??趶?2.2、最大腹徑39.8、底徑17、高35.5厘米(圖二,3)。
罐 共9件,其中姜屯墓地出土5件(其中1件殘破不全,型式不辨),營城子墓地、尹家村漢墓、東達營墓地及西花村墓地各出土1件。根據(jù)整體造型特征,可分為3型。
A型 4件,方唇,寬沿,無耳。根據(jù)口部及腹部變化特征可分為3式。
Ⅰ式 1件,沿面厚長,近直口,鼓腹,腹部最大徑位置靠上,腹部縱切面呈溜圓形。姜屯M41中∶16,溜肩,腹下部急收成小平底??趶?2.1、底徑8.5、最大腹徑23、高21.7厘米(圖二,5)。
Ⅱ式 2件,斜窄沿,直口,鼓腹,腹部最大徑位置居中,腹部縱切面呈寬扁圓形。姜屯M38∶9,尖唇,鼓肩,平底內(nèi)凹??趶?9.8、最大腹徑37.4、底徑16.6、高30.8厘米(圖二,4)。
圖二 遼寧地區(qū)兩漢時期出土白陶器1~3.甕(姜屯M10∶5 姜屯M5∶2 前牧城驛M3∶9) 4~8.罐(姜屯M38∶9 姜屯M41中∶16 姜屯M64∶3 東達營M1∶9 錦州西花村墓地出土) 9、10.壺(前牧城驛M802∶30 東達營M1:1) 11~13.扁壺(姜屯M141∶7 姜屯M73∶14 姜屯M31∶20) 14.缽(姜屯M142∶36)
Ⅲ式 1件,寬短沿,口、沿連接處較圓緩,敞口,球腹,腹部最大徑位置居中。姜屯M64∶3,溜肩,平底??趶?3.9、最大腹徑28.2、底徑13、高26厘米(圖二,6)。
B型 3件,尖唇,無沿,肩部兩端對稱置有環(huán)形耳。東達營M1∶9,尖唇,侈口,矮斜領,鼓腹,腹部最大徑位置靠上,平底內(nèi)凹。口徑13.2、底徑13.6、高24.8厘米(圖二,7)。
C型 1件,圓唇,無沿,斜領,無耳。西花村漢墓出土陶罐,溜肩,鼓腹,腹部最大徑位置靠上,大平底(圖二,8)。
壺 2件,其中前牧城驛墓地及東大營墓地各出土1件。根據(jù)頸部特征可分為2型。
A型 1件,斜頸。前牧城驛M802∶30,侈口,平沿,溜肩,球狀腹,腹部最大徑位置居中,大平底??趶?7.2、底徑15.2、高32厘米(圖二,9)。
B型 1件,節(jié)頸,頸部飾有兩周節(jié)棱。東達營M1∶1,口微侈,溜肩,鼓腹,腹部最大徑位置居中,小平底??趶?2.8、最大腹徑32.8、高32.4厘米(圖二,10)。
扁壺 共6件,其中姜屯墓地出土5件,西礓坡墓地出土1件。均為腹部最大徑位置靠近肩部,腹部橫截面近似橢圓形,素面。根據(jù)口部及腹部特征,可分為2型。
A型 5件。圓形口,肩部兩端對稱貼有舌形耳,鼓腹,腹下部較圓弧。根據(jù)口部及腹下部變化特征可分為2式。
表二 遼寧地區(qū)兩漢時期白陶器的型式分期表
Ⅰ式 4件,侈口,腹下部緩收。姜屯M141∶7,器形不甚規(guī)整,方唇,矮領,溜肩,平底內(nèi)凹??趶?2.4、最大腹長徑24.5、最大腹短徑15.2、底長徑17.4、底短徑11.3、高22.2厘米(圖二,11)。
Ⅱ式 1件,敞口,腹下部比Ⅰ式要明顯急收。姜屯M73∶14,方唇,斜頸,圓肩,臺底內(nèi)凹??趶?1.6、最大腹長徑26.9、最大腹短徑17.3、底長徑15.4、底短徑10.6、高23.5厘米(圖二,12)。
B型 1件,橢圓形口,折腹,腹下部較斜直。如姜屯M31∶20,方唇,大敞口,斜領較長,圓肩,鼓腹,大平底??陂L徑13.9、口短徑10.5、最大腹長徑22.7、短徑15、底長徑17、短徑11.1、高18.7厘米(圖二,13)。
缽 僅1件,見于姜屯墓地。姜屯M142∶36,方唇,侈口,淺弧腹略鼓,平底??趶?5.1、底徑10.3、高3.6厘米(圖二,14)。
根據(jù)現(xiàn)有各墓葬的年代判斷,以上各型式白陶器的時代對應關系可參見表二。通過分析,我們基本可以判定,在兩漢時期遼寧地區(qū)出土的白陶器中,甕的整體演變規(guī)律為由口沿抹斜向平沿高領發(fā)展,腹部逐漸下垂,由球腹演變成垂腹;扁壺雖然直到東漢時期才開始流行,且出土數(shù)量也不多,但其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同時期的灰陶扁壺中絕少見有這兩種類型的扁壺;A型罐早在西漢晚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其整體的演變規(guī)律為寬沿越來越窄,口由直口演變?yōu)槌?;壺、缽類器物由于出土?shù)量較少,其整體演變規(guī)律還不明顯。
1.典型墓地白陶器的微觀分析
目前,姜屯墓地是遼寧地區(qū)已公布的白陶器材料最豐富、也最完整的墓地,因此,下文將就姜屯墓地出土的白陶器作進一步的分析。
姜屯墓地公布的墓葬材料計有154座,其中,土坑墓82座,磚室墓72座。對于下文涉及的墓地期別的劃分,本文基本遵循原報告的分期結論。
姜屯墓地共出土白陶器30件,約占全部1723件陶器的1.74%。在這30件白陶器中,甕19件,扁壺5件,罐5件,缽1件;從各類白陶器數(shù)量上分析,甕占的比重最大,約為63.3%;扁壺和罐次之,均為16.7%;缽最少,僅占3.3%。
這30件白陶器共涉及27座墓葬,約占全部154座墓葬的17.53%。在這27座墓葬中,僅有1座墓葬(M41)出土有3件白陶器,種類計有甕2、罐1;1座墓葬(M142)出土有2件白陶器,種類計有罐1、缽1;其余的25座墓葬均只出土1件白陶器。
土坑墓中僅有M41出土白陶器,約占全部82座土坑墓總量的1.21%。M41是該墓地中出土白陶器墓葬中年代最早的一座墓葬,也是遼寧地區(qū)目前已知兩漢時期土坑墓中面積最大的一座,墓葬等級極高。該墓墓向約為0°,前有斜坡墓道,后有器物臺,一槨兩棺,形制巨大;隨葬品也較為豐富,出土有大量的陶器、模型鎏金銅車馬器、漆器銅構件、銅貝鹿鎮(zhèn)等。而姜屯墓地同時期的其他大型土坑墓諸如M55、M61、M178等均不見隨葬有白陶器。可見,在西漢晚期,并不是任何個人都能隨葬有白陶器的,在經(jīng)濟地位大體相當?shù)那闆r下,還應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二者缺一不可。
該墓地的25座磚室墓中出土有白陶器,約占全部72座磚室墓的34.72%,可見,東漢時期該墓地的白陶器比西漢時期更為流行。這25座磚室墓多為單室墓,雙室墓不多,墓葬規(guī)模多數(shù)不大,可見,在東漢時期經(jīng)濟實力并不是制約人們能否隨葬白陶器的關鍵條件。但這些磚室墓大多彼此相鄰,如M54與M56,M140、M141與M142等,而且這些相鄰的墓葬隨葬品也大多相似、年代相近,應該具有較強的親緣關系,這充分地說明了在當時的遼南地區(qū),有些家族是更容易也更傾向于隨葬白陶器的。
2.白陶甕的相關問題
甕是遼寧地區(qū)漢墓中最早出現(xiàn)的白陶器器形,并且數(shù)量最為大宗,種類也最為豐富。由于多數(shù)的甕口大底小,因此其密封及擺放方式也就較為關鍵。
大多數(shù)的白陶甕口部較大,因此其密封問題就顯得較為重要。從目前的考古材料來看,有據(jù)可考的白陶甕密封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為織物捆綁,由于墓葬年代久遠,有機物特別是布料基本上都已經(jīng)腐朽,因此我們只能從墓葬壁畫中來搜尋這種形式的蛛絲馬跡。在1955年清理的遼陽三道壕1號壁畫墓左小室左壁下部就繪有一橫排4個灰白色圜底甕,有的甕口就捆扎有繩索,這充分印證了在當時有的白陶甕是用織物捆綁封口的。另一種密封方法為木質(zhì)蓋,目前這種甕蓋在遼寧地區(qū)并未發(fā)現(xiàn),但在朝鮮半島則有少量發(fā)現(xiàn)。木蓋呈圓形,上部較平,下部按口部大小留有木塞,從而具有較好的密封性。由于木質(zhì)材料不易保存,因此我們推測遼寧地區(qū)漢墓中也應該有這種木質(zhì)蓋,但由于腐朽殆盡,所以痕跡不辨。
白陶甕大多數(shù)為圜底,為了便于擺放,多數(shù)甕底施有繩紋來加大摩擦力。甕的最為簡單的擺放方式為坑埋式,這種方法主要見于土坑墓及磚室墓墓道內(nèi),即在墓底挖一淺坑,再把甕置入擺正。磚室墓中甕的最為常見的擺放方式為倚靠法,姜屯墓地磚室墓中出土的白陶甕多數(shù)緊鄰墓壁,且外側也墊有墓磚用于支撐平衡。較為不常見的甕的擺放方式為安置在木托上,這種木托主要見于朝鮮半島,可能遼寧地區(qū)漢墓埋藏較淺不利于木質(zhì)材料保存而腐爛殆盡,所以目前沒有發(fā)現(xiàn)。木托大多木料較厚,呈圓角長方形,平底面凹,便于安放。
3.與山東地區(qū)漢魏墓葬出土白陶器的關系
根據(jù)目前已發(fā)表的考古材料分析,遼寧地區(qū)兩漢時期的白陶器最早于西漢晚期出現(xiàn)在大連地區(qū),而與中原地區(qū)陸上相連接的朝陽附近我們并未發(fā)現(xiàn)有白陶器。山東地區(qū)早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就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有白陶器,且一直延續(xù)到龍山時代晚期,發(fā)展脈絡清晰、完整。膠東半島對遼東半島的文化輸入早已有之,早在雙坨子文化中就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有山東龍山文化及岳石文化遺存,并且在旅順老鐵山的積石墓中就曾出土有4片受龍山文化影響的白陶碎片。因此,白陶器最早并不是從陸路經(jīng)朝陽傳入遼寧地區(qū)的,而是經(jīng)由山東地區(qū)通過海路輸入大連地區(qū)的,并且最終擴散到各地。
目前山東地區(qū)的多處漢代墓地中均出土有白陶器,如寧津縣龐家寺漢墓、章丘縣普集鎮(zhèn)漢墓、濟南大觀園漢墓、福山東留公村漢墓、無棣縣車鎮(zhèn)村漢墓、昌樂縣后于劉遺址漢墓、濰坊后埠下墓地、滕州市西晉元康九年墓等,特別是煙臺地區(qū)的埠下王家窯址出土器物絕大多數(shù)為白陶,龍口市臺上李家墓地、東梧桐墓地出土的所有陶器均為白陶。上述墓地的年代從西漢晚期一直跨越到魏晉時期,白陶器的種類及數(shù)量也較遼寧地區(qū)更豐富多樣,甕、罐、壺、扁壺、奩、盤、缽、杯、耳杯、勺、虎子等均有所發(fā)現(xiàn)。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遼寧地區(qū)兩漢時期出土的大多數(shù)白陶器都能從山東地區(qū)漢墓中找到相似的器形。例如,姜屯M146∶3甕與后埠下墓地M102∶1形制相近,AⅢ式姜屯M64∶3罐與后埠下墓地M16∶1形制類似,A型前牧城驛M802∶30壺與臺上李家墓地M3∶1壺形制相近,AⅠ式姜屯M141∶7扁壺與后埠下墓地M97∶2形制類似,AⅡ式姜屯M73∶14扁壺與后埠下墓地M27∶1形制類似,姜屯M142∶36缽與臺上李家墓地M3∶9缽(原文為盤)形制相近(圖三),這些都充分地說明了遼寧地區(qū)兩漢時期的白陶器明顯是受到了山東地區(qū)的影響,從而發(fā)展壯大起來的。
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在東漢晚期遼寧地區(qū)的白陶器也具有一定的自身特點,同山東地區(qū)相比,雙耳罐遼寧地區(qū)帶有矮斜領,而山東地區(qū)則無領;節(jié)頸壺也具有較大的特色。因此,在東漢晚期,遼寧地區(qū)是否已經(jīng)能夠自行燒制白陶器還有待于更加豐富的考古材料來印證。
注 釋:
① 谷飛:《白陶源流淺析》,《中原文物》1993年第3期。
② 欒豐實:《海岱地區(qū)史前白陶初論》,《考古》2010年第4期。
③ 張素儉、李偉東、王芬:《中國古代白陶》,《中國陶瓷》第47卷第4期。
④ 劉金友、王兆強:《遼寧大連劉家屯西漢墓》,《大連考古文集·第一集》,科學出版社2011年。
⑤ 旅順博物館:《遼寧大連前牧城驛東漢墓》,《考古》1986年第5期;張翠敏等:《前牧城驛漢墓發(fā)掘報告》,《大連土羊高速公路發(fā)掘報告集》,科學出版社2010年,下同。
⑥ 韓建宏等:《沙崗子漢墓發(fā)掘報告》,《大連土羊高速公路發(fā)掘報告集》。
⑦ 文考:《大連營城子又發(fā)現(xiàn)一批漢代墓葬》,《大連文物》2003年總第23期。
⑧ 于臨祥:《旅順尹家村發(fā)現(xiàn)古墓》,《文物參考資料》1955年第7期。
⑨ 趙錫金、郭富純:《大連古代文明圖說》,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年。
⑩ 大連市漢墓博物館展品。
〔責任編輯、校對 孫 琳〕
K871.41
A
1001-0483(2016)03-0037-07
〔主要作者簡介〕 徐政,男,1984年生,2007年畢業(yè)于山東大學考古系,現(xiàn)為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館員,郵編110003。